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路之意

    提到道光帝,他的一生並沒有多大的亮點可尋。因為他接手的大清王朝,本來就已經破敗不堪,即便是道光想要有所作為,也無濟於事,因為這位君主處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上,已經被歷史所淘汰。作為封建社會中的君主,他無疑是稱職的,他躬行節儉、整頓吏治、嚴禁鴉片,在“守成之君”的道路上全力奔跑。然而,他卻跑錯了方向。可能是因為不堪重負,在公元1850年,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結束了自己勤奮節儉而又平庸軟弱的一生。

    要說這位君主的一生,亮點沒有,讓人吐槽的地方還是比較多的。在他選擇繼承人這件事情上,體現的尤為突出。按照歷代君主選擇繼承人的標準,只有那些德才兼備的人才能繼承大統。然而,道光帝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似乎忘記了才能這一重要選項。所以,後人為恭親王奕欣鳴不平。

    咸豐皇帝的母親是正牌的皇后,道光皇帝很看重這個女人,自然也就器重他。咸豐本是道光皇帝的第四子,但由於三個哥哥全部夭折,所以順其自然地成為了嫡長子,古代皇帝傳位,大多傳於嫡長子,這樣說來咸豐繼位也算是名正言順。

    道光皇帝曾帶皇子們出去打獵,但由於咸豐卻沒有動手打獵,因為他不忍傷害生靈,更不願與兄弟們爭高低。他的心地善良和心懷萬物讓道光皇帝很欣賞,再加上咸豐對道光皇帝十分孝順,所以他成為了道光皇帝選擇皇位繼承人的首選。

    雖然“鬼子六”德才兼備,但最終敗給了咸豐的善良和對道光皇帝的體貼與孝順,道光皇帝最終還是選擇了咸豐皇帝,理智敗給了親情。

    第二次,道光弄了兩個盒子,一個金制,一個木製,金制的雕著龍,金光閃閃的;木製的刻著麒麟,漆得油黑髮亮。道光讓兄弟兩個各挑一個。老四說:六弟先挑吧。老六聽了,好象沒聽過儒家炮製的孔融讓梨似的,下手就把金盒抓到了自己手裡。老六不知道,手裡抓獲的是金盒,屁股底下失去的卻是龍椅啊,親們,這就是格局哈。最後只混個恭親王的名號。老六笨就笨在這裡,自己面對一個盒子就急得猴兒似的,不會虛偽害死人哪。估計跟他的老師、來自四川的卓秉恬教導無方有關!

    道光皇帝為何不傳位給鬼子六恭親王?

    一、奕欣有才,奕詝有德。

    奕欣十分有才,他在洋務運動時期,做了很多成績。而奕詝的德,當時道光帝帶著皇子們去狩獵,其他皇子都爭先恐後的獵殺獵物,只有奕詝一箭不發,道光問他為何這樣,他說不忍心傷害生靈,於是道光大悅:此真帝者之言!。

    當時的清朝,已經是風雨飄搖,西方列強勢力強過清朝,此時只有尋求改革,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才能救大清,而洋務運動的成功,也足夠證明奕欣的治國思路的正確性,所以才有“鬼子六”的稱號。可是,道光這個皇帝,並不願意看到改革,所以道光對此,並不是特別支援!

    而奕詝就看懂了道光皇帝的心,他知道,下一任繼承人並不需要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要穩穩當當地將皇位繼承下去,保證這個國家不出亂,守住祖宗的基業,這正符合道光的想法。而讓奕欣繼位的話,改革的風險太大,而奕詝老實巴交,比較保守。

