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營評教育
-
2 # 被催更的牧羊悅
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說明一下這句話的出處。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篇》,完整的原文是這樣的: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這句話裡有很多古語,所以我們先把它翻譯成白話文:
曾子病重,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對他說:鳥快死的時候,鳴叫聲很哀切。人快要死的時候,說的話會很善良。君子所注重的禮儀之道有三點:修飾容貌,就會遠離粗暴和懈怠;端莊自己的態度,這樣就近乎信實可靠;講究言辭語調,就會遠離粗野無禮。至於那些祭祀方面的細節,自有專門的人員負責。
朱熹在《論語集註》中是這樣說的:“鳥畏死,故鳴哀;人窮反本,故言善。”這話什麼意思?朱熹說:鳥因為怕死而發出淒厲悲哀的叫聲,人因為到了臨死的時候,反省自己的一生後迴歸生命的本源,所以說出的話大多是好話。
好了,現在基本意思明白了,我們再進一步:曾子為什麼要對孟敬子說這些話?大家很容易會把原文的“問”簡單看成問候或問好。其實沒那麼單純。孟敬子是當時魯國的大夫,按常理說,如果孟敬子僅僅是探病問候,說幾句“好好休息多保重別想太多了”之內的話就走的話,以曾子的智慧,最多就回他幾句不痛不癢的話就好了,沒必要講什麼大道理。
所以我們可以推斷:當時孟敬子除了探病,還問了曾子一些國政之事,而且很有可能是與祭祀有關的事。而曾子也許覺得他的問題太細節與他的國家重臣身份不符,所以不想直接回答他,就用將死言善這句話來鋪墊,然後把話題切換到個人的德行修養上。當年孔子的學生問孔子怎麼種田養花,孔子也不想回答,就說,種田我不如農夫,養花我不如花匠,要問你去問他們。哈哈,都是太極高手啊!
曾子說的那三點,第一點“動容貌,斯遠暴慢矣”,其實是講人的儀態風度的自我修養。暴是粗暴,慢是傲慢,這兩個毛病很難改,需要通過學問修養的提高來慢慢薰陶轉化。第二點“正顏色,斯近信矣”,講的是對人的態度。舉手投足溫和端莊,就容易取信於人。第三點“出辭氣,斯遠鄙倍矣”,出辭氣就是指談吐,善於言談。用古人的話說,就是“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這也是需要深厚的學養才能做到的。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曾子講這句話的目的,其實主要是為了強調他後面說的那三個修行要點,因為曾子和孔子孟子一樣,都把修身作為立世的第一要務,己未立何以立人?但我們常常做撿芝麻丟西瓜的事,前面的閒聊記住了,後面的正經話反而沒記住。
-
3 # 很想口下留情
鳥快死了,叫聲也不好聽了;人快死了,罵不動了,所以不罵了,只能說點好聽的了。這說明,萬物逃不過一死,臨死前積點德吧。
-
4 # 親哥哥000
鳥是低階動物 沒有思想 所以鳥的鳴叫只能表達快樂跟悲傷 鳥快要死了 沒氣力大聲叫喚了 身體的疾病痛楚使得鳥的叫聲只能是表達求助哭泣了 所以是哀鳴 人是高階動物 有思想 所以人所說話的目的 一般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但不一定是真話 人快要死了 人世間的功名利祿也都可以拋下了 所以說話的目的已經不是為了自己能獲得更好的結果了 只能是給對話者提出善意的建議了 是為被囑咐人的利息最大化了 所以會是真話
-
5 # 婁海凌
鳥之哀鳴,只是觀察將死之鳥的人,在面對萬物凋零淪亡時產生的“慈悲”之情,在破除“我執”前,深感生死之恐懼未知,故覺“哀”。人之將死,已逐漸了卻塵世妄懼,“權利色名命”妄念褪去,即現“善”相,即善思善言善行。
這句話體現大道緣起性空,旋聚旋滅,是大自然的規律,萬物眾生感行其中,由觀生感,觸景生情的現象。
-
6 # 123老梅吳楣福
謝邀。"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曾子是說,鳥將要死亡時,它的叫聲悲苦;人將要死亡時,他的話語慈善。動物死時,作最後掙扎,發出的叫聲的確悲傷慘痛。而人死時,竭力忍受痛苦,留下遺言,其遺言絕對是充滿了善意,即使是窮凶極惡者,也會勉勵家人向善奮進。這句話說明人性本來是善良的。
-
7 # 使用者18775990487
人和鳥的區別在於人有思維能力,有一定預知未來的能力,鳥沒有。所以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人和鳥截然不同。
人在面臨死亡的時候會留下遺囑,將自己畢生的經驗傳給後人,將預知未來的發展留給後人。以保證自己的後代能夠得到順利的發展。所以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種善是對他的後代及其集團的善。不是對敵對勢力的善。但同時應該看到很多人類的鬥爭是不必要的。任何東西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在人將死的時候才能夠徹底領悟,也就希望以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爭鬥。所以可以說對對立面也不是一種害。
所有的動物在臨死以前的垂死掙扎是生物的本能。想用最後的一點力氣求得生存的機會。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是這種本能的反應。人同時也有這種本能,但被人的理智所壓制表現有所弱化。
曾子的話,應該是這種客觀生理現象的總結和反映。不應該做過多了其他解釋。
-
8 # 佛說非身
這句話我想應該這樣理解,當一個人的生命走到盡頭時,他發現這個世間的一切他不得不拋下,他的地位,學識,財富,他的親人,愛人,仇人,他的思想,意識,情感等等,等等。在這個世界所有一切都將離你而去!苦!令人窒息的苦!令人絕望的苦!這時很多人的那個“我”開始動搖了,面臨著消逝。死亡迫使他隱隱感到了苦的根源,也隱隱感到這種苦和恐懼亳無必要。很多將死之人,包括一些死囚當此之時生起了智慧,其言自然也善。所以修行中的死想觀,真是一劑猛藥。
-
9 # 為所欲為Wsyw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亡,其言也善。確實是如此!從兩點解釋這個現象。一人鳥以及其他生物瀕臨死亡時,生命體徵脆弱,精力能力衰竭,表現的虛渺萎靡狀態。二人鳥等尤其是人類在預知即將生命盡頭時,或許有更多的悔悟?良心發現?以及對死亡的恐懼?對生命對親人的眷戀!但又感慨無能為力的無奈!所以我們每個健康生活的人對每一個自己的親人,尤其是老人在生命的盡頭給予更多的關懷關愛,是很重要的!
