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夔一

    很多讀者現在還在尋求武俠文學,因為,在網路小說盛行的今天,很多人都覺得武俠小說很難再流行起來了。

    其實,要這麼看,就大錯特錯了。並非人們不喜歡武俠小說,而是讀不到那麼經典的武俠小說了。

    而在筆者看來,只要有作者願意在武俠小說上下功夫,是不會缺乏讀者的。

    而作者的通病就是,總把讀者看低。想當然地以為現在的讀者就只喜歡什麼,而不喜歡什麼。

    殊不知,作者你自己就先是一個讀者。你喜歡武俠小說嗎?你會寫武俠小說嗎?你願意寫武俠小說嗎?

    如果作者本身就否定武俠小說,那麼,讀者讀不到武俠小說,也就只能轉而去看別的小說了。

    反正現在網路小說發展這麼迅速,而網路小說中分門別類的作品就更多了。

    真就可以這麼說,網路小說市場供大於求,讀者找小說就能找累了,更何況去認真讀一部小說了。

    而因為網路小說眾多,現在讀者讀起來也很任性,稍覺不如意,就會棄書。

    當然,這也不能只怪讀者。畢竟,現在作者寫書,多是奔著錢去的,少有真正照顧到讀者閱讀感受的。

    而比起武俠小說,顯然其他網路小說更好寫。試問,連網路小說都不願認真去寫的作者們,誰又願認真去雕琢一本武俠小說呢?

    而且,讀者對武俠小說的要求往往較高。既然是武俠小說,那就必須要是純粹的武俠小說,要有古代歷史背景,不能架空,不能穿越,不能玄幻,不能只把武俠元素融入到其他型別小說中……

    總之,純粹的武俠小說就是要求如此之高。如果僅是半吊子網路作者,你讓他怎麼能寫好武俠小說呢?

    武俠小說的春天何時才能到來?只要有人願意寫,哪怕暫時寫不好武俠小說,但凡能堅持寫下去,武俠小說的春天不會遠的!

  • 2 # 天淞子

    武俠文學的春天何時才能到來?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應該先定義什麼才是“武俠文學”?一定要類似金庸梁羽生等開創的新武俠小說派的並且必須是以中國古代為時代背景、整體文化氛圍總是瀰漫著“古韻”、“古風”的關於武林、武功和武林人仗義行俠的題材的文學,才能稱之為“武俠文學”?那這樣的“武俠文學”只怕是再難有“春天的到來”了——

    想當初梁羽生、金庸等人開寫新武俠小說時,大概是沒有什麼人會成天對他們質疑的:一定要寫的像還珠樓主的武俠小說啊,否則就不能稱之為武俠小說啊。如果當初港臺那裡喜愛武俠小說的人也成天懟他們“怎麼寫的一點也不像當年還珠樓主寫的武俠小說”云云,那恐怕也就沒有什麼港臺武俠小說的存在了,梁羽生和金庸等人大概也只能繼續做一個報人、混跡於媒體界度日,而古龍大概只能像你我一樣,有勁沒勁寫寫嚴肅小說習作,能不能夠成名成家,是很難說的。

    強硬將今天的武俠小說限定於“古韻”、“古風”和時代背景必須是古代的,是對武俠小說這一型別小說的膚淺認識,也是殺死這一大眾通俗文學的最危險的“殺手”,如果全中華的武俠小說寫作人,都非得恪守這一定義,那麼中國的武俠小說創作就再也沒有了“春天”,要不了多少年,只怕連港臺武俠小說包括梁金古等港臺武俠小說大家的作品都沒有多少人會去問津了。從目前來看,這一趨勢已經很明顯,否則題主也不會問出這個問題了。

    梁金古等港臺作家的武俠小說之所以能夠在當初的報紙上連載之後,沒幾年就迅速風靡華人世界,最大的原因不是他們完全模仿民國時期的平江不肖生、還珠樓主等人寫的所謂“現代武俠小說”之模式,而是他們重新創造了一種武俠小說文字模式,比如在“現代武俠小說”裡常常會出現的飛來飛去的劍、猶如神仙一般的飛來飛去的武林人等猶如準神話內容,在梁金古等人的新武俠小說裡是幾乎被完全摒棄的,所謂武林人不是神仙,而是以腳踏大地為主的凡人,只是他們大大“拔高”了武功力量對凡體人的充實作用和價值,武林人的刀槍劍戟也基本上都以手持肉搏為主,極少再出現猶如神仙打架一樣“飛劍”描寫了。可以說,梁金古等人寫作的武俠小說,和現代時期平江不肖生、還珠樓主等人寫的武俠小說,其文字和內容的核心、框架和構思的基本思路,是完全不同了,是進行了顛覆式創新的

    ——正因為梁金古等港臺作家對現代武俠小說進行了顛覆式創新寫作,才令這一千多年前就已經誕生的中國“武俠敘事”文學得以“老樹開新花”,重獲平民大眾的歡心,重獲大眾的閱讀熱情。

    那麼為什麼到了新世紀,尤其到了最近十多年裡,閱讀港臺新武俠小說的人越來越少了呢?越來越不熱情了呢?我認為除了當今世界大眾娛樂花樣繁多吸引走了不少原本可能是大眾通俗小說乃至是武俠小說的讀者外,還和發軔於五十年代港臺的這一被命名為新武俠小說的形式,在經過了六十多年的一代又一代讀者閱讀後,由於始終沒有比較重大的創新性改變,無論形式還是內容,似乎梁金古等人已經將新武俠小說寫到了一個無法繼續提高的巔峰狀態,換一個角度說就是“新武俠小說”已經走進了死衚衕。

