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鯤鵬擊浪
-
2 # 溫州悟空講
古人造字,是用來解決當時的問題。當時造這麼多字最關鍵一點是不是事物太多了,而是根本沒有統一的制式規範,所以只要造出來了就拿出去用最終形成了許多的死文字。
我們這裡所說的“死文字”其根本上是因為原來他是活的,而後因為事物發生了重要的變化所以才死掉了。
但是不管如何我們依舊能夠閱讀的通絕大多數的文字,這就是中國文化的魅力所在,用現代人的知識依舊可以理解古人之所想,因為我們同文同種。
當然文字並不是一個時期出現的,他是有先後順序的。出現的時間越晚的,越接近於文言詞彙中的本義。而有些文字在使用過程中自然被淘汰,或者被更簡化的字形所替代這就是文字生命的週期。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崇尚文字的國度。早在西周時期,漢字就被作為“六藝”之一,列為宮廷初級教育的必修科目。秦始皇統一中國,將“書同文”作為最重要的國策之一。
正因到了秦代我們實現了對於文字的統一規範,後世子孫才能在規範之下進行漸進式的修改,讓文字成為活的文學。
當有一天我們發現某些詞語已經無法使用了,那麼說明這個字的本義所代表的物件或者事物已經消失。而這個字可能會改與了新的定義讓他重生,這就是後來人要做的事情了。
-
3 # TonyDeng
語言文字的問題,可以參照其他語言。
首先看看英語類的拼音語言。英語以單詞為主,其單詞實際上相當於漢語的字或片語(下文再詳述),其量以萬計。按中國英語教學要求,四級要求詞彙量6500個單詞,對應一級簡化字的字數,六級是8200個單詞,考研需要9800個單詞,雅思、託福需要12000,GRE是15100。這些還只是普通的考試級通用水平,涉及專業領域,絕對是以萬為單位的。
回頭看漢字。以收字最多的《康熙字典》計,收字47035個,包含異體字、同義字,刨除這些重複的,算三分之一,實際漢字總字數在三萬左右。根據一級簡化字常用漢字資料,六千多漢字即足夠實用,包含專業場合。因為對漢語來說,專業名詞不需要單獨構字,可以使用片語。所以,漢語是不需要很多單字的,但若把片語視為複合單字,則實際上跟英語的單詞量相同。道理很簡單,現實概念是客觀存在,對應的主觀文字數量一定也與之相符,不應以一對多。
漢語對專業概念的用法,自古以來有兩條途徑。一是構造新字,這就是積累到《康熙字典》那麼龐大數量單字的來源,題主所說的字,大部分是這類,不常用,但曾經用來作為專用名詞,對應一些實體器物。二是借用字,先秦的科技文獻,許多專業概念,使用的字不是按普通意義理解的,諸如“勾”、“股”這樣字,在幾何上是指特定的線段,現代人理解起來很困難,但在當時相關的行業內卻是人人皆知,沒學過是不懂的,這就是專業詞彙,跟英語的一樣,拼音法能念出來但不懂其意,跟我們用中文讀那些古文獻一樣,就算讀音對都沒用——所以從根本上說不是拼音或拼形的問題。這種借用字在佛經翻譯上表現尤其顯著,閱讀中文佛學著作,是不可以望文生義的,那些你熟悉的中文字,未必是你以為的那個意思。這些就跟英語的專業單詞一樣,必須另外識記,數量同樣龐大,跟語言無關,都是一樣的——這種被稱為“抽象”,舊時西方人說漢語沒有抽象概念指這個,但那其實是他們不精漢語之故,一些中國人鄙視自家文化也跟著那樣貶斥漢語而已。
實際上,漢字的筆畫,才對應拼音語言的字母,也是那麼二十來種筆畫、筆順,只是拼音語言的“字”是線性構造的,而漢字是二維構造的。一個英文單詞用多少字母排列組合而成,跟漢字用筆畫構造單字是一樣的性質。舊時人以為拼音語言的優勢是字母容易書寫,其實是沒搞懂漢字的筆畫才是字母,拼音單詞寫5個字母,跟一個漢字用5筆書寫是一樣的。簡化字簡化得了筆畫,簡化不了客觀概念,單字加片語量,才是真正的語言內涵,其數量不管什麼語言都同樣容量,都需要學習、識記。
砍掉了的單字,對應到實際的客觀概念,就必須用片語來代替,片語性質上就是一個扁平的單字。簡化字實際上簡不了多少筆畫,帶來的微弱優勢,已經超過文化撕裂引起的危險,秦始皇“書同文”是中國文化綿延兩千年的根本,書不同文,這個優勢就消失了。
-
4 # 醜到靈魂深處的人
說實話,用不上的主要原因是我們一般人用不上,而不是這個字沒有用。
