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洪荒小鯰魚

    古代表兄妹可以結婚,但是堂兄妹不行原因是古代人對血緣基因認知有限。

    一、古人表兄妹可以結婚是想親上加親

    古人重男輕女,不認為女兒的血脈基因也會遺傳,只注重男方的血脈傳承,所以認為表兄妹之間沒有近親結婚所帶來的危害。

    而且古代交通不發達,很多人結婚了才知道對方是美是醜,是好是壞。表兄妹之間至少見過面,甚至小時候還一起玩過,算是青梅竹馬,有一定的感情基礎。

    而且已結婚就一輩子,離婚主動權在男方,為了女兒的幸福著想,以及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下,知根知底的表兄妹會更有保障。

    二、堂兄妹不行,因為這是有悖倫常的。

    古代很少三代內就分家的,堂兄妹跟兄妹一樣都是在爺爺輩的注視下共同長大的,同屬於五服之內。按古禮,五服之內不可聯姻,甚至是同姓氏都不能結婚。

    為的就是維護儒家倫常。堂兄妹是絕對不能結婚的。

    三、小結。

    古代表兄妹可以結婚,但是堂兄妹不行原因是古代人對血緣基因認知有限,加上當時的封建倫常思想和社會狀況影響所致。是一種具有封建社會特色而錯誤的婚戀觀。

  • 2 # 白話華夏史

    在古代,一對有情人想要喜結連理,除了要門當戶對外,還要考慮兩人之間是否為近親。因為結婚是關係到一個家族後代血脈的延續的問題,所以古代的人一般都挺重視這個問題的,還設立了一些禁忌。表兄妹可以結婚,但堂兄妹不可以結婚,就是其中的一種規定。

    堂兄妹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爸爸這邊的,表兄妹就是媽媽那邊,古代的時候認血統都是認的父親這邊,而母親那邊就不屬於近親。嫁出去的姑娘如同潑出的水,所以古代人認為女兒所生的孩子和自己的血緣並不太認同。所以古代表兄妹可以結婚,正是由於表兄妹是以母親的姓氏為主,戀人之間並不算近親。

    但堂兄妹就不行,因為堂兄妹屬於父親這一方。中國是父系社會,孩子都是圍繞著父親來的,從孩子生下來就是和父親為主,所以在古代對於表兄妹並不認為有違被什麼倫理關係。而堂兄妹因為都是父親兄弟所生,而且姓氏相同,在中國古代同姓是不能結婚的。

    但是表兄妹其實是可以的,就比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跟賈寶玉,他們就是屬於表親,但是他們是可以結婚的,因為他們在嚴格意義上不算是一家人,所以是可以結婚的。但在封建的社會,有一段時期甚至不允許相同姓氏的人結婚,認為相同姓氏的兩個人結婚也是屬於亂倫的行為。

    綜上所述,表兄妹是親戚,堂兄妹是家人,家人哪有給家人結婚的說法。而且近親結婚以後,生下來的小孩會帶有疾病,在古代人看來正是因為近親結婚違背的天理,帶有疾病的小孩生下來就是上天給自己家族的懲罰。堂兄妹結婚就是亂倫,表兄妹結婚就是親上加親。

  • 3 # 麗醬每日分享

    古往今來圓滿的愛情總是令人羨慕,但是在限制人性的封建禮教時代,這種圓滿並不多,古時候的婚姻全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人們選擇伴侶,首先就是要門當戶對,再受到“親上加親”思想的影響,表兄妹之間的婚姻開始盛行起來,“金屋藏嬌”的漢武帝和陳阿嬌就是一對典型,但是有人卻發現,歷史上幾乎沒有出現堂兄妹結婚的情況,這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受血緣遠近關係的影響,古代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人們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是男方家裡的人,還會被冠上男方的姓氏,所以女兒生出來的孩子,和自家雖然是親戚關係,但依舊是外姓人,所以表兄妹的血緣關係就比較疏遠。

    但兒子就不同了,他們的孩子都是自家宗族的人,堂兄妹的身上都流著同一個爺爺身上的血,所以血緣關係很親近,相當於親兄妹,如果成婚就相當於是兄妹亂倫,古人十分在意家族的名望和聲譽,是絕對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的。

    其次,受同姓不婚理念的影響,《左傳》中有記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意思是同姓結婚,則子孫後代凋零,這句話對後世影響極大。

    在唐代,同姓結婚要蹲兩年大牢,明清時則會被強制要求離婚並遭受處罰,堂兄妹是同姓的,所以他們不能結婚。現如今無論是表兄妹還是堂兄妹,都屬於中國法律明令禁止結婚的近親範疇,是不可以結成夫妻的。

  • 4 # 蘇打sda

    有人問,為什麼古代表兄妹可以結婚,但是堂兄妹不行呢?下面就來詳細介紹一下其中的原因。

    因為表兄妹是親戚,堂兄妹是家人。這是父權社會決定的,父權社會一切以父親的血緣為準則。所以堂兄妹就是一家人,而表兄妹都是外人,是個親戚。堂兄妹結婚那就是亂倫,表兄妹結婚那就是親上加親。

    換言之,如果在母系社會裡。一切以母親的血緣決定,那表兄妹肯定就不能結婚,堂兄妹就可以結婚。因為表兄妹就成了家人,堂兄妹則成了親戚。其實人類一開始,在原始部落社會裡,一個部落生活在一起,他們沒得選擇,為了保持家族的團結和穩定,他們最初都是選擇兄妹結婚。所有的神話裡都有兄妹結婚的故事。例如中國的伏羲和女媧就是兄妹。

    但是隨著近親結婚出現的遺傳問題越來越多,他們不得不做出讓步。規定同姓不婚,這樣最好的選擇就是表親了。最搞笑的是高麗王朝,他們發現兄妹結婚很容易生下弱智和殘疾。

    怎麼辦呢?

