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麥理財
-
2 # 蔣昊商業觀
中國是全球儲蓄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自2008年始,中國的總儲蓄量超過了美國,從此穩居世界第一。2008年,中國儲蓄率達到了51.8%的峰值,隨後逐漸回落至2019年的45%。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的前提下,儲蓄率的下降似乎昭示著資金流向的變化。接下來,本文將根據經濟學中的收入——支出模型,對當前資金的流向進行具體分析。
設:收入-Y;消費-C;儲蓄-S;投資-I;政府購買-G;淨出口-NX
在只考慮兩部門經濟的前提下,居民收入即為國民總收入。
(注:兩部門經濟指由廠商/企業和居民戶/家庭這兩種經濟單位所組成的經濟。在這種經濟中,假設不存在政府和國外部門,即沒有政府徵稅和政府購買,也沒有與外國進行進出口貿易。)
而在巨集觀經濟學中,又有:總支出=總產出=總收入,
由此可得:國民總收入=國內生產總值(GDP),即:Y=GDP——①式
而國民總收入又等於消費加儲蓄,即:Y=C+S——②式
由上述三個式子可得:Y=GDP=C+I=C+S——④式
進而可以推出投資等於儲蓄,即:I=S——⑤式
但具體到當下一個現實的國家,不可能不考慮政府和對外貿易的影響,故而引入四部門經濟中的數學模型:國內生產總值=消費+總投資+政府購買+淨出口,即:GDP=C+I+G+NX——⑥式(注:四部門經濟是指由廠商、居民戶、政府和國外部門這四種經濟單位所組成的經濟。)
由上示的⑤式和⑥式可將數學模型變形為:Y=C+S+G+NX,即:居民收入=消費+儲蓄+政府支出+淨出口。其中,“儲蓄”包含了除居民消費、政府支出和淨出口以外的所有資金流向,結合題幹,我們可以將“儲蓄”簡化為銀行儲蓄存款和投資兩大項,由此將公式變形為:居民收入=消費+銀行儲蓄存款+投資+政府支出+淨出口。接下來便就此變式展開分析。
3,資料分析
現在從“居民收入=消費+銀行儲蓄存款+投資+政府支出+淨出口”出發,根據官方釋出的資料,對資金流向的變動進行初步分析。首先,由於居民收入=國內生產總值(GDP),因此,我們可以通過GDP的變化,獲悉居民收入的變動趨勢。
由下圖可知,近幾十年來,中國的人均GDP呈快速上升態勢。在人均GDP穩步上升的背景下,“銀行儲蓄存款”卻呈下降趨勢,可知資金應當流向消費、投資、政府支出或者淨出口中的某幾個方向。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歷年資料,整理可得下圖。由圖可知,近幾年來,中國居民的消費性支出呈穩步上升態勢。其中,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消費超過了總支出的60%,可見,基礎的物質性消費仍然佔據著居民消費的半壁江山。與此同時,中國居民在教育、文化和娛樂方面的支出呈現出較大幅度的提升,由此可知,中國居民日益重視精神文化方面的提升,由此帶來了第三產業的繁榮,消費升級趨勢明顯。
在投資方面,房地產和理財產品的增速最為可觀。以房地產為例, 2019年全年,中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321.94億元,累計增長9.9%。雖然中國政府倡導“房住不炒”,但房地產仍被視為當前資產保值的最佳渠道之一。
再來看理財產品,一方面,居民收入的增長以及理財意識的不斷提高,推動了理財產品的大量發行;另一方面,企業的理財意識也日益凸顯,企業越來越摒棄將閒置資金放在銀行活期存管的做法,開始轉向債權以及產業投資,以提升資金收益率。
眾所周知,中國被稱為“基建狂魔”。中國基建資本存量在過去20多年來保持了年均10%左右的增速。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的公路里程翻了5倍,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公路網路;而高速鐵路後發先至3.5萬公里的里程,超過世界高鐵總里程的60%。此外還有2萬多條隧道、100萬座橋樑、227座機場,以及7個全球排名前10的港口。這些成就離不開中國政府的領導、基建隊伍的努力,更離不開每年幾萬億的基建投資。
