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軻,表字無傳,戰國時期鄒華人。具體生卒年不詳,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認為,人性是人類所特有的本質特性。人先天就具有四種善的萌芽: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種善端是後天仁、義、禮、智四種道德發展的基礎與條件。
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之後,其出生時家道已經中落。其父在孟子年幼時便已過世,孟子由其母親撫養長大。孟母對孟子的教育十分嚴格,歷史上有著“孟母三遷”“孟母斷機杼”的傳說,足見其用心良苦。在母親的精心教養下,孟子度過了充實的少年時期。
長大成人之後,孟子曾“受業子思之門人”(《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子思乃儒家創始人孔子的孫子,在戰國時是名揚於世的儒學大師。孟子師從子思,由此奠定了孟子傳承與發展儒家學說的基礎。
孟子也像孔子一樣,曾經帶領弟子到各國去遊歷,並曾擔任過一段時間齊宣王的客卿。不過因為其政治主張與孔子一樣,故未被重用,不久便辭職歸鄉繼續講學。
孟子生活的戰國中期比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時期更加混亂,社會更加動盪不安,不過在這動盪的時期,思想也更加活躍,出現了歷史上的“百家爭鳴”局面。孟子既繼承了孔子的政治學說與教育觀念,又對其有所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與學術思想。同時,墨家、道家、法家等學派也開始發展起來,孟子在百家爭鳴時有力地維護了儒家學派的理論,並且確立了自己在儒家學派中的重要地位,成績僅次於孔子。後來,隨著儒家學說地位的不斷提高,孔子被稱為“聖人”,孟子被稱為“亞聖
荀子,名況,字卿,趙華人,曾在齊國的很下講學,並遊歷燕國、秦國,晚年在楚國任蘭陵令,富於著述,有《荀子》三十二篇傳世。所以,自宋以後在學術界對他的歸屬問題,就產生了爭議,我們認為荀子的思想體系仍屬於儒家。荀子雖是儒家的一派,但他對孔子的學說進行了改造和發展,他批評孟子,稱之為“俗儒”,“賤儒’。其思想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利益。
在政治上,荀子極力強調禮治。他認為,治理國家主要靠禮儀道德。但他說的禮已不是孔子所言的周禮,而是封建的倫理道德。荀子的禮內容十分廣泛,主要是“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智)愚能不能之分”。荀子在重視禮治的同時,也強調法。“治之經,禮與刑”,把法治作為禮治的補充,這種思想對後來董仲舒德刑並用,以德為土,輔之以刑的新儒學有很大的影響。
荀子批評孟子的“法先王”思想,主張“法后王”,“百王之道,后王是也”。荀子曾到秦國,稱讚說:“佚而治,約而詳,不煩而功,治之至也。秦類之矣裡”這種“法后王”的進步歷史觀,受到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歡迎。在哲學上,荀子發展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樸素唯物主義和無神論觀點。他認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萊亡”。這就是說,自然界的變化有其自身的規律,並不以政治的好壞而改變,揭露批判了統治者用天命鬼神等迷信對人民的欺騙。
荀子認為,人在自然面前並不是無能為力的,“強本而節用,則本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提出了人定勝天的主張,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的進取精神,這是苟子思想的精華所在。在認識論上,荀子針對孟子的性善論,提出了性惡論,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人為)也”。他認為人生來就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裡好愉逸”,從本質上講,這仍然是一種唯心主義先驗論,但它強調後天對人的作用,所以與孟子的性善論相比,在當時具有一定的進步性。
孟子名軻,表字無傳,戰國時期鄒華人。具體生卒年不詳,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認為,人性是人類所特有的本質特性。人先天就具有四種善的萌芽: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種善端是後天仁、義、禮、智四種道德發展的基礎與條件。
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之後,其出生時家道已經中落。其父在孟子年幼時便已過世,孟子由其母親撫養長大。孟母對孟子的教育十分嚴格,歷史上有著“孟母三遷”“孟母斷機杼”的傳說,足見其用心良苦。在母親的精心教養下,孟子度過了充實的少年時期。
長大成人之後,孟子曾“受業子思之門人”(《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子思乃儒家創始人孔子的孫子,在戰國時是名揚於世的儒學大師。孟子師從子思,由此奠定了孟子傳承與發展儒家學說的基礎。
孟子也像孔子一樣,曾經帶領弟子到各國去遊歷,並曾擔任過一段時間齊宣王的客卿。不過因為其政治主張與孔子一樣,故未被重用,不久便辭職歸鄉繼續講學。
孟子生活的戰國中期比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時期更加混亂,社會更加動盪不安,不過在這動盪的時期,思想也更加活躍,出現了歷史上的“百家爭鳴”局面。孟子既繼承了孔子的政治學說與教育觀念,又對其有所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與學術思想。同時,墨家、道家、法家等學派也開始發展起來,孟子在百家爭鳴時有力地維護了儒家學派的理論,並且確立了自己在儒家學派中的重要地位,成績僅次於孔子。後來,隨著儒家學說地位的不斷提高,孔子被稱為“聖人”,孟子被稱為“亞聖
荀子,名況,字卿,趙華人,曾在齊國的很下講學,並遊歷燕國、秦國,晚年在楚國任蘭陵令,富於著述,有《荀子》三十二篇傳世。所以,自宋以後在學術界對他的歸屬問題,就產生了爭議,我們認為荀子的思想體系仍屬於儒家。荀子雖是儒家的一派,但他對孔子的學說進行了改造和發展,他批評孟子,稱之為“俗儒”,“賤儒’。其思想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利益。
在政治上,荀子極力強調禮治。他認為,治理國家主要靠禮儀道德。但他說的禮已不是孔子所言的周禮,而是封建的倫理道德。荀子的禮內容十分廣泛,主要是“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智)愚能不能之分”。荀子在重視禮治的同時,也強調法。“治之經,禮與刑”,把法治作為禮治的補充,這種思想對後來董仲舒德刑並用,以德為土,輔之以刑的新儒學有很大的影響。
荀子批評孟子的“法先王”思想,主張“法后王”,“百王之道,后王是也”。荀子曾到秦國,稱讚說:“佚而治,約而詳,不煩而功,治之至也。秦類之矣裡”這種“法后王”的進步歷史觀,受到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歡迎。在哲學上,荀子發展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樸素唯物主義和無神論觀點。他認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萊亡”。這就是說,自然界的變化有其自身的規律,並不以政治的好壞而改變,揭露批判了統治者用天命鬼神等迷信對人民的欺騙。
荀子認為,人在自然面前並不是無能為力的,“強本而節用,則本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提出了人定勝天的主張,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的進取精神,這是苟子思想的精華所在。在認識論上,荀子針對孟子的性善論,提出了性惡論,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人為)也”。他認為人生來就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裡好愉逸”,從本質上講,這仍然是一種唯心主義先驗論,但它強調後天對人的作用,所以與孟子的性善論相比,在當時具有一定的進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