-
10 # 窗外的白楊
人快離開這個世界,很牽掛很無奈,感覺很多話想說,尤其是以前一直想說因為各種原因一直沒說,而現在再不說就沒機會了。所以,再惡的人到了最後,也要面對自己的良心,拷問良知。正符合王陽明心學“致良知”,也反證荀子的“性惡論”!
-
11 # 錦月細雨
鳥要死了,它的叫聲肯定是悲哀的,動物是不會耍心眼的。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那就難說了,因為人是這世界心機最多的,他的遺言,也只能帶表他自己的想法和利益。比如曹操的軍師郭嘉死前給曹操留下妙計,讓曹操輕鬆的弄死了袁紹的兩個兒子。朱元璋,在他要死的時候,殺了光了他認為會威脅他孫子皇權的人。有老人把自己財產都給了他偏愛的人。他不愛的什麼都不給留。看看這些人你還敢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嗎?
說:鳥之將死,其鳴也哀。這個能信。要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那是不一定的,人類的心機太多了,不是一言能蔽之的
-
12 # 我本有慧眼
人只有在將死的時候才會醒悟,才會靠透看不透的東西,也才能夠放下放不下的東西。
鳥死的時候,因為眷念塵世,想到即將離開所以嗚叫的聲音悲哀;人死之前,希望不給身後之人添麻煩,希望對身後之人有個交代,希望身後之人皆好!所以將死之人知道大限將至,總要給後人留點好印象吧!所以其出發點是善良的!
回覆列表
翻譯成現代文是: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對他說:“鳥將要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將要死的時候,他說的話是善意的。君子所重視的道德有三個方面:注重容貌,這樣可以避免粗暴和傲慢;端正自己的態度,這樣就接近於誠信;注意談吐,這樣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於那些祭祀的事情,自有主管這些事務的官吏來負責。”
第一方面是“動容貌”,即注重儀表、風度。要求君子的一舉手、一投足,包括著裝、站姿、坐姿等一切表現於外的行為,都要符合禮的要求,表現出君子的風範。這些行為不是故意裝出來的,是君子內在高雅氣質的自然流露。長期堅持這樣做,君子就可以贏得眾人的尊重,從而避免態度粗暴和傲慢。在政府部門、學校等單位的一層樓大廳裡,經常會看到迎面樹起的一面高大鏡子,上面往往書寫六個大紅字:“正衣冠、潔品行”,要求領導幹部,或者學校裡的師生每天要對著鏡子照一照自己的著裝和儀表,從而純潔自己的心靈,培養高尚情操。
第三個方面是“出辭氣”,即注意自己的談吐。俗話說:“言如其人”,君子的語言是其人格品德、學識水平、思維方式乃至領導能力的重要體現。君子通過自己談吐,不僅可以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認識,還可以展示個人形象,建立和維護良好的人際關係。同時,做為領導者的君子,還要通過自己富有號召力的語言,教育、宣傳和發動群眾,凝聚人心。因此,領導者說出的每一句話都要有理有據,真誠坦率,否則就是粗野和背理,反而會遭致公眾的唾棄。
記得在2010年“7•23”動車追尾事故新聞釋出會上,鐵道部某新聞發言人當記者問到為何要掩埋車頭時,他是這樣回答的:“因為當時在現場搶險的情況,環境非常複雜,下面是一個泥潭,展開來很不方便,所以把那個車頭埋在下面蓋上土,主要是便於搶險。目前他的解釋理由是這樣,至於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這種沒有實地考察,不負責任的解釋,自然遭到公眾的炮轟和唾罵,以至於很長時間人們將“至於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當作一句口頭禪,諷刺那些說話信口開河的官員。
曾子所提出的君子道德修養的三個方面,對孟敬子來說,看似文不對題,所問非所答,然而卻是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必備的道德修養,能夠做到這三點,就能贏得公眾的尊重、理解和信任,無論領導者出臺什麼政策,開創什麼事業,都會得到百姓的支援和擁護。所以曾子最後正面回答了孟敬子的問題,至於你說的“籩豆之事”,讓分工的領導獨立去幹就是了,言外之意是你首先要管好自己,充分相信你的下屬,以你的人格魅力影響他們,這樣就可達到“無為而治”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