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4
回覆列表
  • 1 # WorldwideWatch

    事實上,我們所有的現代技術都歸功於工業革命。這是一個歷史轉折點,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嚴重影響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永遠改變了社會、經濟、軍事甚至政治結構。

    雖然工業革命在全球範圍內發生得比較快,但英國是第一個真正經歷工業化的國家其他國家緊隨其後。工業革命之所以起源於英國,是緣於其擁有優越的金融資產、更穩定的政府結構和大量的自然資源供應,這些都是進行工業革命所必需的。

    工業革命的概念

    在現代歷史上,工業革命是指從農業和手工業經濟到由工業和機械製造主導的經濟轉變的過程。這個過程始於18世紀的英國,並從那裡傳播到世界各地。儘管“工業革命”一詞,法國作家使用的更早,但它首先被英國經濟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所推廣,用以描述1760年至1840年英國的經濟發展。自湯因比時代以來,這一術語已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工業革命的主要特徵是技術,社會經濟和文化。技術變化包括:

    (1)使用新的基本材料,主要是鋼鐵;

    (2)使用新的能源,包括燃料和動力,例如煤、蒸汽機、電力、石油以及內燃機;

    (3)新機器的發明,例如多軸紡織機和力織機,可以用較少的人力消耗來提高產量;

    (4)一種稱為工廠體系的新工作組織,這需要增加勞動力分工和功能的專業化;

    (5)運輸和通訊領域的重要發展,包括蒸汽機車、輪船、汽車、飛機、電報和無線電;

    (6)科學在工業中的應用不斷增加。

    這些技術變化使對自然資源的大量使用和製成品的大量生產成為可能。

    非工業領域也有許多新的發展,包括以下方面:

    (1)農業的改進使得為更大量的非農業人口提供食物成為可能;

    (3)政治變化反映了經濟實力的轉變,以及與工業化社會的需求相對應的新的國家政策;

    (4)意義深遠的社會變化,包括城市的增長,工人階級運動的發展,新的政府模式的出現;

    (5)廣泛秩序的文化轉變。工人獲得了新的獨特技能,他們與工作的關係發生了變化; 他們不再是手工工具的工匠,而是成為受工廠紀律約束的機器操作員。

    (6)心理變化:人們對使用資源和掌握自然的能力的信心增強了。

    第一次工業革命

    在1760年至1830年期間,工業革命主要侷限於英國。英中國人意識到他們的技術是先發制人的,因此禁止出口機械,熟練工人和製造技術。然而英國的壟斷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特別是因為一些英中國人在國外看到了有利可圖的工業機會,此時歐洲大陸商人也在試圖將英國的專有技術吸引到他們的國家。

    威廉和約翰·科克里爾這兩名英中國人大約在1807年通過在比利時的列日開辦機械工廠,將工業革命帶到了比利時,而比利時也成為歐洲大陸上第一個進行經濟轉型的國家。比利時工業革命也像英國先驅一樣,集中在鐵、煤炭和紡織品上。

    與英國或比利時相比,法國的工業化速度較慢,而工業化程度也較低。在英國確立其工業老大地位的同時,法國則忙著鬧革命,不確定的政治形勢阻礙了對工業創新的大量投資。到1848年,法國已成為工業強國,儘管在第二帝國統治下取得了巨大發展,但它仍然落後於英國。

    其他歐洲國家則遠遠落後。那些國家的資產階級缺乏英國、法國和比利時同行所擁有的財富、權力和機會。其他國家的政治條件也阻礙了工業擴張。

    以德國為例,儘管擁有豐富的煤炭和鐵資源,但直到1870年實現國家統一後才開始工業擴張。然而一旦開始,德國的工業生產增長如此之快,以至在於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該國的鋼鐵產量已超過英國,而且其化學工業已成為世界領頭羊。