    三、奕欣思痛,奕詝思舊

    鴉片戰爭讓大清喪權辱國。面對失敗,要麼痛定思痛,尋找原因,全力追趕;要麼痛定思舊,避而不談,自欺欺人。遺憾的是,道光帝選擇了後者。

  • 2 # 史不知味

    道光皇帝之所以會選擇傳位給咸豐皇帝,實際上是私心作祟。

    咸豐和奕訢二人,誰更有能力,誰更適合當皇帝,道光難道不清楚?道光心裡絕對一清二楚。

    可是,道光卻仍然選擇了咸豐,而不是奕訢。

    咸豐不僅是道光皇帝的第四子,他的生母更是在道光十四年被立為皇后,這個身份顯然高於奕訢。

    然而清朝其實並不以嫡長子繼承製作為選擇繼承人的規則,而是選擇了“立賢”這一規則,即誰有能力就讓誰繼位。

    這一點在康熙年間尤為明顯,也可以說是康熙確立了這一規則,所以康熙年間才會出現九子奪嫡。

    道光也是這樣,如果他最後是因為咸豐作為嫡子這一身份才選擇咸豐的話,他一開始就不會讓咸豐和奕訢相爭。

    所以,道光皇帝之所以會選擇咸豐,絕對不會是因為咸豐年長於奕訢,也不是因為咸豐生母是皇后。

    既然道光選擇咸豐,並不是因為咸豐的嫡子身份,那又是因為什麼呢?

    在我看來,道光之所以會選擇咸豐,原因不外乎兩點。

    這一點,其實很多人都知道,尤其是道光皇帝這樣的上位者更是心知肚明。

    然而,這對於道光而言也是一場艱難的考驗,或者說是一次艱難的抉擇。

    他可以選擇逆風而上,讓清朝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風口之上,獲取更大的發展機遇。

    有一句話叫“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

    只是道光皇帝經歷了一場鴉片戰爭之後,被嚇怕了,被列強和時代的劇變嚇怕了,從而選擇了退縮。

    也就是說道光皇帝在某種程度上主動放棄並遠離了這個風口,甚至還想要堵住這個風口,因此失去了機遇。

    而二十多年之後的明治天皇顯然就比道光要果決得多,明治天皇遭遇的情況遠比道光要遭到100倍!

    可是,明治天皇卻選擇了逆風而上,把握住了這個風口所帶來的機遇。

    道光皇帝的能力和格局可見一斑,不過一平庸無能之輩而已。

    道光不僅要為自己做選擇,他還要為繼任者做選擇,還要為大清國做選擇。

    咸豐和奕訢二人能力孰強孰弱,道光一清二楚。

    咸豐絕對是一個資質平庸之人,道光就夠平庸了,而咸豐卻遠比道光更加平庸,並且和奕訢一比還相對保守。

    奕訢不僅能力強,也更加激進。

    倘若讓保守而又平庸的咸豐繼位,咸豐絕對只會沿著道光的方向走下去,而且還會比道光更加失敗。

    而讓激進而又有能力的奕訢繼位,奕訢很大可能會一改道光之策而選擇把握住時代的風口,讓清朝獲得新生。

    不過,也有可能不是新生,而是就快毀滅。

    道光此人能力本就一般,又被列強嚇破了膽,根本就不敢有一絲一毫的進取之心,他不敢賭奕訢能不能帶著大清國走出困境。

    所以,他就只能選擇保守的咸豐,讓咸豐得過且過。

    而在這個選擇當中,其實道光又夾雜著很大的私心。

    清朝在1842年被迫和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這一不平等條約,可以說是開啟了大清國最後幾十年的屈辱。

    道光其實深知這份條約一簽,他將來在史書之上的名聲一定會很臭。

    於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讓繼任者“更臭”,這樣一來他就能夠成功地轉移後人的注意力。

    事實上道光的這個辦法很成功,能力遠比他更加平庸的咸豐繼位之後,正事沒幹幾件,反而留下了一個爛攤子。

    道光雖然輸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可好歹控制住了局面。

    可咸豐呢?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時,列強甚至都打進了皇城,咸豐更是嚇得一路狂奔而至熱河行宮,從此再不敢迴鑾。

    而且咸豐還和列強簽了幾份更加糟糕的條約,也因此吸走了史書更多的注意力,所以咸豐的罵名才比道光嚴重很多。

    為什麼?

    原因就在於道光此人極度之虛偽。

    林則徐虎門銷煙之後,英國以此為藉口發動了鴉片戰爭,道光皇帝一開始不知英國虛實而以天朝上國自居。

    於是,他就意氣風發地說:“既然已經開打了,那就一定不能再示弱,我不怕你們激進地打,就怕你們不敢打!”

    打了兩年還沒打完,又看見英國船堅炮利,道光就怕了,就想求和了。

    可是,怎麼才能名正言順地求和。

    道光的虛偽就在這了,明明是他怕了,他非要說“朕因億萬生靈所繫”,所以生命財產不能受一點危險。

    又不是他上戰場,他有什麼危險?

