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隴上陌客
-
2 # 泰山鎮妖魔
母后臨朝、外戚干政的現象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屢見不鮮,尤其是在兩漢時期,外戚干政可謂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以後的中國曆朝歷代中外戚干政的現象雖然沒有兩漢時期如此明顯,但是外戚仍然是朝廷內外一股不容小覷的勢力。
然而縱觀明清兩代,除了清朝末年特殊歷史條件下慈禧臨朝聽政四十餘年外,明清兩朝凡共近700的歷史中不僅沒有任何外戚干政的影子,而且連太后把持朝政架空皇帝的說法也從未聽說過。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明清兩朝沒有出現嚴重的外戚干政現象呢?
皇權在與相權的爭鬥中取得完勝
在中國歷史上,中央一統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一直是困擾帝國最高統治者的兩大難題。
尤其是在宋太祖趙匡胤解決掉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之後,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一躍而成為帝國統治者最棘手的問題。
在明清兩朝之前,在任何一個朝代相權都是權力極大的,甚至在關鍵時刻可以威脅到皇權的安危。正是因為相權的權力極大,所以每當新皇登基之始,為了鞏固自己還不太穩固的地位,新皇帝都會從自己的孃舅外戚之家選擇關係親近之人來擔任丞相之位。
在明清兩代,中國封建皇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別是在明太祖朱元璋誅殺胡惟庸、廢丞相之職將丞相權力下放六部之後,相權對於皇權的威脅也隨之土崩瓦解。權利的分散使得朝廷內外沒有任何一個職位的權力可以威脅到皇權的地位,因此即使有外戚擔任六部官員,僅憑他手中的權力是無法干預朝政和撼動皇帝權威的。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 ”
《皇明祖訓》
皇帝登基年齡較大
雖然中國皇帝被人們認為是真龍天子,被稱為“萬歲”,但是在中國歷史上皇帝長壽者不多、短命者卻不少。
長壽者還好,短命皇帝駕崩後往往會留下孤兒寡母難以操控朝政,如果新任太后不用自家親人掌握朝政而用外人,難免孤兒寡母不被外臣欺凌,權力遭到架空,嚴重者甚至還有丟掉性命的危險。
明朝16帝中雖然短命這亦不少,但是幼年登基的皇帝卻也只有英宗正統皇帝和神宗萬曆皇帝兩人。清朝雖然幼年登基皇帝較多,但是在十二位皇帝中也只有五位在幼年登基。
相比於東漢連續九位幼年登基的皇帝,明清兩代成年登基的皇帝對於朝政的把握也是要牢固許多的。
上層政治制度的設計不同
早在明朝立國之初,為了避免後宮垂簾、太后和外戚干政的局面出現,明太祖朱元璋就制定了許多規定,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嚴禁包括皇帝在內的宗室諸王與朝廷重臣聯姻。無論是皇帝的皇后妃子還是各地王爺的王妃姬妾都只能和低階官員和平民家的女兒聯姻。
“凡天子及親王、後、妃、宮人等,必須選擇良家子女,以禮聘娶,不拘處所;勿受大臣進送,恐有奸計。”
《明史》
這樣一來皇帝母系一族根基較淺,沒有辦法組成特定的政治利益集團,這樣就可以杜絕了外戚干政的土壤。
“凡皇后止許內治宮中諸等婦女人,宮門外一應事務,毋得干預。”
《皇明祖訓》
此外, 在有明一代,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是明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內閣把持朝政,司禮監掌控票擬,兩方勢力井水不犯河水,根本沒有外戚勢力生存的空間。
