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香姐逛歷史
-
2 # 西府趙王爺
漢初平定諸呂的功臣裡面,劉襄絕對是最憋屈的,明明是拯救漢朝的大功臣,結果折騰半天,什麼也沒撈到。
而在平定諸呂的過程中,宗室齊王一脈居功至偉。齊王一脈即漢高祖劉邦長子劉肥一脈。劉肥是劉邦婚前和情婦曹氏的私生子,因為不是嫡子,所以沒能當上太子繼承皇位。而是被劉邦分封到齊地,當了齊王。
諸呂作亂時,劉肥已經去世了,當時的齊王是他的兒子劉襄。作為劉姓宗室裡面最具實力的諸侯,劉襄在呂后去世之後,就開始對付諸呂。他從宰相召平手中奪取兵權,盡起齊國之兵,發兵關中。並且號召各劉氏諸侯,共同討伐諸呂,由此點燃了剪除諸呂的第一把火。
與此同時,在長安城內,以太尉周勃、右丞相陳平為首的朝廷重臣,暗中奪取了長安的控制權,發動政變,誅殺了呂氏集團的成員。
就這樣,諸呂之亂宣告平定。
表面上看,平定諸呂之亂的過程中,劉襄的參與度並不高,畢竟他的軍隊連長安城都沒進。但是,如果沒有劉襄的大軍牽制,灌嬰就無法得到兵權。周勃陳平等人,想要對抗握有重兵的呂氏集團,無疑會變得非常吃力。甚至於,如果沒有劉襄牽頭做這件事,很可能就沒有人敢去招惹諸呂。
劉襄和劉章這兄弟倆,一個起兵攻呂,一個政變倒呂,在平定諸呂之亂的過程中,居功至偉。按理來說,這皇位怎麼也該他們兄弟來做。而劉襄身為兄長,劉章也非常擁護他,所以這皇位自然非劉襄莫屬。然而,最後坐上皇位的卻不是劉襄,而是在諸呂之亂中寸功未立的代王劉恆。
大臣議欲立齊王,而琅邪王及大臣曰:“齊王母家駟鈞,惡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呂氏故幾亂天下,今又立齊王,是欲復為呂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長者;且代王又親高帝子,於今見在,且最為長。以子則順,以善人則大臣安。”
其大概講的就是,劉襄之所以不能當皇帝,乃是因為他有一個凶殘暴戾的舅舅駟鈞。如果劉襄當了皇帝,那麼駟鈞作為外戚。很可能會成為有一個呂氏,那樣平定諸呂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那就白費了。而代王劉恆作為漢高祖劉邦當下活著的兒子中,最為年長者,名正言順。而且關鍵是他的母親薄氏,為人賢德,不會成為又一個呂后。
表面上看,這些理由都沒什麼問題,但實際上卻是那些大臣的私心在作祟。
劉襄作為平定諸呂的大功臣,登上皇位之後,必然會很強勢,自然不會乖乖聽這些大臣們的話。甚至於,劉襄有很大機率會搶走他們的權力,將其替換掉。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劉襄作為齊王,當初起兵時就有一套自己的班底,比如舅父駟鈞,將軍魏勃,內史祝午等等。他們隨著劉襄一同起兵,有從龍之功,日後必定是會受到重用。那麼如此一來,像周勃、陳平這些老臣,就可以提前退休了。所以,他們定然是不願意讓劉襄當皇帝的。
很顯然,對於周勃他們來說,劉恆要遠比劉襄容易控制。再加上劉恆有著合理的繼承人資格,自然要選他了。
這樣的決斷對於劉襄是不公平的,劉恆作為劉邦的兒子,繼位自然沒有問題。但是,因為對劉襄舅舅的擔心,而否定了他的繼承人資格,說實話有些牽強。況且當時劉襄在劉氏宗親子弟中,威望很高,包括劉章在內的許多劉氏功臣都擁護他。
最終,劉襄只能是帶著遺憾,回到了齊國。
-
3 # 縹緲峰下一粒沙
齊王劉襄不能繼承皇位,是因為權臣們根本不希望再來一位厲害的皇帝。君權雖至高無上,但實際上管理國家的還是朝中的大臣們,兩者是有衝突的,君強則臣弱,君弱則臣強。
處於底層位置的文武官員或普通百姓,也許希望皇帝英明神武,帶著整個國家走上更好的道路,但處於權力頂層的那一些臣子,尤其是丞相,為了自身權勢著想,肯定希望皇帝平庸尋常。
先說明一下,劉襄是漢高祖劉邦的長孫,齊悼惠王劉肥的長子。劉肥很能生,劉襄還有十二個弟弟,其中最出色、與他關係最好的是二弟劉章,三弟劉興居。