    19世紀和20世紀美國工業強國的崛起也遠遠超過了歐洲的成就。日本也以驚人的成功加入了工業革命。

    東歐國家在20世紀初期還是落後的。蘇聯直到其啟用五年計劃,才成為主要的工業強國,將英國花費了一個半世紀之久的工業化程序縮短了幾十年。

    20世紀中葉見證了工業革命傳播到了迄今尚未工業化的地區,例如中國和印度。

    第二次工業革命

    儘管與“舊的”工業革命有很多重疊,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19世紀和20世紀後期的確發生了“新的”工業革命。在基礎材料方面,現代工業開始開發許多迄今未利用的天然和合成資源:輕金屬,新合金以及像塑料這類的合成產品,還有新能源。與之相結合的是機械、工具和計算機的發展,這些發展使自動化工廠應運而生。

    儘管在19世紀初到19世紀中葉,工業的某些部分幾乎已完全實現了機械化,但與裝配線不同的自動化操作在20世紀下半葉才開始起了重要作用。

    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也發生了變化。在19世紀初到19世紀中葉期間以生產資料的寡頭所有制為特徵的工業革命通過個人和保險公司等機構購買普通股的方式,被更廣泛的所有權分配所替代。

    在20世紀上半葉,歐洲許多國家對其經濟的基礎部門進行了社會化。在此期間,政治理論也發生了變化:各國政府普遍進入了社會和經濟領域,以滿足其更為複雜的工業社會的需求,從而取代了主導傳統工業革命經濟和社會思想的放任自由理念。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這種趨勢在美國和英國得到了扭轉。

    為什麼說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

    在工業革命之前,英國參與的海外貿易比其他任何歐洲國家都多,同時通過保護他們商船的強大的海軍來確保他們的成功。英國還以金融體系非常成功感到自豪,因為銀行家們願意提供貸款,以便投資於農業和製造業。因此,英國的金融狀況為工業革命的到來做好了準備。

    此外,英國明智地選擇了聽從蘇格蘭哲學家亞當·史密斯的建議,並且在這樣做的過程中,幾乎沒有出臺限制私營企業的法律。這使得不同企業擁有的新制造業能夠迅速建立新的工廠。它還鼓勵大眾創新,由此產生了多軸紡紗機和飛梭等發明。

    其他歐洲國家缺乏英國所具備的至關重要的金融條件,這些條件阻礙了它們以同樣的速度實現工業化。與此同時,投資者抓住了為英國工業專案提供資金的機會,正因為如此,工業革命在整個繁榮的國家內得以順利進行。

    繼續向前看,英國以一個非常穩定的政府而自豪,特別是與其他歐洲國家的政府相比,這些國家由於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戰爭,才剛剛從動盪中崛起。由於英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它與當時所有與戰爭有關的問題都沒沾邊。它是一個大島,與歐洲大陸根本沒有聯絡,因此,它幾個世紀以來都沒有受到侵略。

    其他歐洲國家,如法國、俄羅斯和德國,由於常年戰事而缺乏政府穩定性,並且他們著急的是重建國家而不是工業化。因此,由於英國擁有一個大多數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政府穩定水平,它能夠比上述任何一個國家更專注於工業化。

    但英國工業革命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擁有豐富的所需資源和有效的交通工具。英國擁有大量的鐵和煤儲量,兩者總體上都有助於工業化。每一種工具和機器基本上都需要鐵,而煤被用來為熔爐和工廠提供燃料。隨著蒸汽機的引進,煤在工業生產過程中變得更加重要,因為它為機車和輪船提供燃料,這兩種都是高效運輸貨物的重要有利條件。17世紀初,由於農業技術的進步,英國也有了一支現成的勞動力大軍,農業技術的進步使得許多農民背井離鄉,急於尋找工作。

    簡而言之,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有三個主要原因:

