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詞與美文欣賞
-
2 # 李志盱
凡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的詩詞我都喜歡,認真拜讀。尤其是他老人家寫的詩詞特點;大氣磅礴、文釆飛揚、光彩流離。觀看後讓我們領略到一個偉大的軍事家、革命家、哲學家的詩人集一身的浪漫不羈的詩詞風格。謝邀。
-
3 # 東方史證
最喜歡毛主席的詞:清平樂.蔣桂戰爭。原文:
風雲突變,
軍閥重開戰。
灑向人間都是怨,
一枕黃梁再現。
紅旗躍過汀江,
直下龍巖上杭。
收拾金甌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通過軍閥混戰與革命戰爭的對比,描寫了軍閥混戰“變、戰、怨”的惡果,描繪了勢如破竹戰無不勝的革命戰爭勝利豪情和打土豪分田地的繁忙喜悅心情。兩種戰爭,兩種結果兩種命運。蔣桂軍閥混戰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民怨沸騰,結果是兩敗俱傷,一枕黃梁。而革命戰爭為了拯救人民解放人民讓人民更好的生活。語言簡潔精練,真實生動。對戰士對人民都是巨大的鼓午和激勵。
-
4 # 我本善良1964
首先說明主席的詩詞都很讓人喜歡,不同時期的詩詞均反映出偉人的雄才大略,讓我輩敬仰萬分。特別是沁園春•雪,更是象偉人一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
5 # 使用者李克亮
我最喜歡毛主席的寫的《沁園春.雪》,這首詩應該是他的代表作,其流傳之廣,影響之大,成為不可超越的經典。該詩大氣磅礴,氣呑山河,抒發了主席博大胸懷,對錦繡江山的讚美,最後,畫龍點睛,說明人民才是創造歷史,改變歷史的風流人物。
-
6 # 翻倍小螞蟻
要說最喜歡,也回答了幾次,今天就說我早上剛翻開的主席詩詞看的《採桑子·重陽》吧。
採桑子·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明天就是中秋,秋天,在中國文化裡,除了說金秋豐收時節,更多的用詞是悲秋,秋風蕭瑟等等。這主要是出於兩千多年前戰國楚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而杜甫的《登高》詩:“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可能大家更熟悉些。
在這首《採桑子·重陽》,簡言之,主席其時處境不佳,也是在養病中,恰逢重陽節,看到院中黃菊盛開,即填詞一闕,即此篇。
“人生易老天難老”,開篇即提出對人生的思考,人只有一生,而天,綿綿不盡。“戰地黃花分外香”,再把時空拉回現在、戰場上的菊花,分外香,即分外喜悅也。
別人筆下蕭瑟的秋風,在主席筆下是秋風勁,秋風包含的物理的力量可能是一樣的,但情感上的力量不同,一個是給人秋天的肅殺之感,在主席筆下的是給人“不是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託物言志,寫菊花,此篇深得其妙。菊花的傲秋、傲霜,香遠益清,而況人呼?如果說到用詞,也有特點,“重陽”、“春光”,詩人大膽重疊,給人遞進之態。
品主席詩詞,在日趨平庸的年代,我懷抱一絲浪漫,渴望從昔日的雄傑身上汲取些生命的陽剛!
-
7 # 今古講堂
毛主席晚年的一首詞,精妙絕倫,與眾不同。
“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
毛主席的這一首《念奴嬌·鳥兒問答》,以寓言的形式,借用鯤鵬和雀兒之間的對話,非常藝術地概括了當時的國際形勢,具有極強的諷刺意味,簡直是絕了!
關於這首詩,我稍後將會詳細進行解析,真的是非常精妙!!
毛主席詩詞的思想高度,遠非一般文人可比。
毛主席的詩,有很多我都能通背,例如下面這首,“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當我在人生遇到挫折,沮喪之時,每讀及此,都能給人增添無窮的力量。
我懷疑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龍記》裡面的倚天劍,靈感或許就來自這首詩吧!