呂后在世的時候,因劉肥的母親曹姬是劉邦的外室,沒有和呂后爭過寵,她對劉肥這一支便沒有太大的惡意,但也有正常範圍內的打壓。她要臨朝稱制,劉氏宗族肯定不同意,雙方是有矛盾的。
因而對於所有劉邦的子孫,呂后都準備了兩套方案,一是將呂氏女嫁給劉氏子弟,通過政治聯姻讓兩家成為一家;二是使用強硬手段,壓迫、誅殺反對自己或不利呂家的劉氏宗族。
是這樣,劉邦對長子不錯,給劉肥的封地齊國很大,繼承了劉肥爵位的劉襄自然而然地擁有了廣闊的齊國,呂后就盯上了他。
公元前187年,呂后封侄子酈侯呂臺為呂王,割出齊國的濟南郡作為呂王的食邑。劉襄當然不樂意,可他敢怒不敢言。
然後這種事情又發生了一次,公元前181年,呂后割出齊國的琅邪郡立營陵侯劉澤為琅邪王。劉澤並不是劉邦的子孫,只是遠房族人,能從侯升為王,是因為他娶了呂后妹妹呂須的女兒(即樊噲之女)。
至此,劉襄算是和呂后、呂氏一族結下了樑子,反呂的意願很強烈。
對此呂后心知肚明,臨終前任命趙王呂祿為上將軍,統領北軍;新一任呂王呂產統領南軍。她還說大臣們有可能在自己的喪禮上生事,交待侄子們一定要掌握軍權,並守護在皇帝周圍,否則呂氏難得善終。
大臣們究竟打算在呂后去世後做什麼,史書上沒有記載。但鑑於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那麼有所偏向也正常。反正擺在明面上的事實是,諸呂準備作亂,卻又沒行動。
之後呂祿被周勃、陳平騙走兵權,經過一系列事情,諸呂盡數被誅。
呂氏之所以敗得這麼快,就是因為有這三兄弟。他們的目的也很簡單,一是讓大權回到劉氏皇族手中,二是讓劉襄當皇帝。
周勃等人誅殺諸呂時,硬說當時在位的皇帝漢後少帝劉弘不是劉盈親生的,劉盈其他的兒子也不是他親生的,全都殺了。這是強行在給劉盈戴綠帽,一個兒子有可能是隔壁老王的,四個都是?不可能。
真實原因,在於這幾個孩子身上流著呂氏的血,大臣們害怕呂氏再次興旺,才找了這麼一個漏洞百出的理由。
然而這個時候,劉襄走了步臭棋。
之前他擔心自己一家的兵不夠,假意聯合琅邪王劉澤,把他騙到自己的國都軟禁起來,謀奪了劉澤的兵馬(還記得嗎?劉澤的封地原來是劉襄的),可想而知,劉澤必定恨劉襄。
但劉襄心裡卻沒數,當劉澤說要為他做說客,勸說大臣們擁立他為新帝時,劉襄竟然信了,派劉澤前往京城。
劉澤一到京城,就勸周勃等權臣萬萬不可擁立劉襄,因為劉襄有個殘暴的舅舅駟鈞,如果劉襄當上皇帝,呂氏之禍就要重演。他推薦溫和仁弱、母家又沒有什麼背景的代王劉恆。
劉襄一心想當皇帝,卻等來這麼個結果。極為氣憤,第二年就病死了,估計是被氣死的。
再過兩年,劉章也死了,大概也是被氣的。哥哥當不上皇帝就算了,他也沒落得好處。剷除諸呂時,他衝鋒在前,立有大功,大臣們答應為他請封趙王。可劉恆當上皇帝后,得知劉章曾擁立劉襄,就只封了他為城陽王。別看都是王,城陽王和趙王差著好大級別。
同年,三弟劉興居實在氣不過,起兵叛亂,很快被鎮壓了,兵敗自殺。
其實,就算劉襄不派出劉澤,權臣們也不會讓他當皇帝。劉襄上位對他們有什麼好處?從劉襄的做事風格,就能看出他是位強硬派,還挺有智謀,又有劉章、劉興居相助,大臣們還能翻起什麼風浪?
所以劉襄沒能繼承皇位,主要就因為他自身實力太強了,權臣們忌憚他。
-
4 # 遺產君
劉邦駕崩後,漢惠帝劉盈繼位,呂雉被尊為太后,開始專權,大肆打壓劉氏宗親,劉邦的八個兒子被她整死了六個,僅剩下老四代王劉恆和老八淮南王劉長,呂后又不斷的封呂氏宗親為王,打破了劉邦立的非劉氏不得為王的祖訓。
呂雉死後,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大將灌嬰和劉襄、劉章兄弟裡應外合,除去了諸呂之亂,這時候,漢室朝政混亂,漢惠帝劉盈的後代都被殺光,權力出現了真空期,按理說,劉襄在剷除諸呂的行動中功勞最大,理應由他來繼承皇位,但最終皇位落到了與此事不沾邊的代王劉恆身上,劉襄辛辛苦苦的卻替四叔做了嫁衣,那他作為劉邦的長孫為什麼不能繼承皇位呢?
