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魯卡爾
-
2 # 費惡潑嘞
按唯物主義的心理學來說,個體是必然受外在的普遍現實世界的影響的。構成關於個體的心理規律之內容環節,一邊是個體自身,另一邊是個體所面對著的普遍的無機自然界,如當前的環境,形勢,風俗,道德,宗教等等;特定的個體就要根據這些情況才可理解。它們既包含著特定的或有規定的東西也包含著普遍或公共的東西,並且同時又是一種現成存在的東西,這現成存在的東西一方面把自己直接呈示在公知面前,另方面又以個體性的形式把自己表現出來。
有關這雙方關係的規律於是就必須包含和表明這些特定的環境究竟對個體性發生什麼作用和影響。但這種個體性一方面由於它本身也是普遍的東西,因而就以一種直接的冷靜的方式混合或融化到外在的普遍的東西,如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等等裡面去,並使自己適應於它們,而另一方面它又反對它們甚至於顛倒或改造它們;此外,在個別情況下它也完全不加可否地對待它們,既不接受它們的影響也不去影響它們。
因此,究竟外在的普遍的東西對個體發生什麼影響和發生哪一種影響,完全取決於個體自身;因而當我們說這個個體是由於這個或那個原因才成為它這個特定的樣子的時候,只不過是說它本來已經就是這個樣子罷了。環境、形勢、道德等等,一方面都被表明為客觀現存的東西,另一方面又都顯示在這種特定的個體裡,而事實上它們所顯示的只是個體性的那種無關緊要的並不代表其本質規定性的東西而已。
當然,如果根本沒有這些社會環境、思想觀念、風俗道德、一般的世界情況。個體就不會成為它現在所是的這個樣子,因為包括於一般的世界情況裡的一切東西,構成著所有個體的普遍實體。但是,世界情況既然已在這個個體(這正是要去理解的個體)裡特殊化了它自己,那它就應該自在自為地在它自身也已特殊化了它自己,並且已經以特殊化後取得的規定性影響了一個個體;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說世界情況使個體變成了它現在所是的這個特定的個體。如果外在原素自在自為的本來面目就象它在個體性那裡所顯現的那樣,那麼個體性應該說是可以透過世界情況而得到理解的。因為世界與個體彷彿是兩間內容重複的畫廊,其中的一間是另外一間的映象;一間裡陳設的純粹是外在現實情況自身的規定性及其輪廓,另一間裡則是這同一些東西在有意識的個體裡的翻譯;前者是球面,後者是焦點,焦點自身映現著球面。
但是球面亦即個體的世界直接具有雙重含義,它既是自在而自為地存在著的世界和現實情況,又是個體的世界。它之所以說是個體的世界,可以是就它與個體匯合為一而言的,在這個意義下,個體僅僅把它照它本來的樣子接納到自身中來,而個體自身仍然以一種形式的意識自居與它相對,但它所以是個體的世界,也可以就另外一種意義說,因為它是經個體顛倒了或者說改造過了的外在現實。由於個體具有這種自由 ,現實世界就有可能具有這雙重意義,而由於現實世界可能有這兩種意義,個體的世界就只能根據個體自身來理解;心理學所設想的那種對個體發生影響的自在而自為地存在著的現實世界,由於個體有這種自由 ,現實對個體的影響就有絕對相反的兩種情況,個體既可以聽任現實的影響之流對自己衝擊,也可以截住它,顛倒它或改變它。然而這樣一來,所謂心理學的必然性,就變成了一句空話,空到這樣程度:一個個體據說應該受有某種影響,可是它也有絕對的可能性,根本沒能感受到這種影響。
因此,構成心理規律的一個方面並且是構成其普遍性方面的那種自在而自為的存在,就消失掉了。個體性不是別的,正就是屬於它自己的那個世界,即是說,正就是個體性的世界;個體性本身是它自己的行動範圍,在這裡面,它把自身呈現為現實,它自身就是現成的存在與製造出來的存在的統一體;這個統一體的兩個方面並不象心理學規律所設想的那樣作為自在地現成的世界和自為地存在著的個體性彼此分裂開來;換句話說,如果把它們各作一個方面看待,在它們之間的關係裡也並不存在有必然性和規律。
-
3 # 隱士夢言
其實,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有隻屬於自己的價值觀,自己這一輩子,實際上都是在追求自己的價值觀,自己的價值觀,對自己來說,那就是最重要的。
但是我們更多的人,其實不是很清楚我們自己的真實價值觀是什麼。我們經常會被周圍的環境影響,而去跟隨別人的價值觀,尤其是周圍絕大多數人的價值觀,而迷失了自己真正的價值觀。
例如有的人認為人的價值是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於是,金錢就是這類人的價值觀,那麼對於他們來說,金錢,就是最重要的東西了。這是社會上,人們普遍公認的一種價值觀,卻不一定是每個人內心真正的個人價值觀。
當然,也有些人則不是這樣認為,例如我自己,我的價值觀就是認為有趣的、快樂的、可以讓我內心得到舒適感的事,才是最重要的,我也喜歡錢,但是為了得到快樂,我願意付出金錢來進行交換,這就是我自己的價值觀。
此外,還有人願意為了藝術而犧牲其他利益,有人會為了權力而不惜金錢,有人為了自己認為的真理,甘願忍耐貧窮……
這些,都是不同人群的不同價值觀,也就是說,對於你自己,除了錢,什麼是最重要的人生追求,只有你自己可以給出答案。
回覆列表
我們的價值觀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頭腦裡固有的,是現實在意識中的反映,這種反映表現著人們與其周圍世界環境的關係。任何價值觀都是由社會制度的性質,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來決定的。價值觀的實質及其產生的根源,不是要到價值觀本身中去探求,而是要到社會經濟制度,要到物質生活條件中,要到社會現實存在中去探求。因為任何價值觀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在階級社會,價值觀帶有鮮明的階級性,是社會階級的物質利益在思想觀念上的表現。關於思想觀念是永恆的、不變的和不依賴於現實的唯心主義論斷,是不科學的、荒謬的。宣傳永恆的,超階級的思想價值觀只是為了掩蓋剝削階級思想永遠統治被剝削、被壓迫階級的意圖。
在當代社會,只要存在勞動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條件的商品自由貿易經濟,人們的價值就必然存在兩種觀念:一種是資產階級價值觀,這種價值觀認為,佔有別人的勞動價值是合理的,永恆的、不變的;一種是無產階級價值觀,這種價值觀認為,只有共同佔有勞動生產資料,共同自願聯合勞動,相互幫助,全面發展,共同享受生活消費資料和發展資料,才能真正充分體現人是人最高價值觀。
我們堅持"共同富裕"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增強勞動者的政治思想覺悟、提高其勞動者經驗和勞動技能,為實現人們共同的最高價值觀奠定質基礎和精神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