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楫輕舟hello
-
2 # 冷眼向洋看世界17
本人不這樣看,杜甫詩有的朗朗上口,有的晦澀難懂,字詞雕琢成分過於濃重,而這首詩,首尾四句拼湊雕琢成分高了,特別是最後兩句,還有人把瀟瀟下,滾滾來說是氣勢!那冬雷震震夏雨雪是不是更大氣勢,又有誰說過它有氣勢呢??反過來說即使是種氣勢也不適合用在這裡,人都病沒了一點生氣了還氣勢??總的來說這首詩詞藻華麗,工整,但是語言晦澀七拼八湊,低落的將死之言。如果仔細推敲詩中無邊和落木還有這個下字,落木應該是近景,無邊是遠景,下又是近景,搞到一處無所適從,不盡長江滾滾來,盡是遠景來是近觀,讓人迷茫,上半首寫景讓人感覺急躁雜亂和壓抑感,而下半首寫的是病,孤獨應該是一種靜態的表達,跟上半首不相銜接。等等還有好多地方都是拼湊,詩中哀,病,苦,恨,獨,艱難,撂倒等更像是一種換了字眼的重複,不一而足,整體感不像一氣呵成,而黃鶴樓詩雖然對仗不工整當是一氣呵成空曠的意境和落寞的心理更顯得淋漓盡致,同樣兩首古詩作者都是旅居異鄉的遊子,但黃鶴樓表達了思鄉和無處安放的鄉愁,登高是表達了詩人的悲涼遭遇和艱難處境,兩者意境可以看的出來登高是稍遜風騷了,我認為登高這首詩可以一般去欣賞,讀詩完全不必拘泥於古人評論,若是人云亦云那就東施效顰了呵呵
-
3 # 江水趣談
因為這首詩的寫法和佈局,使詩人憂國傷民的情操,不僅反映了自己的苦痛,更是寫出了當時國家的許多難以直說的東西。
《登高》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於大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寫景,述登高見聞,緊扣秋天的季節特色,描繪了江邊空曠寂寥的景緻。首聯為區域性近景,頷聯為整體遠景。
1.杜甫的《登高》也受到了歷代詩評家的推崇,評價之高,較《黃鶴樓》有過之而無不及。
明代的著名詩評家胡應麟,就贊杜甫的《登高》為古今七律第一,清人楊倫《杜詩鏡銓》中亦評: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2.之前小樓精讀過的《黃鶴樓》,就被宋人嚴羽、清人吳昌祺推為唐人七律第一。
3.安史之亂結束後,杜甫曾在其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寫道:“青春作伴好還鄉”。
但他的歸鄉之旅並沒有成功,時勢動亂,他又貧病交加,行至半途,杜甫就返回成都,投靠他的好友嚴武。可惜,不久嚴武逝世,杜甫失去依託,他只得離開成都,四處漂泊,最後到了夔州,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秋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後四句抒情,寫登高所感,圍繞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發了窮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鄉的悲哀之情。頸聯自傷身世,將前四句寫景所蘊含的比興、象徵、暗示之意揭出。
尾聯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詩語言精練,通篇對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對,充分顯示了杜甫晚年對詩歌語言聲律的把握運用已達圓通之境。
此詩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對起。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裡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江水》)的意味。
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迴旋的鳥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
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
“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湧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透過沉鬱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阪”、“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首先文無第一,這是大多數人的共識,不過人各有所好,有的人讀到一首詩,心裡喜歡得不得了,將其推為心中第一,這也是情理之中。而能被歷代詩評家推崇,被很多人評為心中第一,必是詩中難得的精品。
-
4 # 白馬侃詩文
很多年來,更確切地說是一千多年以來,詩評家和律詩愛好者都喜歡爭論自古以來的七律詩歌中排名第一的是哪一首。這個問題其實源自我們愛為一類事物排名次,爭長短的習慣,儘管明明知道“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人們常拿崔顥的《黃鶴樓》詩與杜甫的《登高》作為七律第一的侯選篇什。兩首詩如下: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懷。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二詩皆以氣貫全篇,暢達無滯。但是《黃鶴樓》意象單純,以單一意象黃鶴樓縱橫時空,令人懷想仙人乘鶴優遊後,詩人自身的落寞感,空虛感。全篇以“空”字為詩人的主觀感受。仙去地空,鶴去樓空,雲遊天空,樹外川空,草上洲空!完全是一種閒愁。至結句寫“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仍不外乎鄉愁。這種意境是比不過《登高》裡“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
再拿格律來說。《黃鶴樓》是半格律,只是後兩聯合律,而《登高》格律精嚴,全篇通對,句中自對,這是《黃鶴樓》所不能比的。
再孝看二詩的主題思想。《黃鶴樓》與《登高》都寫了愁思,《黃鶴樓》只是抒發個人小情懷,《登高》中的悲苦與憂愁摻雜了個人情懷,人生遭遇,憂家憂國諸多複雜因素。孰大孰小,一讀即知。
最後比較崔顥與杜甫的人品,我們就會呵呵一笑:詩聖第一!