第一,劉襄太強勢,不好控制劉襄的父親是劉肥,劉邦的庶長子,被劉邦封到比較富庶的齊地為王,劉肥為了討好呂后,割了一大塊地給魯元公主,劉肥死後,兒子劉襄承襲了齊王的爵位,後來呂后把劉邦的堂兄劉澤封為齊地的琅琊王,又割走了一塊地,這還不算,呂產仗勢也從齊地要走了一塊地,因礙於呂后的權勢,劉襄是敢怒不敢言,因此,在反呂的行動中他是最積極的。
劉襄作為一個諸侯王,擁有自己的軍隊,他的弟弟劉章在朝中掌管皇宮的護衛,這幫大臣們是不敢讓一個強勢有兵權的人掌控大局,朝政從來都是強者的天下,皇帝太強,大臣只有趴在地上聽命的份。
如果劉襄做皇帝,蕩平諸呂的首功就一定是他們兄弟的,而老臣們自然容易成為新興勢力的打壓物件,迎立劉襄當皇帝,最後可能就是兔死狗烹的結局。
第二,劉襄的外戚太強劉襄不僅自己強勢,他還有一個更厲害的舅舅,名叫駟鈞,史書上說,駟鈞此人專橫,殘暴,關鍵是劉襄特別信任和倚重他這個舅父,國家剛剛經歷過呂氏的奪權政變,對於外戚很是厭惡,漢惠帝年紀24歲就去世了,在政事上沒有什麼作為,很多是受制於呂后。
試想一下,如若劉襄登基,未來的相位是誰?那一定非駟鈞莫屬,有了他把持朝政,這些老臣還有好日子過嗎?陳平、周勃能心甘嗎?
第三,劉襄得罪了一個決定他命運的人這個人就是琅琊王劉澤,劉襄對他搶走了自己的地盤一直耿耿於懷,在起兵時,感覺兵力不足,於是用人把劉澤騙到齊國扣押,從而兼併了琅琊國的兵力。
劉澤對此心懷不滿,但此人很有心計,他對劉襄說:“大王你是高皇帝的長孫,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現在大臣們孤疑未來,老夫在劉姓宗族裡年紀最大,這些人都等著我去決斷,如今你把我留在這沒用,不如讓我入關替你說話。”
劉襄一聽有理,就把劉澤放了,劉澤到達咸陽後諸呂已除,大臣們正謀劃重新立一位皇帝,當時確有部分大臣提出擁立劉襄。
劉襄是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他說:“呂氏以外戚的身份危害社稷,欺壓功臣,如今齊王劉襄的舅舅駟鈞性情粗野,那是帶著冠的老虎,如果現在立了齊王,簡直是又立了一個呂氏。”
劉襄的一番話說到了周勃等人的心坎裡了,他們思來想去,最終決定立置身事外的代王劉恆為帝,相比之下,代王劉恆外戚勢力薄弱,沒有兵權,為人溫和孝順,而且還是劉邦的兒子,不管怎樣都是會比劉襄更好的選擇。
就這樣,躊躇滿志的齊王劉襄與皇位失之交臂,為了安撫劉襄,即位的劉恆將以前削奪的城陽、琅琊、濟南等地都歸還齊國,但這並不能使劉襄釋懷,一年後年僅二十幾歲的劉襄鬱鬱而終。
-
5 # 文史星君
剷除呂后餘黨的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等功臣勢力,而劉襄只是協助了滅除呂氏的政變,朝廷大權還是被陳平和周勃所掌控,他沒辦法自立為帝,由於陳平和周勃的私心,他們想挑選一個好掌控的皇帝,劉襄作為齊王勢力太大不好操控,所以劉襄被陳平和周勃排除在外,沒能繼承皇位。
在滅掉呂氏一族後,當時可繼承皇位的人選有三位,他們分別是齊王劉襄(劉邦長子劉肥的兒子),代王劉恆(劉邦與薄姬的兒子),淮南王劉長(劉邦最小的兒子)。
陳平和周勃最後挑選代王劉恆繼承皇位,在《史記.齊悼惠王世家》中記錄了陳平和周勃擁戴代王劉恆即位為帝的理由。
代王即位理由:“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長者。且代王又親高帝之子,於今見在,且最為長。以子則順,以善人則大臣安。”