    這麼說還不夠,他還要說一句“以民命為重”,說他之所以選擇求和,不是為了他自己,而是為了天下百姓。

    或者說,擋住天下悠悠眾口。

    他怕讓能力更強,也更有進取心的奕訢繼位,會比他做得更好,讓天下悠悠眾口對他不停地唾罵。

    如此一來,身後名毀矣。

  • 3 # 澳古說歷史

    以當時清朝所面臨的局勢,恭親王奕訢未必就能做的比咸豐好!因為咸豐的能力其實並不比奕訢差。咸豐即位之時,清朝正是處於內憂外患,民不聊生之際,不但內有太平軍作亂,外有列強襲擾,且因朝堂腐敗盛行,更使國庫空虛,無以為繼。可以這麼說,道光傳給咸豐的大清早已不是嘉慶傳給道光那個還有希望的大清,而是一個已經爛到根上,瀕臨崩潰的大清。

    就是這麼一個已趨於崩潰的清朝,咸豐卻是硬生生的將它給撐了下來,讓清朝得以繼續存在近百年的時間。就單憑這點,咸豐的能力就差不到哪裡去,至少對於清朝而言,他還算是一個比較合格的君主。

    以史而言,咸豐的資質在清朝皇帝中雖不是最好的,但卻也是中游偏上的。他即位後便勤於政事,大手筆地對朝政進行改革,嚴懲貪汙腐敗,如罷斥了道光朝任軍機大臣二十餘年貪位保榮的穆彰阿,處決了臭名昭著的投降派官員兩廣總督耆英,其改革力度和決心遠超嘉慶、道光兩代君主。重用敢於任事的肅順,支援肅順等革除弊政,採納其以漢制漢的政策,重用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等漢臣,讓他們掌控軍政要權,繼而拯救大清。

    其後,推行厘金制度,用以替代當時因太平天國起義而處於癱瘓狀態的國內常關的職能,繼緩解清朝國庫空虛的問題,增加清朝國庫的賦稅收入。

    可以說,從咸豐即位,種種表現來看,他雖存在著各種的缺點,比如優柔寡斷(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曾反覆在戰與和來回徘徊,繼而讓清軍喪失了諸多戰機),貪生怕死(英法聯軍進犯北京時,還未抵達北京,咸豐就狼狽逃至承德,致使清軍再無心應戰,北京失守,圓明園等瑰寶毀於大火之中)等等,但也算是一個合格的君主,他頗思除弊求治,是勵精圖治,嚴懲貪汙腐敗,並無視滿漢之分,重用左宗棠、曾國藩等漢臣。由此本已趨於崩潰的清朝,在他的縫縫補補之下,得以再次苟延殘喘近百年的時間。

    而今人之所以多數認為咸豐是一個無能之君,究其原因在於咸豐實在是太倒黴了!可以說咸豐是中國二百餘位皇帝當中命運最悲慘的一位。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波及範圍最廣,實力最強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讓他趕上了;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讓他攤上了;中國二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沒落讓他碰上了。同時,他所繼承的清朝又是一艘已經是航行二百餘年,早已是千瘡百孔的破船。所以如此之局面,咸豐能做到那般局面,以他的資質來說,已算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了!

    當然,咸豐能力雖不弱,但較之奕訢確是差了些許,而他之所以能坐上皇位,原因還在於他有個好師傅

    當時,道光皇帝駕崩前,膝下有六子:皇四子奕詝、皇五子奕誴、皇六子奕訢、皇七子奕譞、皇八子奕詥和皇九子奕譓,而這六子中道光最鐘意的就只有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這兩位皇子,奕詝“長且賢”,而奕訢“天資穎異”,雖為庶出,但清朝皇位傳承並不在意嫡庶(康熙、雍正、乾隆、嘉慶皆非嫡子)。

    最初,道光在咸豐和奕訢之間,是兩為其難,兩人選誰都可以,但又選誰都為難,選擇咸豐,又覺得奕訢可惜,選擇奕訢,又覺得咸豐可喜,總之道光是糾結,糾結,再糾結。但是,咸豐在他師傅杜受田的教導下,卻逐漸在道光的心中佔據著更為重要的位置,並最終戰勝奕訢,成為大清新一代的君主。

