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頭魚樂
-
2 # 深瞳小學姐
春節吃餃子。餃子,是北方大部分地區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食品。餃子形狀如元寶。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意。古語有 “好吃不過餃子,輕鬆不過睡覺”的說法。
農曆正月初五吃餃子。初五俗稱“破五”,這天吃餃子有“捏小人嘴”、送年和祭財神之說。初五這一天吃了餃子,禁忌小人讒言。送年,初五過了,年也就算過去了,農民們開始了一年的勞作。
祭財神,這一天上供祭財神,為的是求發財致富之意。
正月十五元宵節,以吃餃子為主吃元宵為輔,有財進家,人也團圓的意思。
一伏吃餃子。民間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小米撈乾飯。
立秋吃餃子。吃了立秋餃子就會秋胖,因為過去人們生活條件不好,對胖是一種嚮往吧。
立冬吃瓜餡的餃子。有“吃了立冬瓜,活到八十八”還有“吃了立冬餃子,不會凍耳朵”的說法。
元旦,吃餃子。 大年三十晚餐吃餃子。據老一輩人說,古代除夕晚飯是吃合子,取和和美美的諧音,那會兒因條件所限除夕吃的合子,是用玉米麵加麵粉做成的,後來人們日子好過了,就把合子換成餃子了。 過生日吃餃子,常言說:短命疙瘩,長命面,吃了餃子活一萬。
北方吃餃子的節日,還有小孩兒過滿月、老人過大壽等都要吃餃子的。 古代,北方人把餃子視為最好的食品。
-
3 # 酒騎風
對愛吃餃子的人來說,吃餃子是不分節日的。。。想什麼時間吃就什麼時間吃。
據說李自成小時候特別窮,每次到過年才能吃餃子,後來打下江山以後就天天吃餃子。於是原本17年皇帝命的李自成因為吃了十幾天餃子 就被吳三桂把他從王位上擼下來了。
所以我現在過任何節日都改吃粽子。。。
-
4 # 小主道後宮
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還有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
我是一個南方人,到東北來上學,我們南方過春節不會特地的包餃子吃東北的同學都特別好奇我們春節吃什麼。北方春節包餃子好像是恆久不變的傳統,除了平常的餡之外還會放錢或者一些象徵著吉祥的東西;我們家過年會包一種半月形類似於餃子但是我們是用油煎出來的一種麵食。
當然現在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除了節日平時有什麼事也會吃餃子,像我到了東北,第一次知道了‘上車餃子下車面",‘冬至不吃餃子耳朵會凍掉"類似這樣的俗語。反正餃子儼然已經成為華人不可缺少的食物了。
-
5 # 毛毛蟲庫出庫出
吃餃子的節日:冬至,正月初五, 春節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大年三十那天家家戶戶都很忙碌,準備各種吃的,餃子大都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到大年初一早上吃,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糖,硬幣等包進餡裡。吃到糖和硬幣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會交好運。
正月初五也要吃餃子,大清早要放爆竹,意為“破五”,也要吃餃子。因為從初一到初五幾天之內禁忌很多,人們不可“輕舉妄動”,一過初五,就基本上過了年禧,不再禁諱了,所以要吃餃子祝賀。
冬至也要吃餃子,在中國的北方,自古以來就流傳著冬至這天吃水餃的習慣,和“冬至吃水餃醫治凍耳朵”的傳說。相傳中國古代的一位名叫張仲景的名醫在奇寒的嚴冬用水餃醫治凍傷的故事。那年冬至這天,大雪紛飛,張仲景看到許多人因飢寒交迫,手、足、耳朵被凍傷,他就把這些人邀至家中,親自動手包制水餃,餡料選用高熱量的辣椒和羊肉,煮熟後連餃子帶湯盛到碗裡,讓大家趁熱吃下。此法果然奏效,凍傷得以緩解並逐漸痊癒,由此而來便留下“冬至”這天吃水餃的美談。有人說,冬至這天不吃水餃會凍耳朵,所以,在北方,冬至這天幾乎每個人都會吃水餃。
-
6 # 優Ki醬
