-
1 # 圖文繪歷史
-
2 # 小小看歷史
劉伯溫有兩個兒子,長子劉璉,十分有才華,曾任考功監丞。劉璉可能是記恨胡惟庸,在朝堂上處處與胡惟庸作對,可是胳膊擰不過大腿,最後受胡惟庸迫害墜井而死。
這裡值得一提就是劉伯溫五代孫劉瑜,本來因為犯罪關進大牢,能不能活著出來還不一定,結果明孝宗朱佑樘突然感念劉伯溫功勳,就把劉瑜放了,還將其封為正三品武官處州指揮使。不得不感慨,劉伯溫真乃神人也,古今中外之大才!
-
3 # 山海仁愛
劉伯溫是明朝的開國元勳,輔佐朱元璋安天下,為了朱家天下的長治久安,還斬斷了多處龍脈。
劉伯溫不愛財來也不好色,一心只為社稷蒼生,如此忠心耿耿,卻不招朱元彰的待見,只封了一個誠意伯,後來還暗許胡惟庸在藥中下毒,導致劉伯溫病情加重,慢性中毒而死,可見“伴君如伴虎”。
劉伯溫臨終前叫來兩個兒子告訴他們,劉家以後的子孫不準學帝王之術,同時囑咐大兒子,把他畢生所著的《百戰奇謀》這本書,和他一起埋了。而且預知其死後,誠意伯爵位會斷絕,但是劉家在五世之後,會重新得到一個武將的官職,從此爵位就可以長久的繼承。
帝王之術很危險,學不好沒官做,學好了有官做,但可能沒命。遺憾的是,儘管劉伯溫臨終前不準子孫學帝王之術,子孫也很聽話,但他還是險些斷子絕孫,兩個兒子一個被迫墜井而死,一個在牢獄中被逼自殺。
劉伯溫無疑是個聰明人,在朱元璋殺功臣的浪潮中,可以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並且還可以急流勇退。要知道朱元璋手下多少功臣想急流勇退都做不到。
-
4 # 歷史簡單說
劉伯溫是明初朱元璋的重要謀臣,相當於漢初的張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在民間傳說裡,他與諸葛亮一樣,都是神機妙算的。
洪武三年,朱元璋封爵,劉伯溫被封為誠意伯,食祿兩百四十石。洪武四年,劉伯溫告老回到青田老家。
洪武八年的正月,劉伯溫得病,朱元璋讓丞相胡惟庸帶著太醫去看望劉伯溫,太醫給劉伯溫看了之後,開了藥方,劉伯溫照方吃藥,但覺得肚子裡面有石頭一樣,十分的難受。
二月,劉伯溫去覲見朱元璋,暗示朱元璋說,他吃了胡惟庸帶來的太醫吃的藥之後,病情沒有好轉,反而加重的情況,但是朱元璋不置可否,建議劉伯溫要安心養病,劉伯溫一聽,心就涼了。後來中丞塗節告發說是胡惟庸下的毒,也有說法說是朱元璋指使太醫下的毒。
三月,劉伯溫在長子劉璉的陪同下回到青田老家,知道自己時日不多,就叫來了兩個兒子(劉璉,劉璟)交待後事。他把寫好的《天文書》交給了劉璉,說:這本書,我死後,你趕緊交給皇上,而且以後我們家的後代子孫不要再學這個了。所以劉伯溫要求後代子孫不要學的,不是帝王之術,而是天文方面的學問。
他對次子劉璟交待了一些為政時需要考慮的一些東西,然後他又對劉璟說:我本來想將這些話寫成遺表交給皇上的,可是胡惟庸還在,我寫了也是白寫,等以後胡惟庸失敗之後,皇上可能會想起我,就會問你們我的臨終的遺言,到時候你們再把我剛才的話告訴他吧。四月,劉伯溫病逝。