最簡單的大明朝老朱家為了給孩子起帶金字旁的名字創造了多少字,看似沒用,最後全放到元素週期表裡面了。感謝老朱家。
-
5 # 連海2020
漢字以形意的符號表達了天地人最豐富的存在和意思,漢語也是最豐富的語言。比世界上的任何語言都豐富,表達的意思也豐富的多。現代的漢字典收錄的是日常用的漢字和一般寫作的字。實際上在日常應用中三四千字就夠了。所以我們的高中畢業生要求一般能讀寫三四千字就可以了(沒明規定),收錄字目最大的是巜康熙字典》(聽說過,還有說收錄三四萬字的?),現在的寫作都用不上了。至多用到五六千字(專著?)。好多不常用的字就成了生僻字,人們大都淡忘了,這是社會進步的象徵!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那些難認難寫的生僻字被現代人用好寫好用又好說的詞語代替了?漢字更多的成了一種符號,而詞語豐富的多了。
-
6 # 傳藝工坊
為什麼古人要造那麼多的漢字而有的漢字卻用不上呢?
第一,生活環境的變化。比如,小說之中所說的常說的那些樂器名字“缶”,如果不讀古代詩文,幾乎遇不到這個字,因為現代根本沒有機會遇到這種樂器。但是這個字在古代就是一個普通的樂器名字,完全有存在的必要。
第二,語境的變化。比如,我這個詞,在古代有很多種自稱的替代詞。因為現代講究人人平等,所以很多詞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也沒有根本用不到了。
第三,文字的合併與整理。比如,“國”字,在簡化之前就有“國、囯、國”,在簡化之後只留下“國”字,而“囯”字尤為少見。
當然,漢字繁多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古人非要自創一個寫法,比如發現新事物之後也要造一個新字出來,比如某些名人寫錯字之後就成了通假字,比如傳抄過程中的無心之錯等,往往都會造成新文字的出現,只是現在根本用不到。
-
7 # 楚王愛音樂
一、當時造字的時候一定是能夠用得上的。
二、你用不上這個字不等於別人也用不上。
三、怎麼有用不上的字至少字典能用得上。
-
8 # 上古那些事
八千年前,伏羲發明符號。到五千年前,各種符號已經流行,並出現了原始文字。但是由於各部落符號和文字各異,黃帝統一天下後,令倉頡造文字,也就是統一文字。
倉頡是博採眾長,創造出了含義明確而沒有發音的文字。所以漢字從一開始就是有規律成體系的文字系統。為了表達各種事物,所以一開始的文字是很多的,甲骨文就有一大半文字還沒有釋讀出來。譬如古代文字對不同顏色都有一個字來表示,大概有十幾到二十幾個字是專門表示各種顏色的。所以倉頡造了很多的字。但是字太多,不利於學習和交流,記不了那麼多,也就不能理解所有的字。所以後來人們開始用片語來取代單字,譬如顏色就用粉紅、桃紅、硃紅、大紅等等片語表示,字就減少了。這樣,大量表示顏色的字就不上用了。這個好處就是,只要學習掌握幾千字就行了,通過組詞,就可以表達和交流,而且容易理解。這就造成了大量的字都用不上了。
-
9 # 閒看秋風999
漢字的歷史起碼有三千多年了;三千多年的風雨滄桑,華夏大地上發生了不可思議的變化;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在相應的改變,這些變化在文字,特別是名詞上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
有的漢字,主要是名詞的作用消失了;因為這些表述的一些物件也都消失了;其中最明顯的例子是用於“祭祀”等所用的“禮器“,在近現代早就不見了蹤影。
舉個例子。鼎,簋,甗,鬲,俎,豆,簠,璧,璋,琥,琮,圭,璜,鉦,磬;爵、觚、觶、斝、尊、卣、方彝、觥、瓿、盉、罍、缶;
上述漢字如果你還能夠識別,同時能夠準確讀出來,並且可以對號入座的恐怕不會超過五個;理由很簡單,這些物件早就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了。
還有表示農業生產方式或者工具的漢字,比如說“耕”這個字,大家都比較熟悉;但是,“耒”以及它的“一家人”比如“耜、耖、耓、䎢、耡”等等呢?可能會念這幾個字,但是什麼意思呢?