    他們聽說了同姓不結婚,就可以避免。於是他們就做出了一個決定。讓女兒跟隨母親姓,這樣兄妹不就不是同姓了。然後他們就可以光明正大結婚了。這個事情可以用一箇中國成語來形容:掩耳盜鈴

  • 5 # 雷的眼睛

    古代表兄妹結婚是親上加親,而堂兄妹則是家族關係,再加上雙方父親都是兄弟或者堂兄弟,一家人結婚生子不多,但是古代也有,近親結婚以少數民族居多,不過近族結婚和近親結婚生下的兒女大多身體不好或者夭折,在當時醫學技術不發達的情況下,絕對是無知者無畏!

  • 6 # s大番茄

    今天無論表兄妹還是堂兄妹,都不允許結婚

    但古代不同,林黛玉就是賈寶玉的表妹,兩人一樣可以成親,薛寶釵也是一樣

    但古代堂兄妹是堅決不允許結婚的,違者會被當做亂倫受到嚴懲,重則可以處死

    堂兄妹是同一個祖父,關係十分親密,所以不能結婚。表兄妹就不一樣了,雙方既不是同一個姓氏,也不是同一個宗族,雖然血緣關係很近,但並不違法古代宗族禮法規則,所以允許結婚

    堂兄妹被認為幾乎是親兄妹。古代宗族關係和今天不同,堂兄妹被認為是親密的一家人。古人基本都住在鄉下的村裡,而皇權不下鄉,官府只管理縣一級,村裡大小事由族長解決。而以族長和族內長輩為核心,本村一個姓氏的堂親,在古代都被看做一家人,是一個大家族,非常親密。由於都是一家人,在古人看來堂兄妹結婚屬於亂倫,同親兄妹結婚沒有什麼區別。其實,這種說法也有一定道理。事實證明,堂兄妹的相貌往往是非常相似的。由於血統很親近,父親相貌有比較接近,堂兄妹往往都是同一臉型,五官非常接近。這樣結婚,確實近似於親兄妹,給人強烈的亂倫感覺。相反,表兄妹就不同。比如賈寶玉和林黛玉,一個是賈家人,一個是林家人,他們只是親戚,不算是一家人。在古人看來,這是可以接受的

  • 7 # 南木子wn

    喜歡看古裝劇的人都發現,裡面經常有表兄妹成親的畫面,他們說這是親上加親。不知大家留意沒有?古時候都是表兄妹之間成婚的,很少有堂兄妹之間結婚。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大家要明白,表兄妹和堂兄妹指的是誰?表兄妹指的是自己母親兄弟姐妹生的孩子,而堂兄妹是父親那一系兄弟姐妹的孩子。之所以表兄妹可以結婚,是因為古代的人們遵循同姓不通婚的原則。堂兄妹姓的都是一個姓氏,在古時候,即使是這兩個男女沒有血緣關係,那麼也是不允許結婚的。古時候人認為,姓一個姓都是一家人,如果男女是一個姓,那麼結婚了就算是亂倫。畢竟在古代,人口是很少的,如果姓一個姓可能都是有一點關係的。這也是由於封建社會是父系社會,並且那會兒的宗法制度是非常嚴苛的。

    另外,那時候的人們同意表兄妹之間結婚是受了古代的傳統思想影響。他們認為女人一旦結了婚,她就不是自己家的人了,是屬男方家的人。她生下來的孩子是屬男方的人,和女方家的親戚沒有太多的血緣關係。因此在這種錯誤思想之下,再加上親上加親的緣故,就出現了表兄妹結婚的例子。

    現在的人都知道近親結婚的危害,也沒有人會和自己家的親戚結婚了。但其實,在古時候人們也是禁止近親結婚的。只不過他們劃分近親的標準和我們現在不一樣。比如在宋朝,近親指的是同一姓氏、姑舅兩姨表之間都算是近親。如果有近親結婚,就會對雙方處以很重的懲罰,然後讓他們分開。這樣做是很明智的,因為近親結婚生出來的孩子智商都有問題,這對孩子和父母都是一種煎熬。

    看到這兒,大家是不是都長見識了呢?

  • 8 # 澳古說歷史

    “表兄妹”就是父親的同胞姐妹的子女。“堂兄”就是父親的同胞兄弟的子女。

    簡單的說“堂兄妹”就是同性的兄弟姐妹,而“表兄妹”就是異姓的兄弟姐妹。

    中國封建時代傳統的婚姻禁忌就是“同姓不婚”,就是同一姓氏的男女不得通婚。

    自西周開始(夏商時是認同同姓結婚的,《魏書.高祖紀》載:“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絕同姓之娶”),中國的社會出於倫理和生理兩方面的考慮,就明確了“同姓不婚”的原則。《國語.晉語四》載:“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亦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從以上的記載可以看出,石周開始禁止同姓婚姻,目的很簡單,那就是周人認為同姓通婚將影響種族的繁衍和後代的素質。

    而後從秦開始,歷朝歷代不但從禮法上禁止同姓通婚,還從律法上禁止同姓通婚的發生。此後,凡是違反“同姓通婚”規定都將受到了嚴厲的懲罰,或杖責,或徒刑,或勒令離婚。

    如唐律定:“同姓為婚者徒二年,同姓又同宗者以奸罪論。”,就是同姓結婚的在唐朝會被叛2年的徒刑,同時同姓的又是一個家族則按照通姦罪論處。而在唐朝通姦罪的懲罰是“諸奸者徒一年半,有夫者徒二年”。

    再如明、清時,明清律定:“凡同姓為婚者各杖六十,離異”,就是同姓結婚的,男女雙方先要杖打60下,然後強制離婚。

    當然,封建時代在明文律法上雖是禁止同姓結婚的,但是在史書中還是有出現幾例“同姓通婚”的情況,如漢初“呂后妹嫁於呂雲”(《通典》),再如西漢末年“王莽妻即鹹女”,這“鹹女”就是王鹹之女。

    不過關於“同姓通婚”的記載,在歷史中還是很少很少的,只有幾例,從大範圍來看,中國古代百姓還是嚴格遵守著“同姓不婚”的婚姻原則的。

    而至於古代為何會奉行“同姓不婚”,主要有以下幾點考慮。

    一、同姓結婚容易生出不健康的子嗣,或是不育。《國語.晉語四》載:“同姓不婚,惡不殖也”,意思就是同姓結婚,男女雙方容易不孕不育。《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就是同姓結婚,容易生出不健康、先天不足的子嗣。

    二、出於政治需要。古代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都避免不了需要為了自己的利益去與他人聯盟。而聯盟最好的方法就是婚配,想想要是允許同姓通婚,他們都把好菜留給自家人了,又哪裡來的可用於異姓通婚的呢?