    彼時,咸豐的師傅杜受田,他深知自己的學生在才能上是絕對比不過奕訢的,無論是文,還是武,所以他就教導咸豐要知道揚長避短,既然文武都比不上奕訢,那就劍走偏鋒,比孝,看誰對道光更孝順。由此,在杜受田的刻意教導下,咸豐不管在什麼時候,都在極力的表現自己的仁與孝。

    比如某次,道光帶著諸皇子們去南苑打獵,讓他們比試射獵騎術,看誰厲害。要比射獵騎術,咸豐顯然不是奕訢的對手,於是乎他就遵循杜受田的教導,著重表現出自己的仁。當時在打獵的過程中,他是一箭不發,待道光問他後,他就答到:此時正是萬物繁衍,孩兒不忍殘害新生的生命,更不忍讓它們骨肉分離,因此不忍射殺。而道光聽到他這般回答,自然是被深深的感動了,想著自己的孩兒居然這般仁厚,寧願不要我的賞賜,也要保護好這些小生命,真是宅心仁厚啊!

    再比如道光衰病時,準備召咸豐、奕訢入對。兩位皇子分別請教了老師。奕訢的老師告訴他要儘量顯示出自己的治國才能,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咸豐的老師杜受田卻告訴他:在道光自言老病,問他治國方略時,不要解答任何問題,就是要一直跪在地下磕頭痛哭流涕,說父皇不老,定然能病癒,長命百歲,以表孝順之心。此後,道光召見並詢問他們治國之策時,兩位皇子就皆照自己的老師所說的那般做,後顯然是咸豐更勝一籌。

    試想,皇帝也是人,對於一個人來說,他能不想長命百歲,能不想自己的兒女孝順自己嗎?由此,當道光臥病在床之時,奕訢只知在道光的面前誇誇其談,不問一句道光的病情如何,而咸豐卻是一句不說,只知跪在地上,乞求道光能夠長命百歲,兩相比較下,試問誰更受道光的喜愛呢?顯然是咸豐。

    道光畢竟是一個將死之人,人將死就越發的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孝順自己,能夠關心自己。而咸豐的那些仁孝的舉動,就正好迎合了道光的心思,望著咸豐這位時常跪在自己的身邊,乞求上天讓自己的父親一定要長命百歲的兒子,道光自然是越看越順眼,越看越喜歡。如此,隨著道光越來越喜歡咸豐,越來越傾向咸豐,大清的皇位最終也就落到了咸豐的手中。

    只得說,咸豐能戰勝比自己能力強的六弟奕訢,成功坐上皇位,靠的就是仁與孝。

  • 4 # 跪射俑

    終道光皇帝一生,總共有九位皇子,他們的年齡相差極大。長子叫奕緯,出生在嘉慶十三年,幼子叫奕譓,出生在道光二十五年,兄弟倆足足差了三十七歲。我們按照時間段,可以把道光皇帝的兒子們分為三個批次。

    第一批,從皇長子到皇三子,他們都出生於道光十年之前。皇長子的生母是個婢女,地位低下,也不知道光為什麼一時興起,讓人家懷孕了,生下了長子。事情傳出去,還是王爺的道光臉都丟盡了,高貴的皇子,竟然和卑微的婢女生了小孩,虧大了,虧大了。可嘉慶皇帝高興呀,又添了個孫子,當即下令,封奕緯生母為側福晉,這樣一來,你們倆可以名正言順的在一起了。因為母親的緣故,也由於自身頑劣的個性,奕緯始終不討父親喜愛。好多年了,還是個貝勒,待遇沒有半點提升。皇次子、皇三子出生於道光九年左右,都不幸夭折,為了表達懷念之情,父皇把他們葬在姐姐端憫固倫公主的園寢裡。

    轉眼就是登基後第十個年頭,道光皇帝快五十歲了,竟然只生過三個兒子,其中兩個早殤,唯一健在的奕緯又是這幅德行。怎麼辦啊!大清江山,託付給誰呢?死馬當活馬醫吧!讓奕緯好好學習,把他培養成一名合格的接班人!可惜奕緯還是那麼不成熟,多年不受待見,心裡的陰影面積很大。師傅怎麼教導他,他都無動於衷。有一次,突然爆發了,對師傅怒吼:以後我要是當了皇帝,第一個就殺了你!師傅一聽,嚇得嚎啕大哭。皇帝就他一個兒子,如果登基了,我全家性命都保不住,涼涼。