劉璉,洪武十年,擔任了監察御史,洪武十一年,江西布政使司右參政。朱元璋本來想重用劉璉的,但在洪武十二年,被胡惟庸的人所脅迫,墮井而死。
劉璟,擔任谷王朱橞的右長史,也喜歡兵法,幫助過唐勝宗打敗過溫州叛賊丁香,朱元璋稱讚劉璟確實是劉伯溫的兒子。朱棣起兵後,隨谷王到京師,獻了十六策沒有被採納,做了大將軍李景隆的參軍。
朱棣成功後,劉璟迴歸家鄉,朱棣召劉璟,劉璟不到,就被抓到京城,見了朱棣只稱殿下(燕王殿下),而不稱陛下,而且還說殿下百年之後,還是逃不過一個“篡”字,朱棣大怒,劉璟下獄而死。
但是劉伯溫的誠意伯先後傳給了劉廌(劉璉之子),劉瑜(劉廌之六世孫),劉世延(劉瑜之孫),劉藎臣(劉世延之子),劉孔昭(劉藎臣之子),而劉孔昭活到了公元1646年,也是說明朝滅亡之後。
-
5 # 麻花小張
劉伯溫不準學帝王之術有兩個版本,第一個是他畢生學作書籍《百戰奇謀》不準子孫學習,要一起陪葬,還有一說法是不準子孫學習《天文術》因為他是靠這個發的家。劉伯溫為朱元璋開創了明朝立下了大功封誠意伯的爵位,後朱元璋大殺功臣,劉伯溫氣絕身亡,不準子孫學帝王之術,估計也是想讓子孫庇禍。
劉伯濁有兩個兒子,長子名劉璉,1348年在老家溫州青田出生,從小用功學習,考上進士後入朝當官,在官場與胡惟庸一派意見相左,暗地遭地胡惟庸的陷害,最終落井身亡,年29歲。次子劉璟,出生於1350年,也發奮讀書,最終入朝做官,但他是朱允炆的黨羽,後來由於朱棣造反,被抓入獄。但劉璟堅信一臣不侍二君的原則,拒絕朱棣再次當官的要求,最後被殺縣戶示眾。
劉伯溫的孫子劉廌繼承了誠意伯的爵位,後因言獲罪,被革除爵位,由於劉廌祖上名氣很大,朝廷有人請他再去朝中做宮,都被他婉言拒絕了。後來他帶著一家人回到老家找個偏僻的地方,過清閒日子了。
到了明朝弘治年間,明孝宗懷念劉伯溫功勳,下聖旨命人查詢劉伯溫的後代,當時劉伯溫的五世嫡孫因為犯罪被抓進監獄,聖旨一下,馬上釋放,被任命為處州指揮使(正三品武官)。
-
6 # 歷史三日談
但畢竟剩了長白山一條龍脈,而且滿族真就在這個地方發展壯大了起來,最後還取朱明而代之,這聽起來就比較嚇人了。
但是,雖然劉伯溫本人頭上冒著神祕的神學光環,但凡在帝王身邊搬弄“陸力怪神”的,其實那是知道什麼“神”的旨意,如果說他通曉天文,倒不如說他諳熟人事,通曉社會處世大道,直白點講,這就是人精中的人精先把人看透了。
斬龍脈管不管用在其次,朱元璋在想什麼,順著這個往下說往下做才是最重要的,這才是劉伯溫最專長的,如果再編排一個合適的故事,比如說斬龍脈,就更能讓朱元璋稱神了。
而這些劉伯溫都可以解決,劉伯溫不富貴都沒道理,但是“摸龍鬚揣龍意”是一把雙刃劍,搞得好了榮華富貴,榮譽加身;搞不好,身死名滅,株連九族。
尤其是嗜殺的朱元璋,劉伯溫應付起來已經自顧不暇了,就自己的子孫,斷不可能有此才能和智慧應付朱元璋的猜忌和疑慮!