    三、倫理道德。中國社會不論是以前,還是現在,大多都把同姓當做是自己的血親,尤其是堂兄妹,古人把同姓通婚與至親、嫡親兄弟姐妹通婚等同看待,因此同姓通婚在古代是視為亂倫的行徑。《白虎通.嫁娶》就曾言:“不娶同姓者何,重人倫,防淫佚,恥與禽獸同也”,這裡班固就將娶同姓視為禽獸行為。

    四、防止同姓內部爭鬥。古人禁止“同姓通婚”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避免同姓,乃至同宗的內部爭鬥。如果放開同姓通婚的限制,試想秉持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則,為了爭鬥同姓同宗的美女,他們勢必會發生爭鬥,這樣肯定不利於同姓同宗的團結。

    如此,綜上所述,古時就一直禁止“同姓通婚”,既然是禁止同姓婚配,那堂兄妹自然就不能結婚了,而表兄妹因不是同姓,所以自然就可以隨意婚配。

  • 9 # 葛大小姐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看這一張圖,這一張圖上藍色的國家允許表兄妹結婚,深紅的的是不允許的國家,橘紅色的是有條件允許的國家,灰色的代表沒有資料。

    經過研究發現,只要是沒有家族遺傳病史,表兄妹結婚後代患遺傳病的概率與你出門讓車撞的概率差不多。

    歷史上近期結婚的名人,我們看看都有誰:

    漢武帝的第一人皇后陳阿嬌是他姑姑館陶公主的女兒,金屋藏嬌的典故就出自這裡;

    音樂家巴赫和表妹瑪利亞結婚生了七個孩子,孩子們都繼承了他的音樂天賦;

    美國總統傑斐遜娶了自己的表妹瑪莎,生育了6個子女;

    愛因斯坦的第二任妻子是他的表姐艾爾莎;

    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的妻子是他親舅舅的女兒,也就是他的表姐埃瑪,很可惜,10個孩子沒有一個是健康的;

    我們注意到,表兄妹(姨表、姑表)和堂兄妹其實都是三代內的近親屬,中國現在的法律是禁止結婚的,但是在古代為什麼就允許表兄妹結婚(古人還美其名曰親上加親),禁止堂兄妹結婚呢?

    古人認為,子女身上流的都是父親的血,屬於一脈相承,只有同姓的人才被認為是本家,所以禁止結婚,而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跟著夫家姓,完全是外姓人,所以,表兄妹和堂兄妹之間,當然是表兄妹關係要遠多了,不屬於近親結婚,所以是被允許的,不過這樣的婚姻大多都是為了擴張家族勢力的政治婚姻。

    表親的婚姻在中國古代還是很多的,呂后為了維護呂家的勢力,將外孫女張嫣嫁給自己的兒子漢惠帝,這是侄女嫁舅舅,還好,劉盈比較理智,沒有對外甥女下手。大詩人陸游與妻子唐婉也是表兄妹,只是兩人沒有走到最後,還是分手了。

    表兄妹結婚對後代沒有影響嗎?當然是有的,影響的大小與血緣關係的遠近而定,但是古代對待嬰幼兒遠沒有現代人這麼嚴格,如果生下智障兒,家族有權利自行處理,這裡就包括掐死或者溺水而死等方法,官府一般是不會干預的,而且古代的醫療水平低下,流產是常有的事兒,就算有畸形兒,夭折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 10 # 水煮汗青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說一件真實的事:

    我爺爺的弟弟,在年輕的時候就出國謀生了,一直到幾十年後才回來,當時他已經八十多歲了。我們在和他聊天的時候,他聽到我父母都是同一個姓的時候感到非常驚訝,因為在他離開的時候是不允許同姓結婚的!他的這一說法令我很好奇,要不是聽了他的話,我都不知道以前同姓之前不能結婚。

    古代表兄妹可以結婚,為什麼堂兄妹不行呢?這個就要從古人對血統的認知開始說起了。

    在最早的母系社會裡,姓是由女性主導的,比如最早的姓有姜、姚、姬、姒等,這些全部都是帶有女字。在母系社會中,一個姓代表著同一血緣關係,這一時期的婚姻是“外婚制”,同姓不能通婚。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入父系社會以後,姓也轉為男性主導,子孫後代不再繼承母親的姓,而是繼承父親的姓,這時候的婚姻限制就變成了父系血統之間不能通婚。

    表兄妹和堂兄妹有何不同?

    我們都知道,表兄妹來自於母親那邊,堂兄妹來自於父親這邊,從基因遺傳角度來說都屬於近親結婚,因此都是不允許結婚的。但古人沒有基因這一說法,他們只認血統,血統的代表就是姓,因為姓是男性主導的,所以在古人看來,堂兄妹之間不能結婚,而表兄妹不同姓,則是允許。

    古人對近親結婚的危害有沒有認識呢?其實是有的,《左傳》中記載了“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不蕃”就是指不健康的意思,說明古人也認識到近親結婚的壞處。而且古代還把同姓結婚視為“獸行”,在《白虎通·嫁娶》中有記載:“不娶同姓者何,重人倫,防淫佚,恥與禽獸同也。”可見古人對近親結婚非常反對,只是他們對近親的理解不夠全面,完全是以“姓”為標準。

    排除同姓的堂親後,表親被允許結婚。表兄妹之間結婚可以加強兩家之間的關係,鞏固雙方家庭的勢力和地位,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之間,都是一種強化社會地位的方法。

    古代表兄妹之間結婚的例子很多,比如漢武帝與陳阿嬌,兩人留下了“金屋藏嬌”的佳話;還有陸游與唐婉也是表兄妹,不過後來兩人被拆散了。

    古代在基因的遺傳問題上認知不足,才會允許表兄妹之間可以結婚。不過在科學並不發達的古代,能夠在幾千年前就認識到“同姓不通婚”的問題已經很不錯了。

  • 11 # 李越峰

    古人可以娶表妹,卻絕對不能娶堂妹,不僅僅是同族的關係,有一點讓父母都羞於啟齒!

