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初心如舊
-
2 # 玩古董的趙半仙
兄弟你打過群架嗎?
有總人數二三十人在現場混戰的群架已經很蔚為壯觀了,如果你手下有五百人,個個裝備齊全、年輕力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不要說放在當年,放到現在也是一股很強大的戰鬥力,況且當年的長沙並不是如今的湖南省會長沙,而是荊襄九郡下屬的一個小郡縣,城牆低矮,守衛薄弱。關羽手下的五百校刀手肯定是精心挑選、嚴格訓練、歷經戰陣的,基本上可以定義為特種部隊了,給你一隻五百人的特種作戰大隊,讓你去端一個小縣城,即便攻不下城,心裡也不會慫吧,何況是一言不合就要大刀伺候的武勝關二爺。
-
3 # 文開石
這500名校刀手不屬於雜病,應該屬於關羽的本部,親兵,而且是精兵,所以說戰鬥力應該還是很強的。
這個圖相對來說比較靠譜。不屬於需要集結成陣的長槍兵種,而是小範圍遭遇戰中,個人戰鬥力較強的型別。
幾次出場都是相當於小規模惡戰校刀手出場幾次,比較有印象的兩次
劉備攻取荊南四郡時
“關某不須用三千軍,只消本部下五百名校刀手,定斬黃忠、韓玄之首,獻來麾下。”還有一次就是華容道
在立下軍令狀的前提下,所帶兵卒必須是熟悉的、戰鬥力強的,才有保障。
關羽麾下校刀手來歷就是優中選優從三國演義看,這500校刀手大概應該是劉備勢力下的丹陽兵,後來補充荊州兵,都屬於忠誠度高跟隨較久的。
劉備增援徐州時,陶謙送了4000丹陽兵給劉備
”既到,謙以丹楊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歸謙“從這些兵力分一部分給關羽當親兵還是可能的。
-
4 # 南閣水哥
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
這裡所謂的部曲就是最早各自招募的私兵。在參加抗擊黃巾起義的作戰中,劉備接受了本地的大財主的資金招募了一批私兵。然後帶著這些部隊參加了校尉鄒靖的部隊最後獲得了 安喜尉這個職位。
1.以魏延的例子。當魏延投降劉備的時候是帶著部隊過來了,沒有打幾仗就直接升為牙門將軍。而這個官職就只有劉備設定過,並且只有兩個人擔任過,一個是趙雲另外一個就是魏延。可以想象,魏延作戰得來的戰功應該有一般是記在他的這批部曲之上。另外史書記載魏延善待士兵,很明顯,這裡說的士兵是他自己的私兵,不然怎麼會有勇氣在諸葛亮死後提出來抗命呢,沒有一點家底絕對不敢這麼幹的。
3.部曲的戰鬥力。一般而言,特別是著名 將領手上的部曲的作戰水平還是很強悍的。
總結:500校刀手就是部曲的別名。他們的攻擊力的戰鬥力是根據不同主帥的能力而有所差別,對於在戰亂時代,私兵就是生存的第一要義。
-
5 # 風去了無痕D
這五百校刀手究竟戰力如何,唯有演義作者羅老先生最清楚~~
如果通過史志去研究古代戰爭,若關公真有五百強悍武士始終不離不棄。那麼,失荊州後,很可能會成功突圍撤入蜀中。
且通過《三囯志.典韋傳》中的一段戰鬥描述,看一看五百悍勇銳卒能在戰場上發揮什麼作用。
曹操與呂布交戰於濮陽,夜襲呂布設於城西四五十里處的別寨。天將明時,破寨,而未及撤軍,呂布率援兵趕至,三面圍攻曹軍。自清晨戰至日昳,呂布親自率兵突擊,攻擊數十次。
曹軍疲憊士氣漸淚,於是募陷陣勇士以振奮軍心。典韋首先應募,率數十人,棄楯,皆持長矛撩戟、身披重衣兩鎧。典韋執戟當先,凡擋者無不應手而倒~具體就不描述了。直至快天黑時,呂布見曹軍難克,退走。曹操也得以引軍而還。戰後,曹操壯典韋之勇,拜其為都尉,使領數百選鋒隨侍左右,每戰鬥輒先登陷陣。
這就是數百銳卒在戰鬥中能起的作用。以呂布的幷州軍團之驍勇,曹操在戰鬥關鍵時,以數十人身披重鎧的敢死之士突擊,即能挫其鋒芒。注意,只是數十人,又何況五百勇士乎?