他們認為代王是劉邦去世後還存活的兒子中年紀最大的,是為劉邦所剩下兒子中的“長子,而且劉恆的母親薄姬母族勢力弱小,性情溫順,沒有呂雉那樣大的野心和手段,不會危害朝政,所以擁立劉恆繼承皇位。
而另外兩個皇位候選人,淮南王劉長因為不是“長子”,而且他因為生母趙美人在他出生後,因為被張傲涉嫌謀反所牽連被關押入獄,最後在獄中自盡了,所以從小就被呂雉所撫養,與呂雉關係密切,這個原因使他一開始就失去了繼承皇位的機會。
而齊王劉襄雖然在清楚呂氏一族出力不少,可他不是劉邦的兒子,而是劉邦的孫子,自古皇位繼承要嘛立嫡要嘛立長,劉襄由於不是劉邦的兒子,兩樣都不佔,繼承皇位名不正言不順。可其實劉襄最終沒能繼承皇位的重要理由是,陳平和周勃顧及劉襄勢力太大,上位後不好操控,所以陳平和周勃沒有選他繼承皇位。
劉襄是劉肥的長子,劉肥又是劉邦的長子,劉肥被劉邦分封到齊國,齊國是當時劉姓宗族被封王中,領土最大的也是最富庶的。
在劉肥死後,他的長子劉襄繼承了齊王之位,齊王劉襄正因為齊國領土大和富庶,才能有力量去配合陳平和周勃滅除呂氏一族。但是也正因為如此,他也被陳平和周勃所排斥,因為他們還是想要把持朝政,劉襄擁有自己的武裝和力量,不好操控。而代王與他相比,弱小多了,代國地處偏僻,經濟也不發達,代王力量不足,比較好操控。
而且劉襄的舅舅齊國宰相泗鈞在齊國飛揚跋扈,爭權奪利,如果劉襄上位,一定會重用自己的舅舅,這會危害到陳平和周勃等老功臣的地位,所以他們排斥劉襄上位。
所以劉襄最終沒能繼承皇位,還是由於陳平和周勃等功臣的私心,他們想繼續保持手中的大權,所以他們排除了具有權勢和力量大的劉襄,而選擇了力量較為弱小代王劉恆繼承皇位。
-
6 # 歷史夢中人兒
劉襄起兵攻呂,劉章政變倒呂,他們都沒有坐上皇位。並不是因為他們是劉邦的孫子,而坐上皇位的是劉邦的兒子。而是因為在剷除呂黨時起到決定作用的,不是劉氏宗親,而是朝中的大臣。
呂后稱制,打擊的重點物件,就是劉氏宗親。劉邦的眾多兒子,被她以各種藉口和理由殺了一大半。碩果僅存的幾個,都嚇破了膽,在她當政時期,無不戰戰兢兢、夾著尾巴做人。
呂后死後,劉氏宗親有好幾位起來造反、或者叫發動政變。像劉章、劉襄,都是這樣。一方面是積怨已久,一方面也有點“牆倒眾人推”。
但是真正在“誅滅諸呂”起到作用的,不是被壓制已久的劉氏宗親,而是手握重兵的大將與朝中的實權派大臣。比如灌嬰,本來是受呂產去迎擊齊王的(呂產當然是“諸呂”,劉王就是題目中說的劉襄,劉邦的孫子,屬於劉氏宗親),灌嬰至滎陽屯兵,使人與齊連和,等於是陣前倒戈。
但是齊王劉章並沒有率軍長駁直入,攻入長安。在長安的,是另一位宗親劉章。劉章與大將周勃聯手,剷除諸呂,掌握了朝中大權。
這時宮中還有一位太子,名義上是劉盈的兒子(究竟是不是,這也是個千古迷案)。新一任的皇帝,肯定要從劉家子孫中產生,但是究竟花落誰家,可不是這幾位宗親說了算的。因為他們中並沒有哪一個,掌握了實際的權力,贏得了大臣們的擁戴。
大臣們坐在一起商量。這個說立長,那個說立賢,這個主張立高皇帝的兒子,那個倡議立高皇帝的孫子。這場面雖然史書上沒有記載,但也可想而知。
如果要看誰在平滅諸呂的過程中功勞最大的話,齊王劉襄絕對是三個入圍者中功勞最大的那個。單從這點來看的話,齊王劉襄似乎是最有資格來做這個新皇帝的。
