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羅廖夫
-
2 # 劍雨1358
反艦彈道導彈(當然,末端彈頭可變軌)只有中國有。其它國家沒有該尖端技術。
東風21D很難攔截。末端速度高達20馬赫以上。攔截系統只能望彈興嘆了!
打航母並不是要擊沉。也很難擊沉。打殘就行。即把艦島炸壞、把跑道炸壞。
從機率上講。用兩枚東風21D老美的航母基本就癱瘓了!拜登如果不相信就開過來試試。也不收費!
反艦彈道導彈(當然,末端彈頭可變軌)只有中國有。其它國家沒有該尖端技術。
東風21D很難攔截。末端速度高達20馬赫以上。攔截系統只能望彈興嘆了!
打航母並不是要擊沉。也很難擊沉。打殘就行。即把艦島炸壞、把跑道炸壞。
從機率上講。用兩枚東風21D老美的航母基本就癱瘓了!拜登如果不相信就開過來試試。也不收費!
應對美海軍挑戰,重啟反艦彈道導彈研製,俄版“航母殺手”來襲。據環球網援引俄塔斯社訊息7月20日報道,兩名來自俄軍事部門及國防工業綜合體訊息人士爆料稱,鑑於日漸嚴峻的海上威脅,俄羅斯軍工企業正在為海軍量身打造一款反艦彈道導彈,代號“Змеевик”(意為“蛇紋石”)。
據悉,該型導彈正處於研製階段,具體技術指標效能與中國火箭軍所裝備的東風-21D/26系列反艦彈道導彈大致相當,射程最大可達3000~4000公里。不過,俄羅斯相關軍工企業並未就該訊息做出相關回應。
在冷戰時期,面對美國以航母戰鬥群為主所構建起的海上力量,自知在經濟、技術、工業等領域難以相比肩的蘇聯,將美海軍航母戰鬥群視為主要打擊目標,從而大力發展各型攻擊型核潛艇與反艦巡航導彈。
蘇聯時期發展了射程達450千米的“進步”系列、射程達550千米的P-500“玄武岩”、射程達550千米的P-700“花崗岩”等反艦導彈,以此與蘇聯三軍各作戰單元及要素構築起一套龐大的反航母作戰體系。
與此同時,蘇聯也曾在反艦彈道導彈領域做出過積極努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型號當屬在R-27型(北約代號SS-N-6)潛射彈道導彈基礎上研製的R-27K型(北約代號SS-NX-13)。該導彈長10米、彈徑1.5米、總重13.25噸,將R-27型的單級液體火箭改為兩級,第一級為主發動機、第二級為再入姿態調整發動機,且加裝了大量電子裝置(慣導系統、目標搜尋跟蹤與資料處理裝置等)。
由於需要末端減速和姿態調整,R-27K型導彈的射程從R-27的2500千米減少至900千米,平均飛行速度則降為5馬赫。為彌補該彈因末段打擊精度較差(據悉CEP在370米左右)從而導致的破壞威力不足的缺陷,蘇聯採用一貫的“精度不足,威力找平”的策略,因而為該彈配備有百萬噸級TNT當量的核戰鬥部。
在上世紀70年代展開的11次試射行動中,R-27K總體表現不錯,10次取得圓滿成功。之所以未能獲得紅海軍的認可,則在於該彈存在著液體燃料安全性差、目標指示保障困難、導彈制導精度差、且只能裝備核戰鬥部等諸多缺點。因此當蘇聯在反艦彈道導彈優勢領域吃癟後,此後就將研發重點放在反艦巡航導彈領域。
所謂“甘蔗沒有兩頭甜”,蘇聯解體後,當新成立的俄海軍接過前輩紅海軍的重擔後恍然發現,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及戰爭形態的演變,在面對以美海軍為主體的海上威脅及諸多挑戰時。以各型反艦巡航導彈為主構築起的反航母作戰體系的打擊效用及威懾力度,正處於嚴重下降趨勢,換句話說,令蘇/俄海軍引以為傲的“打狗棍”從此風光不再。
俄海軍所裝備的多型超音速反艦巡航導彈,存在著低空掠海突防狀態下,彈載識別系統及抗干擾能力不佳、資料處理難度大的問題。還存在高空巡航狀態下訊號特徵明顯,易於被敵方發現,進而突防能力不足等諸多近乎無解的矛盾。
鑑於如此嚴峻的局面,俄羅斯自然沒有坐以待斃,比如近年來成為熱點的高超音速武器,就成為俄羅斯在反艦導彈領域重新奪取優勢的一個突破口,其代表作品就是3M22“鋯石”、KH-47M2“匕首”兩款高超音速導彈。
3M22“鋯石”目前來看正處於有序推進中,相關測試活動也未出現較大問題,即將加入俄軍戰鬥序列。