-
7 # 小司馬遷論史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劉伯溫為了大明江山,特意去斬斷了全國不少地區與的龍脈,也就是說劉伯溫逆天而為,觸動了上天。所以劉伯溫為了後代不受到天譴,下令他們不能學習《百戰奇謀》。但是這種說法自然是迷信,若是正有龍脈存在,古代這麼多帝王,不可能只有朱元璋會如此做。
劉伯溫無疑是個聰明人,在朱元璋殺功臣的浪潮中,可以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並且還可以急流勇退。要知道朱元璋手下多少功臣想急流勇退都做不到。
-
8 # 史之策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劉伯溫不準子孫學帝王之術有兩個版本,第一個是他畢生所作書籍《百戰奇謀》不準子孫學習,要一起陪葬。另一說法是不準子孫學習《天文術》,因為他就是靠著這個發家。
幸虧家族得到劉伯溫庇佑,朱棣沒有將其株連九族。劉伯溫爵位被孫子劉廌(zhì)繼承,但是因為嘴欠吧,家族爵位被剝奪。對朝廷失望之後告老還鄉,在家中參考劉伯溫書籍成書《盤古集》。
後人謠傳這是劉伯溫算到了第五代,其實我看並非如此,只不過是巧合。還有人謠傳,朱元璋一生都沒有找到劉伯溫寫的書。最後落到了李自成手上,因此李自成稱帝八十三天。在我看來都是謠言,不可能這麼邪乎。
-
9 # 國學觀瀾軒
劉伯溫不是凡人,這樣神機妙算,世出世間聰明絕頂之人會沒料到自己的後事嗎,哈哈。要麼說咱都是大凡人呢。古來象次等人都是身負天命,通曉天上地下的。一切都是自己安排好的,願意讓世間人看到的而已。
-
10 # 公議
還好看過所有評論沒發現有人真的知道什麼是"帝王術"的!那種既害帝王又害社會結構的東西失之不可惜!有之需消除的東西何苦要把那種毒藥翻騰出來呢?就此打住吧?看看那些用帝王術的帝王有誰能有效治理天下?
-
11 # 話說大事記
1375年,劉伯溫上朝時突感不適,險些摔倒。朱元璋害怕他暈倒,就讓侍衛護送他回家。次日,朱元璋派劉伯溫的死對頭胡惟庸,帶太醫去給他看病。劉伯溫看著藥方,皺了眉:這是誰希望我死呢?
當時,胡惟庸來到劉伯溫的府上後,他虛情假意地上前握住劉伯溫的手道:“劉兄可要照顧好自己,早日回朝替陛下辦事啊!”
劉伯溫回以假笑:“胡兄哪裡的話,現在誰不知道您才是陛下的得力干將,我這人平時也沒啥能力,這老了身體也不好,以後這朝中還得靠胡兄幫助陛下啊。”
倆人推了會太極之後,胡惟庸就帶著太醫們回去了。待他走了後,劉伯溫的大兒子劉璉把太醫開的藥方,拿去給府中大夫看看有沒有什麼問題。
待大夫看完前來報告,果然不出劉伯溫所料,這藥方看似都是治理風寒的良藥,可是其中兩位藥材在一起吃很容易損耗精元,因為這兩種藥平時很少放在一起食用,所以很多人都不會注意到。
劉璉一臉的不可思議:“父親,他居然敢到府中給您下毒,太猖狂了!”
劉伯溫反倒是很不在意:“先靜觀其變,不要將這件事洩露出去,我倒是要看看這件事到底,是誰安排的。”
“父親,您的意思是這是陛下的安排……”沒等到劉璉的話說完,劉伯溫趕緊制止他:“小心隔牆有耳!”
過了幾日,劉伯溫自己感覺休養得差不多,於是進宮向朱元璋報告自己的情況,但是他想到了那個藥方的事情,便命令家僕給自己找來了轎子,一直坐到宮門口,下了轎子後,還需要僕人攙扶才可以走進皇宮內。
朱元璋看了走道還需要人扶著的劉伯溫,十分關心道:“劉卿,身體還沒有好,為何不在家好好養著!”
“臣感覺身體輕鬆了不少,特意進宮向陛下感謝派胡大人來看望微臣之事。”說罷,便要叩謝,腿還沒彎下去,就被朱元璋制止了:“你還沒好,不必行禮了,吃了太醫開的藥方之後,還是不見好轉嗎?”
