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特務兔說故事

    我是習慣了用菜刀拍蒜、拍黃瓜,日常家裡用的菜刀而已,又不是專業星級廚師,廚房需要放那麼多菜刀麼?

    話說專業廚師們用多少把菜刀?

  • 2 # 穿插游擊隊1417

    因為一顆比較“叛逆”、不服拍的蒜頭,中中國產刀具老字號“張小泉”最近算是住在熱搜榜上了。方方正正的中式菜刀,一直是中餐中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的神器。不論是破骨解牛,還是膾魚切絲,這把看起來有些笨重的菜刀都能輕鬆解決,堪稱中國廚房中的“ACE”(王牌,團隊中的全能成員)。這樣一位中餐廚具天團的“靈魂人物”是怎樣煉成的?其中又蘊含著怎樣萬法歸一的中餐智慧?

    菜刀:已在餐桌上殺了四千年的魚

    寬泛地說,從有人類文化開始,就已經有菜刀了。舊石器時代,人們已經開始用一些打磨過的鋒利石塊切分食物。從使用價值上說,這些小石塊可被稱為最早的“菜刀”。但當時的人們生產能力有限,這些鋒利的小石塊也被迫“身兼多職”,除了切食物,也免不了被用來刮個木棍、生個火;侷限於舊石器時代粗劣的製作技藝,這些小石塊也長得五花八門,幾乎沒有一個固定樣式。雖然還不能被稱為嚴格意義上的“菜刀”,但真正成形制的菜刀,正在這些小石塊中悄悄萌芽。

    目前中國考古發掘中最早的菜刀,來自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上海馬橋遺址和山西陶寺遺址中都出土了形狀、功能比較固定的石制菜刀。與如今廚房中的中式菜刀不同,這些菜刀刀頭呈“V”字形,形狀看起來更像是用來耕地的犁。好在陶寺遺址的菜刀是整整齊齊四把一套伴在砧板旁邊出土,並且在砧板上還殘留有豬骨和肉塊的痕跡,證據確鑿,不容置辯,這才確定了石器“菜刀”的真實身份。

    雖然是四把一套出土的,但這些菜刀的長相和大小都差不多,也不存在什麼功能上的分別,切菜用它,切肉也用它,可以說是“廚具ACE”的雛形。

    進入青銅時代,石制刀具逐漸向青銅刀具轉化。這一時期最著名的菜刀,要數莊子在《養生主》中那位丁大廚的刀了。這位將為梁惠王解牛做成一項藝術表演的庖丁,所用的宰牛刀無論是劈牛骨、破牛筋,還是切分牛肉,都可“遊刃有餘”。更奇妙的是,庖丁的這把宰牛刀十九年未曾更換,且依舊猶如剛從磨刀石上打磨出來一樣。不過,廚藝能修煉到庖丁這個境界的廚師,到底還是少數。當時其他廚師使用的廚刀,短則數月、長則一年便會折斷。要知道在戰國時期,金屬刀具幾乎都是戰爭和祭祀用品,想獲得一把趁手的金屬刀具可不是什麼容易的事情。偏偏當時的貴族們崇尚“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物要越精緻越好,肉也是切得越細越妙。卷不了刀具質量的廚師們,也只好向庖丁學習,在刀工上下苦功夫。

    到了漢代,廚房菜刀的形制相較於之前有了很大改變,但也並向我們如今所見的方形菜刀轉變,而是形狀更加尖細、更像是如今所用的水果刀。漢代流傳至今的許多壁畫上,都繪有漢代廚師在廚房忙碌的“庖廚圖”,其中所見在案板旁邊忙碌、切割食物的人,所用都是這種又尖又細的菜刀(如下圖)。卷著袖子、扎著衣角的廚師們在案臺上運刀如飛,肉塊紛紛落在臺下的大盆中。雖然刀具形狀不太一樣,這切肉的速度卻是絲毫不慢。

    至於漢代究竟有沒有和現在的菜刀類似的方頭菜刀,這其中還有一樁公案。因為在漢代的庖廚圖中,還真的出現有和如今的菜刀長相差不多的廚具。

    這東西乍一看,實在與如今的菜刀長得如出一轍。兼之下方同樣刻有肉塊,且壁畫時間久遠、畫面模糊,最開始考古學家們都將這個廚具當做菜刀。可隨著壁畫研究的深入,人們左看右看,這持“刀”人面前放著的也不像案板,倒更像一個烤肉架。於是這東西的身份也被重新考訂,最終確定是用來扇風的扇子,並不是菜刀。

    這種尖頭長刀在中國的廚房中存在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直到宋代的墓葬壁畫中,依然可以看到這種菜刀的身影,只是刀身不再這麼尖細,頭部也隱隱變成了方形。我們如今所見的方形菜刀,終於在這一時期初具雛形。

    為什麼宋代才出現如今常見的方頭菜刀?這一方面是因為宋朝人太會吃了。在宋代豐富的美食背後,是食材加工精細程度迅速提高,和煎、炸等烹飪方式的發展。這些變化都要求著食物切割方式的改變,原先只能切肉塊的尖頭刀自然不再適應需要。不過,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要想造出鋒利又耐用的好刀,還需要鍊鋼技術的發展。雖然鍊鐵技術掌握得比較早,但囿於鐵礦石的質量,中國古代的鋼鐵一直都面臨著過脆的困擾。要想造些又笨又重的鐵犁倒還湊合,鍛造上戰場殺敵的大刀也可勝任,可要想造一片既薄又小還要堅固的菜刀,真是費盡了古人的心思。好在宋代人不僅會吃,還會鍊鋼。有賴於宋代鍊鋼技術的突飛猛進,宋代的鐵匠們終於為廚師造出這種看起來威風凜凜、震懾力十足,且又功能豐富的方頭菜刀。