但齊王劉襄也存在一個很致命的問題,據說齊王劉襄跟漢惠帝劉盈一樣,也有一個異常強悍的母族。大家好不容易才不用被呂家這種異常強悍的外戚欺負了,難道還要再讓齊王劉襄的母族來做漢帝國的外戚,再欺負大家一次嗎?大家這次可以僥倖平滅了呂家這種強悍的外戚家族,如果再遇到一個強悍的外戚家族,接下來會是誰滅了誰?就沒有人會知道了。
於是在有人提出來要擁立齊王劉襄為新皇帝的時候,大臣們的反應是這樣的”大臣皆曰:“呂氏以外家惡而幾危宗廟,亂功臣今齊王母家駟,駟鈞,惡人也。即立齊王,則復為呂氏”。這裡的這個“皆”字用的好啊,大臣們全都反對齊王來做這個新皇帝。
其實呢,大臣們之所以不願意擁立齊王劉襄,還有一個不方便明說的原因,那就是大臣們對齊王劉襄的兩位異常彪悍的兄弟,實在是既喜歡又畏懼啊。喜歡的是這兩位小侯爺在平滅諸呂時那種敢打敢衝的勁頭,畏懼的是這兩位小侯爺在平滅諸呂時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凶狠。
這兩位小侯爺殺起諸呂這種皇親國戚來,都是一副面無表情的樣子,這要是齊王做了新皇帝,萬一將來新皇帝對我們這些人有些許的不滿,這兩位小侯爺殺起我們來,還不是像宰只雞似的那樣隨便。齊王有如此彪悍的兩個兄弟,還是不要給齊王上位的機會了,要不然接下來我們這些人那還會有活路啊。
這話不能明說,可是大家心裡都明白。這時代地還有一位王,所說寬厚仁慈,更重要的是其母薄氏不受劉邦寵愛,沒有強勢的舅族為之撐腰。於是久經磋商之後,大臣們決定立這位代王為帝,真實的目的是便於控制。
代王劉恆,也的確沒什麼勢力。在使者來到代國王宮時,代王還不敢跟他們進京,擔心這是一個陷阱。後來壯著膽子來到長安,發現大臣們真的是擁立自己為帝,那真是意外之喜。
劉恆就是漢文帝。他與他的兒子開創了“文景之治”。但是在他的時代,他兒子漢景帝的時代,甚至他孫子漢武帝的時代,灌家、周家這些“倒呂”功臣的後代,仍在朝廷中把持著重要的職位。漢武帝立歌女出身的衛子夫為後,重用平民出身的衛青、霍去病、李廣利等人,一部分原因就是對抗這些“功臣之後”,以實現皇帝集權。而重用皇后的母家親屬,又為後來的外戚專權埋下了伏筆。
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的。從“倒呂”事件,到漢武帝破格提拔平民將軍,再到漢朝後朝外戚專權,以至於東漢的宦官專權。為了為抗大臣,而重用外戚,又為了抑制外戚,而信任太監。權力的爭奪,沒有一時一刻停止過。
-
7 # 小殷說歷史
第一:劉邦尚有子嗣存在,弟弟劉章跟呂后關係近,開國功臣不放心
1:呂雉死之後,劉邦還有兩個兒子在世上,一個是淮南王劉長,另一個代王劉恆
我們都知道呂雉作為中國歷史真正意義上的一位專權太后,許多事情都是由此開了先例。他在位之初,大肆迫害劉邦的子孫,導致了後面呂氏一族被誅殺殆盡的悲慘局面。八個兒子當中,除了自己的兒子之外,還有兩個兒子得到了善終。一個是代王劉恆,劉邦第四個兒子。最有才華,心機,懂得隱忍的這麼一個人。母親薄姬也很懂得為人處世,一直低調行事,讓呂雉找不準機會陷害她。通過裝瘋逃避呂氏家族的追捕,再一個淮南王劉長這個人從小被呂雉養育長大,多多少少呂雉對他有所感情,不會傷害他。
2:劉章是劉襄的二弟,他本人更是娶了趙王呂祿的女兒,成為呂氏家族貴族
劉章和劉襄都是劉邦長子劉肥的兒子,呂雉為了鞏固自身利益。不但大肆殺虐開國功臣和劉氏皇族,甚至公然違背漢高祖劉邦的意志,大肆分封諸呂,這就造成了尾大不掉的一個局面。劉章被封為朱虛侯,但這個人非常有本事,力氣也很大。另外還有一個身份,娶了人家趙王呂祿的女兒,成為了呂氏一黨。雖然後面在誅殺呂氏家族的過程裡有很大功勞,未免讓人有所忌憚。