-
5 # 長安萬卷樓
說實話,《登樓》還不是杜甫七律詩最好的典範,《登高》更勝一籌。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被後世稱為“ 詩聖” 與李白合稱“ 李杜”。 李白的長詩、杜甫的七律是唐代詩歌的佼佼者。尤其是杜甫的七律,不但內容深刻,同時格律齊整,可謂唐文學殿堂中的精品之作。
杜甫一生作詩很多,七律大約有155首。《登樓》是杜甫最著名的七律詩之一,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中老杜的詩歌風格,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非虛言也。 如果說杜甫的表達憂國憂民的七律,那《登樓》是必須要被提及的。這首詩所創作的季節是春天,但是詩人卻聯想到了當前大唐王朝面臨的危機,詩人不免傷心。詩如下:
《登樓》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樑甫吟。
這首詩詩人即景抒懷,最大程度體現出了詩人語壯境闊,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還有一首《登高》也被譽為“唐人七律第一”,因為無論是格律還是內容,還是藝術角度,這首詩都堪稱七律的典範之作。特別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見常見滾滾來”一句更是被後世文人推崇備至。 -
6 # 南郭行吟
杜甫的《登高》,全詩八句四聯,句句皆對,又對得渾若天成,毫無斧鑿之痕,讓人不得不佩服詩人駕馭文字的深厚功力。起句峭拔,接句紆徐;且“天高”與“風急”、“沙白”與“渚清”自對,節奏急緩、張馳有度。前句急風呼嘨、高猿長鳴,後句渚清沙白、飛鳥低迴,這樣一幅動態的聲像畫圖,給人以感官上的衝擊,首聯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頷聯把秋天的景色描摹得淋漓盡致,出神入化。“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如聞落木窸窣之聲,如見長江洶湧之狀。這磅礴的氣勢,前人贊之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毫不為過。前兩聯著力寫景,頸聯用“悲秋”“多病”直抒胸臆,把眼前景與心中情緊密聯絡起來,用“常作客”與“獨登臺”表達客居他鄉的孤獨苦悶,情景交融、詩意愈深。尾聯分承五六兩句。本來興致盎然地登高望遠,被潦倒的處境、斑白的雙鬢,變成排遣不盡、驅趕不絕的苦恨與悲愁。這首《登高》”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稱他為“曠代之作”,尊推為“古今七言律第一”當之無愧。
-
7 # 筆談偶拾
我個人認為,在中國浩如煙海的詩詞中,沒有哪一首是絕對的登峰造極、古今第一,能夠流傳至今,它們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品,所謂第一,不過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各人觀點。
-
8 # 獨醒花
範笑歌先生是研究杜甫的專家,範先生曾說,杜甫有很多首詩是唐詩第一,甚至是中國詩歌第一。
比如思婦詩,念子詩,寫境詩,記敘詩,議論詩,懷古詩等等,從各角度看,杜甫的詩歌都能撥得頭籌。
最偉大的詩歌一定出自偉大的心靈,如果你的心靈與詩人不能契合,也就體會不到其詩歌的魅力,而杜甫的詩就是這樣。
自古喜歡杜詩的都是仁人志士,蘇軾,陸游,文天祥,顧炎武,林則徐,梁啟超,金庸都是杜迷,足以說明杜的偉大。
-
9 # 山裡人22
自古以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怎麼會有那首詩排第一了呢?文學這方面,因為人的興趣點不同,所以很難有一個共同的標準評判作品,所以,根本就沒有第一、第二之說。
-
10 # 老大哥3166
黃鶴樓
唐 ·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回覆列表
讀唐詩總繞不開兩個人,李白和杜甫。
學生時代更愛李白一些,愛他的灑脫不羈,愛他“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爽痛快,那是少年人最羨慕的境界。後來自己也經歷了些事,便偏愛杜甫多點,愛他的詩沉鬱頓挫,愛他即便身處陋室依舊憂國憂民,“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的詩,值得所有人仔細品讀,那裡面是一個文人在自己所處時代所能展現的,最好的風骨了。
言歸正傳,這題問《登高》為什麼被評為唐詩七律第一?那我們首先有必要弄明白七律是什麼?這種體裁的詩又講究什麼?