古代的人們起名字都是有講究的;因此大量的漢字專門用來起名字時專用,比如說大家看電視劇瞭解到康熙皇帝的眾多兒子們,他們的姓是“愛新覺羅”,名字呢?
胤禔,胤礽,胤祉,胤禛,胤禶,胤祺,胤祚,胤祐,胤禩,胤禟,胤禨,胤禑;等等。這些字在實際生活的交流中非常罕見,多數情況下都是起名字排輩分的專用。
總之,漢字的進化發展特點是簡化;一字多義;“老”字“新”用。比如前幾年的“囧”這個字;還有近幾年的“懟”。
除此之外,大量的高科技產品,新的生活方式進入千家萬戶,漢字的變化也隨之互動。比如說“座機”“手機”“數碼相機”等等;這些詞語恐怕連《說文解字》的編者許慎都不明白是些什麼?
還有漢語口語中的常用字就更多了,比如說“刷”;這個字的原意就是“將物體表面用刷子弄乾淨”;外延的含義是“淘汰、剔除”。
現在的“刷”仍然還是常用字,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樣了,比如說“刷卡、刷屏、刷手機”,甚至還“刷臉”;這個“刷”的用法,最新的漢語字典都沒有收入。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文字的經歷也是如此。
-
10 # 徐如林本尊
造漢字要動態的看,而不是靜態的看。所有漢字不是同一天造的,而是人們根據生產生活的需要在不同時間點造的。時代在變化、生產生活方式在變化、人的習慣也在變化,新的字會出現,實用度不高的字就沒落了。
益是上下結構的字,上面類似興的字其實是水字橫過來寫,下面的皿就是器皿。益的原意就是水從器皿裡多出來了,引申為好處。但大家用益的引申意比較多,都直接寫“利益”了。水真從器皿裡多出來怎麼辦?於是人們又在“益”左邊加了“氵”,寫作“溢”,於是器皿出了兩次水。這就是一個多造字的過程。
武則天自己造了一個字“曌”,取日月當空的意思。她是女皇,她說啥都是對的。但現代人不知道該在什麼情況下用這個字,所有“曌”就被束之高閣了。
囧,以前很少有人用。因為網路的發達,“囧”當做表情符號用了。這又是“囧”的第二春了。
解放後,建築工業出現了混凝土,我們為混凝土造了一個字“砼”,意思是人工的石頭。這個字造的很巧妙,但很少有人用,大家用“混凝土”就行了,估計未來“砼”會被束之高閣。
文字和詞語的使用是大眾篩選的過程,方便、好記、實用的就會流傳下去,難記、莫名其妙的就會束之高閣。
回覆列表
我們的祖先造字已經有幾千年了。幾千年下來,時代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你我現代人認為沒有意義的古文字,可能在古代某一時間段卻非常重要。例如,有很多馬字旁的字,都是指各種不同顏色的馬,或者跟馬的使用有關。馬匹某個部位有些不同顏色的雜毛,可能也要專門造一個字。還有很多王字旁的字,都是指各種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玉器。因為古代最早只有單字,沒有今天兩個字或三個字組成的片語,而馬、玉等在古代貴族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為馬和玉器就能造出幾百個字。而這些馬字旁、王字旁的字我們今天基本上都用不到了,看起來自然十分陌生。古人最早連每條河都是單獨造一個字,如江,就專指長江這一條河。河,就專指黃河。淮,就專指淮河。謝天謝地,我們的祖先終於認識到可以用兩個字來組詞了,於是珠江、韓江、邕江、黑龍江、白龍江等等片語出現了,也就不用再為每一條河造一個專用字了。今天,我們仍然在瘋狂地造字,比如為了化學元素,化合物,藥物,現在造了很多金字旁、土字旁、酉字旁,口字旁的字。這些字在古人看來可能也認為非常荒謬。總之,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