都哪些節日要吃餃子 答:除夕,正月初五, 入伏,立秋,立冬,冬至 春節 各節吃餃子原因如下 除夕為什麼吃餃子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正月初五為什麼吃餃子 除了年夜飯要吃餃子,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餃子。有一種說法是,從初一到初五幾天之內禁忌較多,人們不可“輕舉妄動”,一過初五,就基本上過了年禧,不再禁諱了,所以要吃餃子祝賀。 立秋為什麼吃餃子 立秋,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立冬為什麼吃餃子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中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中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在中國北方,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 冬至為什麼吃餃子 在中國的北方,自古以來就流傳著冬至這天吃水餃的習慣,和“冬至吃水餃醫治凍耳朵”的傳說。相傳中國古代的一位名叫張仲景的名醫在奇寒的嚴冬用水餃(古時稱餛飩)醫治凍傷的故事。那年冬至(數九)這天,北風呼嘯大雪紛飛,張仲景看到許多人因飢寒交迫,手、足、耳朵被凍傷,他就把這些人邀至家中,親自動手包制水餃,餡料選用高熱量的辣椒和羊肉,煮熟後連餃子帶湯盛到碗裡,讓大家趁熱吃下。此法果然奏效,凍傷得以緩解並逐漸痊癒,由此而來便留下“冬至”這天吃水餃的美談。這段佳話仍在被現代人傳頌。 春節為什麼吃餃子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吃水餃有五大好處: 第一有聲音,過去三十晚上家家都要剁餡兒,剁得越響生活越紅火,是三十晚上一道特殊的交響樂。 第二吃餃子時,全家要同桌,還可以在餃子裡放一點兒吉祥物,誰吃到了誰會有福 氣,很有趣味。 第三是吃餃子還有形狀,因為形似元寶,吃餃子有祈求“招財進寶”之意。 第四是有味兒,因為餃子裡又有面又有菜,而且吃起來很隨意。再一個是餃子與“交子”同音。 還有人說吃餃子是為了捏住小人的嘴。 再一個吃餃子還有點兒特色: 第一特別熱鬧,又挺衛生的。 第二是外形統一,餡兒可以變化。 第三既是節日盛宴,又是家常便飯。第四,只能用筷子吃,用刀叉不方便,這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特色飯。 因為吃餃子很吉祥,如: 剁餡兒時說歲歲平安了; 包餃子時說雜事都包上了; 開鍋時說喜事都開花了; 餃子破了說糧倉都撐開了; 盛餃子時說元寶入庫了; 吃餃子時說福氣分享了。 所以說吃餃子有“六六大順”。能達到沸騰、熱鬧、樂和、喜慶、吉利、順遂。所以受到各地各族人民的歡迎。
-
7 # 文化博物集
在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客家方言區與天津把餃子叫做“扁食”,晉語地區多稱“煮角”,山東西南部分地區稱“箍扎”,滿族稱“子孫餑餑”。說起吃餃子的傳統,還需要先說說這餃子的起源:
東漢末年,張仲景告老還鄉後,在家鄉白河岸邊見百姓捱飢受寒,耳朵凍爛,在冬天,他叫弟子在南陽東關附近搭棚派藥,用羊肉、驅寒草藥煮熬成“祛寒嬌耳湯”,加入用饀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據說吃後身體會發熱,兩耳變暖。張機派藥持續到年三十。年初一時,人們開始仿嬌耳樣子做過年的食物,稱之為“餃耳”、“餃子”。
明朝末年張自烈做了很好的說明:“水餃耳,即段成式食品,湯中牢丸,或謂粉角,北方人讀角為嬌,因呼餃餌,偽為餃兒。”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比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
過那些節日會吃餃子:
冬至:
冬至過後,就進入了“數九寒天”,也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因此人們為了保暖,喜歡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寓意驅除寒冷之意。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餃最為常見。所以,現在一些地區,還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臘月二十三小年夜: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 送行餃子迎風面 。
除夕:
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全家老小一起包餃子。
