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又又樂

    春 江 花 月 夜

    唐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在寫“江”、寫“月”,寫“情”,寫“景”,可以說是“登峰造極,美豔絕倫”。

    不過,在寫“春”、寫“花”方面,卻沒有寫“到位”,有些欠缺。

    1、春;作品寫“春”,有四句:

    “春江潮水連海平”;

    “何處春江無月明”;

    “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

    除了文字上用了幾個“春”字,似乎沒有一物一景是寫“春”。

    2、“花”字,似乎也是同樣的問題,全詩共有 兩句寫了“花”,

    “月照花林皆似霰”

    “昨夜閒潭夢落花”

    除了文字“花”字,同樣沒有寫到某種具體的“花”,更顯示不出“春天”的“花景”。

    3、“昨夜閒潭夢落花”、“江潭落月復西斜”,兩句中的“潭”,與“江”無關,似乎有點“跑題”了。

    這裡的相關四句如果改成:

    江水月影伴桃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天落月復西斜。

    這樣改後,一則“桃花”二字點明瞭是“春”天景色;二則“潭”改“天”,“江天落月”更貼近題意。

    “江水月影伴桃花”半句詩,就是一幅“春江花月夜”的風景畫。

    “春、江、花、月、夜、情、景”,盡在“江水月影伴桃花”七字中。

    “桃花”:春天,花。

    “江水”:江。

    “月影”:月、夜。

    “伴”:情。“情人相守之情”。

    “月影伴桃花”,其中“月影”,月亮在江水中的影像;桃花掉落在江水中的桃花瓣,桃花瓣順著江水漂流,與月如影隨行,情意綿綿,難捨難分。後半句“可憐春半不還家”,表達的是一種“孤單”、“寂寞”之情。“相伴”對“孤單”,“江水月影伴桃花,可憐春半不還家。”這兩句在“情”方面形成強烈而鮮明的對照,大大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 2 # 使用者張傳福

    一江春水向東流,歌舞聲平萬人愁,昔人命濺血灑盡,成千百萬成枯髏,舟行萬水途然近,華繁枝茂世代亨,福造世人鑄幹秋,後人確罵昏楊廣,

  • 3 # 逗趣夢夢

    詩詞作為中華文化瑰寶被人們記錄和傳承了上千年,這些是詩詞中有很多的詩名字相同卻表達著不同的意思。例如《春江花月夜》張若虛和楊廣都寫過,那麼《春江花月夜》張若虛和楊廣兩人的,究竟誰的更好?相對來說,張若虛的更勝一籌,讓我們來分析分析。

  • 4 # 光華的小說鋪子

    張若虛和楊廣都寫了《春江花月夜》,究竟誰的更好,答案當然是張若虛。

    楊廣的《春江花月夜》二首,意境也確實很美,但和張若虛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其一,張若虛在寫法上先分後合,合起來就構成了詩的題目《春江花月夜》。

    其二,前半部分是山水詩與哲理詩的融合,探討了“人生”這個永恆的話題;後半部分,由景而人,引出了遊子與思婦的離愁別緒。

    其三,聞一多先生說《春江花月夜》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張若虛僅憑一首詩流芳千古,《春江花月夜》功不可沒。因此,我個人認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比楊廣的《春江花月夜》要好。

  • 5 # 悟幾回

    《春江花月夜》,當然是張若虛寫的好啦!

    楊廣寫了兩首《春江花月夜》,都是五言絕句。無論是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還是

    夜露含花氣,春潭漾月暉。

    漢水逢遊女,湘川值二妃。

    都是平鋪直述,在描述自己的所見所想。信手拈來,沒有刻意的刻畫,就像李白的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不是尋玉山頭見,疑是瑤臺月下逢。

    一樣,都是寫了眼前的所見,和自己心中的所想,描述了一幅唯美的畫面,並沒有闡述深奧的道理。

    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前八句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也是對景色的描寫,我們可以看出,他是受到楊廣的影響的。但寫的不如楊廣唯美。

    然而,接下來的八句,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由寫景轉向感悟人生,主要以明月長照對照人生短暫,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係,抒寫詩人心中對人生的迷惘與感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和蘇軾後來的。“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在闡述動與靜之間的辯證關係,也是對生與死的感悟。

    餘下二十句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由感嘆人生進而抒寫人間思婦遊子離愁別緒,表達了人們對愛情的嚮往和對幸福的憧憬。

    特別是,“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一句,把思念比作月光,唯美纏綿,自己的心就像玉戶簾、搗衣砧,被思念環繞,揮之不去。與張九齡的,“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一樣,都把思念比作月光,但張若虛的更美,更能扣動人的心絃。

    總體來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如同火箭三級,將人帶到了三個不同的高度。相比之下,楊廣的《春江花月夜》,只重視淺表,沒有深層次的含義,所以張若虛更勝一籌。

  • 6 # 士心湘人

    楊廣的《春江花月夜》短小精悍,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詩中長篇巨幅,氣勢恢巨集、跌宕起伏、一氣呵成。每每以為曲盡樂終,卻出人意料之外,另生意境,妙句連連。意境深遠高古,寓平常平凡事之中。有人說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婦孺皆知,張若虛這首詩近似平時對話之語,婦孺皆願傳誦推崇。平常的語句引導後人去思考初月初人,發思高古原始之幽情,引起後人心中的共鳴,這可能是張若虛的巜春江花月夜》被廣泛傳誦的原因吧?這也是張詩略高於楊詩的地方吧?