而《念奴嬌·鳥兒問答》是其晚期作品,於1965年5月所著。最早發表於《詩刊》1976年1月號。
鯤鵬展翅,九萬里,翻動扶搖羊角。揹負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間城郭。炮火連天,彈痕遍地,嚇倒蓬間雀。怎麼得了,哎呀我要飛躍。
借問君去何方,雀兒答道:有仙山瓊閣。不見前年秋月朗,訂了三家條約。還有吃的,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
本文的第一幅插圖就是主席手書的這首詞,大家可以欣賞一下。
詩中說:
鯤鵬展翅高翔,飛到了九萬里的高空,上下翻飛盤旋,扶搖向下鳥瞰。
在這裡,鯤鵬象徵著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共產黨和中中國人民,面對當時世界上“炮火連天,彈痕遍地”的大動盪、大分化、大改組形勢,中中國人民高瞻遠矚,氣勢如虹,藐視國際上的一切敵對勢力,堅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必定會取得偉大的勝利。
鯤鵬發現草叢中有一隻蓬間雀。
但是,蓬間雀萎瑣、渺小、卑怯。在此,借指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
蓬間雀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無法駕馭,非常害怕:哎呀!像這樣怎麼了得呀,哎喲,我要飛走了!
鯤鵬問:請問你想飛去哪兒呢?
蓬間雀繼續說:在前年秋天,難道你不知道,我們訂了個三家條約?
所謂三家條約,是指1963年蘇、美、英三國簽訂的《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試驗條約》。詩人毛澤東早已洞察,這個條約本質上是阻止其他國家進行核試驗,維護幾個核大國的核壟斷地位。
而中國發展核武器,是完全正當的、合法的,其目的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
蓬間雀又講:另外還有好吃的,有非常好吃的土豆燒牛肉。
1964年4月,當時蘇聯的領導人赫魯曉夫訪問匈牙利時,在一次演講中說,“福利共產主義”是“一盤土豆燒牛肉的好菜”。
大家看到沒有?這些詩的每一句幾乎都是在諷刺,諷刺蘇聯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國,居然像蓬間雀一樣,面對當時的國際形勢,嚇得要命,一副慘相。一邊和美英簽訂條約,一邊把共產主義簡單化的形容為土豆燒牛肉。
那麼,鯤鵬面對麻雀的這番荒唐言論,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這一聲怒喝,似有雷霆萬鈞之勢!
“不須放屁”一句,出自清朝章回小說《何典》中《右調如夢令》作“定場詩”:
不會談天說地,不喜咬文嚼字,一味臭噴蛆,且向人前搗鬼。放屁放屁,真是豈有此理。
“不須放屁”4個字,用在這個地方,真讓人感到暢快淋漓。
本來,聽了麻雀的那一番話,渾身氣不打一出來,真是豈有此理!天底下還有這種邏輯!
現在鯤鵬怒喝一聲:“試看天地翻覆”!頓時讓人的這口氣就順了!