東吳雖有精兵,與當年呂布比,應是稍有不如吧?若關公真有五百校刀手,估計怎麼也不會最終讓東吳擒殺了。史書上,關公在樊城為徐晃擊敗,曹操又援軍大至,見樊城難克了,便退兵回荊州。結果,在半路上聽到了荊州為東吳偷襲所失,軍中士卒家人盡為吳所俘,然後部隊就散了~那子虛烏有的五百校刀手,也算就是不知所蹤了吧
-
6 # 90運動愛好者
劉備繼任徐州牧後,雖然被呂布襲取了徐州,但是也有一部分丹陽兵跟隨了劉備,所以劉備手中握有相當多的丹陽兵。丹陽兵的驍勇善戰聞名天下,戰鬥力堪稱強悍無比,三國時期的丹陽兵更是天下強兵的代名詞,幾乎是各方諸侯徵兵的首選來源,劉備敗退汝南時麾下千餘殘兵,肯定有相當一部分是丹陽兵,毫無疑問這些百戰老兵,也是劉備在新野訓練新軍的骨幹力量,所以關羽這五百校刀手裡面,有不少丹陽兵也不足為奇,以驍勇善戰的丹陽兵為班底的五百校到手,戰鬥力自然不容小覷,這也是關羽動不動就說,只需五百校刀手的原因之一,五百校刀手的謝幕戰是襄樊之戰,關羽麥城突圍身邊兩百多殘兵,肯定有一部分是這五百校刀手。
隨著關羽和關平父子的敗亡,五百校刀手也一同戰死沙場了,
"
-
7 # 季常宇
其實,五百校刀手在戰場上能發揮的作用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因為在我們的想象中,總是以數量去衡量雙方的戰鬥力,然而在真正的戰鬥中,數量並非能佔據絕對的優勢。
因為在古代的戰爭中,“中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揮系統。通常佔據中軍的都是領軍的首領,他們會在中軍發號施令,指揮部隊擺開陣型或者迎兵交戰。
而我們都知道,關羽是一個非常擅長衝陣的武將,他在白馬坡斬顏良,誅文丑,就是憑藉自己一人之力,衝入敵軍陣中,斬殺了敵軍的首領。首領一旦斃命,整個隊伍就會瞬間潰亂,從而兵敗如山倒。
所以關羽會如此自信,就是因為他堅信在他的率領下,五百校刀手去衝敵陣的話,不論多麼堅固的陣型都會被他撕開一條缺口,殺入中軍斬殺敵將。就如同他形容張飛“於萬軍叢中取上將之首級如探囊取物”一樣,關羽也有同樣的自信。
其實,類似關羽這樣的五百校刀手在三國也不是沒有,最早在呂布的帳下,有一個叫高順的將軍,他手下有八百步兵,裝備精良,訓練有素,號稱“陷陣營”,曾經打得曹操找不著北,非常厲害。
而另一場最出名的戰役則是張遼主演,他在逍遙津用八百騎兵衝殺孫權十萬大軍,打得孫權差點死在橋頭,損兵折將,狼狽而歸,張遼也因此一戰封神,據說提起他的名字,小孩夜裡都不敢啼哭了。
回覆列表
關羽部下500校刀手的戰鬥力如何?
校刀手究竟是一個啥兵種?在史料中查不到記載。即就是《三國演義》中,關羽作為直接領導,專門記載關羽生平的《三國志.蜀書.關羽傳》,也沒有這一兵種。在三國時期,威名赫赫的特種兵,有曹魏的虎豹騎、諸葛亮的無當飛軍、公孫瓚的白馬儀從、高順的陷陣營等,但這校刀手,卻沒留下蛛絲馬跡。因此只能猜測、或靈機一動百度一下。按照百度所說,和自己想象差不多,據說校刀手就是一種戰鬥力較強的特種兵,一般持長刀。
這結果讓人想起,《三國演義》中,龐統陣亡之後,諸葛亮率張飛、趙雲分兩路進入益州,在雒城設計對付張任時,安排魏延帶一千長槍兵、黃忠帶一千長刀兵,埋伏於金雁橋附近的蘆葦雜草叢中,長槍兵專刺、戳挑馬上將;長刀兵專剁馬下蹄,黃忠、魏延相互配合,一舉打敗、並最終活捉張任,但張任死心眼,認準劉璋,拒絕投降,盡忠取義,一代名將過早煙消雲散。
赤壁之戰的曹操最終戰敗,按照《三國演義》描述,是建安十三(208)年十一月二十日,曹操是夜裡,被黃蓋火船衝進曹軍水寨,由於曹軍戰船連環鏈鎖在一起,無法散開,火借風勢,風助火威,大火很快蔓延陸寨,曹操多虧張遼,一箭射黃蓋落水,扶曹操下到小船,才輾轉逃上岸。隨後在陸續趕到的殘兵敗將簇擁下,逃離赤壁。到達華容道時,已是次日。
而劉備、關羽一行,則是當年八月初左右,自當陽長板被打敗,一路自西北往東南逃跑。開戰前,劉備較長時間駐紮油江口(後改名公安),在這幾個月間,關羽可能根據形勢,自己琢磨、編練了一枝適合當地作戰特點的部隊。這個校刀手,與諸葛亮破張任那個長刀不同,估計是短刀,再一點,兵員可能不是普通士兵,是有一定軍銜的軍官,類似飛行員,至少是少尉。這些校刀手,中層可能在校尉或都尉(團營級),士兵們在部曲督或百人將(連排級)年齡、體力、整體素質,戰鬥力可能都強於普通部隊。
特種部隊的兵員,一般數量都不多,比如,高順的陷陣營,只有七百人。關羽的校刀手,《三國演義》中說是五百人,也是合理可信的。為啥說校刀手是短刀,雖然有“一寸長,一份強”說法,但短刀輕巧靈活,能適應複雜地形。雖說領受任務前,關羽不知道具體任務,但作為一個已經十五六年的老軍人,對赤壁到南郡,曹軍敗退的大體方向、路徑,肯定是基本知道的。
再一點,關羽只帶500校刀手,不僅是自信,可能再想多帶,也沒有多少兵了。因為前面趙雲、張飛各帶走三千,糜竺、糜芳、劉封帶領一部分軍隊,沿江駕船剿捕逃散曹軍,劉琦率部在武昌沿江佈設,劉備、諸葛亮的警衛、留守大本營等,都需要人手。總之,校刀手雖然可能有特長,但在三國演義中,僅僅出場一次,還沒有實際表現,估計可能在儀仗、裝備、養軍費用等方面,有點奢侈,此後的劉備,日子一直不太好過,關羽就自動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