    首先,英國的金融體系鼓勵創新以及為各種工業專案提供資金的投資者,而其他歐洲國家甚至缺乏實現工業化所需的經濟條件。其次,英國與大陸隔離的地理環境使它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能夠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政府,那些國家仍在努力建立自己的國家。最後,英國擁有豐富的重要工業資源,如煤和鐵,這加速了他們的工業程序。總的來說,英國的經濟、政治和地理優勢使其成為發動工業革命的最佳國度。

  • 2 # 大耳朵的九尾狐

    工業革命是一場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係的變革,是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和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之間的產物,其代表是大機器代替傳統手工業,生產力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為什麼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而不是世界其它國家,這還要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來了解。

    首先在歐洲黑暗的中世紀,教會控制著人們的思想,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於是人們開始追求世俗的人生樂趣,而這些傾向是與天主教的主張背道而馳的,於是新興的資產階級藉助復古的文化主張對抗天主教文化,後來就有了歐洲近代史上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變革,為後來的資本主義蓬勃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地理大發現,全球逐漸溶為一體,資產階級開始全球搶奪海外市場,隨著新興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為了追求政治權利和有利的發展條件,首先在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由於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英國實力迅速發展,先後擊敗西班牙,萄萄牙,荷蘭,法國,掌控了世界主要航線,市場也迅速擴大,為了滿足廣大的市場需求,一場技術變革呼之欲出,最終成就了日不落帝國。

    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產生的需求,實現工業革命的條件首發是要解放思想,恢復自由風氣,再就是要有有力的社會制度保障,然後就是有足夠廣大的市場需求。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還有一個重要條件是英國孤懸海外,遠離歐洲大陸分爭,和平的發展環境加上資本主義制度的扶持,堅持大陸均勢政策,所以在爭霸世界的實力上脫穎而出,佔據了廣大的殖民市場,由於市場的需求加上資本的逐利,工業革命就首先在英國爆發了。

  • 3 # a趙佔華

    答:為什麼《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因為:英國本來只是一個盤踞在英倫三島上的小國家,但是當時的英國推翻了封建專制,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英國政府制定了一糸列的法律來促進資本主義發展,這就客觀地產生了,激發了工業革命的條件。另外,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再加上地處優越的海島,本土很少受到處來的干擾和侵略,所以有當時先進的社會制度,大力激發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因而(越幹越大)!特別是:18世紀中葉,英國戰勝了西班牙,荷蘭和法國,成為海上(霸主),進而取得了大量的殖民地,為本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工業原料和廣闊的工業品銷售市場。英中國人啥事都幹!他們還販賣黒人奴隸牟取暴利,積攢了大量的資金。這一切,為工業革命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條件。首先進行的技術革命是紡(紡織業)。選對了切入點,隨後交通運輸,鋼鐵,釆礦和機器製造都發生了強有勁的技術革命。眾所周知的:瓦特發明了蒸汽機,科特發明了煤鐵爐,使當時鍊鐵業提高效率15倍,維納發明了安全燈,大大減少了地下瓦斯爆炸的危險。1840年,成立了第一個航運公司。1850年已經有了數千公里的鐵路。後來,工業革命從英國傳入了歐州大陸,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憑藉著強大勢力,到處(整事兒),引發了世界的不安寧!

  • 4 # 紫色的玉

    很久很久以前,英國就是一個荒蕪之地,英倫三島上除了動物,根本沒有人在上面居住,公元五世紀初,歐州大陸的一個叫盎格魯一薩克森的部落,因在歐洲大陸混不下去,日子無法過了,才飄洋過海來到島上,這個盎格魯部落屬日耳曼民族,因此,按血統論來說,這個盎格魯部落也是一個高貴的民族。有第一批上島的人就會有第二批,第三批,到了公元十一世紀,英倫三島基本上被歐州大陸的移民們佔據了,到了十六時期中葉,島上的人通過各種方式的整合,包括戰爭,居然整出一個統一的民族,那就是盎格魯一薩克斯民族。