3:起初對代王劉恆不瞭解,劉章兄弟二人才華橫溢,不想落得悲慘下場
開國功臣當中,活到了漢文帝一朝的也僅僅數人而已。陳平周勃和灌嬰,這三人對劉章兄弟二人的能力有了初步的瞭解。反過來看代王劉恆,通過裝傻充愣麻痺這些功臣的眼睛。狡兔死走狗烹,他們也不想落得韓信朋友那樣的悲慘下場。覺得劉恆很好控制,於是擁戴他做了皇帝。不過他在位期間,也沒有做許多過分之舉,相反一直在積蓄國力,為漢武帝征討匈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得罪了琅琊王劉澤,再者漢文帝劉恆的確很有本事1:起初因為一件小事得罪了琅琊王劉澤,導致他跟皇位失之交臂
我們都知道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特別是在古代封建社會,一些人特別記仇。當時有一個琅琊王叫劉澤,劉襄開始準備接班的時候並沒有馬上前進,而是派手下的一名官員找上了劉澤。這個劉澤說來說起還是皇族的成員,因為老婆是呂氏家族的人,所以才被封為藩王。劉襄認為自己騎兵不夠,於是把劉澤騙到了齊國。把他軟禁了起來,這樣就獲得了他的人馬。如此一來便得罪了他,但他政治上表現的非常沉穩。跟劉襄說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倒不如讓他到京城幫他說好話趕緊繼承皇位。等到劉澤一回去,不但不幫他說話,一直跟很多人說他的壞話,多多少少有點影響。
2:劉襄的四叔漢文帝劉恆的確很有本事,小時候就知道隱忍
在劉邦的這些兒子當中,最有本事的還是代王劉恆,也就是日後的漢文帝。從一件小事方面就可以看出來,他的能力胸懷與眾不同。當初劉邦在位的時候,把許多兒子召見過來。給他們分食一隻雞,許多人爭先恐後把雞的主要部位全部搶走。代王劉恆手上只有一個雞屁股,當時他沒有任何抱怨,這樣的人日後一定能成就大事!
-
8 # 雙魚趣談
作為劉邦長孫的劉襄是沒有可能繼承皇位的,原因有三
第一,作為剷除呂后餘黨,劉襄並沒實際性的作用。呂后死後,劉襄在齊國起兵,準備攻擊關中,消滅呂后餘黨。漢朝方面派灌嬰為將平叛,沒想到灌嬰一出關中便與劉襄私通,準備反戈一擊。而在他們動手前,另一位宗親劉章與大將周勃,陳平聯手,誅滅諸呂。最後誅滅呂黨的功勞當然與劉襄無關,最後朝中大權掌握在劉章,周勃,灌嬰等大臣手中,所以劉襄沒有話語權,能不能繼承皇位只能由別人來決定。
第二,出身不好,雖是劉邦長孫,可是地位卻不高,這要從他的父親劉肥說起。劉肥既不是嫡長子,更不是庶長子,他只是劉邦發跡前跟一個曹姓寡婦生的私生子,所以別看年紀最大,地位是連庶出都不如,地位卑微,那就更別說他的兒子劉襄了。
第三,權臣不看好,當時由於呂后大肆屠戮劉氏子孫,所以皇位候選人就只剩下劉邦的長孫劉襄,劉邦的小兒子劉長和劉恆。劉長是呂后撫養長大,所以直接被排除了。而劉襄過於張揚,且手裡有一定的軍事實力,不易被控制,所以權臣把目光投向了看起來羸弱的代王劉恆,他的母親薄氏不受劉邦寵愛,沒有強勢的舅族為之撐腰,根基實力都不強,容易被控制。
所以最後非嫡非長的劉恆繼承了皇位,所幸選擇的皇帝不負重任,與他的兒子開創了“文景之治”。
-
9 # 清山峻嶺常青松