    從力學角度講,這種方頭菜刀確實在操作上遠遠方便於原先的尖頭刀。寬大的體型,能夠帶給它足夠的重量,劈碎一根骨頭也毫不費力。頭重把輕的重量分佈,又使廚師在切一些細絲或薄片時能夠有效借力,更加得心應手。其實早在遠古時期,菜刀的遠宗——戰場上的戰刀便已有方頭的形制,只是這種形態發展並沒有傳給菜刀。如今重回方形,也算是一種“認祖歸宗”。自從方頭菜刀出現後,尖頭刀便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菜刀的頭越來越方,越來越接近我們如今所見的菜刀樣式,最近話題風暴中的“張小泉”菜刀便是在明末清初時創立的。

    菜刀,到底能不能拍蒜?

    如果你去問宋代的大權臣蔡京,答案一定是:不能。

    宋代筆記小說《鶴林玉露》記載一個故事。有一位官老爺打算在京裡買一個小妾,經過多方打聽週轉,終於物色到一個合適的人選。這位妙齡女子不但長相姣好,還曾在當朝太師蔡京府上當過廚娘。這位蔡太師不僅是一等一的權臣,還是個驕奢淫逸的大貪官,對飲食的要求自然也極高。這位老爺便想著,將這姑娘娶進門,既得了佳人,又能每日享受蔡太師的美食待遇,實在是穩賺不賠,於是便樂呵呵將這位蔡府廚娘迎進家門。

    待這小妾進了門,老爺迫不及待想嚐嚐她的手藝,便讓她做了個包子。可誰知,這位蔡府前廚娘卻道:“我並不會做包子。”

    老爺大惑不解:“你不是蔡府的廚娘嗎?怎麼連包子都不會做?”

    小妾便向他行禮,輕言細語地解釋道:“我只是後廚裡負責切蔥絲的。”

    這故事時常被拿來證明蔡京生活的驕奢,或是宋代飲食的精細。不過這背後也說明一件事:既然連切蔥絲都得專人,想來也必須得是專刀。因此,對於蔡京而言,拍蒜刀確實不能用來做別用,用來切其他菜的刀自然也不能用來拍蒜。

    但這是富庶人家才能享受到的待遇。中國的菜刀形制,除了尖頭和方頭這種時間前後的區別之外,幾乎沒有其他形制上的分別。就算廚師再多、分工再細,說來說去也還是同樣的一把菜刀。從北方的魯菜到南方的川菜、粵菜、湘菜,無論天南地北,中餐廚師對食材的處理,都仰於這一塊薄薄的鋼片。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式菜刀實在是完成了對舊石器時代鋒利石塊的返璞歸真。鋒利的刀刃可以用來削皮、切絲;敦實的刀背也可以用來錘制肉片,使其更加軟嫩。就連又平又闊的刀面,也被髮掘出拍擊食材以簡單粉碎的作用。常言道“好鋼要用在刀刃上”,而中式菜刀,沒有一寸材料是無用的。

    那麼菜刀果真這麼全能,什麼時候都能用嗎?還真不是。雖然在功能上,菜刀幾乎無所不能,但在傳統的封建迷信中,菜刀是一件兇險的物什,有關於它的禁忌也多種多樣。比如:

    過年的時候不能動菜刀;孕婦不能動菜刀;菜刀不能放在盆裡;菜刀不能懸掛在牆上;灶臺上的菜刀刀刃不能朝向鍋……

    這其中有一些確實有一些道理,比如孕婦動菜刀確實有誤傷的危險;菜刀掛在牆上,倘使落下也有傷人之虞。可過年不許動菜刀,那過年時家裡來客,豈不是隻能相對枯坐?

    這些稀奇古怪的菜刀禁忌,還得從遠古說起。對於遠古先民而言,菜刀不僅僅是處理食物的用具,更是一柄嗜血的殺器。因其身上殺氣過重,故而不能在吉時使用,怕會斷了福緣。同樣,因為盆和鍋都是用來裝食物的地方,如果用來裝菜刀或是朝向刀刃,便像是斬斷食物的來源,這在汲汲於求食的先民看來十分不吉利。

    放在今天來看,這些禁忌大多無科學道理可言,但到底是一份民俗積澱,其背後內蘊的尚和、惜食的文化傳統亦值得深思。倘是在一些民俗濃重的地區,也只好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若是遇上過年,只能委屈菜刀高臥匣中,斷不可請出拍蒜了。

    作為中餐中必不可少的一柄利器,菜刀在中國歷史悠久,卻也切實面臨著自己的發展困境。在西方刀具精良的鍛造技術、更符合人體力學的創新設計面前,許多老字號的制刀品牌紛紛萎縮凋零。新興的中中國產刀具也面臨著工人流動頻繁、技術難以革新的困境。如何守住自己的菜刀文化,讓中國廚師乃至家家戶戶握住自己的菜刀,才是如今的刀具品牌需要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垂志.被忽視的菜刀文化[J].新天地,2018(05):46-47.

    [2]錦鑫.菜刀簡史[J].齊魯週刊,2016(10):70-72.

    [3]呂廷君.“菜刀禁忌”的起源與本質[J].民間法,2011(00):146-151.

    END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語作為主科,創造了什麼價值?把英語從主科改到副科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