七律即七言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它起源於南北朝,萌芽於齊樑新體詩,定型於初盛唐之間。杜甫全面開闢了律詩的境界,時事政論、身世懷抱、風土人情、文物古蹟,一概熔鑄於精嚴的格律之中,把這一詩體的價值提到了足與古詩、絕句並立相峙的高度。
七律詩體對格律要求非常嚴謹,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篇幅固定,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押韻嚴格,一般逢偶數句押韻,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後的一個字要同韻;講究平仄,就是在一般情況下,以兩個音節(兩個字)為一個音步,平仄互動安排,因此根據平仄律,七言律詩有四個標準句型: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要求對仗,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
這首《登高》便將七律詩的格律之美展現的淋漓盡致,煉字精到,對仗工整,符合中國詩歌的“建築美”。對照上面那四點,我們逐一分析。
篇幅固定這點咱們就不說了,先看押韻吧。來,讀一遍,看偶數句,“回,來,臺,杯”,“huai lai tai bai”,全部壓"i"。多讀讀,你品你品,真的很好讀,以前上學的時候,我就挺喜歡讀這種格律工整又押韻的詩,因為基本上這種詩讀幾遍就能記住了。
再看平仄,就是我們平時常說的一二聲,三四聲,我們來品品。
風急天高猿嘯哀,——平仄平平平仄平
渚清沙白鳥飛回。——仄平平仄仄平平
無邊落木蕭蕭下,——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盡長江滾滾來。——仄仄平平仄仄平
萬里悲秋常作客,——仄仄平平平仄仄
百年多病獨登臺。——仄平平仄仄平平
艱難苦恨繁霜鬢,——平平仄仄平平仄
潦倒新停濁酒杯。——平仄平平仄仄平
完美!
最後我們再來看對仗,這也是《登高》被譽為唐詩七律第一的關鍵原因。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病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首聯:猿嘯哀 VS 鳥飛回
頷聯:無邊落木VS 不盡長江 ; 蕭蕭下VS 滾滾來
頸聯:萬里悲秋 VS 百年多病;常做客 VS 獨登臺
尾聯:艱難苦恨 VS 潦倒新停
ps:(“潦倒新停”的意思就是衰老多病,新近停止,杜甫此時已經到了晚年,因肺病只能戒酒,但重陽登高,例應喝酒。所以“艱難苦恨”和“潦倒新停”表達的意思一樣)‘
杜甫確實將七律推到了新的藝術高度。
說完《登高》的體裁,我們再來品讀這首詩的情感。《登高》之所以被譽為唐詩七律第一,其所蘊含的情感也極為感人。
《登高》是杜甫五十六歲時在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此時的杜甫是年老多病還四處飄零無以為家。其實稍稍瞭解杜甫生平的人都應知道,杜甫一生極為坎坷,前半生出身優越,年少意氣風發,後來迎接他的就是困守長安,鬱郁不得志,經歷戰亂離散,晚年漂泊無依。
所以杜甫寫《登高》,寫的就是他這一生的漂泊無依,飽受離亂之苦,寫的是他的不甘,悲哀卻又無可奈何。是時局弄人,是命運難測,明明最有雄心壯志的人,明明那般憂國憂民想做一番實事卻終其一生沒能如願。
再讀這首詩,風急,猿悲啼,天、風,沙、渚,猿嘯、鳥飛;接著便是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常作客”,就是說自己飄泊無定的生涯,“百年”即到了暮年,“悲秋”更是直接寫悲痛了。“艱難苦病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老病無依,喝杯酒都不行了。
我愛杜甫,愛讀他的詩,為他一生坎坷難過,但更佩服他無論出於何種境界依舊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我想那是文人最好的風骨。何況,杜甫可是被譽為“詩聖”的人物啊,那個時代沒有給他的東西,歷史終會還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