    很快,這句話傳進了父皇耳朵裡,道光頓時勃然大怒,小兔崽子,師傅也是你敢威脅的!就親自跑過來教訓奕緯,可能是氣過頭了,下手有點重,一不小心,打到了要害之處。受此挫折,奕緯心力交瘁,抱病不起,沒過多久便去世了。道光儘管懊惱,終究無濟於事,世界上沒有後悔藥吃。

    靠邊站的皇五子

    皇長子的死,令道光皇帝陷入新的煩惱。知天命的人了,身體一天天衰老,以後還能生出皇子嗎?他不敢做出類似的保證。年輕的時候不怎麼行,老了就更難了。

    為了繁衍子嗣,他一直在選秀女入宮,道光二十年,那俊十五歲的女兒入宮了,封為琭常在,此時道光已經五十九歲了。幸運的是,後宮很快傳來了喜訊,皇子誕生了!皇子誕生了!還不止一個。也許是道光用了什麼宮廷偏方,接下來的時間,從皇四子一路生到皇九子,六十四歲還生小孩,煥發了第二春。

    數量雖然多了,有機會繼承皇位的無非就是皇四子、皇五子和皇六子。道光二十六年制定立儲詔書時,皇七子奕譞不過六歲,年齡太小,老八、老九更不用說了。國賴長君,有年長的皇子為什麼不立呢?主少國疑,正是後宮、大臣奪權的好機會,道光不敢冒這個風險;而且皇七子他們的能力根本無法考察,萬一長大後和奕緯一樣,不成器呢?為了穩妥起見,道光不敢也不可能考慮他們。

    皇四子、皇五子同年所生,皇五子叫奕誴,僅比哥哥小六天,個性十足,不受父皇喜愛,屢屢受責。奕誴海量,特別喜歡喝酒,有一次請別人吃飯,只允許客人拿酒杯,不允許動筷子,客人喝著喝著,餓的飢腸轆轆,百般請求,王爺總算大發慈悲,讓下人端來了餃子,客人大喜,連忙開動,結果辣的要命,根本無法下嚥,只能乖乖陪王爺喝酒,身邊的的奕誴哈哈大笑,心裡無比快樂,奇葩到這個份上,也是沒誰了。道光失望之餘,把奕誴過繼給死去的弟弟綿愷,你都不是皇帝的兒子了,當然沒有繼承權一說。

    為什麼是咸豐?

    接下來就是皇四子和皇六子了,道光這位老皇帝、老父親,為什麼要選擇皇四子呢?咱們先看正史,正史是不可能記載這些東西的,哪個紅標頭檔案會寫宮闈祕事呢?迴避都來不及,就怕外人想入非非。那就看野史吧,野史說了不少,不一定可信,但是從道光留下的兩份遺旨看,未必是空穴來風。

    有觀點認為:是奕詝的仁愛之心打動了道光皇帝。某年某日,道光皇帝組織了一次狩獵,讓兩個兒子比武。滿洲以騎射問鼎天下,今天誰打的獵物多,誰就獲勝!身體強壯的六阿哥當然不會錯過這個好機會,三下五除二,斬獲頗豐;等到結束時,兩位皇子回來交差,只見六阿哥不負眾望,帶來了許多戰利品。而四阿哥兩手空空,什麼都沒有。道光有些納悶了,列祖列宗的騎射本領都不錯,怎麼我這代就不行了,四阿哥一樣獵物都沒沒有,平時在幹什麼?就算自己不行,讓侍衛出出手,打幾隻兔子總可以吧!太令人失望了!誰知奕詝特別善辯,說現在是春天,萬物生長的季節,兒臣實在是不忍心殺害生靈,與兄弟們爭個弓馬之長。道光一聽,特別感動,沒想到我兒子如此仁愛,以後萬一繼承了大統,肯定是百姓擁護的好皇帝,反正不會是暴君。

    還有一件事,道光晚年,曾經把皇四子和皇六子叫到床前,想考驗他們的治國水平。題目是:假如父皇駕崩了,你們將如何治理天下。奕訢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很快提出了很多辦法。輪到四阿哥了,就聽見他一直哭啊,哭啊,沒完沒了。什麼情況?原來,四阿哥聽到父皇要駕崩這句話,憂傷過度,不能自已,根本沒有心思去想什麼治國之策。道光知道後非常感動,小夥子,就是你了!我的寶座,就由你來繼承吧!

