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8462122157492
-
2 # 快樂的風鈴G
自己事自己做
要學會獨立,首先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能做的一定要自己完成,不能讓父母或者家庭的其他成員包辦。不同的年齡段具備的技能必須都要根據實際情況能掌握。自己能管理好自己的時間,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學習計劃。
-
3 # carzy櫻琪藝婷
01.尊重孩子,把孩子當做大人。
只有把孩子當作大人,孩子才能真正長大。
父母要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個體,不要事事包辦,從小事開始尊重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有做決定的自由,逐漸帶著愛放手,孩子才會越來越有主見、有擔當。
尊重孩子的夢想,無論這個夢想在你看來多麼幼稚、不現實或者如何不值一提。書中有一段話說的很好:
對於孩子而言,夢想便是自律精神的蹣跚學步就像身體需要運動一樣了,心靈也需要夢想這個運動場。
02.接納真實的自己和真實的孩子。
沒有人是完美的,所謂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所謂缺點也不過是相對而言,每個人的優點和缺點和諧共存,才形成完整的人格。
不管是自己的缺點,還是孩子的缺點,承認它、接納它,因為一旦著眼於缺點,缺點反而會被強化。肯定孩子、鼓勵孩子,孩子就會向好發展,喋喋不休的斥責只會帶來惡性迴圈。
03.付出愛的行動。
父母都愛孩子,可《不急不吼做媽媽》有句話說:“愛不在內心世界棲息,而在行動領域居住。
停止嘮叨,表達對孩子的在乎,關注內心,肯定優點,並以實際行動去幫助孩子,而不只是表達不滿。
嘮叨著讓孩子改變,說是為孩子好,其實不過是將自己心裡的焦慮不滿轉嫁到孩子身上。
與其毫無效果地互相折磨,不如先改變自己,再影響孩子。就像《不急不吼做媽媽》中,作者山崎房一反覆強調的,停止喋喋不休,孩子就會改變。
-
4 # 玫玫記事
孩子的生活習慣是從青少年開始養成的。培養孩子自主獨立的能力,不用嘮叨。而是在很小的時候就要開始引導他教育他。就要跟他耐心的去講解自主獨立的好處。就要和他去說明一下。自主獨立對人的一生都是有好處的。這樣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慢慢的會懂得的,也會是一個自主獨立的好孩子。
-
5 # 無聊的大仙兒
家長不需要那麼嚴苛。
但也要給孩子自己做事情的機會,只要不是造成嚴重的後果,可以儘管讓孩子大膽去犯錯,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這樣孩子會因為承擔這樣的後果而知道什麼是錯誤,會自己改正,家長不要過分苛責。
孩子畢竟有自己的思想,如果家長輕易偷看孩子的日記或者其他的小秘密等,會讓孩子更沒有自主權,同時還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叛逆。但畢竟孩子的經驗很少,所以家長應該多觀察孩子日常的表現,給予更多社會經驗的支援。
孩子可以在老師的幫助下,與獨立性較強的同學交往,觀察其他的孩子是如何獨立處理自己的一些問題的,多向這些孩子學習。同伴良好的榜樣作用,有助於激發孩子的獨立意識,改掉依賴這一不良性格。
總之,培養孩子獨立自主性格,家長不需要貿然求進。而是在照顧孩子的時候不能過分照料,要多給孩子照顧自己的機會。孩子自己能做很多事情和一些小決定,不但有助於孩子自立的性格得到培養,還對孩子自信的增加有很大好處。
-
6 # 使用者3067605071822
我老早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
我覺得有時候孩子的這種能力,不是大人嘮叨出來的 而是孩子們他們自願的去努力自主學習 很多人說寧當雞頭不當鳳尾,但是現在很多人的思想就不是這樣了 很多人的思想就是寧願在好的學校裡面當倒數,也不會在不好的學校裡邊當地一名 所以我覺得有的時候,孩子們在學校裡面的學習廢物,你才是培養孩子自主能力的關鍵
-
7 # 鳳棲梧桐桐棲鳳
人們常說身教勝於言教,家長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孩子自己的事讓他自己做,做的不好,家長可以批評指正,告訴孩子怎樣做才是對的,一遍做不好做兩遍,一天做不好,多做幾天,萬萬不可嘮叨孩子,一旦孩子有了逆反心理就更難培養孩子自理了。
回覆列表
第一: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
有一項調查,中國的父母是全世界付出最多的父母。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的父母屬於包攬型的父母,從孩子出生到上學、成家、立業等等一系列的人生過程,都離不開父母的指點和幫助。這樣的孩子是幸福的,因為只要父母健在,他會一直有很多很多的愛。但是這樣的孩子又是不幸的,因為他們就像剪掉翅膀的小鳥一樣,失去了飛得更高的機會。
父母要懂得放手給予孩子更多的空間和自由,不要給孩子太多的限制,不要經常否定孩子,對孩子說“不”,要給他們更多的機會去做選擇,不要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幹擾孩子的選擇。孩子有了更多的自主選擇權,才能夠透過思考能力的鍛鍊,形成獨立的性格
第二:正視失敗這件事
“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至理名言,是我們生活學習中出鏡率最高的一句名言了。現在的孩子們從出生就得到家裡滿滿的愛,如果爺爺奶奶帶孩子,更是溺愛的偏多。如果孩子的生長環境都是順從和滿足,那麼孩子無論是從和小朋友開始相處,還是上學,一定是情緒經常崩潰的,因為他經不起打擊,更經不起失敗。
我們成年人都懂得,生活中乃至工作中失敗的事情經常有,但是對於孩子,如果不明白失敗是很正常的一件事,那麼他很容易變的自卑、膽怯。舉個例子,孩子在學校考試沒有考到第一名或者理想的成績,老師批評了,或者同學們嘲笑了,如果家長沒有及時幫助孩子理解失敗的積極意義,也是一味的埋怨和數落,孩子會逐漸對學習還有自己失去信心。父母應該做的是,告訴孩子,每一個人都會經歷失敗,而正是因為每一次的失敗,才能讓你積累更多的經驗,從而離下一次的成功更進了一步。從正面解讀失敗的意義,能讓孩子更加坦然面對自己,並且越來越勇敢。
第三:勇敢地接受挫折
我們的育兒專家經常提醒父母,要適當地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什麼是“挫折教育”呢?還在嬰兒的時候呢,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孩子到了幼兒階段,要給孩子立規矩,孩子到了學齡階段,要對孩子進行剋制教育。透過對孩子慾望的抑制,從而達到讓孩子在遇到不滿意的時候,學會處理和接受自己的情緒變化,提高孩子處理挫折問題的能力。“挫折教育”還能夠提高孩子的逆商,讓孩子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去看待生活和學習上遇到的挫折事件。
真正的成長,不是讓孩子成為父母心中的人,而是讓孩子成為自己,並懂得獨立生存的意義和帶給他們的人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