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湖北黃岡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古生物學、冰川學等方面卓有建樹,首創地質力學;
竺可楨(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浙江上虞人。他先後建立了中國大學中的第一個地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中國近代氣象學、地理學的奠基人;
吳有訓(1897年4月26日—1977年11月30日),江西高安人。他以系統、精湛的實驗為康普頓效應的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曾先後在多所高等學校任教,培養了幾代科學人才;
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江蘇金壇人。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安函式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福建廈門人。她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及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院士),是中國現代婦產科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張鈺哲(1902年2月16日—1986年7月21日),福建閩侯人。中國近代天文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所領導的行星研究室發現了許多星曆錶上沒有的小行星和以“紫金山”命名的三顆新彗星;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福建閩侯人。他在化工技術上,揭開了蘇爾維法的秘密,創立了華人自己的制鹼工藝——侯氏制鹼法;
丁穎(1888年11月25日—1964年10月14日),廣東高州人。他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是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
熊慶來(1893年9月11日—1969年2月3日),雲南彌勒人。他1957年由巴黎回國,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函式論研究室主任,培養了楊樂、張廣厚兩位國際知名的數學家;
湯飛凡(1897年7月23日—1958年9月30日),湖南醴陵人。中國第一代醫學病毒學家,他用物理方法研究闡明病毒的本質,是世界上發現重要病原體的第一個華人;
張孝騫(1897年12月28日-1987年8月8日),湖南長沙人,內科專家、醫學教育家、中國消化病學的奠基人。畢生致力於臨床醫學、醫學科學研究和醫學教育工作;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廣東新會人。他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建築教育事業。曾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
梁希(1883年12月28日—1958年12月10日),浙江吳興人。他一生大部分時間從事林業教育和林產化學研究,晚年被任命林業部部長,是近代林學和林業傑出的開拓者之一;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江蘇鎮江人。上世紀30年代,他主持設計修建了錢塘江公路鐵路兩用大橋,成為中國鐵路橋樑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他主持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工作30餘年,培養了一大批科學技術人才;
嚴濟慈(1900年12月4日—1996年11月2日),浙江東陽人。中國現代物理學研究的開創人之一。他在壓電晶體學、光譜學、地球物理學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就;
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1993年11月24日),江蘇宜興人。他主要從事流體力學中的湍流理論和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論的研究,中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
貝時璋(1903年10月10日—2009年10月29日),浙江寧波人。他是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和第一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細胞學、胚胎學的創始人之一,中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浙江杭州人。他是享譽海內外的傑出科學家和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之一;
侯祥麟(1912年4月4日—2008年12月8日),廣東揭陽人。他是中國煉油工業科技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工程院資深兩院院士,被譽為共和國“造血”的世紀老人;
錢三強(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浙江湖州人。他是中國發展核武器的組織協調者和總設計師,原子能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兩彈一星”元勳。
王淦昌(兩彈一星元勳),1907年5月28日出生,江蘇常熟人,兩彈一星元勳,中國實驗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線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被譽為“中國核武器之父”、“中國原子彈之父”。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3年於德國柏林大學獲博士學位。1936年~1952年,王淦昌在浙江大學任教,先後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在浙大度過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16年,並培養了李政道、葉篤正、程開甲等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在70年科研生涯中,他奮力攀登,取得了多項令世界矚目的科學成就。1998年12月10日21時48分,王淦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趙九章(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浙江湖州市吳興人,畢業於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今河南大學)。 中科院院士,著名的科學家、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和空間物理學家。為華人造衛星事業做出傑出的貢獻。趙九章是中國著名科學家,“651”衛星設計院院長。為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做出過巨大貢獻。然而在“文革”那個混亂的年代裡,面對現實,他無力承受從未見過的人身攻擊。於是,他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給自己寫了一張“大字報”,名字就叫:自殺!