    在古時候近親結婚的現象比比皆是,包括在現代,也有人鋌而走險,如果你細心觀察的話,就會發現一個怪異的現象,就是無論是現代還是古代近親結婚的,通常都是表兄妹,基本沒有堂兄妹之間會結婚的

    那我們看來,無論是表妹還是堂妹,都是自家的親人,除了親兄妹,她們就是最親的妹妹,為什麼可以娶表妹,卻不能娶堂妹呢?這其中難道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或者說古人更喜歡錶妹嗎?

    古代跟現代不同,很多人的婚姻都是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像現代人那麼崇尚婚姻自由,古代是一個男尊女卑的社會,很多時候女孩子的婚姻,都由不得自己做主,人們的婚姻觀念都比較傳統,比如要講究門當戶對,所以會採取強制措施,很多時候還會採取近親結婚的方法

    1、親上加親的思想

    古人之所以會採取近親結婚的方法,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聯姻,這有利於兩個家族的發展,在他們看來,透過聯姻的方式,不但會讓親戚之間的關係更進一步,還會鞏固兩家人的勢力

    所以在聯姻的時候,會選擇自己的表親,因為古人對於“親上加親”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兩家人結合了,不但是親戚,而且還變成了親家,這樣的關係,可要比一般的親戚近多了,從此,自己的姨夫姨母,就變成了岳父岳母

    舅舅、舅媽,也會變成公公婆婆,而且他們還有一種思想,就是近水樓臺先得月,表兄妹從小就喜歡在一起玩,因此,他們是青梅竹馬的關係

    很多時候,表哥會對錶妹產生感情,那麼,他們自然而然就捨不得表妹嫁給別人了,就算是現在都有這種現象,我媽在住院的時候,認識了一個阿姨,她的女兒就是嫁給了表哥

    她媽說當時快把她氣死了,怎麼反對,怎麼打罵都沒有用,主要的原因就是表兄妹之間從小就天天在一起玩,因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等到十五六歲的時候就在一起,因為感情比較好,所以雙方都不顧法律和道德的約束,最後組建了家庭還很生下了兒女,現在他們的小孩都已經上初中,當時不管父母如何反對都沒用

    所以我認為表兄妹結婚了,除了受親上加親的思想影響,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們從小就在一起玩,畢竟是親戚的關係,所以走的比較近,有些時候他們覺得表兄妹才是最親最自然的,所以在一起的時間超越堂兄妹,感情也要比堂兄妹好很多,有些時候堂兄妹都很少在一起玩,甚至還會尷尬

    孃家的親戚沒有利益之爭,但是叔叔伯伯跟自己的父親,很可能存在諸多的矛盾,有些時候直接不來往了,因此堂兄妹之間的關係也不好,既然他們關係都不好,又怎麼可能結婚呢?

    按照血緣關係來說,堂兄妹之間才是最親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堂兄妹的關係反而沒有表兄妹的關係好

    2、父系觀念的影響

    其實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受到了父系觀念的影響,古代男尊女卑,同時也是一個父系社會,特別的重男輕女

    所以父親這一邊才是一個家族,母親的那一邊就會被認為是外族,所以母親的父母都稱之為外公外婆,因此,表妹也會被認為跟自己不是一個家族的,血緣關係要比堂妹遠很多

    所以自然而然只能娶表妹,絕對不能娶堂妹,要不然的話就認為是娶了自家人了,表妹可是外姓人,跟自己不是一個姓氏,所以古人認為,娶了表妹,也算是娶了外人,那麼就不算近親結婚,也就沒有違背道德倫理

    堂妹跟自己可是同宗同族,有直接的血緣關係,因為都是爺爺的後代,就好像親兄妹一樣,所以是萬萬娶不得的

    在古人看來,表親雖然也是親戚的關係,但那已經是外姓人了,根本不能跟堂兄妹相比,那可是實打實的一家人

    如果堂兄妹之間結婚,那就屬於自家人亂倫了,所以是萬萬不可的,而且表親的一家人,也認為自己是外家,畢竟出嫁的人就屬於丈夫一家的人了,俗話說,嫁出去的人,潑出去的水,所以他們都不認為是孃家人了

    3、同姓人都不可以結婚

    而且還有一點,令大家萬萬沒有想到,古人非常的封建,他們不但認為堂兄妹之間不能結婚,甚至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同姓人都不能婚嫁

    這樣的思想,簡直是作繭自縛,拆散了多少有緣人,如果這種思想一直存在下去的,那麼最多姓氏的人,豈不是不能通婚了?

    為什麼古人會這樣想呢?因為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500年前是一家,所以在他們看來,只要跟自己同姓的人,很有可能祖宗都是一個,如果擅自結合的話,也屬於亂倫了

    而且他們還編造出來了許多的傳聞,說是同姓人結婚會倒黴、會遭殃,何況堂兄妹不僅是同姓人,而且還是直系親屬,所以就更不能結合了,否則是要遭天譴的

    古人就提出過“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就是說夫妻為同姓人的話,生出來的孩子都不吉祥、會夭折、會凋零,會影響到將來的傳宗接代

    寫在最後

    到了現如今,近親都是法律所禁止的,不管是表妹還是堂妹都不能娶,這除了違背道德倫理,還是對後代極其不負責的行為,因為生出來的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畸形兒,這可不是危言聳聽,也許有些孩子也正常,但是機率要遠遠低於非近親結婚的

    很多表兄妹會結婚,除了以上說到的這些原因,還有就是他們兩小無猜青梅竹馬,什麼時候在一起了,父母都不知道,比如我一開始提到的那個真實案例,就是表兄妹之間揹著雙方的父母,偷偷的做了苟且之事,等到父母發現的時候都已經晚了,這簡直讓人難以啟齒,他父母在說此事的時候都覺得很丟人