    歐州的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這是當時歐州大陸人是不可想象的,因為義大利是最早實行文藝復興的,而日耳曼民族也在歐州佔有重要地位。

    公元十三世紀初到十四世紀中葉,義大利文藝復興以後,最早的資本主義的萌芽就己經出土,但義大利人不會培植,給英中國人偷學過去。十七世紀,英國出了個神人叫牛頓,他通過蘋果落地發現了萬有引力的規律,此種理論一出現,就像伽利略發現天體執行一樣,給當時暫居主導地位的神學界給予了毀滅性的打擊,同時在英國掀起了一場思想解放的高潮。在這種高潮下,自然與科學進入了人們的思想之中,這實際上為英國的工業革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早期的英中國人最大的本事是種棉花,每當收穫的季節,棉香漂逸,一片銀白的世界,如何減輕棉農繁重的勞動,英中國人開始鑽研想辦法了,這也成為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它的時間為十八時期六十年代,在解決運輸問題時,有一個叫瓦特的人發明了蒸汽機,此後織布機、發電機等機械相繼發明,並投入生產中使用,到了十九時期八十年代,英國生產機械化程度己經獨居鰲頭,領先於世界。在此後的幾十年中,英中國人不斷創新,不僅製造機械加強生產,而且製造槍炮加強軍事,到十九時期初年,一個企圖成為日不落的帝國走上了它的侵略道路。(圖片來自網路)

  • 5 # 世界著名畫家鄭美琰

    2019-08-28

    聊聊

    原因:英國最早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光榮革命),為工業革命的開展提供了保障。圈地運動使眾多農民失業,提供了大量勞動力,同時也積累了大量資本。工場手工業的蓬勃發展,為機器的發明和應用創造了條件。自然科學的發展及其成就,特別是牛頓的力學和數學,為機器的產生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

    英國是人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因此,英國工業革命不僅對本國的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而且對其它資本主義國家以至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擴充套件資料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指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第一次工業革命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誌的。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係的變革,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係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絡,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 6 # 愛遠方3554127971266

    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是由自然條件決定的。英倫三島本是一片荒蕪之地,沒有人居住。公元五世紀,盎格魯薩克遜民族舞渡過英吉利海峽來到英國土地上。

    這裡相對安靜,因為他們來自相對動亂的歐洲大陸,而那時候過海峽是很難的。而他們在英國大地上也不容易,再加上他們本身就有聰明才智和勇敢的習性,於是他們有以海盜為生。而海盜需要堅船利器,就促進了他們的工業化發展。

    海盜尤其需要船,帆船是要看風向的,為了提高自主率,就需要機器。機器的出現就促進了工業革命的發展,這就發展到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源頭。絕對不能否認,盎格魯薩克遜是很聰明的,他們源自日耳曼民族,現在他們工業化也相當好,可以說世界第一。

    任何發明和創造都是有自然條件和需求動機的,兩者缺一不可。

  • 7 # 學益精舍

    牛頓為工業革命創造了一把鑰匙,而瓦特拿著這把鑰匙開啟了工業革命的大門

    1687年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用數學方法證明了萬有引力定律和三大運動定律,被認為人類智慧上最偉大的成就——英國皇家學會主席。在當時水為什麼向低處流、太陽為什麼升起降落,是無法認知和把握的,直到牛頓出現人們才結束這種狀態。牛頓的發現給了人類自信,用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

    公元1765年一種全新的蒸汽機在瓦特手中誕生了,人類有了自己創造的動力,瓦特的蒸汽機成為工業革命的標誌,瓦特被稱為工業革命之父。

    變革不僅體現在技術上,一種提高效率的生產組織形式也隨之出現,由原來的獨自生產,轉變為工序生產,各個行業出現了工廠化,整個英國高速發展起來。

  • 8 # 專注交通事故

    有一本書叫蘇格蘭-現代文明的起點。看完這本書也就看懂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火花首先出現在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大學和愛丁堡的大學。是蘇格蘭不是英格蘭。