郭永懷(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男,山東榮成人,中共黨員。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懷寧人,中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員,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國防科學工業委員會科技委員會副主任,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中國核學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曾參加組織和領導中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一星元勳”。
朱光亞(1924年12月25日---2011年2月26日),漢族,湖北武漢人。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專業研究生畢業,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原主席,中國工程院原院長、黨組書記,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2011年,榮膺感動華人物。1997年後擔任南京大學校友總會名譽董事長。吉林大學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2002年5月, 獲南京大學“世紀校友學術成就金質獎章”。
王選(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生於上海,江蘇無錫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他是漢字鐳射照排系統的創始人和技術負責人。他所領導的科研集體研製出的漢字鐳射照排系統為新聞、出版全過程的計算機化奠定了基礎,被譽為“漢字印刷術的第二次發明”。
丁文江(1887.4.13 -1936.1.5),字在君,江蘇泰興人,地質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地質機構--中國地質調查所。《獨立評論》的創辦人之一。丁文江的身上,恰到好處的集合了專門科學家、科學事業的組織者和科學思想的傳播者等多重角色。丁文江之精於科學、長於辦事,不僅表現在他在中國早年科學事業的組織、管理方面;還表現在他後來的多姿多彩的傳奇經歷中:他做過北票煤礦公司的總經理約5年、孫傳芳治下淞滬商埠督辦公署總辦約8個月、中央研究院的總幹事,在以上經歷中丁文江都做出過影響深遠的實績。
金善寶(1895-1997年),男,浙江諸暨人,中國農業教育家、農學家和小麥專家,中國現代小麥科學主要奠基人。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南京大學農學院(今南京農業大學)院長,華東軍政委員會農林部副部長,南京市副市長,南京農學院院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院長等職。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葉企孫(1898.7.16-1977.1.13),英文名為 Chi-Sun Yeh,上海人。中國卓越的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中國科學史事業的開拓者。1918年畢業於清華學校,旋即赴美深造。1920年獲芝加哥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23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4年回國後,歷任國立東南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副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物理系系主任和理學院院長.他還是中國物理學會的建立人之一,曾任中國物理學會第一、二屆副會長,1936年起任會長等。文革期間曾受殘酷迫害。葉企孫還是清華百年曆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此外的三位則是潘光旦、陳寅恪、梅貽琦。
葉篤正(1916.2.21-2013.10.16),又名葉平齋,出生於天津,祖籍安徽省安慶市,氣象學家,中國現代氣象學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國大氣物理學創始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開拓者。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3年,在浙江大學獲碩士學位;1948年11月,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1980年,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並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湖北黃岡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古生物學、冰川學等方面卓有建樹,首創地質力學;
竺可楨(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浙江上虞人。他先後建立了中國大學中的第一個地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中國近代氣象學、地理學的奠基人;
吳有訓(1897年4月26日—1977年11月30日),江西高安人。他以系統、精湛的實驗為康普頓效應的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曾先後在多所高等學校任教,培養了幾代科學人才;
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江蘇金壇人。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安函式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福建廈門人。她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及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院士),是中國現代婦產科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張鈺哲(1902年2月16日—1986年7月21日),福建閩侯人。中國近代天文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所領導的行星研究室發現了許多星曆錶上沒有的小行星和以“紫金山”命名的三顆新彗星;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福建閩侯人。他在化工技術上,揭開了蘇爾維法的秘密,創立了華人自己的制鹼工藝——侯氏制鹼法;
丁穎(1888年11月25日—1964年10月14日),廣東高州人。他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是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
熊慶來(1893年9月11日—1969年2月3日),雲南彌勒人。他1957年由巴黎回國,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函式論研究室主任,培養了楊樂、張廣厚兩位國際知名的數學家;
湯飛凡(1897年7月23日—1958年9月30日),湖南醴陵人。中國第一代醫學病毒學家,他用物理方法研究闡明病毒的本質,是世界上發現重要病原體的第一個華人;
張孝騫(1897年12月28日-1987年8月8日),湖南長沙人,內科專家、醫學教育家、中國消化病學的奠基人。畢生致力於臨床醫學、醫學科學研究和醫學教育工作;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廣東新會人。他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建築教育事業。曾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
梁希(1883年12月28日—1958年12月10日),浙江吳興人。他一生大部分時間從事林業教育和林產化學研究,晚年被任命林業部部長,是近代林學和林業傑出的開拓者之一;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江蘇鎮江人。上世紀30年代,他主持設計修建了錢塘江公路鐵路兩用大橋,成為中國鐵路橋樑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他主持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工作30餘年,培養了一大批科學技術人才;