而自清朝入關以後,對於明朝的體制可謂是照單全收並在此基礎上有所改良,使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的權力被大大削弱,使皇權專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
雖然清朝末年慈禧掌握朝政四十餘年,但是慈禧卻也只是在背後暗地操控卻不敢走上臺面公然干政。
總結:在中國歷史上,外戚干政是特定歷史時期必然要出現的一種必然現象,而追根溯源還是因為在封建社會中皇權的不斷增長。無論是秦漢之際的三公九卿制度還是隋唐年間的三省六部制,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加強皇權,分散相權。在高度集中的皇權下,任何其他的過大的權力都是不能容忍的,也正是因此外戚干政必然走向滅亡。
-
3 # 秦歌一曲夢千年
不請自來。首先我們要弄明白外戚干政存在的背景及其意義。外戚是個很廣的範圍,包括君王的母族、妻族等等。因為隨著官僚體系的完善,以宰相為首的文官對皇權的制約更加明顯,所以皇帝對此一般採取兩項措施來奪回失去的權力:一,拆分相權;二,扶植其他勢力。而外戚正是其他勢力中舉足輕重的力量。這就是外戚形成的背景及其存在的意義。
我認為清朝和明朝沒有出現嚴重的外戚干政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點:
首先,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國之後,以史為鑑,充分認識到了外戚干政的危害。同時進一步強中央集權,削弱相權,甚至取消丞相這一職位。因此外戚勢力失去了他應有的價值。
明太祖及其後繼者明成祖通過一系列的頂層設計,杜絕了外戚勢力干預朝政。
(1)在後妃的選擇上,明代皇妃出身極低。朱元璋要求嚴格皇室選妃,奉行從民間良家選取皇妃的選秀女制度,嚴禁皇家和大臣通婚。從民間選上來的這些人,出身低,文化素養不高。在科舉制度完善的明代,非科舉正途出身的人雖然富貴但被人鄙視,直接遏制了外戚們得道之後進一步擴充套件權力。這些民間出身的外戚,無背景、無勢力、無地位,只能滿足於皇帝所恩賜的榮華富貴,滿足口腹之慾,或貪汙或受賄,但無法弄權。從道理上來講,這些外戚出身平民,深知百姓之苦,對百姓能感同身受,這樣的外戚對皇家教化黎民、展現皇室愛民也有幫助。
(2)在朝堂上對外戚勢力進行限制。明代對外戚一般只給錢糧不予實權,甚至對外戚要吝嗇爵位,不給他們高階稱號。使得外戚勢力得不到壯大,更遑論干政了。
朱元璋與馬皇后
其次,清朝建立後,同樣從明朝及其之前的朝代吸取經驗,總結教訓。清朝同樣實行不設丞相的規定,因此,外戚勢力存在的必要性同樣沒有。從清太祖努爾哈赤那裡,就開始防止外戚干政,甚至不惜直接讓嬪妃殉葬。當初多爾袞的母親就被要求殉葬,因為擔心她和三個孩子聯合起來,威脅到皇太極的皇位。清朝入關後,更是在皇子生下來之後,交給其他妃嬪撫養,並且生母不能隨意探望。這樣就使得皇子和親生母親的感情淡薄。皇子和撫養他的母親,雖然感情深厚,但是和外戚沒有血緣關係,最大程度杜絕了外戚的影響。這樣雖然看起來很殘忍,但是對於皇權的穩固是有益的。
孝莊與玄燁
所以,明清兩代沒有出現嚴重的外戚干政。
-
4 # 風之年華
其實,歷史走到明清兩朝,外戚干政的歷史教訓已經非常多了,而封建皇權也已經發展到了頂峰。這兩個朝代的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不讓皇權旁落他人,採取了許多杜絕外戚干政的措施。