淨出口=出口-進口,近年來,雖然中國的淨出口額先升後降,但總體規模呈擴大趨勢,且總體上處於貿易順差狀態。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幾年裡,中國對美貿易始終處於持續增長的順差狀態,從2000年到2018年,中國對美國的順差從297億美元劇烈增長到3233億美元,而這也是美國發起貿易戰的原因之一。
與此同時,在市場不斷變化的情況下,中國居民/企業不再將銀行儲蓄視為最佳或唯一的資產存放渠道,人們的理財意識逐漸甦醒,投資需求也日益增加,居民開始尋求資金收益率更高的投資渠道,這不失為群體素質提升的一種表現,同時推動著投資市場向多元化與專業化方向發展。除居民與企業外,政府行為也在塑造著中國的資金分配模式,中國政府在基礎建設方面的持續投資不僅推動了中國當前的經濟增長,更為中國以後的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最後,對外貿易也對中國的資金流向產生了重大影響。
-
3 # 老威觀史
其實從各方面的資料來說,近年來中國居民存款正在不斷地減少。2010年以前,中國儲戶的儲蓄增速為16%,到了2017年為7.7%。近兩年的增速一直沒有公佈,不過即便公佈,這個數字估計也不樂觀,未來居民儲蓄增速仍會維持在個位數。
從中國的傳統理財習慣來說,一般都喜歡存錢。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居民儲蓄率在90年代之前一直都位居世界前列,到2005年的時候更是達到了51%,高於世界平均水平19.7%兩倍都不止。
我剛畢業工作的時候,有段時間用信用卡也非常地厲害,以至於有段時間由於信用卡欠錢太多,不得不找家人才得到解決,自那之後,對於信用卡我一直都用的很謹慎,銷掉了幾張信用卡,一直只保留了兩張,且透支的數額都在5000元以內。
當然,這只是我身邊的情況,更多的在於,房地產確實用光了中國很多居民的儲蓄,甚至是六個錢袋子,即便如此,還要每個月揹負鉅額的房貸,這樣的情況來說,家庭自然就沒有儲蓄了。
-
4 # 風險透視
一季度的個人存款增加6.47萬億。那麼存款上升了,沒有進入銀行,去哪裡呢?
去向一:長期儲蓄選擇保險,獲得長期、確定的未來率。固定收益產品打破剛兌、利率下行週期,為了獲得一個確定的、長期固定的未來利率,選擇買固定收益高現價的保險。一月份保費9081億元,二月份保費11768億元,三月份的資料還沒看到。
去向二:3-6個月靈活要用的錢,不放在銀行,而是選擇寶寶或者貨幣基金、超短債等基金。疫情影響,就業機會的減少、收入收到影響,定期、長期儲蓄的錢會提前轉到3-6個月的花銷賬戶上。
去向三:股票、債券市場。固收類產品破剛兌,為了抵消通脹的影響,浮動收益市場是個比較好的選擇。有投資經驗的人會選擇進入股市。
去向四:房地產尋求浮動收益的另一個投資品,就是房產。歷史上看,也確實獲得過比較好的收益。
-
5 # 第五種權力
某一家銀行的儲戶減少,存款減少,不代表所有的銀行的儲戶減少,存款也減少,因為從國家貨幣發行總量來說,m2是一直持續增加的,也就說明貨幣的供給量這塊兒肯定是沒有問題的,銀行的儲戶減少大概率的原因,是因為很多儲戶覺得沒有用不了那麼多賬戶,集中在幾個賬戶交易就可以了,另外一點的話,就是因為前十幾年從1995年到2010年之間,銀行的發展速度比較快,人們對於銀行交易的依賴性也比較高,那個時候大部分的交易都必須得通過銀行來進行,所以說沒有銀行沒有賬戶的話,就是比較麻煩的,而現在很多交易都是通過第三方支付來進行的,比如支付寶微信等等,這樣就大的減少了人們去各個銀行開戶的機率。再說一下存款減少的原因,我們感覺上個人的存款是在減少,其實個人的存款都流向了各種各樣的理財產品、基金、股票、債券,也就是說現在因為個人的理財意識在提高,所以說的話個人的存款都會轉化成各種機構的存款,這個其實從股市這些年的市值和基金規模就可以看得出來,最終個人存款都流向到了哪裡。
-
6 # 紅藍聯盟
先說儲戶減少觀點,巨集觀上,加大的貧富懸殊縮小了有錢存銀行群體的規模;微觀上,存量的銀行儲戶中,一批被跑不過物價上漲的低利率趕走,一批被超前消費觀念哄走,最後數量當然減少了。
貧富懸殊加大