    ——很顯然,當年由梁金古等人創造的港臺新武俠小說這一大眾文學樣式,也正在走進“中國大眾通俗文學博物館”之“武俠分館”內,且勢不可擋。除非有人對它進行顛覆式的創新,從形式到內容,重新創造出一套武俠小說寫作模式,或者每一個武俠小說作家都敢於不因循守舊的去寫類梁金古的“新武俠小說”,而各創一套武俠小說寫法,可以披上任何一件“披風”,古風、時尚、都市、言情、奇幻、科幻等等,可謂各有精彩。就好像西方的探案小說各有大家,柯南道爾寫神奇而超級睿智的“福爾摩斯”,阿加莎克里斯蒂寫精妙無比的推理等等,後者在寫自己的推理小說時,就很不滿意前輩柯南道爾的那種寫法,堅持自我創造一套推理方式和小說內容模式。所以我們的武俠小說如果多年後、抑或十多年後也能呈現出這樣的每個作家都自創一套模式,而不是固守“梁金古模式”,毫無疑問,那將是武俠小說又一個春天。

    請牢牢記住那很老套卻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模仿,永遠不可能超越原創。所以今天的詩人,無論專業的還是業餘的,如果寫格律詩詞,那是永遠也不可能寫出超越唐詩宋詞的大作來的。同樣,今天的武俠小說寫作者,一味地堅持寫“梁金古模式”的武俠小說,也是永遠都寫不出品質可以超越梁金古武俠小說中的幾部精品之作的。

    武俠小說面向的終究是市場——不是藝術,而是閱讀市場。武俠小說寫作對藝術的探討是低層次的,在藝術探索上沒有多少價值、沒有多少“奔頭”,它的最大價值只能體現在大眾閱讀層面,並且常常以金錢和流量來進行兌現:沒有大眾閱讀,武俠小說的價值幾乎等於零,武俠小說作者也會淪為默默無聞的普通人一枚。多年前曾經看到過報道介紹,古龍在寫作武俠小說前一直喜歡寫作嚴肅的短篇小說,據說他寫過幾篇,但顯然即便在小小的港臺嚴肅文學圈內,他的嚴肅小說也沒有引起多大的注意力,而一旦轉入寫作武俠小說,一旦透過武俠小說獲取了巨大的名利後,他就再也沒有“回頭”去寫嚴肅小說了。起碼我沒有看到這樣的報道。

    所以,沒有多少藝術價值、無法升入嚴肅的主流文學層面,只能在大眾閱讀市場博取名利的武俠小說,如果始終無法自我超越、呈現出一個百花齊放式的創新局面,武俠小說的“春天”可能永遠不會再次降臨。甚至可能迅速走上窮途末路,最終還會有多少死忠粉會“憑弔”它,還是很難說了。但可以預測的是,它很可能會變得像今天的大多數中國戲曲比如崑曲,會有不少人記得它,但不會有多少人還在欣賞它,更沒有多少人願意再投入其中去創作新作,於是梁金古乃至溫瑞安等港臺武俠小說作家們的作品,就成為了永恆的“新武俠小說”經典而供後人“瞻仰”、“懷戀”,那些老去的梁金古以及他們的武俠小說死忠粉們,只能時不時的嘆息一聲:“祖上曾經闊過”。

  • 3 # 培哥默默向上遊

    個人認為,武俠文學的春天不會再來了。

    武俠文學的春天大概出現在20世紀60-90年代。

    為什麼會出現武俠文學的春天呢?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尚武傳統。比如十三棍僧救唐王、戚繼光抗倭,武俠、武功,在歷史程序、社會變化中扮演了精彩、重要的角色。習武強身成為傳統,習武報國成為美談。

    2、作家、編劇、導演、演員鐵肩擔道義,大力宣傳。

    崇尚武俠的作家、編劇、導演、演員,用手中的筆、利用光陰技術,妙筆生花、妙手生花,描繪了一個替天行道、除惡懲奸、匡扶正義的武道精神世界。英俊瀟灑的俠客、滿腔正氣的英雄、神奇絕妙的神功、鋤奸懲惡的快意,總讓我們熱血沸騰、興奮不已、崇拜至極。它們共同把武俠文學推向高潮、高峰。像金庸的《天龍八部》、《笑傲江湖》、射鵰三部曲、古龍的《小李飛刀》、《絕代雙驕》、楚留香系列、梁羽生的《七劍下天山》、溫瑞安四大名捕系列等,總讓我們愛不釋手,由此衍生的影視產品,多不勝數,精彩紛呈。

    這武俠文學是極為難得的春天!也是時代發展的一種現象。

    為什麼說武俠文學的春天不會再來?依據以下三個判斷。

    1、武功在冷兵器時代,有很大優勢,但在熱兵器時代、在科技時代,武功在防身、對陣方面顯得很弱小,已明顯處於劣勢,處於下風。

    2、傳統武功的實戰能力,在現代搏擊面前,屢屢顯得不堪一擊,已被撕下神秘的外衣,讓大眾深感失望。

    3、在當前相對和平、安全的環境下,在物質、精神生活日漸豐富的情況下,練武強體、防身的需要大大降低。加上練武難度大、需要的時間長,練武的人更少了。

    綜合上述,武俠文學的春天不會再現了。

    武俠文學的春天,只能用來懷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全職寶媽孩子放暑期了,是送去補習班還是自己在家教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