    然而,眼前發生的一幕幕都不是奕詝內心的真實想法,他在表演,教他這樣做的人是師傅杜受田,道光皇帝被騙了。杜師傅準確抓住了老皇帝的心理需求,揚長避短,克服皇四子體力、智力等方面的缺點,打出仁孝這一金字招牌。

    杜受田

    現在道光可看清楚了,兩個兒子,一個德行突出,一個才華突出,該怎麼選呢?是看重前者還是重視後者?現在滿清的統治一天不如一天,已成中衰之勢,嘉慶、道光兩代君主,都有志於改革,最後卻不了了之。眼下的局面,需要有能力的人站出來,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可是,奕訢真的是這樣的人嗎?他的才華雖然勝過哥哥,畢竟年輕,沒有社會閱歷,真要是上臺了,大刀闊斧的幹一場,成功了,最好不過,失敗了,積蓄已久的社會矛盾爆發,王朝就會出現動盪,甚至有馬上覆滅的危險。奕詝雖然平庸,好歹仁孝,不會做出格的事情,他上臺了,穩定,不會有大的變動。

    最終,道光皇帝選擇了穩妥路線,因為他自己就是個謹慎小心、暮氣沉沉的六十衰翁,不願折騰,也沒有什麼闖勁。有一次,他曾對某位上任的官員說:“譬如人家一所大房子,年深日久,不是東邊倒塌,即是西邊剝落,住房人隨時粘補修理,自然一律整齊,若聽任破壞,必至要動大工。”寧願小修小補,不願大破大立,這就是道光皇帝的處事辦法。讓奕詝上位,他仁愛孝順,能力一般,不會有大動作,至少保本,即使無法中興,王朝也不會有劇烈的動盪,維持既有的現狀吧。

    就這樣,年僅十九歲的奕詝登上了皇帝寶座,他統治的,是一個人口超過四億、腐敗叢生、千瘡百孔的江山。沒多久,洪秀全在廣西起事,咸豐皇帝急的焦頭爛額,連連哀嘆。政壇有時候就像舞臺,特別需要演技,如果道光皇帝瞭解了寶貝兒子的真實面目,不知會作何感想。咸豐雖然執掌了天下,可他才不配位,德不配位,對國家、對百姓、對本人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十一年後,他在避暑山莊淒涼地死去,留下孤兒寡母,還有八位輔政大臣。

  • 5 # 崔浩暢談歷史

    公元1850年,清朝道光皇帝駕崩。

    此前,道光帝祕密冊立第四子奕詝(zhǔ)為皇太子,冊立第六子奕訢(xīn)為親王,並於臨死前在群臣面前公示皇帝遺願。

    如此,奕詝在老爹死後,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元咸豐,奕詝就是咸豐皇帝。

    然而,咸豐皇帝的治國表現,卻嚴重地辜負了道光帝對他的殷切期待。

    公元1851年,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爆發了以洪秀全為首的農民大起義,不久農民起義軍攻佔東南各省,並建立太平天國。

    為了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咸豐帝雖重用曾國藩等漢族大臣招募團練攻擊起義軍,但終其一生,他也沒能將這個起義鎮壓下去。

    公元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帝在與外國使節交涉過程中,過於強調三跪九叩的禮節,又欺詐虐待性地處置外國使臣,導致英法聯軍義憤填膺地攻入北京、搶劫併火燒了圓明園。

    在此國難當頭之際,咸豐帝不思如何守護江山,卻逃到熱河的承德避暑山莊醉生夢死、自娛自樂,留自己弟弟恭親王奕訢與外中國人談判、處理外交糾紛。

    在弱國無外交的形勢下,恭親王奕訢只好與英國、法國等西方列強簽訂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暫時緩和了中外矛盾。