我看過呂后悔恨戚夫人。當年戚夫人宮中歌妓。劉邦寵幸他。娶她為嬪妃。戚夫人。嫉妒呂后,配劉邦的手下妄圖刺死呂后,呂后有個紅顏知己。經常暗中保護呂后,某一天戚夫人宮中配劉邦的密探。緊跟著呂后妄圖一劍刺死呂后,結果被保護呂后紅顏知己救了一命,某一天,劉邦病危,戚夫人要請劉邦立他的兒子Vi,當朝太子,呂后領著家眷在宮殿門上敲皇宮門。他想著幫劉邦冶療,結果皇宮門敲開了。呂后進皇宮店門。把劉邦扶起來。說戚夫人兒子紈絝子弟,當不了繼承皇位,只有咱們的兒子唯一能繼承皇位。劉邦相信呂后的兒子。平時也很乖巧。是個當皇帝滴接班人。這是劉邦病危,呂后把戚夫人和兒子。囚禁起來。過了幾天。把戚夫人四肢用劍砍掉。放在罈子裡讓皇宮臣廂門觀賞,目的是教訓宮中臣廂,他的兒子不久也一劍刺死,
以後的家眷。和姐姐妹子要求幫他們的兒子立為皇宮繼承人。呂后抱著姐姐的兒子掐死了。斷了他們妄圖篡權奪位的叛徒野心。
-
10 # 公子霜塵
有關劉邦長子劉肥,生母曹夫人的史籍記載寥寥:
《史記·齊悼惠王世家》:齊悼惠王。劉肥者,高祖長庶男也。其母外婦也,曰曹氏。
《漢書·卷三十八·高五王傳第八》:“曹夫人生齊悼惠王肥……齊倬惠王肥,其母高祖微時外婦也。
所謂“外婦”,是指曹夫人並沒有名份,不是劉邦明媒正娶的女人,劉肥勉強算得上是庶長子。改封韓信為楚王后,劉邦念及當年,對於曹夫人的情分,便將坐擁臨菑郡、濟北郡、博陽郡、琅邪郡、膠東郡等七郡,經濟發達的齊國,封給了自己的長子劉肥。
劉邦逝世,呂后專權,不斷對於其他皇子,進行打擊,首當其衝的是劉肥。呂后軟硬兼施,先後三次迫使劉肥,將城陽郡、濟南郡、琅琊郡,分別割給魯元公主(呂后嫡女)、呂臺(呂后侄子)、琅琊王劉澤(劉邦堂兄弟)。一是為了削弱,其次則為監視。
雖然被削弱,但劉肥這支宗室的力量,還是不可忽視的。實際上,劉肥之子劉襄、劉章,應該在誅滅諸呂中,是立下大功的,正是有了劉襄、劉章之間的串聯,才拉開了誅滅諸呂的序幕。
呂后逝世,作為西漢開國功臣的周勃、陳平,對於剷除諸呂,雖然有心,但無力,也缺乏號召力。畢竟呂祿、呂產掌握著南、北禁軍,掌控著長安;同時,也不知道諸侯王的態度,而諸侯王亦不知道,都城的具體情況。
相較因血緣關係,錯失皇位而終身遺憾的父親,眼下的劉襄,有機會彌補這一缺憾而“君臨天下”,而當務之急是取得軍隊的控制權。按照當時西漢的制度,諸侯國的軍事調動權是掌握在,由中央任命王國的丞相手中。
於是,劉襄派出的中尉魏勃成功騙取了,丞相召平手中的調兵虎符,控制了齊國境內的軍隊;接著還將琅琊王劉澤軟禁,將其軍隊納入麾下。兵強馬壯的劉襄,派兵包圍濟南後,正式釋出檄文,號召天下討伐諸呂。
聞訊後的呂祿、呂產等人,派出了大將灌嬰,統領重兵前往平叛。而作為劉邦的老臣,灌嬰沒有助紂為虐,在軍事重鎮滎陽駐軍後,派人與劉襄等諸侯王聯絡。雙方軍隊按照約定,保持觀望,並沒有開戰。
原來灌嬰是“自己人”,這下週勃、陳平放心了,轉而謀取,呂祿、呂產手中南、北禁軍的控制權,但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長安的防禦為分三層,宮城以外的,由北軍負責;宮城以內,按照宮殿外與宮殿內劃分:宮殿外署,屬於南軍負責;宮殿內署,屬於光祿勳率郎衛負責。
經過一番努力,周勃是掌握了呂祿的北軍,但守衛皇宮的南軍,還在呂產手中。千鈞一髮之時,陳平跟劉章商量,讓其策應周勃。而呂產完全完全沒有想到,侄女婿的反戈一擊,被劉章殺死。
可見,要是沒有劉襄率先起兵,聯合其他宗室組成聯軍,進攻長安,呂祿、呂產也不會讓,灌嬰率領重兵前往。灌嬰率部一走,都城守備力量空虛了不少;加上劉章殺了呂產,南軍大亂,從而使得周勃、陳平等人,掌控起長安局勢的,難度係數下降了不少。那為何齊王劉襄,最終沒有即位呢?
