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用發青春煥
-
2 # 小明歷史趣聞
漢景帝為什麼沒有廟號?
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41年駕崩,諡號孝景皇帝,葬於陽陵。在位16年。
漢景帝劉啟對西漢歷史是著重要貢獻的,他繼承和發展其父漢文帝的事業。漢景帝奉行無為而治的政策,與民休息,輕徭薄賦,創造出來當時空前美好的盛世,開創“文景之治”。
同時也為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完成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可是漢景帝沒有廟號。
有人說:漢景帝沒資格上廟號:
文景之治的功勞主要是漢文帝開的路,景帝只是跟著走而已。那我就不明白了,曹參的“蕭規曹隨”怎麼就讓他成了千古一相呢?逼死太子劉榮。失手打死吳太子劉弼。誅殺晁錯。餓死周亞夫。我想這些不過是牽強的藉口,歷代王朝哪個皇帝為了政權,沒有錯殺或故意殺人呢?
廟號、諡號不過是一種政治工具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因為廟號和諡號都是君王去世之後,兒子以及朝臣商定的。他認為君王死後由兒子與臣子主持給君王諡號,這就形成了一種“子議父、臣議君”這是對先王的大不敬。
秦始皇不願意這種局面一直延續下去,因此廢止了廟號和諡號。自稱始皇,之後皇帝用數字來表示,二世三世以致萬世。
劉邦建漢後,也許是忙於朝政、平叛,所以對諡號、廟號沒做規定性恢復。劉盈繼位也沒給劉邦追諡、廟號。劉盈死後,呂雉稱制。
一般都是正統兒子為父皇上廟號,所以呂雉也沒給劉盈上廟號,再說了,劉盈也不配上廟號。
直到漢景帝劉啟繼位,劉啟為了宣示自己的正統性好進行削藩,便為劉邦上廟號高祖,為劉恆上廟號太宗。
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向全民宣告自己才是正統皇帝。
劉啟死後,漢武帝劉徹並沒有實權,屬於傀儡皇帝,為了韜光養晦就沒張揚地為劉啟上廟號。劉弗陵繼位時,也沒給劉徹上廟號。
劉弗陵死後,劉賀只當了27天皇帝就被廢了。劉詢是權臣霍光在民間撿回來繼位的。同樣劉詢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性,也拿起了廟號、諡號的武器來武裝自己。
就這樣才又想起為老祖宗劉徹上廟號,為自己的父親廢太子劉據也上了諡號“戾”。如此,劉詢便以正統合法的身份,穩穩地坐在皇帝寶座上。
其實目的也很簡單,就是利用廟號、諡號這一政治工具,來宣示自己是漢武帝正統的嫡孫。
漢景帝劉啟之所以沒有廟號,說白了就是被遺忘了。說來說去還是因為他沒有什麼政治價值可利用,沒誰需要用他來宣示自己的正統身份。
這人哪,不管你是誰,哪怕是皇帝呢,你也必須要有價值可被後世利用,否則一樣會被後世遺忘的。
所以以後被別人利用了,可別生氣,說明你還有價值可被人利用。
-
3 # 北邙鹿峰
漢代遵守祖制,天子七廟,一個朝代,只能有七位皇帝有廟號,漢朝剛開始,劉邦、劉恆已佔兩個,即太祖、太宗,後面只剩五個了,如果漢朝千秋萬代,後面出了貢獻大的皇帝怎麼辦?劉啟只好暫缺了,況劉啟誤打死人、錯殺晁錯、任內有七國之亂等汙點,不足以上廟號,硬上的話,高宗較好!
-
4 # 向陽一奔跑
漢代遵守祖制,天子七廟,一個朝代,只能有七位皇帝有廟號,漢朝剛開始,劉邦、劉恆已佔兩個,即太祖、太宗,後面只剩五個了,如果漢朝千秋萬代,後面出了貢獻大的皇帝怎麼辦?劉啟只好暫缺了,況劉啟誤打死人、錯殺晁錯、任內有七國之亂等汙點,不足以上廟號。。
-
5 # 滾滾家的日常
漢景帝劉啟是西漢王朝第四位皇帝,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說的就是他跟他爸文帝,在景帝之前有兩位皇帝獲得高祖,太宗廟號,但是文帝沒有。
一般來說一個皇帝要擁有廟號需要有功有德,縱觀西漢歷史,景帝是有資格獲得廟號的,但是陰差陽錯,他後面的皇帝都沒有給他追尊廟號。
個人覺得尊“仁宗”是沒問題的。
-
6 # 半飽書生
既然題目是如果,那麼真的可以動動腦筋,為漢景帝想一個廟號。
其實,漢景帝劉啟在江湖上是有另一個綽號的,當年他以棋盤手刃吳國太子,遂得名“黑白子”...此綽號一直到明代還有人襲用,且自成一派,武藝卓絕,然最終敗於令狐沖吸星大法之下。
後來劉啟又將自己老師晁錯腰斬,於是江湖人送了另一個綽號“無情劍”。此綽號後亦為明代劍客阿飛襲取。
接著劉啟又生生逼死了自己親自任命的丞相,曾為他平定七國之亂的一代名將周亞夫,於是人送外號“中山狼”,後為清代暴發戶孫紹祖所襲...
然後是太子劉榮,寵妃慄姬...不誇張地說,要不是老孃竇漪護著,他是準備把親弟弟劉武也幹掉的。
可是這樣一個狂躁症患者,偏偏能強化集權,重農抑商,輕徭薄賦,與民修養,使經濟恢復,社會安定,併為後來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基礎,奇也不奇?
想來,若非劉啟神功蓋世,怎能於弱冠時以棋盤殺人,若非有神仙護體,又焉能安穩度過七國之亂,若非有神氣隨心,怎能心安理得逼死丞相,放逐太子?若非有神法定性,怎能承文帝之治,啟武帝之兵?
以此觀之,若劉啟有廟號,莫過於“漢神宗”最為恰當!
回覆列表
〔景〕就是他的廟號,漢朝皇帝都以帝為諡號之後加帝顯示尊貴。如:(第一位開囯皇帝劉邦為高祖廟號外)文帝,景帝,宣帝,武帝……。
比之唐、宋兩朝代廟號後多用宗表示尊重,如:太宗,高宗……;真宗,仁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