首先說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微寒,從和尚一步一步走到皇帝這個位置,自然知道坐上龍椅來之不易。採取了民間選妃的方法,根據《明史》記載,朱元璋在洪武元年就修訂了《女訓》用於管理後宮妃嬪,選妃上也有規定“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佛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明朝幾位君主的皇后的出身。仁宗的張皇后,他的父親是普通官吏,孝宗的張皇后,他的父親是國子監的普通官員,熹宗的皇后是選美選出來的。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明朝的皇后大多都是百姓出身,少部分是官戶出身,但是她們父親的職位不會很高,只是普通官員而已。既然是選自民間的后妃,大多家境貧寒家的女子,他們能夠被選進後宮做妃嬪已經是莫大榮耀,家人也能共享富貴了,自然是深感隆恩浩蕩,這個階層出身的人,大多數人只能受君恩,享富貴,並沒有能力擔任朝廷重要職務,即使有也是一些虛職虛銜,自然就沒有能力干政弄權。
再來說清朝,清朝是一個滿族人入主中原的封建皇權,皇朝建立後,清朝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讓漢族人民接納他們,於是採取了“滿漢融合”的國策,以安撫國內漢人的逆反情緒。在對付外戚干政問題上,清朝統治者用了最殘忍的方式,即母子分離的方法,每逢嬪妃誕下龍子,便強行將母子分開,將皇子送給其他嬪妃或者宮女撫養,也有送給信得過的大臣撫養。如此一來,皇子與母妃的關係從小就開始疏遠,生分,長大後自然也沒有那麼容易重用外戚,導致他們干政。
-
5 # 滄海一粟7528
外戚干政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制度缺陷,二是外戚強大,三是主弱臣強。
外戚干政必然導致皇權衰落,國家衰敗,所以歷代開國之君都非常注重防止外戚做大威脅皇權。為此,他們創立了一系列制度,防止外戚干政,這方面做的最徹底的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得國最正,大明朝是他一槍一刀打出來的沒有依靠任何宗族勢力,加之馬皇后賢德,所以朱元璋在進行權力設計時撤肘減少。為此他規定明朝皇子后妃原則上來自平民,並且皇帝的老丈人最高爵位只能是伯,這就避免了外戚形成強大政治勢力的可能。同時,朱元璋把後宮不得干政列為祖制。
清朝沒有發生外戚干政除了祖制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清朝的後宮多半都是蒙古人,太遠了想幹也幹不了,比如孝莊太后。再就是清朝皇帝不弱,比如康熙朝,雖然有佟半朝的說法,但佟家勢力完全沒超過康熙的控制。
-
6 # 碼字先鋒
明朝對於“後宮嬪妃不得干政”執行的比較嚴格。皇后不得從世家大族中選擇,只能從中小家族中選擇,后妃的母家可以封侯享受榮寵,但是從制度上就不能進入政府。所以明朝從制度上就排除了外戚干政的可能。
清朝比較特殊的是滿蒙貴族體制。清朝的后妃基本上都從蒙古或者八旗中選擇,選擇的也多是中等家庭,后妃家族沒有什麼太大勢力,無法把持朝政。
-
7 # 春秋刀筆客
外戚干政出現取決於幾個條件第一皇帝早夭造成子嗣幼年繼承皇位,後宮獲得參政的機會。第二行政運營系統的不完善。人治大於“”法制”。外戚干政最典型的時期就是東漢。除劉秀外,其餘幾位盡皆短命,而且漢朝政權管理制度並不系統。氏族豪紳各集團矛盾尖銳。後宮持政,也唯有依靠外戚才能持續經營。而等到封建制度發展到明清時期,三省六部制的持續進化。皇權管理程度已經非常完善和體統。即使突然出現皇帝崩殂的情況。相互的制約制度也能完成新皇帝的順利過渡。順治,康熙都是未滿十歲登基成年後卻能順利掌權就說明了這一點。
-
8 # 歷史甄相
明朝無外戚干政,主要是老朱家制定的規則完善。皇后一般選取低階官吏或普通平民家的女子,後族不會有強大的實力背景。而且明朝的後族親戚為了避嫌一般不會再去做官,比如國舅什麼時候,可以豪橫鄉里。到個大點的都市一般就沒人買賬。
清朝組織結構特殊。清帝的背後有一個部族的支援。清朝傳統,滿漢不通婚。皇帝一般會選八旗中各大家族通婚,為了避免一家獨大,皇帝會選許多大族女子進宮。後宮佳麗主要都是政治婚姻,沒那麼多宮鬥糾纏。