平心而論,主席的這首晚期作品,在他所有的詩作中,從詩詞本身的藝術性角度來看,並不算最高,但其政治性,思想性和現實鞭撻力,卻已達到了巔峰。
因此,這是我最喜愛的一首詩詞。
當然,毛主席還有其他詩詞,其思想性也非常高。下面,我們再來欣賞一下主席的其他幾首詩作。
回覆列表
《沁園春·雪》
近現代•毛澤東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餘 通:餘)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原馳 原作:原驅)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紅裝 一作:銀裝)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譯文:
北方的風光,千里冰封凍,萬里雪花飄。
望長城內外,只剩下無邊無際白茫茫一片。整條黃河,立刻失去了波濤滾滾的水勢。
被白雪覆蓋的群山好像銀蛇在舞動,高原好像白象在奔跑,它們都想試著和老天爺比一下誰更高。
等到晴天的時候,看紅日和白雪交相輝映,格外嬌豔美好。
江山是如此的媚嬌,引得無數英雄競相傾倒。
可惜秦始皇、漢武帝,略差文治功勞;唐太宗、宋太祖,稍遜文學才華。
稱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這些人物都已經過去了,稱得上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還要看今天的人們。
北國:該詞源於中國古代的分裂時期,如宋稱遼、金為北國,東晉稱十六國等為北國,南北朝時代南方的各朝代稱在北方與之對抗的各朝代為北國等。毛澤東詩中的“北國”使人在不覺中產生出一種中國疆土廣大的民族自豪感。
雪:這首詞作於紅一方面軍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陝北準備東渡黃河進入山西省西部的時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給柳亞子信中說,這首詞作於“初到陝北看見大雪時”。
惟:只。
餘:剩下。此字一作“餘”,但目前刊出的書法作品中寫作“餘”,以此為準。
莽莽:無邊無際。
大河上下:大河,指黃河。大河上下,猶言整條黃河。
頓失滔滔:(黃河)立刻失去了波濤滾滾的氣勢。描寫黃河水結冰的景象。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群山好像(一條條)銀蛇在舞動。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晉高原。蠟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即命運。
須:等到;需要。
紅裝素裹:形容雪後天晴,紅日和白雪交相輝映的壯麗景色。紅裝,原指婦女的豔裝,這裡指紅日為大地披上了紅裝。素裹,原指婦女的淡裝,這裡指皚皚白雪覆蓋著大地。
分外妖嬈:格外婀娜多姿。
競折腰:折腰,傾倒,躬著腰侍候。這裡是說爭著為江山奔走操勞。
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創業皇帝。
漢武: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漢朝功業最盛的皇帝。
略輸文采:文采本指辭藻、才華。“略輸文采”,是說秦皇漢武,武功甚盛,對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遜色。
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統一大業的皇帝。
宋祖: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宋朝的創業皇帝。
稍遜風騷:意近“略輸文采”。風騷,本指《詩經》裡的《國風》和《楚辭》裡的《離騷》,後來泛指文章辭藻。
一代天驕:指可以稱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驕,“天之驕子”的省略語。意思是上天所驕縱寵愛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漢時匈奴自稱。後來也泛稱強盛的少數名族或其首領。
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鐵木真(1162~1227)在1206年統一蒙古後的尊稱,意為“強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稱,即王)。後蒙古於1271年改國號為元,成吉思汗被尊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佔領中國黃河以北地區外,還曾向西遠征,佔領中亞和南俄,建立了龐大的蒙古帝國。
只識彎弓射大雕:雕,一種屬於鷹類的大型猛禽,善飛難射,古代因用“射鵰手”比喻高強的射手。“只識彎弓射大雕”,是說只以武功見長。
俱往矣:都已經過去了。 俱,都。
數風流人物:稱得上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數,數得著、稱得上的意思。
詞上片描寫北國壯麗的雪景,縱橫千萬裡,展示了大氣磅礴、曠達豪邁的意境,抒發了詞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下片議論抒情,重點評論歷史人物,歌頌當代英雄,抒發無產階級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壯志。全詞熔寫景、議論和抒情於一爐,意境壯美,氣勢恢巨集,感情奔放,胸襟豪邁,頗能代表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
上片描寫乍暖還寒的北國雪景,展現偉大祖國的壯麗山河。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這三句總寫北國雪景,把讀者引入了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北國風光”是上片內容的總領句。“千里”“萬里”兩句是交錯說的,即千萬裡都是冰封,千萬裡都是雪飄。詩人登高遠望,眼界極為廣闊,但是“千里”“萬里”都遠非目力所及,這是詩人的視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擴充套件,意境更加開闊,氣魄非常巨集大。天地茫茫,純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靜,“雪飄”舞姿輕盈,靜動相襯,靜穆之中又有飄舞的動態。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望”字統領下文,直至“欲與天公試比高”句。