看一下資料,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釋出《中國民生髮展報告2014》。該報告稱,中國的財產不平等程度在迅速升高:1995年中國財產的基尼係數為0.45,2002年為0.55,2012年中國家庭淨財產的基尼係數達到0.73,頂端1%的家庭佔有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財產,底端25%的家庭擁有的財產總量僅在1%左右。
其中基尼係數是1943年美國經濟學家阿爾伯特·赫希曼根據洛倫茲曲線所定義的判斷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根據基尼係數越大,代表貧富懸殊越大,從上面資料可以直觀的得出窮人變多了的結論。
跑不過物價上漲的低利率在近十幾年的印象裡,國家統計局公佈的物價指數很少有低於2%的,相反,最近幾年到銀行存定期3年的利率也就剛剛跑過物價指數。與其說大家手中的錢是被理財公司引導去投資了,還不如是被銀行自己趕跑了。超前消費概念
應該是二十世紀中國加入WTO後,生產效率的急劇上升導致了產品過剩,為了刺激國民消費,國家強化了巨集觀調控,有計劃地加速商品房的建設和家用汽車的生產,擴大消費領域。國家還制訂了一系列鼓勵消費的政策,其中信用消費、按揭消費、個人貸款吸引了為數眾多的敢用明天的錢的超前消費者。說完儲戶減少的問題,接著說錢去哪了
相比10多年前的貨幣體量,目前至少往上翻了10倍,可以說錢肯定是比以前多了太多,而多了那麼多錢,卻銀行存款減少,那隻能說明很多人不甘吃銀行利息,把錢存到其他地方了,畢竟比存銀行受益高的投資工具太多了。
-
7 # 走進現實
下圖是中國從2008年到2018年居民存款和居民貸款分別情況,從2008年到2018年,短短10年間,居民部門存款增速從25.7%下滑到11%左右。居民存款增速減少,存款去哪裡了?
買房消耗大量存款
買房的首付款和每個月必還的月供消耗掉很多家庭的收入,小編我就是個典型的例子,過去幾年居民購房熱情高漲,與存款增長放緩趨勢保持一致,同時也推升了住戶部門槓桿率。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住戶貸款分別新增6.34萬億元、7.14萬億元和11.65萬億,其中居民中長期消費貸款分別增長4.2萬億、4.46萬億、5.14萬億,而中長期消費貸款主要是指房貸,房貸貢獻居民貸款約70%。同期住戶存款分別新增5.45萬億元、4.54萬億元和7.24萬億元,可知居民貸款增量持續超過存款增量,表明居民的角色從銀行的存款供給方轉變為貸款需求方。截至2018末,住戶貸款較年初增加超過28%,與同期住戶存款11%的增速形成鮮明對比。
今年銀行釋出的報資料顯示,國有大行房地產貸款投放規模仍居高不下,事實上,每一筆住房按揭貸款背後都會有一筆首付款,在當前普遍的高首付比例情況下,首付款往往比貸款金額還高。很多家庭掏光全家六個錢包才得以湊出首付。而每月的月供支出也直接消耗了家庭儲蓄。
居民消費增速大於收入增速
綜上所述:存款增長率減少,存款減少的部分一部分用於支付房貸及首付,另一個部分用於支付日常消費。 -
8 # 財經滾動
餘額寶的橫空出世,的確讓馬雲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銀行,人們的理財意識逐漸被喚醒,理財成了全民共識,存款是窮人補貼富人的觀點也越來越被大家接受,後來P2P又開始野蠻生長,加上這些年物價尤其是房價漲得實在太猛了,錢放在銀行裡就在不斷貶值。
以餘額寶為代表的貨幣基金規模不斷走高,成為居民投資的熱門選擇。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底貨幣基金資產規模仍為7.1萬億元,到2018年8月其規模已達8.4萬億元,8個月增長18.31%。本來貨幣基金裡的大部分資金都是銀行存款,現在都轉到貨幣基金裡。銀行存款增速肯定是大幅放緩
如果買房的話,總體來講就是居民手段的錢換成了房產,錢跑到了房地產商的賬戶裡面。如果是買股票的話,錢就到了你的股票賬戶裡面。現在很多人都貸款買房子。這類人不但沒有較多的存款,反而欠了一屁股的房貸。從這個邏輯來說,我們有一部分的錢是給了房地產商,還有一部分錢需要還給銀行。
-
9 # 郭一鳴
實際上,這個很好理解,大家問幾個問題就明白了:
1、你有多久沒去銀行了?是不是網銀以及第三方支付用的最多?