劉伯溫快速思考了一下:“回陛下,老臣吃了藥方之後,覺得身體是輕鬆了一些,但是腹部一直感覺有硬塊,最近更是嚴重了。”
朱元璋卻沒太在意他的回覆,簡單地交代了要好好休養之事就讓他回家了。
回到家之後,劉伯溫非常心寒,察覺這是朱元璋對他有猜疑了,所以才派平時的死對頭胡惟庸來給他看病,正所謂“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同年四月份,劉伯溫在老家去世了,享年六十五歲,臨終前,劉伯溫再三交代兒子們不要學習帝王之術,好好過好自己的生活,不要貪圖太多。
那麼在他之後,子孫們都怎麼做的呢,他們真的沒有人有野心嗎?真的能得以善終嗎?
一、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劉伯溫在年輕的時候就非常有才華,二十三歲便考中了進士,但是因為所處的元末,各地兵荒馬亂,戰爭頻發發生,他這個進士也沒有用武之地,就在家待了三年。
後來被任命為縣丞,一個八品的官職,雖說官職不大,但是他卻做得勤勤懇懇,經常走入市井瞭解民情。後來發現當地的富豪勾結官府,經常做一些違法之事,百姓苦不堪言,卻也無可奈何。
劉伯溫默不作聲,收集足夠的證據後,將這些貪官汙吏進行全部整治,從此,欺壓百姓的事情就很少發生了。但是,因為損害了那些有錢人的利益,他們花錢僱人報復劉伯溫,後來迫於無奈,他辭官回家了。
皇家本無情,人一旦有了權力,感情也就淡了。在朱元璋坐穩大明的江山之後,殺害了很多當初有功之臣,而劉伯溫也沒能意外,先後幾次被罷黜,後來劉伯溫於洪武八年去世了。
劉伯溫在去世之前,把孩子叫到床前,對其仔細叮囑以後劉氏子孫萬萬不可學習帝王之術,不要對皇位抱有幻想,甚至不要走仕途,防止一切能讓劉家壯大的機會,這樣才可以保全家人,還告訴兒子們,先老老實實生活,九代之後,劉家必有子孫出彩。
後世有人說,劉伯溫當時以觀察星象看出劉家未來運勢之言,其實也是一種藉口,可以讓後人畏懼,按照他的要求保住性命。
在朱元璋身邊這些年,對於飛鳥盡良弓藏之事,早已屢見不鮮。
劉伯溫去世前五年,因其一生兢兢業業為皇家做事,被朱元璋封為誠意伯,子孫世襲爵位,但是這個爵位並沒有按照劉伯溫的設想延續下去,這是為什麼呢?
二、兒子出仕,命運令人惋惜
長子才華出眾卻被逼自盡劉伯溫去世之後,朝野裡再也沒有與胡惟庸作對的人了,但是朱元璋因為對劉伯溫的愧疚,非常重視他的長子劉璉,洪武十年受封功監丞,試監察御史,出為江西參政。
劉璉這個人在文學造詣上有很強的的天賦,明清之際詩文大家王夫之在《眀詩評選》之中輯有四種並進行點評鑑賞,足見其文采卓然。
劉璉是劉伯溫的第一個孩子,在他出生的時候,其父還沒有為朱元璋效力,也算是一家人開心地生活了一段時間,後來劉伯溫為朱元璋驅使後,他就在家幫助媽媽照顧弟弟。
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之後,劉伯溫就把一家老小接來了京城,朱元璋見到了如此聰慧的年輕人,自然是十分喜愛,於是就封他為監丞,因為政績斐然,經常受到朱元璋的誇獎。
也正是因為朱元璋的信任,讓劉璉在仕途上無所畏懼,後來劉伯溫去世之後,朱元璋封劉璉做江西布政使司參政,也就是這一次外出做事,劉璉出意外了。
劉璉的同僚韓士原和沈立本都是胡惟庸的同黨,因為劉伯溫的關係,胡惟庸便授意這兩個人在工作中給劉璉使絆子,所以他這次辦事什麼都做不好,一度讓朱元璋有些生氣。