  • 9 # 老吳聊的故事

    因為大規模種植土豆使英國的糧食突然暴漲,很多的勞動力從農業中得到了解放。手工作坊的增多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溫床。

    另外,科技的進步。瓦特的蒸汽機發明給了英國工業革命提供了最先進的武器。

  • 10 # 南洛平

    英國率先經歷工業革命是在大航海時代抓住了歷史機遇。先是瘋狂掠奪世界各地的自然資源,資源的大量供給又倒逼了整個英國社會的生產力發現水平。加上英國當時的科學技術確實走在了世界前沿,走向海洋又是島國的必經之路。正好與貿易全球化暗合,才促成了英國的工業革命。我說的比較簡單但大致是這麼回事兒,望得到大家的認可。

  • 11 # 小韻同學說歷史

    首先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英中國人口稀少,人力成本高。而中國和印度人口密度大,人工非常便宜。

    歐洲人的生活水平在中世紀後期就高於中國,而且差距越來越大。這一點就體現在歐洲人的工資很高。馬德斌說,在工業革命之前,中國大城市的工人工資僅為倫敦或阿姆斯特丹的三分之一左右。印度的情況也差不多,1680年英國工人的工資是印度工人的4倍。

    這種工資上的差別,就造成了生產方式的差別。

    我們知道過去中國拉船用的是縴夫,用人來拉船,但在荷蘭用的是馬,因為荷蘭人力太貴,用不起,而中中國人的工資非常便宜。

    工資高,資本家就有充足的動力去改進技術,節省人力,而中國和印度卻沒有這樣的動力。馬德斌說,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活字印刷。我們都知道活字印刷是中中國人的偉大發明,是宋代畢昇發明的。

    但是這個東西發明之後,在中國其實基本上沒有用過,絕大多數的中國書籍仍然沿用雕版印刷。而歐洲人一旦有了活字印刷技術,就立刻被廣泛應用。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別的暱?因為中國的人工成本太低了。你僱人去給你雕整塊的木板,花不了多少錢。而在歐洲,這就是天價了。所以,歐洲人就要想辦法用技術取代人力。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問題,荷蘭工資和英國一樣高,那麼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荷蘭,而是發生在英國呢?

    這就涉及到第二個原因,因為機器是用鋼鐵製造的,所以工業革命需要兩個條件,一個是人力成本比較高的地方,另一個是有著煤炭資源,能夠支援鐵礦冶煉業的地方。

    英國北部恰好煤炭資源非常豐富,所以英國就同時符合這兩個條件,工資高,有煤礦,但荷蘭就不行,沒有煤礦。

    第三個原因是英國的產權制度。

    英國在中世紀後期,漸漸形成了統一的民族國家。英國原來分成四塊: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各地的制度和法律也不同。一直到17世紀才統一起來,才建立了集權的中央政府。

    統一民族國家形成之後,對內各地關卡被取消,商品流通更自由了更方便了,有利於經濟發展。對外呢,英國國力增強,打起仗來更厲害了,所以形成統一民族國家對英國的崛起是非常重要。

    話說回來,事實證明這個思路很高明,企業家都知道所有權和經營權捆綁在一塊,不利於最優秀的人脫穎而出。

    世界歷史上以前的帝國,一般的壽命都不長,內部管理都很混亂,因為他們會經常發生內鬥,他們的接班人一旦能力太差,這個帝國就會四分五裂。比如蒙古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存活時間都不長。

    那麼英中國人把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這就 意味著大英帝國成為了一個公司,他可以一直存在下去,不管你國王的水平怎麼樣關係不大,因為管理他的人是一個優秀的團隊。

