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搞笑騰總


    公理一:治天下,要知道亂生起的原因,才知道從哪入手去治理;如果不知道亂生起的原因,就不可能治好天下。


    定理一:亂的原因是不相愛。

    證明:孩子自愛不愛父,弟弟自愛不愛兄,臣子自愛不愛君,都是損害父兄君之利來利己;

    父親自愛不愛子,兄長自愛不愛弟,君上自愛不愛臣,都是損害子弟臣之利來利己。

    定義:下不孝上,是亂;上不慈下,也是亂。

    因此,下不孝上,是因為下不愛上;上不慈下,是因為上不愛下。所以不相愛是亂的原因。


    援例:亂之一:盜賊。盜賊愛自己和自己的房室,不愛他人和他人的房室,故竊他人的房室,劫殺他人的東西,來利益自己的房室和自己。

    亂之二:亂家攻國。大夫諸侯愛自己的封邑,不愛他人的封邑,因此亂他家攻他國來利益自己之封邑。


    因此,亂是起於不相愛。


    逆否:兼相愛則不亂。

    視人如己,則不會損害他人以利己。子弟臣視父兄君如己,則不會不孝;父兄君視子弟臣如己,則不會不慈。盜賊視人室人身如己室己身,則無有盜賊。大夫諸侯視人之封邑如己之封邑,則無亂家攻國。若天下兼相愛,則國不攻,家不亂,無盜賊,有孝慈,則天下治。

    (注:相愛是原則;兼是方法,即視人如己)


    反駁:兼愛是不錯滴,但是呢,天下之人不會去做。(駁其無動力)

    辯護:一、君上喜好某東西,則天下臣子百姓都會去做。

    因此,即使是殺人攻城,只要君上喜好,則天下人都會去做。

    二、更何況,兼愛與殺人攻城不同,兼愛是有利益回報的。因為愛人的人,別人也會愛他;有利他人的人,別人也會利益他。討厭別人的人,別人也會討厭他。傷害他人的人,別人也會傷害他。


    反駁:兼愛是不錯滴,但是呢,行不通,因為做不了。(駁其可能性)

    辯護:不,古代聖王就做過。禹治天下,治水以利益四方。文王治西土,兼而愛民。


    定理二:天下之害生於惡人和賊人,惡人和賊人是因區別對待而生,因此天下之害生於區別,因此區別是錯的。


    公理二:駁斥別人的人要有新的方案提出,如果沒有新的方案而只是說對方是錯的,那麼這就如用水去抵擋洪水,沒用。


    依據公理二:除害的方式,就是用兼一來替代區別。


    證明兼一能除害興利:因為兼一,因此他即我,因此為他也就是為我。對於他國他都他家,若如中國我都我家,我便不可能攻此國此都此家。因此,家國不相亂相伐,這難道不是天下之利嗎?


    同理:兼一生愛人利人,兼一生天下之大利。


    反駁:兼一不可用於實際。

    辯護:哪裡有是好的,但卻不能用於實際的呢?舉例:一士是持有兼一思想,一士持有區別思想。持有區別思想計程車,不會把朋友當做自己來對待,因此他的朋友餓了,他不給他東西吃,朋友冷了,他不給他衣服穿。而持有兼一思想計程車,把朋友當做自己看待,餓了分享東西給他吃,冷了分享衣服給他穿。那麼設想要打仗,軍隊的親屬心中都推崇誰呢?當然是持兼一計程車兵啦,因為他會對自己的丈夫或父親或兒子好。而人應當是言行一致,心口如一的,如果人心中推崇的兼一,也就是心中認為兼一是好的,那麼為什麼行動不做出來呢?這不是可行不可行的問題,而是心口如一、言行一致的問題。


    反駁:兼一是好滴,但是呢,這只是意願而已,不能付諸實際。

    辯護:古之聖王行過。(例子見原文,兼愛下)


    反駁:對所有人的同一看待,親人的特殊地位沒了,就不能孝了。

    辯護:孝是為了有利於親人,愛親人。若我愛利他人之親,那麼他人回報愛利給我的親人。這難道不是孝嗎?


    反駁:兼一好是好,但就是太難,做不了。

    辯護:存在有難但也是能做的。(舉例見兼愛下)

  • 2 # 騰蛟起鳳

    兼愛各段的論證技巧如下:


    1、先秦諸子中,墨子講兼愛,孔子講仁愛。由於出身的不同,二人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形成兩種不同形態的人道思想。


    2、墨子立足於功利主義,提出了“兼愛”的思想。孔子立足於道德人文主義,提出了“仁愛”思想。墨子的“兼愛”思想概念本身有著愛利合一、相互性、平等性特點。


    3、接下來又進一步探討墨子“兼愛”思想的形上根據——天志並分析其特點。最後指出墨子的哲學思想與其所處的社會階層密切相關,並且對以後的學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上到處都是月入過萬,年入百萬的曬帖,您覺得可信度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