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戴天履地人為貴

    是“我”(“貪慾,計較心,攀比心)讓我們成為了“金錢的奴隸”!

    為什麼這麼說呢?

    從描述60-80年代的生活中,無論是《山楂樹之戀》,《父親母親》,還是《芳華》,讓我們感動的並不是“金錢”,而是那份純純的情感,那種對未來的無限美好向往。

    讓我們幸福,快樂的僅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那時候並不富裕,物資供應相對貧瘠,連吃飽都是個問題,但是每個人都掛著笑容,人與人之間充滿著“溫情與信任”。

    但是如今,物質充裕,生活越來越便捷,農民告別了土地,自動化慢慢取代了人工,人越來越自由了,但是心卻離的越來越遠了。

    當“鐵人王進喜”的精神,慢慢被西方進來的“蘭博,鋼鐵俠”這類不接地氣的“個人英雄”主義所取代。

    我們貌似慢慢忘記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的儒家思想,而慢慢的接受了“短,平,快”的西方快餐思想。

    而“飽暖的生活”也讓我們更加“想入非非”。

    從“想吃飽”到“吃的好”,從“吃的好”到“鋪張浪費”,我們處在“最好的時代”,但是我們卻忘記了“感恩與知足”。

    我們不停的說:“我們為了XX,才這麼辛苦,才這麼累”。

    但是“捫心自問”,我們究竟是為了誰?

    當一顆心都被“攀比,抱怨”佔據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感謝過“明媚的Sunny,飽暖富足的生活與身邊的人,帶給我們美好生活的工作者們?”

    沒有,因為我們眼睛盯在了“誰比我們過的更好,誰比我們更輕鬆,卻擁有的更多”。

    誰的孩子上了好的學校,誰的丈夫更能幹,誰的父母讓自己的孩子不努力就獲得了很多東西。

    為什麼,我們變成了這個樣子?

    因為過於“安逸,富足”的生活,讓我們忘記了“努力,奮鬥,感恩,知足”,讓我們太過悠閒,可以把時間放在“抱怨”之上,讓我們的眼睛從來沒有盯在“如何進步”上,而是盯在“別人的孩子,別人的老公,別人的父母”身上。

    “錢”是什麼?

    它是取代“以物易物”的工具,她是靜靜躺在手機支付工具裡的數字,他象徵著你佔有資源的多少,也是你個人努力的結果。

    但是現在,我們好像忘了“我的錢”是以“我”為主體的。

    而只是強調“錢”這個詞。

    沒有“我”要錢又有什麼用呢?

    所以,是“我”讓自己分不清“我”和“錢”孰輕孰重,是“我”迷失了自己,讓自己成為了“工具”的努力,本末倒置,是“我”不思進取,只懂抱怨,不懂感恩,溫暖,幸福,而盲目去追逐那個虛無縹緲的未來。

    不要怪任何人,之所以成為金錢的努力,唯一的原因,就是你已經看低了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古人要造那麼多的漢字而有的漢字卻用不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