原本劉璉想著他們頂多就是搞破壞,不讓他好好做事而已,可是他想得太簡單了,1379年,他在一個月黑風高夜,被胡惟庸手下逼迫跳井自盡,這一年,他才32歲。
次子善謀略,卻自裁於獄中跟哥哥擅長文學藝術不同,次子劉璟跟父親劉伯溫一樣,十分足智多謀,朱元璋曾經稱讚他:“璟,真伯溫之子也。”
當時劉璉去世之後,其子劉焉繼承伯爵府,朱元璋覺得劉璟的才能不能被埋沒了,所以就封他做合門使,放在身邊培養。後來提拔他為谷王府左長史,負責監督肅、遼、燕、趙、慶、寧六個王府的軍事。
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年僅十歲就被封為燕王,文才武略兼備,心思沉穩。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在眾多皇子中凸顯出來,但是朱元璋疼愛自己的孫子,在太子死後,更是立了朱允炆為皇長孫,定為儲君之位。
朱棣哪裡嚥下這口氣,所以連帶著跟劉璟的關係也非常不好,兩個人經常因為詩詞作對而爭吵,即使劉璟作為晚輩,也一點也不讓著朱棣,久而久之這倆人就有了仇怨。
後來朱棣在北京發動靖難之役,劉璟趕忙給建文帝建議如何瓦解造反,但是建文帝沒有把他的話當回事,反倒是將他派往李景隆的軍隊中當軍師,出兵北上討伐。
這個李景隆為人狂妄自大,整個軍隊歸他管理,哪裡能聽劉璟的建議。兩個人經常因為議論軍事吵起來,久而久之,劉璟也就沒了耐心,後來乾脆跑回老家隱居了。
毫無意外,這場戰爭李景隆失敗了,雖然戰爭失敗,但是朱棣卻對劉璟產生了興趣,這麼有軍事才學的人,建文帝不珍惜,自己終有一日要把他納入自己的麾下。
1402年,明成祖朱棣繼位,自己剛當上皇帝,建文帝餘黨還沒有清理乾淨,這九五之尊坐的誠惶誠恐,得乾淨把那些反對自己的人收拾了,這時候,他想起了在家鄉隱居的劉璟。
朱棣下旨命令劉璟歸朝,但是劉璟對來宣旨的人說自己生了很嚴重的病,替他轉達對朱棣的歉意。但是朱棣可沒有他老子好說話,直接命人將劉璟押回了京城。
面對朱棣的威逼利誘,劉璟堅持不入朝為官,而且他對朱棣篡奪皇位的行為非常不恥,在殿內大聲訓斥朱棣:“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
這下朱棣火了,內心想:我是看在你這個人有能力的份兒上,我才放下臉皮請你出山,你還敢這個態度,真當我朱棣手下沒人嗎?
於是,朱棣也不再對劉璟好言好語了,直接將劉璟打入天牢。劉璟深知自己惹怒了朱棣不會有好下場,想到當年父親的去世,心想不能這麼糊里糊塗地死去,為了保全名節,選擇自盡的方式結束了一生。
這兩個兄弟當時沒有把劉伯溫的臨終遺言當回事,為了功名成就,在老朱家人手底下做事。最後兩兄弟誰也沒能善終,這應該也是應了劉伯溫的預言,要是他們選擇歸隱田園,估計也會得到一個高壽。
劉璟死後,沒多久,劉璉的長子,任誠意爵劉焉去世了。明成祖朱棣認為他的兒子太小了,擔不起爵爺這個稱號,於是就沒有封劉焉的下一代,估計是跟劉璟寧死不屈這件事有關係。
所以傳了短短的三代,劉伯溫當初拿命換來的爵位就沒了,劉家也因為家中沒有頂樑柱,家道中落了。
三、遺言成真,再次獲封爵位
自劉伯溫兩個兒子、長孫也過世之後,劉家一直過得很艱難,沒有皇家的庇佑,想出來做官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因為劉家祖先為開國功臣,所以皇帝對劉家還是有一些照顧的。