2、你在銀行的戶頭還有幾個?被動的還是主動的?
3、你現在在銀行存款有多少?比以前多了還是少了?
4、不在銀行存錢,你的錢去哪裡了?是投資了,還是買理財了?
回答了以上幾個問題,其實就知道存款減少的原因以及錢去哪裡了……
記得央行釋出的2018年8月金融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8月末,中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同比增長8.3%。創39年來新低。造成存款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是居民儲蓄存款增速出現較大下滑,已從10年前的18%下降到目前的7%左右。
但是,在中國,當前的居民儲蓄率依舊是比較高的,而且有個問題就是,當前資管新規之後,或許一段時期以來大幅下降的居民儲蓄將重新回升。畢竟對於中國居民來說,資金的安全和收益的穩定性還是大多數人考慮的前提。
當然,這裡忘了說一點的是,居民儲蓄的減少,和10多年來大家買房有直接的關係。很多人的錢都用在了購房上,因此沒有太多的存款,甚至還揹負很多的債務,實際上這也是銀行存款下降的核心因素。
-
10 # 易將學財
錢都沒有,把什麼存在銀行呢?
01儲戶減少,存款不一定減少其實我們看一下近幾年公佈出來的資料,就會發現儲戶可能有所減少,但是存款的總量卻沒有減少,甚至還有所上升。
這裡儲戶主要講的是存定期的人。那麼為什麼存定期的人減少了,但是存款的總量沒有減少了,主要原因是貨幣增發、通貨膨脹的存在,很多人手上的資金總量是上漲的,並且將其存在了銀行。
02錢去哪了?錢只會更多,不可能減少,那麼其他的錢去了什麼地方呢?主要有下面幾個地方:
①貨幣基金
說是貨幣基金,其實主要還是在餘額寶和零錢通裡面,餘額寶一度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貨幣基金,資金規模近2萬億。這是隻有單隻對接基金的時候,現在對接的貨幣基金數量多了,如果算總數,資金量更大。
②定期理財
定期存款基準利率一降再降,很多人都已經無法忍受這麼低的利率了,正好這個時候各個金融機構(銀行、保險公司、信託公司、證券公司)大力推出了定期理財。
現在的80、90後中很大一批人都是出於負債狀態,錢主要用於消費投資。
主要原因就是高房價,導致大批的年輕人出於負債,哪還有錢存在銀行呢?
除了房貸,還有車貸,已經現在大家都開始超前消費,信用卡花唄白條等等,手上的錢都不夠花,借錢在花,哪有錢存呢?