    畢竟親戚之間在一起玩也正常,所以一開始也沒有刻意的觀察,因此父母要多留心,要知道,近親結婚是萬萬不行的

  • 12 # 史曉生

    因為在古代,同姓結婚是有違倫理的。

    所謂堂兄妹,是指擁有共同的祖父、祖母,但卻不是親兄妹的兄妹,說得簡單一點,即伯伯或者叔叔家的女兒。

    另外,擁有共同的曾祖父、曾祖母,也就是自己的祖父與對方的祖父屬於親兄弟關係,這樣按輩分排出來的兄妹,也可以稱作是堂兄妹。

    只要是在這個範圍之內的堂兄妹,必然是同姓,即擁有同一個姓氏。

    而在古代,擁有同一個姓氏的男女,是不能夠結為夫妻的。

    為什麼會如此呢?很簡單,因為這不符合禮法。

    早在幾千年前,儒家經典《禮記》中十分明確地說到,男子如果要娶妻子,是不可以娶同姓女子的。

    並且,書中還特意交代,如果碰上買來的小妾,卻不知道其姓名的話,那麼就得必須找人占卜一下,看看有沒有可能是同姓。

    “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別也。故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禮記》

    並且,針對這件事情,書裡還特意舉了一個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的例子,以勸導人們不要娶同姓之妻。

    誰的例子呢?例子的主人公,正是魯國的第25任國君魯昭公姬裯。

    當初,在魯昭公的父親魯襄公去世之後,原本繼承魯襄公王位的是太子姬子野,也就是魯昭公的哥哥,但可惜的是,姬子野登基僅三個月便去世。

    這樣一來,魯國就必須得再立一個國君,最開始,朝中的大臣是極其不情願立姬裯為新王的,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的他雖說已經十九歲,但還是孩子心性,說白了就是做事沒分寸。

    甚至,在史料的記載中,他在居喪期間,不僅毫無悲痛之意,反而面露喜色。

    由此可見,這個姬裯著實是個不著調的人,但最終,在另一波大臣的支援下,姬裯最終登基,是為魯昭公。

    而在他登基之後,果然辦事更加不著調,且完全聽不得勸,娶妻一事就是最好的證明。

    他在當時看中了吳國的一個女子,但這個女子卻和他同姓,也就是都姓“姬”,朝臣們認為十分不妥,因此就勸阻他不要娶這個女子。

    但結果,魯昭公置若罔聞,最終還是娶了這名“姬”姓女子為夫人。

    這種情況,在當時的魯華人心裡,覺得十分丟人,認為自己的國君都不尊重禮法,因此,魯國的史官在撰寫《魯春秋》的時候,為了給自己國君臉上貼金,就只能將魯昭公的這位夫人姓名隱去,只說她是來自吳國。

    甚至在記載到這位夫人去世的時候,史官們也不得不這樣做,僅在史書裡留下了“孟子卒”三個字,完全沒有提及這位夫人的名和姓。

    當然,也正是因為魯昭公的做事不靠譜,因此他最終也是在流亡途中病逝。

    魯昭公的這個例子,被後人專門放進了《禮記》之中以提醒後人,由此可見,不娶同姓之妻的習俗,是自古有之的。

    另外,在另一本典籍《左傳》中,同樣也提到了不可娶同姓之妻的類似勸導。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

    這句話的時代背景,同樣也是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晉國發生了“驪姬之亂”,導致晉公子重耳不得不流亡出逃。

    而在他流亡至鄭國的時候,鄭國的國君鄭文公滿心看不起重耳,因此就不按照應有的禮法接待他,反而對他極其冷淡。

    這個時候,鄭國的大夫叔詹就引經據典來勸導鄭文公,希望鄭文公對重耳以禮相待,而在他勸導鄭文公的話裡,就有了這句“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且不說鄭文公有沒有聽從大夫叔詹的勸告,但叔詹能說出這樣的話,就足以說明,娶妻不娶同姓,在當時已經深入人心。

    還有,在《左傳》的姊妹篇的著作《晉語》裡面,也有類似的話語。

    “是故娶妻避同姓,畏亂災也”---《晉語》

    不僅僅是在數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連到了離我們現代較近的明清時期,也認為娶妻不娶同姓是必須要遵守的禮法。

    “是知禮不娶同姓者,非但防嫌,亦以戒獨也。”---清代文史大家顧炎武

    所以你看,在幾千年的華夏文明中,這妻子不能娶同姓是自古就有之的規矩,也是古人一直在強調和遵守的禮法。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古人要一直強調娶妻不娶同姓的呢?這裡面是有什麼忌諱嗎?

    大致來說,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就是同姓屬於近親,而近親結婚,就會造成下一代有健康隱患。

    前文講過,如果一對男女,擁有共同的曾祖父和曾祖母,那麼兩人即便不是親兄妹,那也屬於是堂兄妹,這種親屬關係,就稱之為“近親”。

    近親之間通婚的話,所形成的潛在隱患,早在《晉語》中就已經提及。

    “同姓不婚,惡不殖也”

    這句話的意思十分直白,就是說,如果屬於近親的同姓結婚,那麼極容易造成新生兒的先天不足,甚至也會出現不能生育的情況。

    之所以會如此,就是因為近親結婚的夫婦,由於二人體內擁有從祖先那裡得來的相同基因過多,因此就很容易讓對生殖不利的隱性有害基因在後代身上相遇。

    而一旦隱性的有害基因相遇,那麼,生出素質低劣,甚至早夭的孩子的機率就會無形中增大。

    並且,近親結婚後所生育的後代,各種遺傳疾病的發病率也很高,而這一點,古代人也是透過一次又一次實踐而得出來的結果。

    所以,為了避免後代出現這種情況,也為了有了健康的兒女,那就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即不和堂兄妹之類的同姓近親結婚。

    而這還只是原因之一,另外一個原因,是為了家族以及部族能更好地發展。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由於沒有現代便捷的交通,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古人的活動範圍就很小。

    而活動範圍小就形成了一種情況,那就是日常打交道的人,大多都是自己的同宗同族。

    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族中的男子,一直和自己族內的同姓女子結為夫妻的話,那麼時間長了,這個宗族內部的關係就會愈加緊密,但隨之而來的,就是關係始終侷限在內部中。

    而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這個宗族固步自封,無法發展壯大,久而久之,該宗族的勢力就越來越小,繼而最終會被其他宗族吞併。