加上劉家男子世代文采卓越,朝中還是有很多人惦記著他們,後來大家開始在朝廷上誇讚當年劉伯溫的才學與思維及其出眾,不斷地向皇帝奏請為劉伯溫嘉獎,劉家的子孫們才被皇家想起來。
到了朱祁鈺掌權時期,劉家的後代們再次開始做官了,等到明孝宗時期,劉伯溫的第九代孫子當上了世襲的指揮使,劉家人又開始可以世襲官職了。
還真的應了劉伯溫死前的遺言,第九代子孫開始,劉家又恢復了往日的榮華。劉家的男子可以建功立業了,如果當時聽了劉伯溫的話,劉璉和劉璟沒有出來做官,估計劉家也不會後期那麼沒落。
明世宗嘉靖年間,朝中大臣開始想著為開國的功臣們修理一下陵墓,這麼多年,也沒有好好修繕一下。於是,就有人想起了劉伯溫,既然現在皇恩如舊了,那麼劉伯溫的陵墓就該升升位置了。
聽了文武百官的建議,明世宗下令劉伯溫可以配享太廟,不僅如此,後代受祖先的福澤,恢復爵位,子孫們可以世襲。
於是,劉伯溫的第九代孫子就是第三個誠意伯了,至此,沉寂了一百多年的劉家恢復興盛。後來一直到明朝滅亡,這期間誠意伯爵的位置一直沒有斷過,怎知明末在南方建立的臨時朝廷,依舊按照以前的傳統加封劉孔昭為誠意伯。
寫在最後:
在陪伴朱元璋建立明朝的眾多功臣裡,劉伯溫的境遇算是不錯的,即使他後來的死亡,也無法確認到底是風寒所致,還是胡惟庸命人改了藥方,他的家人沒有遭到朱元璋的“暗算”。
劉家二三百年的傳承,除了開始有一些波瀾外,到了中後期,一直是享受著榮華富貴,平平安安地陪著明朝走到了最後,後期的劉家子孫沒有特別出眾的,所以也是按照劉伯溫的希望,平庸且安全地活下去。
相比較漢高祖時期的功臣燕王臧荼、韓王韓信、淮南王英布,哪個當時不是和劉邦生死相隨,吃盡了苦頭,才最後打敗秦兵,建立了大漢王朝。但是等到劉邦坐穩了位置,這些人就沒有用處了。
他們悲慘遭遇也跟不識時務有很大關係,建國後,劉邦對這些曾經的兄弟大肆賞賜,每個人有佔據一方,但是他們“傻”啊,妄想做第二個“劉邦”,不懂得“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也算是自己給自己斷了後路。
所以,劉伯溫的預言成真,也許是他曉得卦象之說,但更願意相信是他的經驗和閱歷,看穿了“伴君如伴虎”的真理,從而為子孫做長遠打算,保護家族利益。
回覆列表
帝王之術,劉伯溫可曾摸到門檻了?君臣之術,治世之道,劉伯溫可有成功經驗?
再者劉伯溫不貪念權勢嗎?想得不得了,他非常想當丞相,結果無緣,最多也是個二品,跟誰都搞不好關係,心氣兒又高,看到無忘才氣得回鄉,最後鬱鬱而終,有人說他最後封太師,那已經死了百年後給的贈封,這個到底有什麼意義,那要去問混蛋武宗了。
劉伯溫兩兒子,一個劉璉,一個劉璟,劉璉跟他爹一個性格,太剛毅,嫉惡如仇,32歲的時候跳井死了;劉璟也是,朱棣打來,劉璟到處找機會向建文獻策,向李景隆參計,結果人家根本沒把他當數,理都不理,最後嘴硬脖子軟,上吊自殺了。
所以你說,劉伯溫後人過得好嗎,過得不好,最起碼仕途非常不如意,很鬱悶,但換句話說,劉伯溫的後人又很幸運,因為他不像其他公侯被抄家誅沒了,劉氏一族雖落寞但得以保全。
劉伯溫一族,當大官的沒有,誠意伯共6代,說實話,他們家實在不適合從政,非死即傷,搞搞文學還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