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何曉晨

    張愛玲文學的誕生地,其實是在很大的旅程上,但香港是她文學產生的重要之土。她的生活與創作同香港的關聯,恰如她和上海的關聯一樣,是耐人尋味並值得細研的。

      一九三九年,由於歐戰爆發,張愛玲將倫敦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改到香港大學註冊入學。一九四二年初因香港淪陷返回上海,開始其賣文生涯,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迎來了創作的巔峰期。以後她將另外三篇:《心經》,《封鎖》,《琉璃瓦》,與前面四篇作品合稱為“香港傳奇”,並說是以上海人的觀點來觀看香港的。

      對張愛玲來說,香港成就了“文學的張愛玲”,在香港的所見所聞和新鮮的人和事,給予她豐富的題材與靈感,拓寬了她對生活的體驗空間,也加強了這個體驗的深度,讓她感受到最尖銳的衝突,最複雜的柔和。

      當年張愛玲置身於這香港活劇場,物化生存場及多元文化交鋒場中,各種矛盾張力所形成的裂口,使她獲得了深刻的洞察機會。

      在經過時間的過濾與情感的冷卻後,張愛玲凝聚創作動力,對香港這段經歷有了回饋,完成了“香港傳奇”。這七篇小說實際上包括了她所創作的最優秀的,在後來倍受好評併產生深遠影響的小說中的大部份。

      在“香港傳奇”裡,作者張愛玲扮演著“雙重他者”的角色。

      一,被看的“他者”偽東方。一九四三年,張愛玲以一篇關於一個年青的上海女子在香港淪落為妓女的故事,叩響了中國文壇大門,這部作品叫做《沉香屑,第一爐香》。

      故事開頭,薇龍正站在香港豐山區一座高階住宅的走廊上。座落於山腰裡的這座白房子,是流線型的,幾何圖案式的構造,類似最摩登的電影院。然而屋頂上蓋了一層仿古的碧色琉璃瓦。玻璃窗也是綠的,配上雞油黃嵌一道窄紅邊的框。窗上安著雕花鐵柵欄,支著巍峨的兩三丈高一排白石圓柱,那卻是美國南部早期建築的遺風。從走廊上的玻璃門裡進去是客室,裡面是立體化的西式佈置,但是也有幾件雅俗共賞的中國擺設,爐臺上陳列著翡翠鼻菸壺與象牙觀音像、沙發前圍著斑竹小屏風。

      以上這番有東方有西方景象,讓薇龍覺得處處都是不東不西的對照,各種不調和的地方背景,時代氣氛,全是硬生生被擺在一起,造成一種奇幻的境界。

      最後張愛玲用嘲弄的口吻告訴我們:這一點東方色彩存在,顯然是看在外國朋友面上。英華人從老遠地方要來看看中國,不能不給一點中國給他們瞧瞧,但是這裡的中國,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國,荒誕,精巧,滑稽。

      在另一部小說《傾城之戀》中,我們不能不佩服當年僅20多歲的張愛玲,寫出了在西方人錯覺中的眼中,東方一方面有懶惰、愚昧的習性,一方面又充滿了令人嚮往的神秘色彩。張愛玲早已察覺到西方人對於東方文化抱著賞玩與獵奇的態度。

      《沉香屑,第一爐香》中淪落為妓女的不止葛薇龍,香港本身是一個急於去魅惑她的妓女,作者強調葛薇龍與香港的命運如此的相似。

      二、華美悲哀的城。曾浸染於傳統文化中的張愛玲,面對香港“看”與“被看”的雙方,書寫著自己對於香港殖民地處境導致的“東方變體”的悲哀與嘲諷。

      “我的路,/走在我自己的國土。/亂紛紛都是自己人,/補了又補/連了又連的,/補釘的彩雲的人民。/我的人民,/我的青春,/我真高興曬著太陽買回來,/沉重累贅的一日三餐。這首《中國的日夜》是如此深情地抒發了張愛玲的中國情懷。

      “香港傳奇”中出現了中國現代文學人物畫廊少有的“混血”形象,毫不遜色於香港這個五彩繽紛世界的混血兒,在他的身體中,混有七種血液,而中國的成分卻是微乎其微。

      由此,張愛玲創作了《沉香屑,第二爐香》,勾畫出香港殖民地上層社會西方男女的群像,筆飽蘸著譏諷的墨汁。

      “第二爐香”獨特的敘述方式也值得我們玩味:它有別於我們習見的域外題材作品,作者強調了中國女孩,中國文化。她說:我們的小說在性知識方面的明智,比殖民者的優越直爽。中西文化衝突上突破了中劣西優的慣常模式,西方人反而處在天真未齒的文化層面。

      作者張愛玲對於殖民地的香港政策,不僅僅是一種出自遭受割地賠款的中國子民的基本情感,還因為受到三位師長如身著中國長袍的許山地等之影響,後來進而滲透到其作品中對殖民地的香港殖民社會的書寫方式。

      張愛玲對於香港如何被殖民者建構為一個“他者”,一個供西方人賞玩的東方符號;對於香港因為文化原質失真,而成為非中非西的畸形兒的歷史命運;對於殖民社會病態的明譏暗諷,使其作品某種程度上具備了政治評判性與意識形態色彩。結論中可看到張愛玲是個視野開闊,內涵深刻,作品不狹窄的時代性傑出女作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快樂的一天發朋友圈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