    因此,古人們為了更好地壯大宗族,就禁止同姓結婚,而是轉而去迎娶異姓的女子,也就是別的宗族的女子。

    這樣的好處就在於,利用婚姻讓兩個不同姓氏的宗族聯絡到了一起,這不管是對鞏固氏族,還是聯盟部落,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與異姓的聯姻,可以擴大和加強與其他勢力的政治合作,以及軍事上的聯盟,如此一來,只要與異姓宗族的聯姻多了,那麼可藉助和可利用的力量也就自然增多,所以,同姓不婚也是古人在政治上的一種考量。

    而第三個原因,則是防止內部出現爭鬥。

    這自打有人類存在的那一天起,因為女子而導致的爭風吃醋,甚至大打出手的事情數不勝數,而在古代歷史上,因為女子所產生的戰爭也不是沒有發生過。

    所以,為了自己宗族內部不出現這種情況,那麼必然得把該問題的根源杜絕,那就只能禁止同姓通婚,從而把矛盾從內部引至外部。

    正是因為上述幾個原因,古人在很早之前就不但強調同姓不婚這個理念,並且為了禁止這種行為,直接把同姓通婚定性為”有違倫理“的做法。

    所以,在不斷地倡導之下,古人對於同姓不婚的這個理念,可謂是根深蒂固。

    這便是為何在古代同姓的堂兄妹不能結婚的原因,說白了就是因為避免後代有健康問題,同時也出於發展宗族和部落的目的,另外就是杜絕內部爭鬥的情況發生,因此就直接從根源上進行了禁止。

    說完堂兄妹不能結婚的原因後,我們再來說說表兄妹為何可以結婚。

    古代表兄妹結婚的例子有很多,甚至用數不勝數來形容都不為過,上至王侯將相,下至平民百姓,表兄妹之間的婚姻比比皆是。

    比如著名的大詩人陸游,他就娶了自己的表妹唐婉。

    之所以會有這種表兄妹之間可以結婚的情況,主要是因為在古人的眼裡,嫁出去的女兒,猶如潑出去的水,因此,嫁出去的女兒所生的子女,與自己只能算是普通的親戚關係。

    並且,古代一般女子在出嫁之後,還會被冠以夫家姓氏,比如某李姓女子嫁給了張三,那麼這個女子今後的稱謂就成了“張李氏”。

    這樣一來,在孃家人的眼裡,這個女子就成為了外姓人,最主要的是,她所生的兒女,自然是跟隨夫姓,這就更是外姓人了。

    既然是外姓人,那麼成婚也就沒有什麼避諱了。

    況且,與表兄表妹結婚,還可以讓原有的親戚關係更進一層,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親上加親”,這在古代是很受推崇的方式,因此,古人們才會十分熱衷去和表兄表妹結婚。

    綜上所述,古代表兄妹之所以能夠結婚,是因為在古人眼裡,表兄妹不是同姓人,這就避開了同姓不婚的習俗,同時還可以親上加親,而堂兄妹由於擁有共同的祖先,比如祖父或者曾祖父等,因此就屬於同姓之人,而同姓之人結婚的話,不僅不利於後代的健康,還會侷限宗族的發展與開枝散葉,因此在很早就禁止了這種情況。

  • 13 # 泰羅觀世界

    古代如果有優生優育政策,99%的夫妻都不合格,因為他們的結合本就是個天大的錯誤,背後的原因讓人臉紅。

    在古代那個男尊女卑的社會里,男女之間的愛情都是建立在金錢、權力和社會地位上的,沒有現代人的愛情自由,男女結合都是遵循著“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

    正因為古代男女愛情要聽從父母的安排,有些父母為了個人利益亂點鴛鴦譜,自認為能給子女一個美好的未來,殊不知胡亂的牽紅繩的後果非常可怕,古代有不少夫妻結婚多年都無法生育子女,也有不少夫妻滿心歡喜的等待10個月後,生下來的孩子卻是個可怕的“怪物”。

    這裡說的“怪物”就是我們現代醫學中所說的畸形孩子,但是在古代那個思想守舊且醫學不發達的環境裡,人們不知道這些孩子為何長得如此奇怪,下意識的就會跟一些怪力亂神聯絡在一起,而這些孩子的下場無一例外都非常的悲慘。

    之所以造成這些孩子如此可怕的原因,就是因為古代沒有優生優育政策,在古代近親結婚是合法的,甚至被人們所大力提倡,表兄妹之間成婚在古代是一件非常常見的事情,比如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漢武帝和陳阿嬌就是典型的表兄妹成婚。

    陳阿嬌的母親是漢景帝的姐姐館陶公主,如果按照親屬關係,陳阿嬌是漢武帝的表姐,在古人的眼裡,表姐嫁給了表弟,夫妻之間的感情就會親上加親。

    除了我們國家外,在世界其他國家也有這種表兄妹結婚的,比如愛因斯坦就是近親結婚所生,他的父親和母親就屬於表兄妹,愛因斯坦成年後也走了父母的老路,娶了自己的表姐。在歐洲國家,皇室為了保證皇室成員的血統純正,不止允許表兄妹之間結婚,甚至親兄妹之間都可以結婚。

    很多人都拿歐洲的歷史開玩笑說:如果歐洲諸國發生戰爭,那麼就相當於一大幫子親戚發生內亂。

    因為歐洲48個國家和地區,雖然看起來都是獨立的,但如果從他們祖先的血脈來看,這些國家的皇室成員可以說都是一家人。好比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她的父親是英國公爵,母親是德國一個邦國公主,教父是俄羅斯帝國皇帝,舅父是比利時國王,而維多利亞女王自己生的5個女兒和4個兒子,不是德國的皇后就是希臘的皇后,要麼就是英國國王,可以說這幾個子女幾乎把歐洲諸國都“佔滿了”,人手一個皇位。

    不過如果我們仔細翻閱歷史文獻,可以發現一個有意思的地方:無論是我們國家還是外國,表兄妹結婚的現象很常見,但是同樣作為親戚關係的堂兄妹,卻沒有結婚的。

    既然結婚的目的是為了親上加親,鞏固家族權力,那麼同樣有親屬關係的堂兄妹為什麼不能結婚呢?這背後到底有什麼原因呢?今天我們針對這個話題來一起科普下相關知識。

    一、堂兄妹和表兄妹的區別是什麼?