    近日,我寫了一首懷古的詩,不是寫張若虛而是寫楊廣的,詩名為《隋煬帝》:急功近利惹民憤,乘風破水赴揚州。橫屍行宮唾四濺,碧波至今泛漁舟。

  • 7 # 藤樹先生

    每次提及張若虛,人們最先想起的是他的這首唐詩《春江花月夜》。這首詩被近代學者讚譽為“孤篇蓋大唐”之作,張若虛本人更是因為這首詩吸引了不少為為之傾倒的數萬讀者。細讀此詩,能夠感受到詩歌中清新明媚的自然美景,能夠跟隨作者一起在自然中探索人生哲理,更能夠體會古人的遊子之情。當《春江花月夜》用藝術化的手法表現了“天人合一”的神祕意境之時,讀者似乎忘了,其實張若虛所做的這首詩是由隋煬帝楊廣所作之《春江花月夜》,誘發而得此詩。既然張若虛和楊廣,都寫過這首《春江花月夜》,為何楊廣之是被世人冷落、遺忘?而張若虛之詩竟然成了大家之作。他們二人的這首詩,究竟誰的更好呢?

    在這個暮春之夜,詩人楊廣站立江邊,遠眺江水美景。目之所及處,平靜的江面水波不興,似乎將時間都凝固於其中;江邊有繁花似海,那些鮮豔無比的窗花,宛如燃燒的火團,點綴著春日最燦爛的顏色。不知不覺之間,夕陽落下江面,明月、繁星伴隨著流波潮水而來,給這幅春夜之景披上了一層銀色絲帶。就是這20個字的簡單筆墨,楊廣用不落俗套的文采,展現了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空靈美貌之景。通讀整首詩,能感受到詩詞畫面之美,也能體會到隨著時間推移變化,詩人在不斷探尋美的真諦之心境。正是先有了這首詩,才讓張若虛深受啟發,從而寫下了千古絕唱。

    因此在這首詩的上半部分,張若虛看到了月落月升,年年不變的交替規律,在這樣的宇宙變化之中,他感受到了江水無情,體會到了“逝者如斯”。這種將宇宙規律和他對於人生哲理的感悟合二為一的寫法,自然要遠勝於楊廣所做之詩。楊廣筆下的暮春三月之夜色,只有物境之美,缺乏了對於時間變化的感慨和人生哲理的考量。因此當張若虛將宇宙自然融於詩詞之中,將人生變化融於物境之中,這種萬物與生命,過往與古今的對照,讓他的詩才得以流傳千古。

    “相思離別”是古詩詞中璀璨又美麗的一種情感,這種情感縱然憂傷孤寂萬分,可是它卻是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獨特體驗。在悲歡離合之中,人們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之美,這就與張若虛詩文前半部分所提到的人生之含義與宇宙之規律相呼應,讓整首詩一氣呵成,展現出光彩奪目的生命之美,宇宙之美。楊廣的詩缺乏了這種境界,他確實也看到了張若虛眼中的美景,可是他卻沒有將幅美景賦予更深的含義,所以他筆下的《春江花月夜》確實不及張若虛的好,這是毫無疑問的觀點。

    《春江花月夜》

    《宇宙意識與生命意識的完美結合——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

    《意境壯美、語言清麗——說隋煬帝楊廣 〈春江花月夜〉》

  • 8 # 塗之人995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帶潮生。”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怎麼“抄“,怎麼“襲”?

    書生寫的是什麼“景色”?皇上說了什麼“情感”?

    不必說“孤篇壓全唐”,不必說“洗淨豔詞罪孽”;就其本身,也是句句讓你感動,處處催人思考。——楊廣沒辦到。

  • 9 # fj9745742368

    楊廣和陳叔寶,以及後來的李煜趙佶的經歷說明:文學家藝術家不適合當皇帝,他們橫溢的才華,吃不了政治這碗飯。這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曹操傳位給曹丕而不是曹植。曹丕雖然也搞一些文學創作,但只是個很有才華的文學愛好者,更多才智表現在政治領域。曹植則全部才華都在文學上,成就極其顯著,但是在政治方面的表現,在曹操眼裡完全就是白痴。所以沒有傳王位給曹植,是對他最大的保護。同理,文學狂人政治白痴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歸,其實也是唐玄宗對他最大的保護。否則在長安的政治圈裡,李白將會死的很慘,而且還死的稀裡糊塗。

  • 10 # 七色稻

    讀了楊廣的《春江花月夜》,感覺楊廣其實有著一顆溫柔細膩的心,其實他和陳後主是有共通之處的,所以他們的結局也大抵相同。

    如要評價楊廣和張若虛兩的《春江花月夜》誰的更好的話,只能說各領風騷。

    當然,我想說的是楊廣的詩壇地位是嚴重被低估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邦是怎麼殺死樊噲的?樊噲及其家人的下場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