按照民俗的解釋,“除夕”這一天是人、鬼、神交戰之日,因此,必須要人人參與,才能獲得來年的吉祥平安。鬼乃“夕”也,它是人間一年的晦氣所孕育而生成的厲鬼。“夕”在臘月三十日,新舊交替的子時時分,便會出來遺害人間。此時,要人神齊力才能把它除之。每年臘月三十的這一天,上天會派通力天神“年”來人間降魔除鬼,而“年”在除夕的時候只有九成的功力,證明“夕”這個厲鬼很厲害,必須要由人來協助才能把“夕”除之。“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在除夕的交子時分,人吃了餃子會通身添力,然後,男女老幼齊鳴鞭炮,幫助天神除掉厲鬼,再虔誠地貼上新的灶王爺畫像,並在財神爺和灶王爺的畫像前供奉上以餃子為主的美食,取意來年平安吉祥財源滾滾之意。這就是“爆竹聲聲除舊歲(祟)”這一習俗的由來。因此,人要在“除夕”的子時來協助“年”把貽害人間的厲鬼“夕”除掉。
初一/春節:
俗話說:“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 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根據文獻記載,春節時候吃餃子這種習俗最遲在明代已經出現。據《酌中志》載,明代宮廷已是""正月初一五更起……飲柏椒酒,吃水點心(即餃子)。或暗包銀錢一二於內,得之者以卜一歲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賀新年也。”到了清代,這種習俗已經非常廣泛,已經把它固定下來。
正月初五:
初五也叫“破五”,是送年的意思。傳統的送年也要吃餃子,而且餃子裡還要包上錢、棗、糖,每樣包上6個。意思是:如果吃到帶錢的餃子,這一年就會發財,如果吃到帶棗的餃子,這一年就會好運早來;如果吃到帶糖的餃子,這一年就會過的“甜甜蜜蜜”一家人就會和和睦睦。
生日之時:北方有些地區還有過生日頭一天晚上吃餃子,第二天吃麵的說法,即催生餃子接生面.但在家,一般年長者會選擇在生日之時食用餃子。
離別之前:俗語說,“出遠門要吃餃子,從遠方回來吃麵。”取意為接長送短,出門吃餃子是盼團圓的意思,取平安團圓之意,也含有希望早日歸來之意。
-
8 # 手機使用者生活點滴
一年之中首先是大年初一早晨吃餃子,希望在新的一年裡,好運連連,幸福滿滿。正月十二捏老鼠眼,把餃子捏成老鼠的樣子,當然家裡有屬鼠的就沒必要了。老人們常說:正月十五的餃子,十六的菜。我們這裡有“頭伏餃子二伏面”的說法,頭伏一定要吃餃子,不然會熱壞的。冬至也吃餃子,據說是能預防凍耳朵。
-
9 # 大雨影像視界
餃子是我們家喻戶曉的一道美食,按照傳統習慣很多節日都有吃餃子的習俗;不過也有不適合吃餃子的日子,是不是有必要了解一下呢。
中國吃餃子的習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習慣,如除夕夜全家人聚在一起要吃餃子,團團圓圓快快樂樂;冬至要吃餃子,老輩兒人說是防止冬天凍壞耳朵;也有立夏、立秋吃餃子的習慣;還有迎親餃子送行面的說法,就是迎接客人要吃餃子,送別的時候吃麵條等等很多,人們享受著餃子美食的同時也給餃子冠以美好的寓意,使大家對美味的餃子欲罷不能。
但是你知道嗎?有一個日子不能吃餃子,就是生日這一天,特別是給老人過生日,千萬不要請老人吃餃子,不然會犯忌諱的。原因是:我們通常說是包餃子,但是在豫西地區叫捏餃子,當地人就把這捏餃子,理解捏餃子的過程就是捏住嘴,如果人捏住嘴不就不能吃東西了嗎?所以就把捏餃子暗含人不行了,不能吃飯了,所以這裡的老人過生日是絕對不會吃餃子的。給老人過生日一定要注意這個忌諱哦,免得惹老人不愉快呦!
當然大家現在的生活水平吃餃子已經不是問題,愛吃餃子的人,哪天都可以吃,這個沒問題。
-
10 # 珍視映畫
一個是大年三十兒十二點後吃餃子有“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一個是出遠門的人要吃餃子,有“出門餃子,進門面”!意思希望出門的人能交好運、順意!!!
回覆列表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除了年夜飯要吃餃子,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餃子。有一種說法是,從初一到初五幾天之內禁忌較多,人們不可“輕舉妄動”,一過初五,就基本上過了年禧,不再禁諱了,所以要吃餃子祝賀。
立秋,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中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中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在中國北方,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