    生活中聽很多人會提起自己身邊的表姐、表妹,但很少有人會提起自己堂兄妹們,堂兄妹和表兄妹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堂兄妹是指具有共同的祖父、祖母,而不是親兄妹的兄妹;或者具有共同的曾祖父、曾祖母,而不是親兄妹的兄妹,比如一些走得比較近的家族中同輩同姓的兄妹,也可以成為堂兄妹。

    而表兄妹則是指不同姓氏的血親兄弟姐妹。

    生活中具體可以這樣來區別兩者的不同:

    1、堂兄妹屬於直系親屬,可以看作是父親那邊兄弟的子女,比如爸爸的哥哥或爸爸的弟弟家的子女,我們都能稱為堂兄妹。

    2、表兄妹則屬於旁系親屬,可以看作是母親那邊兄弟姐妹的子女,比如媽媽的姐姐或媽媽的妹妹家的子女,我們都能稱為表兄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父親的妹妹或姐姐的子女,也屬於表兄妹關係。

    3、從姓氏上來看,堂兄妹一般是跟自己姓氏相同,畢竟他們的父親跟自己父親都是一個爹媽生的;而表兄妹則與自己的姓氏不同。

    總而言之,如果家裡的親戚居多不好辨認,那麼只要記住跟自己同姓的一律都是堂親關係,跟自己不一個姓的,一律都是表親關係。

    二、為什麼在古代表兄妹間可以結婚,而堂兄妹間卻不行?

    要論古代表兄妹結婚最讓人難忘的一對,那就不得不提到詩人陸游和他表妹唐婉的悽美愛情故事了,這一對苦命鴛鴦可謂是千古絕唱。

    陸游的《釵頭鳳》所講述的就是自己與表妹唐婉之間的愛情悲劇,在與表妹被迫分開後,看著表妹另嫁他人後的無限相思和眷戀之情。

    歷史上像這樣表兄妹結婚的名人有很多,西方近代音樂之父巴赫也屬於近親結婚,據相關資料介紹,1707年,22歲的巴赫和他的表妹瑪利亞結婚,生下了7個孩子,後來瑪利亞去世,巴赫又與女歌唱家馬格達雷娜結婚,又生了13個孩子。

    要知道在中國現代法律中,是不允許近親結婚的,表兄妹和堂兄妹結婚都屬於不合法行為,就算兩人在一起也無法領到結婚證,在法律上兩人的婚姻是無效的,不存在任何夫妻關係,更不受法律保護。

    那麼為什麼在中國古代又允許表兄妹結婚呢?

    1、古代人為了保證家族血統的純正和家族勢力的穩固。

    古代人結婚很少有去考慮男女之間愛情的,男女結合成為夫妻的原因就是為了穩固家族地位,如果是皇室貴族,那麼在男女結婚前彼此要互相考察身份,只有門當戶對的才能最終走到一起。

    而古代人特別是生在皇族或者官宦之家的,就更注重下一代血統的問題,在他們眼中,表兄妹成為夫妻是再合適不過的了,首先兩人本就是親戚關係,男女雙方年齡也相仿而且從小兩人在一起長大、玩耍,可以說是青梅足馬,兩小無猜。

    長大後兩人直接成為夫妻,兩家人的關係隨著男女雙方身份的變化而變得愈發親密,兩人結婚正好保證了他們血脈的“統一性”和“純正”,同樣也是希望男女結婚後,兩家的家族勢力會變得更加堅固。

    像日本皇室就有規定,不允許皇室成員與平民通婚,而要求皇室成員表兄妹結婚,所以在日本皇室以及貴族中近親結婚的有很多。據日本的史料記載,從日本的第17代天皇直到第44代天皇,都屬於近親結婚,其中不僅有和自己同父異母的妹妹結婚的,還有跟自己的姑姑結婚的。

    2、古代人觀念上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不同姓的人早就不是一家人。

    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會里,重男輕女的現象非常嚴重,女子出嫁後就就會直接隨夫姓,不在是孃家人,沒有夫家的要求,女子是不能輕易回孃家的。

    因此在孃家人眼裡,出嫁的閨女就是別人家的人了,跟了別人姓,那麼生下的孩子雖然跟孃家人也有一些親屬關係,但在孃家人心裡這個孩子就是外姓人,因此表兄妹的血緣關係就比較疏遠了。比如唐朝的長樂公主,她的母親是長孫皇后,但是她嫁的夫君卻是其母親的侄子長孫衝。

    3、古代忌諱“同姓不婚”,但對於不同姓氏的結婚卻沒有任何異議。

    古代之所以認可表兄妹結婚,是因為在古代法律上是要求“同姓不婚”的。這種規定最早是出現在西周時期,可以說是一項非常嚴格的婚姻制度。

    古代社會遵循“一夫多妻多妾”的原則,同時也要求男女婚姻的結合必須遵照“同姓不婚”,不論遠近親疏,只要男女兩人同一姓氏就不可以結婚,不管是正妻還是妾室,如果違背了這個制度,就屬於違法行為。

    例如從秦開始,歷朝歷代不但從禮法上禁止同姓通婚,還從律法上禁止同姓通婚的發生。此後,凡是違反“同姓通婚”規定都將受到了嚴厲的懲罰,或杖責,或徒刑,或勒令離婚。到了唐朝時期,更是制定了明確的法律規定:同姓為婚者徒二年,同姓又同宗者以奸罪論。

    也正因為有了這個制度,所以古代人結婚只能去挑選哪些不同姓氏的為物件,為了能滿足親上加去的想法又不違反法律,那麼表兄妹就是最好的選擇。

    4、古代娶妻看中的是價值,表兄妹對於未來兩家人實現統一和鞏固同盟關係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我們現代人結婚大多以愛情為出發點,但是在古代,很多男女的結合的目的都不單純,古代婚嫁更看中的是背後的價值,男女雙方結婚能給彼此的家族帶來什麼好處,這個才是最關心的。

