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成長、發展、生生不息的過程。生命就是運動,不間斷的運動,一切靜止就是死亡。但生命比單純的持續運動更為豐富。生命乃是在此基礎上不斷產生新內容的創造性運動,生命的意義就在於創造,在於給原本沒有價值的生命創造一個價值。人透過創造去把握生活的變化,透過創造去發現生命的意義,透過創造去實現對自己生命的認識、把握和超越。每個人的生命過程都是不同的、獨特的。
生死是自然規律,世間萬物都逃不過如此。人們常說生命的誕生帶來的是希望,但死亡的來臨又何嘗不是一種解脫呢。所謂的“好死不如賴活著”其實都是由於每個人對親人和朋友的留戀。現代社會提倡人要為自己而活不要揹負太大的負擔,才會活得簡單、快樂、輕鬆。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活著的理由,都有自己在乎的人,有自己需要完成的事情,而一無所有的人才會選擇早早結束自己的生命,不過是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了留戀。我們大多數選擇努力的生活不過是因為知道自己的生命對愛自己的人的重要性。
最近這段時間,不管是中國還是世界每天都經歷著生死大戰,生命顯得格外脆弱,每天新冠肺炎的患病人數和死亡人數都在增加,但是好像時間長了,這些數字就沒有了最初給人的強烈的震撼,好像人們的心已經開始麻木,可能這只是因為我們已經遠離這些很久,作為一個華人我一直感到很驕傲,只是由於這次疫情更甚,不過我也為自己的想法感到震驚,覺得這簡直太過可怕了,如果有一天人類都抱有這種念頭,那真正的世界末日就真的不遠了。不論在任何情況下,生死永遠是最最最重要的。
喬布斯曾經有一段演講,大概意思是說:“如果把每一天,都當做最後一天來過。每天早上在鏡子前面問問自己,你今天要做的事情,是你願意在人生最後一天去做的事情嗎?如果這個答案常常是否定的,那就應該去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這場短暫的旅途上,不要因為紛擾的物質世界迷失自己的方向,應該努力追求自己的本心,讓生命的花朵自在開放和凋謝,熱愛自己當下的生活,珍惜每一秒的呼吸,這樣即使生活艱難,也有底氣,對得起這百年的蹉跎。
南懷瑾先生說:“生與死是人生旅途中的一個大轉折,生死齊一,齊一生死,有著看透生死的勇氣,就等於把人生中的生死問題徹底解決了。”在南懷瑾看來,死亡並不是可怕的事情,反而是一件平常事,我們沒必要因為愛惜生命而恐懼死亡,如果能夠平等看待生死,就把人這一輩子最大的問題給解決了,這樣帶來的好處是無窮的。
陶淵明是“齊生死”的人,晚年的時候,他為自己即將死亡寫了《擬輓歌辭》這一組詩——詩裡面想象了自己死後,親人和朋友痛哭著把自己送到遠郊埋葬的情景,而自己早已經沒有了知覺,只希望他們不要為自己的死而傷悲。陶淵明對待死亡的態度就是“齊生死”的做法,並不因為死去以後就一切歸零而恐懼厭惡,反而是很平靜地等待死亡到來,就像他這悠然自得的一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他對待死亡也像看一位老朋友一樣,因為看透了生死,所以他一輩子沒有為了名利而痛苦,也不因為貧窮而憂愁,只是盡情地去做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情,種田、喝酒、作詩,實現了超越自我的人生觀。
一個人懂得叩問生死,才能認清生命的價值。一個人能夠了悟生死,才會大徹大悟。一個人只有懷抱著看透生死的勇氣,才能夠重新審視自己,創造出超越自我的生命價值。生死這個問題不應該在我們年輕時就忽視它,在年老時就畏懼它。而是在每個年齡階段都要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去思考它,認識它,這樣我們即使年輕也能夠珍惜生命,敬畏死亡;即使年老之後也能夠笑看生活,接納死亡。
不論如何,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雖然未來尚未可知,但目前來說生死都不是我們能決定的,我們能做的只有立足於當下,過好今天,畢竟誰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誰先來臨。