    在"光榮革命""之前,英國在歐洲的地位, 一直是一個二流的國家。但是經過"光榮革命"英國發生了質變。英國政治獲得空前穩定,不再有重重的內亂,所以英中國人可以一門心思在世界上擴張。先是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又成功地打敗了荷蘭。

    特別是因為私有產權得到很好的保護,英國的商人們更願意把錢投資工業。這是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的主要原因。史學家克寧漢說:"如果瓦特早生50年,他和他的發明一定都同時死了。因為那時候英國沒錢,但幸運的是,瓦特發明蒸汽機的時候,英中國人已經從印度搞來了大量的錢, 可以用來支援工業革命。

    所以工業革命不是一個簡單的煤的問題。英國能崛起是因為工業革命,英國能工業革命是因為瓦特發明了蒸汽機,事實顯然不是這樣。

    最關鍵的是英國這個國家的體制很特殊,一方面英國完成了中央集權,中央說了算,而不是各地的貴族說了算,但是與此同時,國王的權力又受到了有效的制約。所以英國崛起的歷史背景是非常複雜的、非常獨特的,他的很多地方也是其他國家和地區學不來的。

  • 12 # 歷史與文化縱橫

    18世紀,英國圈地運動以及農業技術的變革,為英國經濟轉型,尤其向工業化社會過渡提供了條件。英倫三島本土地肥沃,氣候宜人,少洪澇旱害,多火山灰成土壤,適宜耕種。自然條件得天獨厚。

    隨著人口增長,糧食需求增加,中小地主呼籲政府和議會支援圈地運動,擴大土地經營規模,生產更多糧食出售獲利。議會也逐漸支援圈地運動,形成各種圈地法案。

    圈地運動只要求佔土地面積四分之三或五分之四所有者同意即可。凡佔有土地20年以上即擁有土地所有權,在圈地後分得小塊土地,在某種程度上確認了小農土地所有權。與傳統說的暴力不一樣,對小農是公平的。但在圈地中需支付相當的費用給測量、評估、土地管理人員等,小農無法承當,只有出售土地。圈地運動剝奪了小農傳統習俗上在公用地放牧,在森林裡伐柴的權利,小農失去部分維持生存的手段。

    圈地後建立的大農場,不斷增加投入,實行規模經營,進行農業改良。飼養更為優良的牲畜,用更好的農具,購買更多肥料,接受新技術。17到18世紀,農業生產率每年提高5%到10%。

    農業革命增加的糧食解決了日益增長的糧食供應問題,為工業革命勞動力生存提供了基本保障。英中國人口從1750的646.7萬增加到1800年的916.8萬,提供了工業革命需要的勞動力。

    農副產品的增長為英國工業革命或工業化提供了各種原科。農業提供的羊毛、皮革、獸脂促進毛紡織業、製革業、啤酒業發展,毛織品出口連年增加,每年增幅達40%。出口創匯,積累了原始資本。這些資本又流入工業,進入交通運揄、工礦企業、銀行投資。

    鐵犁、收割機、脫粒機、紡織機的使用需要更多的鐵,尤其是專業的鐵犁批量生產刺激了鐵的需求。對冶鐵業產生強大壓力,促使冶鐵業技術革新,用煤作燃料,作動力,又出現了以蒸汽機作動力,改進紡織機,機動車產生,工業革命由此鋪開。

    綜上所述,如一位歷史學家指出,如果沒有農業變革,沒有農業產業增加,工業化與經濟發展便不可能。當然,英國在1688年就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確立君主立憲別,國王只是名義上元首,議會成權力機關,保證了圈地運動、經濟發展。還有崇尚科學,促進學術進步,獎掖新發明新創造,在對外貿易上,英國佔大西洋有利地位,能有效地進行原始資本的積累都是促進因素。

    中國解放後,也是農業支援工業,搞工農業價格剪刀差,建立了工業體系,改革開放後外資、臺資、港資等的引進也促進了工業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鴛鴦鍋中間是S型的?為什麼不做成直的還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