    普通老百姓家庭體現不明顯,但是在古代世家大族裡,這種近親結婚能夠幫助家族穩固同盟地位,因為世家大族內部的競爭壓力非常大,明爭暗鬥厲害,很多人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都會把孃家親戚的女兒介紹給自己的兒子,達到一個強強聯合的目的。

    比如清朝時期的皇太極,據史書上介紹,皇太極一生一共給十五個妻妾賜了封號,這十五個人裡有七位不僅是來自同一個部落的,而且其中三人還都屬於親戚關係。

    她們一個是皇后哲哲,另外兩個則是侄女,未來的孝莊皇后和海蘭珠。皇太極娶了姑姑又娶侄女,放在現代人眼裡這種做法簡直太荒唐,就是亂倫行為,但是在古代這種做法卻能鞏固雙方政權,給彼此的家族都帶去最大的利益。

    為什麼古代不允許堂兄妹結婚呢?原因如下面所示:

    1、“同姓不婚”的制度在每個朝代都有。

    《左傳》中有記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意思是同姓結婚,則子孫後代凋零,這句話對後世影響極大。

    古代人無法接受同姓男女的結合,哪怕男女雙方根本沒有半點關係也不行。這是因為“同姓不婚”的制度對世人的影響非常大,就算是毫不相關的兩個家庭,只要同一個姓氏,那麼古人就會認為:即使現在沒關係,但追溯到他們祖上肯定是有血緣關係的,否則為何是同一個姓氏?

    古代各個朝代對於“同姓結婚”都設有相關法律法規,一經發現就會受到嚴厲的處罰,比如在《明律例》中規定:“凡同姓為婚者,杖六十,離異”,到了清朝的《清律例》也做出了同樣的規定,明清的法律明確規定:凡同姓結婚者,均要杖六十,並由官府強制離婚。

    2、古人眼裡,堂兄妹結婚有悖倫理道德。

    在古代人眼裡,只要是跟自己同姓的,那麼這人就是自己的血親,特別是堂兄妹之間的關係肯定是要比表兄妹之間來得更加親近。

    有些世家大族更是把同姓通婚與嫡親兄妹通婚等同看待,認為這種一種嚴重的違背社會倫理關係,被世人所唾罵的不恥行為。

    《白虎通.嫁娶》中就曾言:“不娶同姓者何,重人倫,防淫佚,恥與禽獸同也”,這裡班固就將娶同姓視為禽獸行為。

    3、堂兄妹結婚很容易發生權力內部的爭鬥,不利於團結。

    古代人禁止堂兄妹結婚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害怕同姓同宗之間為了權力或金錢發生內部的爭鬥。要知道如果同宗同族為了同一個女性而發生了爭執,那肯定是不利於家族的團結。

    古代世家大族最看重就是家族的興衰與榮辱,要是因為男女之事而引發出一些世人恥笑,有辱家門的事情,勢必也會影響家族在社會上的地位。

    4、在古人眼裡堂兄妹結婚不利於優生優育。

    在《國語.晉語四》中記載:“同姓不婚,惡不殖也”,意思就是同姓結婚,男女雙方容易不孕不育。而在《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也有記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就是同姓結婚,容易生出不健康、先天不足的子嗣。

    古代人雖然沒有先進的醫療技術,也沒有先進的優生優育政策,但是不代表古代人不講究優生優育,所以為了防止生出不健康的子嗣或者不育,古代人不允許堂兄妹結婚。

    三、古代表兄妹結婚卻很少看到生下畸形孩子,這到底是為什呢?

    在古代歐洲國家,近親結婚可以說是一種“風俗習慣”,特別是王室之間的政治聯姻,幾乎都是表兄妹結婚,有些甚至還是親兄妹結婚。

    比如歐洲歷史上的哈布斯堡王朝,就是因為他們缺乏優生優育的意識,一直透過近親結婚來鞏固家族的統治和保證血統的純正,導致整個王朝的人基因有問題,從而導致了有名的“哈布斯堡下頜”,整個哈布斯堡家族裡的人幾乎都是鞋拔子臉。

    如果仔細觀察我們能發現,國外這種近親結婚生下畸形孩子的事例非常多,但是在我們國家卻很少聽到,特別是古代時期,很少在歷史書上見到表兄妹結婚生下畸形孩子的史料記載,這是什麼原因呢?

    1、古代世家大族子女眾多,兒童夭折率也比較高。

    古代沒有計劃生育,世家大族子女眾多,而且當時社會還都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多妾制,有的人一娶好幾任妻子,光子女就十幾個。有的不受重視的妻妾生下的孩子能否平安出生或平安長大都是未知數,如果她們生下了不健全的孩子,當然也是無人知曉的。

    而且古代兒童夭折率非常高,就算是皇室子女也是如此,比如康熙與孝懿仁皇后的女兒,在眾多太醫的努力醫治下也沒有活到一個月,當時社會貧富差距嚴重,貴族子女都如此,何況是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

    所以就算生下的孩子不健全,可能自身毛病還沒有表現出來時,就因為各種原因不行夭折了,孩子夭折這種事並不是只有平民百姓會發生,皇宮裡夭折的孩子更是不計其數。

    2、如果出現不健全的孩子,古人也不會認為是近親結婚導致的。

    古代人思想比較守舊,而且信奉怪力亂神之說,就算生下了不健全的畸形孩子,人們根本不會認為是近親結婚導致,在很多古代影視劇裡其實也都有表現過,有些古代女子生下的孩子可能缺胳膊少腿兒,或者五官比較嚇人,古代女子第一反應就是遭到了老天的懲罰。

    3、一旦發現了不健全的孩子,基本上都會隱瞞下來。

    不光是世家大族,就算是普通百姓,要是生下來的孩子不健全,第一反應肯定也是竭力地把此事隱瞞下來,畢竟家醜不可外揚,而有的人要是心狠,可能就直接把孩子給私下處置了。

    寫到最後。

    現如今無論是表兄妹還是堂兄妹,都屬於中國法律明令禁止結婚的近親範疇,是不可以結成夫妻的,不要因為個人一時的激情而害了孩子未來一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覺男朋友目前有經濟壓力,但是他總是變著法帶我吃好吃的,給我買東西,我該怎麼悄無聲息的不讓他花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