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契茶書舍

    語言是在不斷髮展變化的,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語言體系和特徵。我們今天所說的文言文,就是古代(如先秦兩漢)的“白話文”。古代沒有文言文、白話文之分,作家寫出來的話就是當時人們的口語,即口頭上怎麼說,書面上就怎麼寫,如《史記》、《漢書》、諸子百家的文章都是這樣。

    後來人們口頭上說的話逐漸變化了,但是文人寫文章,遣詞造句時還是刻意秉持古人的寫法。這就有了口頭語和書面語之分了。唐宋以後,這種區別已經很大了。但也有人在寫作時把口頭的話寫出來,這就是白話文。新文化運動後,白話文寫作越來越多,逐漸普及。事實證明,用當下的語言寫作才符合歷史潮流。

    如你所問,就算當代作家真有人去用文言文寫一部歷史鉅著,試問,寫給誰看呢?能產生什麼意義呢?所以,誰會去做這種費力不討好而又毫無意義的事呢?

  • 2 # 冀之筆

    文言文不是每個號稱作家的人都能駕馭得了的,它需要紮實和深厚的古漢語做根基。現如今的某些作家別說拿文言文寫歷史鉅著,就是連一篇完整的賦也寫不了。我正在朝這方面努力,十年後也許能夠完成。下面是我拿硬筆寫的一幅《牙疼賦》大家讀一讀。以供相互交流和學習

  • 3 # 刷鍋老

    個人認為每一個時期都有它的語言環境和與之相匹配的社會經濟情況。

    古代社會經濟不如現在發達,用於書寫文字的載體也不同於現在,所以開始用甲骨記事,故有甲骨文,文字刻畫非常困難,用字越精簡越好。後用竹簡,再後用絹布,再後用紙張,現在連紙張都不用,直接輸入電腦。因此隨著科技的發展,文字載體的創新,記事所用文字也由少而多。之所以有文言文和白話文大概就是這樣來的。

    但古人說話應該也不會到處之乎者也的吧,那時候也有相應的白話吧,只是為了方便記錄、節約成本才有文言文的,故文言文也應該隨著社會發展經歷了多次改革。

    近代倡導白話記事,那是因為根本不需要考慮什麼甲骨呀,竹簡呀,紙張呀這些問題了,你用紙張寫字,完全管飽,墨水也管飽,因為它不貴了嘛,買得起。

    為什麼現在人不用文言文寫作了呢?本來人人都說白話,你偏用文言文去寫,那不是討罵嘛,故意讓人看不懂嗎?何必呢。

    就是這樣。

    沒有特別的研究,全憑猜測,說得不對,非常慚愧。

  • 4 # 山君浮

    教育的目的不一樣,表現形式自然不一樣了。

    五四以前,中國自認為只要小小的變動,就能改變現狀,可惜事實打臉,需要的是整個社會的全面改革。這種改革,不再是佔極少數的知識份子與權貴的改革,而且全民啟蒙,共同創造。

    學可文言,自小鑽研,對人的發展方向固定了。可當時的中國,今天的中國還能在文科中沉淪嗎?中國不缺少華麗的人文,隨便翻翻古藉,不會比西方差。差的是理科,這就需要全面培養。讓學生不在陷入古籍的文字中,從而有更多時間去發展國力。

    今天的作家,不是不能用文言,只是文言沒有市場,也不能與古人爭豔。這樣古言就成了一些專科的特有語言表達。如果用文言面對大眾,無異於讓大眾再修一門外語,這比外語可難多了。那誰會自討沒趣的用本不善長的又無市場的文言去寫作?

    也大可不必為文言擔心。中國從事古文化研究的不在少數,只是這些人不再是主流。這種貫穿中國幾千年的形式,不可能被拋棄,也不大可能恢復古往的輝煌。看看西方基督教的傳承,就會知道,東西方是一樣的。古文化在人們心裡紮下了根,很大程度決定了人們的價值觀。在這樣的情況下,讓古文化垂拱而治,一簾後面的朦朧,將會是完美無瑕的面容。

    她就象基督徒心中的耶穌;她就像華夏子民心中的五千年傳承;她就象人們心中的真善美。讓她永遠美好的活在人們的心中。

  • 5 # 西安張帆高考志願填報

    因為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早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就推廣白話文,白話文通俗易懂,平實近人,已為華人接受和傳承。其次,文言文有許多語法,句式,通假字,詞類活用,有許多人不甚明瞭,就是寫出鉅著,讀者較少,晦澀難懂,也缺乏認同感和認知感,因此,沒有生命力和圖書市場,因而當代作家不會用文言文寫出一部歷史鉅著。

  • 6 # 鯉淵

    應該是不需要了。很多作家寫書,都是給人們看的,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去看枯燥無聊的文言文,我相信,如果不是為了應付語文考試,大部分的學生是不願意去學習文言文的。而且,就算要寫,沒有至少幾年的時間來寫,來修改,來思考全部的地方,我想,是不能夠稱為鉅著的。 但是,即便寫了,也要有人去看,如果沒有人看,也是白寫,當然也有些作家是因為寫成這種形式快樂,陶醉其中而寫。

  • 7 # kentcooper

    文體的改變,民國以前儘管在明代口頭語言趨於白言化。但是官方史學家的記錄形式依然使用文言文,所以直至清末民國初文言文還在讀書人間有廣泛的使用,周樹人推崇白話文寫作文章其文字間也依然是文白夾雜,可以看出難以跳脫。隨著白話文的推廣和官方規定的學習,放棄對文言文的生活用教育,人們對於文言文的理解和使用趨於消亡,文言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白話文的魅力被廣泛接受。或許只有僅存的學習文言文的文字學者能自如使用,文言文不可否認是相當精煉和高階的語言。