-
11 # 郭施亮
銀行儲戶減少,但縱觀這些年來的銀行存款變化情況分析,儲戶多以中老年為主,對年輕一代來說,反而更偏向於把錢投資增值,或參與貨幣基金、銀行理財產品,甚至把錢投向股市、債券市場、基金等投資領域。除此以外,這些年銀行存款規模下降,與居民購房熱潮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性,一套房子捆綁著一家人的命運,父母拿出半輩子的存款用來繳納首付款,年輕夫妻努力供房,甚至貢獻出半輩子的青春,在房貸壓力下,存款意願自然驟減,幾乎拿不出空餘的錢用作存款。由此可見,在儲戶減少、存款下降的背景下,對銀行來說,更是考驗著它們的經營與服務能力,若不積極轉型,不注重使用者的服務需求,那麼終究還是很難長期立足。不過,在另一方面,高房價的負面影響越來越明顯,高房價捆綁著一家人的財富命運,房貸壓力高昂,已經打消了不少人存款的念頭。此外,在新時期下,提前消費觀念逐漸深入,存款思維逐漸改變,這也是存款減少的原因之一。
-
12 # 一葉知秋50872
儲戶還是那些人,錢還是那些錢,只是生活成本越來越高。本來就沒多少餘錢存進銀行,經過豬肉漲價和疫情的折騰,月薪能維持生活就不錯了。孩子讀書,房貸,不敢生病,不敢消費,因為即使你工作再怎麼努力,領的也只是最低工資。普通人有餘錢會存銀行的,但不多,一直也不多。銀行關心的錢應該是高薪階層人士的錢吧?國家發行了那麼多的貨幣,老百姓手裡也只有那麼一點,錢去哪了?我也想知道。
-
13 # 傑克財富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儲蓄大國,全國的儲蓄比例,在世界範圍內都是首屈一指的。不過近幾年,隨著人們對理財和消費需求的不斷增加,更多的資金流向了其他的金融或消費領域,因此銀行的儲戶增速已經不如以前那樣快。其實,銀行的儲戶和存款並未減少,只不過是增速放緩了。那麼,那些被分流的資金,最終是被投入到了哪些方向呢?
1、消費支出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個人的收入也不斷增加。在社會經濟狀況良好的情況下,幾乎所有大眾都會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並且會產生許多消費需求,以改善原本的生活條件。其中最明顯的就是一些大額消費。首先是房產,房產一直都是剛需,所以當人們足夠寬裕的時候,最先想到的就是購置房產,近些年來,房屋市場的成交量一直居高不下,可以看出有大量的資金就是流入了房地產市場。
其次是車貸,這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當人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升之後,對生活質量的需求自然也就提高了,公交地鐵這樣的大眾交通,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就無法滿足他們的出行需求,因此,擁有至少一輛私家車,就成為他們的一個消費選擇,這樣一來,自然也有不少的資金流向了車輛購買的消費中去。
第三,是日常消費的支出。不同於以往老一輩的節約式花錢,現在的年輕人花錢的時候並不會顧慮太多,他們大概率更注重當下的感受,所以有不少人很樂意將錢花在娛樂或者享受方面,比如很多人會用自己攢的薪資用來作為旅遊基金,或者用這筆錢為自己購買喜歡的奢侈品等等。
2、理財支出過去幾十年,民眾對理財的概念其實並不算太瞭解,但是,自從一批又一批的80後和90後步入社會,他們接受了更多現代教育,因此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也更高,那麼他們對各式各樣的理財方式也就有了更多的瞭解和更高地接受度。除了最傳統的儲蓄式理財,他們也會涉獵其他多種多樣的理財方式。
希望以較小的風險,賺取比儲蓄更高收益的人,就會選擇購買債券,或者貨幣基金;希望適度地抵禦通脹的人,可能會選擇購買黃金;希望尋求更大的收入額度,可以接受一定風險值的人,更多的會選擇投身股市。如此一來,也會有大量的資金是流向了除銀行之外的其他理財機構。
3、創業支出現在的年輕人,都有著不小的拚勁他們在工作幾年,有了一定的積蓄以後,就會考慮自己創業,自己做老闆。其實,創業也是需要一筆不小的資金的,並且在企業成立以後,也需要大量的流動資金來進行運營和維持,包括商標註冊、市場推廣、廣告營銷這些對外的投資,當然還有辦公室租金、水電、員工工資等等內部花銷,這些全部加在一起都是不小的數目。
可見,那些最終沒有進入銀行賬戶的資金,大多都流向了其他的消費領域,比如大額產品的消費、理財的支出以及創業的花銷。
-
14 # 浮雲財經觀
浮雲君登入了國家統計局的官網,發現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年底餘額這個資料從 2015 年之後就再未公佈。所以,居民儲蓄存款究竟每年降低了多少我們沒辦法得到官方資料的支援,只能通過身邊朋友、親戚的財務狀況變化,做個大致的推算。
浮雲君身邊有幾個研究生學歷的同事,已經工作了 4 - 5 年,存款總額也只有 20 - 30 萬。不少工作 3 年以下的朋友,存款總額基本都在 10 萬以內。
我們的父母長輩,很多 20 歲不滿就參與了工作,現在 50 多歲,工作了 30 年有餘,存款應該比較可觀才是,但是詢問一下,基本擁有的存款也就那麼 30 多萬,不少存款還幾近於零,甚至負有負債......