嚴濟慈(1900年12月4日—1996年11月2日),浙江東陽人。中國現代物理學研究的開創人之一。他在壓電晶體學、光譜學、地球物理學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就;
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1993年11月24日),江蘇宜興人。他主要從事流體力學中的湍流理論和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論的研究,中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
貝時璋(1903年10月10日—2009年10月29日),浙江寧波人。他是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和第一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細胞學、胚胎學的創始人之一,中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浙江杭州人。他是享譽海內外的傑出科學家和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之一;
侯祥麟(1912年4月4日—2008年12月8日),廣東揭陽人。他是中國煉油工業科技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工程院資深兩院院士,被譽為共和國“造血”的世紀老人;
錢三強(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浙江湖州人。他是中國發展核武器的組織協調者和總設計師,原子能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兩彈一星”元勳。
王淦昌(兩彈一星元勳),1907年5月28日出生,江蘇常熟人,兩彈一星元勳,中國實驗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線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被譽為“中國核武器之父”、“中國原子彈之父”。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3年於德國柏林大學獲博士學位。1936年~1952年,王淦昌在浙江大學任教,先後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在浙大度過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16年,並培養了李政道、葉篤正、程開甲等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在70年科研生涯中,他奮力攀登,取得了多項令世界矚目的科學成就。1998年12月10日21時48分,王淦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趙九章(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浙江湖州市吳興人,畢業於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今河南大學)。 中科院院士,著名的科學家、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和空間物理學家。為華人造衛星事業做出傑出的貢獻。趙九章是中國著名科學家,“651”衛星設計院院長。為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做出過巨大貢獻。然而在“文革”那個混亂的年代裡,面對現實,他無力承受從未見過的人身攻擊。於是,他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給自己寫了一張“大字報”,名字就叫:自殺!
郭永懷(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男,山東榮成人,中共黨員。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懷寧人,中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員,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國防科學工業委員會科技委員會副主任,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中國核學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曾參加組織和領導中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一星元勳”。
朱光亞(1924年12月25日---2011年2月26日),漢族,湖北武漢人。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專業研究生畢業,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原主席,中國工程院原院長、黨組書記,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2011年,榮膺感動華人物。1997年後擔任南京大學校友總會名譽董事長。吉林大學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2002年5月, 獲南京大學“世紀校友學術成就金質獎章”。
王選(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生於上海,江蘇無錫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他是漢字鐳射照排系統的創始人和技術負責人。他所領導的科研集體研製出的漢字鐳射照排系統為新聞、出版全過程的計算機化奠定了基礎,被譽為“漢字印刷術的第二次發明”。
丁文江(1887.4.13 -1936.1.5),字在君,江蘇泰興人,地質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地質機構--中國地質調查所。《獨立評論》的創辦人之一。丁文江的身上,恰到好處的集合了專門科學家、科學事業的組織者和科學思想的傳播者等多重角色。丁文江之精於科學、長於辦事,不僅表現在他在中國早年科學事業的組織、管理方面;還表現在他後來的多姿多彩的傳奇經歷中:他做過北票煤礦公司的總經理約5年、孫傳芳治下淞滬商埠督辦公署總辦約8個月、中央研究院的總幹事,在以上經歷中丁文江都做出過影響深遠的實績。
金善寶(1895-1997年),男,浙江諸暨人,中國農業教育家、農學家和小麥專家,中國現代小麥科學主要奠基人。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南京大學農學院(今南京農業大學)院長,華東軍政委員會農林部副部長,南京市副市長,南京農學院院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院長等職。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葉企孫(1898.7.16-1977.1.13),英文名為 Chi-Sun Yeh,上海人。中國卓越的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中國科學史事業的開拓者。1918年畢業於清華學校,旋即赴美深造。1920年獲芝加哥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23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4年回國後,歷任國立東南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副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物理系系主任和理學院院長.他還是中國物理學會的建立人之一,曾任中國物理學會第一、二屆副會長,1936年起任會長等。文革期間曾受殘酷迫害。葉企孫還是清華百年曆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此外的三位則是潘光旦、陳寅恪、梅貽琦。
葉篤正(1916.2.21-2013.10.16),又名葉平齋,出生於天津,祖籍安徽省安慶市,氣象學家,中國現代氣象學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國大氣物理學創始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開拓者。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3年,在浙江大學獲碩士學位;1948年11月,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1980年,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並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