嚴格來說清朝許多重要大臣都是外戚。比如康熙年間的索尼,索額圖父子,雍正時期的年羹堯,權勢滔天,不可一世。當時的皇帝比較強勢,未造成外戚專權。
-
9 # 宋都御史
一,明朝沒有外戚干政只有宦官專權,宦官權力爆表而難撼動皇權,為什麼呢?我以為主要有三點:
(一)宦官干政的權力範圍只是皇權的一部分,非全部。
(二)宦官實為宮廷奴僕,所謂的任職沒有兵權(東、西廠和錦衣衛規模不足以發動政變吧)。
(三)明朝的內閣制度,也是最主要的,宦官是隻負責替皇帝拍板蓋章,不能發文的,內閣卻是專門擬票發文的,所以互相牽制。有了這三點,宦官們想起事我看是難於上青天了。
二,清朝沒有宦官專權。
(一)是制度與明朝不同,沒有了內閣制,自然就沒有一個班子能夠跟皇帝歐氣。
-
10 # 煮酒燉英雄
首先先說明朝,明朝的皇后基本都是出身小官和平民家庭,外戚沒有干政的能力和勢力,明朝的管不像漢朝,漢朝皇帝覺得你能做官你就可以做官,還可以一代一代把官位往下傳。明朝就不一樣了,明朝的官都是科舉出身,一步一步爬上去的,大家都是辛苦努力幾十年才做到的位子,你一個外戚憑藉關係就想得到,那是不可能的,滿朝大臣也不會同意。最重要是明朝的中央權利強大,就是皇帝強大,你外戚想來專權和皇帝強權利,分分鐘弄死你。明朝內閣權利也大,皇帝的本家兄弟得罪的內閣首輔都能被奪去王位下大牢。所以說明朝的外戚別說干政了,平時都得夾著尾巴做人。再說清朝,清朝沿襲明朝的制度,外戚基本也翻不起什麼浪。唯一為一個可以說是牛逼的外戚就是康熙年間的佟國維了,人送外號佟半朝,雖然很牛逼,但是在康熙大帝的領導下也沒有達到專權的地步。明清兩朝的制度和皇帝的專權,切斷了外戚當權的通道。所以才沒有外戚專權的事情。
回覆列表
你好,很高興就這個問題做出一些自己的見解,外戚干政確實是中國古代封建歷史當中常見的一幕,比如漢初時期的呂氏專政,到後來的王莽篡權以至於後期各個朝代都或多或少或輕或重的出現了外戚專政的局面,然而到了明清之際,似乎這種狀態和現象就悄然而止,憑空消失了,那麼原因是什麼?下面我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
歷史上出現外戚專權的重要原因,其實還是其背後家族勢力本就很強大,且在朝堂和統治集團勢力之間本就佔有重要的位置,再加以自己外企的身份,逐漸的將大權獨攬凌駕於皇權之上。這便出現了外戚專權的狀況。
而明清之際的統治者們,充分吸取了前朝的教訓,從制度上根本斷絕了此種關係,從明清時期開始,封建君主專政逐漸走向高峰,皇權高度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其餘人等都需通過皇帝的任命方才有效,這也就使得很難有一方勢力掌握大權。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朱元璋開國的時候便制定了一項措施,就是民間選取女子進宮甄別之後,方才可以作為妃子,明朝很多皇家的妻子,甚至是皇后,都是出生自貧命,這樣的家史也很難掌握大權,並且明清時期的制度也規定女子入皇家之後,家族也難以從中獲得多麼闊綽優越的條件,甚至在明朝的時候,皇后的族地還有當太監的情況出現,實在是令人大跌眼鏡。
科舉制的興起,使得平民擁有了擺脫命運的機會,社會的統治階層再也不是掌握在世家大族的手中,這樣的制度有效地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使得國家得以長治久安。
而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大亂失足,逐漸走向了沒落,而外企之所以能夠把持朝政的一個重要原因,還是由於其家族勢力的龐大,漢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外企專政最嚴重的事情,還是因為在此期間施加大族壟斷了國家統治階層的命脈,而如今世家大族逐漸沒落,平民有了上升的機會,自然外企也就失去了興風作浪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