  • 8 # 百味書齋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語言,先撇開我們所處的時代不談。

    第一,是因為自身的文化素養不夠,想要寫一部歷史鉅著,必須對所著的歷史必須極為了解,把握具體的脈絡,對作家的要求很高。

    如果還用文言文寫的話,就更難了,必須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實詞虛詞和各種句式,還有字詞的特殊用法,必須靈活運用。

    對作者的要求實在是太高了,像《史記》這樣的文言文歷史著作,也不是那麼容易完成。

    第二,假如說一個作家自身的文化素養足夠,想要寫的話,那還要查閱大量古籍,可能,有的古籍比較珍貴,跑遍國家的圖書館還很難找到。

    不僅如此,寫文章還要理出一個具體的脈絡出來。必要的話還要進行大量考察,填補歷史的空白,這是一項很大的工程,費時費力。

    我看的用現代文寫的歷史鉅著《大秦帝國》用了十年才出版,其中勤苦難以言說。可以去翻翻《歷史著作史》看看,真的不容易。

    第三,就算前兩條都不是問題,如果用文言文寫出來一部歷史鉅著,會有多少人看呢?就算普通大眾能看懂,在如今泛娛樂化的時代,會有多少人選擇去看呢?沒人看,出版的就少,沒人看,就沒有它的價值。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豈不是得不償失?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語言和表達方式,當代作家不用文言文寫歷史鉅著也是比較能理解的。

  • 9 # 隨手談詩

    因為語言是不斷進化發展的嘛…

    古文是不是都是文言文?

    四大名著是古人寫的吧?是屬於古代白話小說,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都是些市井傳說之類的故事,也是半文半白,讀起來怪怪的。直到明清時期,才完全摒棄了文言,採用全白話。

    白話就是人們平時說話的方式,跟我們現在肯定有些不同,但是差別不大,只是一些詞彙的變化和融合。

    古人雖然書面寫文言文,但是說話肯定不會滿口之乎者也。要不然肯定“店內外都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文言文也不是一成不變

    這個感受很直觀,有興趣的話可以翻一翻先秦時期的書,再看看唐宋時期的文章,最後再看明清時期的文章,雖然都是文言文,但是差別真是特別大。

    要想感受的話推薦《古文觀止》,最早從春秋,最晚到清初,對比看下來簡直懷疑人生。

    我自認為漢語語感不錯,讀起先秦文章也覺得詰屈聱牙,明清相對就容易太多了。

    白話運動

    上世紀20年代前後,以陳獨秀、胡適、魯迅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開始大力提倡白話文,反對古文。就是新文化運動。主要也是為了讓更多人能看懂書面文字,使其最大程度接近口頭語。

    這樣一來,文言文的空間自然是越來越小,白話文大行其道。可以說是書面表達上非常重要的進步了。

    當代作家的文言文歷史著作

    四個條件,當代作家、文言文、歷史、著作。

    錢鍾書先生的鉅作《管錐編》是最符合題主要求的了。

    當代:錢鍾書先生1910年生,1998年去世,按照文學時代劃分,算是當代作家了。

    文言文:《管錐編》是古文筆記體著作,以文言文形式成書。

    歷史:《管錐編》包含了先秦到唐前文學、社會、人文等方方面面,其中自然也包括歷史。

    著作:《管錐編》可以說是錢鍾書先生的集大成之作,心血之作,世界範圍內都極具影響,還稱不上著作麼!

    樓主有興趣去看看吧…反正我是沒看過。

    至於其他…

    網路上玩票的倒是多,曾經某省高考作文還有學子寫文言文,當年也是一個大新聞。

    玩票嘛,大家都可以玩,也沒什麼不好。

  • 10 # 老衲侃春秋

    生活在哪個時代,就說哪個時代的話;到哪個山頭,唱哪個地方的歌。你讓現代人,用文言文寫作,寫給誰看?發行量能上去嗎?寫到這裡,想起一個相聲段子,說“吃中國飯,放外國屁。”類同。

    新文化運動到今天,才剛近百年。華人已經習慣了白話文,除非特殊需要,寫律詩,古詞,曲賦這些,還是以白話文為標準語為好。

    但也不是絕對的,在特殊時期,也會有特殊的事情發生。錢鍾書先生的《管錐編》就是用文言文寫就的。全書煌煌百萬餘言,共5冊。書中引用4000多種著作,讓人歎為觀止。這部書讓人驚歎的是,當時圖書資料極度匱乏,沒地方找,全憑錢鍾書腦子的記憶而引用考證的,許多人聽了以後都覺得不可思議。

    錢鍾書為何要用文言文寫作呢?據其夫人楊絳先生回憶,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錢鍾書用文言文寫專著,也是一種自我保護。反正有特殊的理由。

    記得有個四川的怪才叫魏明倫的,擅長寫賦,那肯定是文言文了。別的其他有名氣的,再沒聽說過。解放後出生的人,接受的都是現代語言教育,小學,中學讀個古文都傷透了腦筋,別說用文言文寫作了。

    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除非有特殊需要,沒有辦法,只能去鑽故紙堆,大家平時還是與時俱進一些比較好。現在社會發展這麼快,網路語言不斷增加,多學學實用的,不要被時代所拋棄,不比什麼都強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代醫學怎麼解釋意識的形成呢,中醫一個神字就可以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