大家存款如此至少,錢究竟去哪裡了?(1)進入了房地產的“大熔爐”
據統計中國房地產的總市值已經突破了 400 萬億人民幣,而 2019 年全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 GDP 也就 100 萬億。
也就是說:全社會不吃不喝 4 年時間所創造的全部財富才能填補房地產的“黑洞”!
房地產業估值高企,與此同時開發商拿地造樓、居民貸款買房,所催生的巨大的利息正在大幅度侵蝕居民存款。
房價高於天,有多少家庭一朝買房,全家回到解放前,甚至還要揹負 20 年、30 年的貸款?有太多的居民存款都是流入了房地產業。
(2)生活消費
拋開官方統計的 CPI 資料,我們直觀地感受到了物價在最近幾年大幅度的高漲。2008 年一碗麵 2 元錢,到了現在,同樣去那一家店,同樣點那碗麵,價格已經飆升至 10 元!
柴米油鹽每個人都離開不了,物價在潛移默化中的上升對於我們居民存款和財富都會形成較大的影響。
可以看出,食品支出佔全部支出的比重佔比依然較高(城鄉均超過 30%),物價上漲對於居民財富的影響顯而易見。2月份剛剛公佈的 CPI 漲幅超過了 5%!就在當下,物價上漲的壓力依然較大。
總結居民的儲蓄存款都去哪裡了?錢不會憑空消失,總會有一個出處。
我們居民的錢大部分都進入了房地產行業和用於生活必需品的開支。
-
15 # 財經樂少
銀行儲戶減少,存款減少,錢肯定是去了其他地方,不過可以說始終都在銀行手裡面,資金流是一個迴圈,從銀行流出去,也從銀行流入,最近幾年銀行存款減少,錢可以說是流入到投資市場裡面。
疫情爆發後銀行儲戶增加和存款增加,出現“報復性存款”的情況就是最好的證明,投資市場賺錢效應減少,儲戶都把資金從投資賬戶裡面提取出來,選擇風險較低的存款產品,這樣確保收益之餘,起碼不會虧損,所以近期整體存款量增長不少。
回覆列表
這裡,我們先要明確一點是,銀行的實際存款額並未減少,只是存款的增速在下降,不過確實有一些領域分流了存款,那麼錢去哪了呢?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儲戶主力人群在不斷更迭,理財觀念也在不斷變化。在過往經濟飛速發展的30年裡,創造大量價值的是50、60、70後們,他們深知賺錢不易,對他們來說,最安全的理財方式就是儲蓄。
但隨著80、90後逐步踏入社會,儲戶人群開始出現了更迭,同時這類人群消費理念更強,理財的形式更多樣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存款增速。
除此之外,市場上也要很多渠道分流了儲存資金。
首先還是房地產市場。很明顯80、90後承擔住房按揭的時間,已經比他們的上一輩提前了,同時金額也增長了不少,從房屋資產佔家庭總資產的比例中就能看出,基本都能達到75%以上。
最後多樣化的投資渠道。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和開放,能參與的投資渠道也變得更加多樣化,無論是股票、理財、基金、保險、信託、外匯、黃金等等,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銀行的儲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