一則是組織“戰後”重建的周勃、陳平,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不願意將剛剛到手的權利,再次轉移給劉襄;其次,劉襄兄弟在此次誅殺諸呂中,可謂是居功至偉,當皇帝是理所當然的,而顯不出周勃、陳平功勞大,而給予大的封賞;第三,劉襄反而會因為誅殺諸呂中,發揮的作用,而對周勃、陳平懷有戒心,從而削弱權力。
這期間,灌嬰應該也是重要一環。自打駐軍滎陽開始,灌嬰便與周勃、陳平,恢復了劉邦時期的默契。灌嬰率部扼守軍事重鎮,使得諸侯王無法進入長安,參與皇位的角逐,劉襄可謂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劉襄最終被周勃、陳平等人,以“劉襄母家勢大擅權”為由,予以否決,轉而選擇劉襄的叔叔劉恆即位,是為漢文帝。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回覆列表
劉邦死後,呂后把持了朝政,劉氏子孫敢怒不敢言,直到呂后去世了之後,他們才敢帶著人進入京城消滅呂氏餘黨。在清除呂氏餘黨的事情上,齊王劉襄做了很大的貢獻,作為劉邦長孫,他有資格繼承帝位,也比較有能力,可是他沒有得到帝位。那是因為劉襄實力確實很強,但還沒有強到壓制所有人的地步。於是經過劉氏宗族和大臣們的商議,最後他們選擇了實力比較弱的劉恆,事實證明,他們這些人做對了選擇,後來劉恆開創了“文景之治”。
一、劉襄的父親是劉邦私生子,他沒有法統上的繼承權。
古代繼承講究立嫡長子,如果沒有嫡子就立庶子裡面年紀大的人。劉襄的父親是劉邦的私生子,不是嫡子沒有繼承權。呂后死後劉姓諸王劉恆年紀最大,劉襄是下一輩人,不可能隔著輩分繼承皇位。因此劉襄雖然是劉邦的長孫,但是他沒有法統繼承權。劉襄稱帝不會有人覺得他有資格。
在剷除呂氏一族的行動中,太尉周勃還有宰相陳平都出了很多力,他們都手握兵權,他們認為劉恆當皇帝更容易掌握朝政大權。劉襄因為手握兵權,還有很多外戚掌權,會導致外戚掌權的下場,因此從朝中這些手握兵權的人都認為劉恆適合當皇帝。如果劉襄自己稱帝會受到他們的討伐。
劉襄自己討伐呂氏,竟然誆騙了琅琊王劉澤,佔領了他的軍隊和地盤。劉澤是劉邦的堂兄弟,屬於他爺爺輩,他竟然不顧輩分欺負他。劉澤在當時非常生氣,因此代表劉氏推薦皇帝的時候,沒有推薦劉襄。劉襄在劉氏宗親中沒有影響力,如果他自己稱帝很多人會不服氣。
劉襄雖然在討伐呂后的過程中出了不少力,但是他得罪了不少人,加上他出身不好不適合當皇帝,如果自立為帝會受到世人討伐。
劉襄的父親是劉邦長子,但是卻不是嫡出,這樣的身份其實是不夠看的。但是剷除呂氏家族的時候,劉襄就是打著長子旗號,前去討伐呂后餘黨。劉襄這種行為明眼人就能看得出來,劉襄是想當皇帝的。事實上當時劉邦還有好幾個兒子在世,不管怎樣這個皇位都輪不到他來繼承,劉襄再怎麼忙活也沒有用。
其次劉襄母親的家族有不好對付之人
其實誅呂行動中功勞最大的當屬那些大臣,他們對呂氏家族是恨之入骨。而劉襄雖然表面上很是積極,但是並沒有發揮多大的作用。因為劉襄的兵馬很少,而且他也沒有什麼軍事才能。漢朝的精銳部隊全在大臣的手裡,大臣想擁護誰當皇帝誰就可以當皇帝。
劉襄的母族不好對付,大臣們不希望再次出現外戚專政,當這方面劉襄就不在考慮範圍之內。新皇帝必須是一個比較老實的人,且在之前是沒有存在感的,他的母族也不能太強大。而代王就是最合適的新皇帝人選了。
齊王劉襄,是劉肥的長子,也就是劉邦的長孫。在呂后駕崩後,劉襄的弟弟劉章給悄悄傳信,讓他起兵剷除呂家勢力,並趁機可以繼承皇位。於是劉襄起兵反抗呂家,並取得成功。
但是在這成功的背後劉襄得罪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就是劉澤。原來,劉襄在接到劉章密報之初,便打算起兵響應謀奪皇位,擔心僅憑自己的兵馬,有些實力不足。於是設計誘勸琅琊王劉澤到齊都臨淄,然後將其軟禁,並順勢接管了琅琊國的兵馬,一同發兵西進。
劉澤吃了這麼大一個悶虧,對劉襄是非常的不滿。在大臣們舉行推薦皇帝的會議上,劉澤說呂后把持朝政這麼多年,害死了那麼多的功臣和宗親,最終原因是因為有強大的外戚勢力。說劉襄的舅舅也是一個品行惡劣的人,如果劉襄上位是非常容易發展外戚勢力的。
於是眾多的大臣推薦外戚薄弱的劉恆來做皇帝。就這樣劉襄和劉章完美的錯過了自己做皇帝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