這裡的“望”,有登高遠眺的意思並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顯示了詩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邁的意興。“望”字之下,展現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這些最能反映北國風貌的雄偉景觀,這些景觀也正是我們偉大祖國的形象。“長城內外”,這是從南到北,“大河上下”,這是自西向東,地域如此廣袤,正與前面“千里”“萬里”兩句相照應。意境的大氣磅礴,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雄偉的氣魄。“惟餘莽莽”“頓失滔滔”分別照應“雪飄”“冰封”。“惟餘”二字,強化了白茫茫的壯闊景象。“頓失”二字,則寫出變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聯想到未冰封時大河滾滾滔滔的雄壯氣勢。這四句用視覺形象,賦予冰封雪飄的風光以更為具體更為豐富的直覺,更顯氣象的奇偉雄渾。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動態描寫,都有活潑奔放的氣勢。加上“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句,表現“山”“原”與天相連,更有一種奮發的態勢和競爭的活力。“山”“原”都是靜物,寫它們“舞”“馳”,這化靜為動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飄飛中遠望山勢和丘陵綿延起伏,確有山舞原馳的動感,更因詩人情感的躍動,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顯得生氣勃勃,生動活躍。。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寫的是虛景,與前十句寫眼前的實景形成對比,想像雪後晴日當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氣象。雪中的景象在蒼茫中顯得雄偉,雪後的景象則顯得嬌豔。“看”字與“望”字照應;“紅裝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裝,形容紅日與白雪交相輝映的豔麗景象。“分外妖嬈”,讚美的激情溢於言表。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可謂承上啟下,將全詞連線得天衣無縫。“江山如此多嬌”承上,總括上片的寫景,對“北國風光”作總評;“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啟下,展開對歷代英雄的評論,抒發詩人的抱負。這一過渡使全詞渾然一體,給人嚴絲合縫、完整無隙的感受。祖國的山河如此美好,難怪引得古今許多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爭著為統一天下而奮鬥。一個“競”字,寫出英雄之間激烈的爭鬥,寫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繼崛起和衰落的經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的姿態,並揭示了為之奮鬥的動機。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以“惜”字總領七個句子,展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詩人於歷代帝王中舉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開一幅幅歷史畫卷,使評論得以具體形象地展開,如同翻閱一部千秋史冊,一一加以評說。一個“惜”字,定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基調,飽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詞極有分寸,“略輸文采”“稍遜風騷”,並不是一概否定。至於成吉思汗,欲抑先揚,在起伏的文勢中不但有惋惜之極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識”二字而帶有嘲諷之意。“彎弓射大雕”,非常傳神地表現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俱往矣”三字,言有盡而意無窮,有畫龍點睛之妙。將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一筆帶過,轉向詩人所處的當今時代,點出全詞“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主題。“今朝”是一個新的時代,新的時代需要新的風流人物來帶領。“今朝”的風流人物不負歷史的使命,超越於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並且必將創造空前偉大的業績,是詩人堅定的自信和偉大的抱負。這震撼千古的結語,發出了超越歷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壯志。那一刻思接千載,那一刻洞悉未來,那一刻豪情萬丈,那一刻傲視古今。
《沁園春·雪》突出體現了毛澤東詞風的雄健、大氣。作為領袖毛澤東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負,與廣闊雄奇的北國雪景發生同構,作者目接“千里”“萬里”,“欲與天公試比高”;視通幾千年,指點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闊豪放、氣勢磅礴的風格。
全詞用字遣詞,設喻用典,明快有力,揮灑自如,辭義暢達,一瀉千里。全詞合律入韻,似無意而為之。雖屬舊體卻給讀者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單是從詞境中表達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達系統的詞語,鮮活生動,凝練通俗,易誦易唱易記。
該詞的創作有2種說法:
一說是,1936年2月,毛澤東等率領紅軍東征抗日先鋒軍東渡黃河、突破閻軍防線後,踏雪沿官道山行進,順利到達山西省石樓縣留村,並在此寫下了著名詩篇《沁園春·雪》;
另一說是1936年2月,毛澤東率紅軍抗日,來到西北高原。在陝西省清澗縣高傑村附近的袁家溝,寫下壯麗的《沁園春·雪》。
《沁園春·雪》最早發表於1945年11月14日重慶《新民報晚刊》,後正式發表於《詩刊》1957年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