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成長、發展、生生不息的過程。生命就是運動,不間斷的運動,一切靜止就是死亡。但生命比單純的持續運動更為豐富。生命乃是在此基礎上不斷產生新內容的創造性運動,生命的意義就在於創造,在於給原本沒有價值的生命創造一個價值。人透過創造去把握生活的變化,透過創造去發現生命的意義,透過創造去實現對自己生命的認識、把握和超越。每個人的生命過程都是不同的、獨特的。
生死是自然規律,世間萬物都逃不過如此。人們常說生命的誕生帶來的是希望,但死亡的來臨又何嘗不是一種解脫呢。所謂的“好死不如賴活著”其實都是由於每個人對親人和朋友的留戀。現代社會提倡人要為自己而活不要揹負太大的負擔,才會活得簡單、快樂、輕鬆。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活著的理由,都有自己在乎的人,有自己需要完成的事情,而一無所有的人才會選擇早早結束自己的生命,不過是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了留戀。我們大多數選擇努力的生活不過是因為知道自己的生命對愛自己的人的重要性。
最近這段時間,不管是中國還是世界每天都經歷著生死大戰,生命顯得格外脆弱,每天新冠肺炎的患病人數和死亡人數都在增加,但是好像時間長了,這些數字就沒有了最初給人的強烈的震撼,好像人們的心已經開始麻木,可能這只是因為我們已經遠離這些很久,作為一個華人我一直感到很驕傲,只是由於這次疫情更甚,不過我也為自己的想法感到震驚,覺得這簡直太過可怕了,如果有一天人類都抱有這種念頭,那真正的世界末日就真的不遠了。不論在任何情況下,生死永遠是最最最重要的。
喬布斯曾經有一段演講,大概意思是說:“如果把每一天,都當做最後一天來過。每天早上在鏡子前面問問自己,你今天要做的事情,是你願意在人生最後一天去做的事情嗎?如果這個答案常常是否定的,那就應該去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這場短暫的旅途上,不要因為紛擾的物質世界迷失自己的方向,應該努力追求自己的本心,讓生命的花朵自在開放和凋謝,熱愛自己當下的生活,珍惜每一秒的呼吸,這樣即使生活艱難,也有底氣,對得起這百年的蹉跎。
南懷瑾先生說:“生與死是人生旅途中的一個大轉折,生死齊一,齊一生死,有著看透生死的勇氣,就等於把人生中的生死問題徹底解決了。”在南懷瑾看來,死亡並不是可怕的事情,反而是一件平常事,我們沒必要因為愛惜生命而恐懼死亡,如果能夠平等看待生死,就把人這一輩子最大的問題給解決了,這樣帶來的好處是無窮的。
陶淵明是“齊生死”的人,晚年的時候,他為自己即將死亡寫了《擬輓歌辭》這一組詩——詩裡面想象了自己死後,親人和朋友痛哭著把自己送到遠郊埋葬的情景,而自己早已經沒有了知覺,只希望他們不要為自己的死而傷悲。陶淵明對待死亡的態度就是“齊生死”的做法,並不因為死去以後就一切歸零而恐懼厭惡,反而是很平靜地等待死亡到來,就像他這悠然自得的一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他對待死亡也像看一位老朋友一樣,因為看透了生死,所以他一輩子沒有為了名利而痛苦,也不因為貧窮而憂愁,只是盡情地去做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情,種田、喝酒、作詩,實現了超越自我的人生觀。
一個人懂得叩問生死,才能認清生命的價值。一個人能夠了悟生死,才會大徹大悟。一個人只有懷抱著看透生死的勇氣,才能夠重新審視自己,創造出超越自我的生命價值。生死這個問題不應該在我們年輕時就忽視它,在年老時就畏懼它。而是在每個年齡階段都要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去思考它,認識它,這樣我們即使年輕也能夠珍惜生命,敬畏死亡;即使年老之後也能夠笑看生活,接納死亡。
不論如何,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雖然未來尚未可知,但目前來說生死都不是我們能決定的,我們能做的只有立足於當下,過好今天,畢竟誰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誰先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