至於KH-47M2“匕首”導彈,果真如俄方所宣傳的能遂行反艦作戰馬嗎?恐怕要打上一個問號。KH-47M2“匕首”頭部裝有彈載X波段雷達,鑑於其雷達孔徑過小,直徑只有0.4千米,因此導致其下視最遠探測距離僅有60千米而已。加之從以往俄式機載火控雷達的水準來判斷,其抗地面/海面雜波干擾的能力也實在難以恭維,該彈彈頭錐側面開有矩形天線視窗,理論上可讓導彈在處於“黑障區”以外空域時接收各類訊號,以此更新飛行規劃資料。
但這一切都屬於俄羅斯自己的刻意宣傳,實際情況如何還有待觀察。此外,按照俄方宣稱,KH-47M2“匕首”平均飛行速度可達6馬赫,而對照同樣採用雷達末制導體系,因而不得不在彈道末段極力降速的美製“潘興”2戰術導彈可知,KH-47M2“匕首”估計也存在此類問題。
如在2018年3月俄方公佈的一段KH-47M2“匕首”打擊水面艦艇目標的影片中,就曾出現實時背景與彈體嚴重抖動的畫面,且從畫面中初步判斷,KH-47M2“匕首”的末速不會很高。在美海軍綿密的航母戰鬥群攔截體系面前,KH-47M2“匕首”的總體作戰效果的令人懷疑的。
按照俄方訊息來看,“鋯石”將於今年年底交付俄海軍使用,至於“匕首”,則已經在此番俄烏衝突中接受實戰考驗,且實際表現較為不錯,但“匕首”導彈攻擊的都是陸上固定目標,目前還沒有打擊海上目標的試驗。
儘管這兩款高超音速導彈都被俄方奉為反艦作戰體系中的王牌,但俄軍還是不太放心,又將目光對準反艦彈道導彈,也就是所謂曝出的“蛇紋石”,亦不失為是一種合理選擇。
反艦彈道導彈的關鍵核心技術,主要由以下幾項組成,分別是戰略戰術偵察系統、遠端通訊系統、一體化指揮系統及導彈武器系統等四大類。
在反艦彈道導彈武器系統方面,該系統主要涉及導彈總體技術、隔熱技術、天線罩技術、動態控制技術及導引頭技術等。特別是導引頭技術中的高動態目標探測技術、目標識別技術、抗干擾技術與高速訊號處理能力等領域,俄方是否已經全面攻克且完整吃透,還有待觀察,畢竟這關乎著反艦彈道導彈對海上大中型水面艦艇目標的綜合打擊效能。
因為在該彈邁過研製階段之後,後續還要進行試射驗證、技術完善、設計修改等多個階段,除耗費漫長的時間外,還需要穩定的資金投入,關鍵核心技術的完整掌握等,總之不可能一蹴而就。
從這點也可以看出,這便是為何塔斯社在報道中提及該彈已經開發多年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外界仍無法看到“蛇紋石”的真身,從這個角度來說,也就無法與中國的東風-21D/26系列反艦彈道導彈所相提並論,正所謂是騾子是馬,還得要拉出來遛遛才行。
儘管反艦彈道導彈的技術要求很高,但以俄羅斯目前的導彈技術實力來看,研製一款反艦彈道導彈並非什麼高不可攀的困難事,只要預算足夠就行。
但是研製反艦彈道導彈系統最難的並不是導彈本身,而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為反艦彈道導彈服務的廣域偵察和指揮控制體系。
反艦彈道導彈主要依靠一個大而統一的目標指示系統,需要有完善的指揮偵察通訊體系,譬如各種型別雷達/光學偵察衛星,海洋電子偵察衛星,遠洋巡邏機、電子偵查艦,核潛艇、偵察漁船,天波超視距雷達,這些偵察和目標指示系統還要融會貫通,掌控有力。這樣才能及時發現美國航母,及時為導彈裝訂目標,及時判斷打擊效果。一個完善的反擊航母的體系,應該是集指揮、控制、通訊、情報、偵察、打擊和作戰效果評估於一體,以打擊水面、水下目標為作戰目的的完整對海防禦系統。
反艦彈道導彈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可怕,只是一件威力比較大的反艦武器而已,某種意義上,它不會終結敵人海軍和航母的地位,也不會完全壓制住海軍艦隊尤其是航母編隊。美國海軍有大量的反制手段。
隔著幾千公里,發射一枚彈道導彈,就準確地命中一艘在海上自由航行的航空母艦,這顯然是個高難度的技術活,需要一個龐大先進的系統予以支撐。這是一個超級巨大的作戰體系,小國根本玩不起,大國沒錢也玩不起。而一提到錢,俄羅斯人就該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