    公元1861年,身體被國家大事、無度玩樂過度透支的咸豐皇帝抑鬱而亡,臨死前,他遺命載垣、肅順、端華等八大臣輔佐幼子載淳繼承皇位、治理天下。

    才不配位、無力解決清朝內憂外患的咸豐皇帝

    隨後,恭親王奕訢與載淳生母葉赫那拉氏密謀,將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或斬殺、或廢黜,如此咸豐帝生前身後的治國、託孤,全部宣告失敗。

    從公元1861年起,載淳生母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訢共同治國,開展洋務運動、鎮壓太平天國,清朝實現了攻滅太平天國、同治中興的短暫興盛時期。

    總之,從咸豐皇帝平定內憂、處理外患的行為中,我們可以看出,咸豐帝是一個無才、無能的劣質皇帝,而從恭親王奕訢對外與英法聯軍談判,儘快處理外患,隨後對內支援曾國藩、李鴻章等漢臣鎮壓太平天國、大興洋務運動,謀求富國強兵的行為中,我們可以看出,奕訢是一個有才、能力非凡的優質親王。

    才華橫溢、能力非凡的道光帝六子奕訢

    那麼,我們就會疑問,道光帝為什麼要放棄有才、有能、有德的奕訢,冊立無才、無德、無能的奕詝為太子呢?

    本人認為,原因如下:

    其一,奕詝的年齡、出身,比奕訢優厚。

    道光皇帝一生有九個兒子。

    其中,皇長子奕緯,舉止粗俗野蠻,還吸食鴉片,不尊重老師,曾揚言要當皇帝殺老師,母親那拉氏地位低微,最可悲的是,年長的奕緯竟早死;

    皇次子奕綱,成長到兩歲就短命而死;

    皇三子奕繼,成長到三歲也夭折了;

    皇五子奕誴(cóng),舉止調皮、行事不講究禮節,行為放蕩不羈、無所拘束,令人失望透頂,公元1846年,道光帝將奕誴過繼給惇王綿愷,算是將他排除在皇位候選人之外;

    皇七子奕譞(xuān)、皇八子奕詥(hé)、皇九子奕譓(huì)在道光帝晚年時年齡尚小,難以承擔軍國大任。

    於是,道光帝將選擇繼承人的目光放到了年長的奕詝和愛子奕訢身上。

    皇四子奕詝,十歲時,其母親,即道光帝喜愛的皇后鈕祜祿氏,就不明不白地死了,道光帝曾為此悲痛萬分,可見,奕詝是由庶子變為嫡子的皇子,也是事實上的長子,更是道光帝喜愛之皇后的兒子,正所謂愛屋及烏,再加上道光帝自己也是由嫡長子繼承皇位、治理天下的,自然對奕詝這位事實上的嫡長子頗為親近、頗為感同身受。

    而奕訢,雖說是統管後宮的靜貴妃之子,但靜貴妃沒被道光帝封為皇后,可以說是庶子,雖說奕訢才貌雙全、文武精通,頗得同樣鑽研武藝的道光帝賞識喜歡,但同樣是以嫡子繼承皇位的道光,明顯對庶子的奕訢有些隔膜。

    所以,從年齡、出身方面,奕詝比奕訢條件優厚。

    其二,道光帝曾或明或暗地對奕詝和奕訢進行了至少兩次的繼承人選拔比賽,很可惜的是,奕訢的表現雖然符合國家將來發展的才德要求,但卻不能滿足道光帝的歡心;而奕詝的表現雖然很難滿足國家將來發展所需的才學要求,但在老師杜受田的指導下,奕詝每次應對,都能恰到好處地討得老爹的歡心,所以老來安慰、不識天下大勢的道光帝,便無意識地舍國所求,有意識地為己所求,捨棄能滿國家意的奕訢,確立能滿己意的奕詝為繼承人。

    道光皇帝雖然對火槍頗有研究,但他漢化程度頗深,受儒家文化薰陶,進取心不足,守成範十足,所以他統治的三十年,國家發展沒有大規模的實質性變化,甚至遭遇到英國的進攻,可即使是這樣,道光帝也沒有重新振作,去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技術,而是繼續苟延殘喘地守成保國。

    道光帝年老時,開始多次考察四子奕詝和六子奕訢,準備從中挑選他認為合格的繼承人。

    第一次繼承人選拔測試:

    滿族人之所以能夠入主中原、統一天下,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在於滿洲八旗軍隊精於騎射,能夠在南征北戰的統一戰爭中橫掃千軍、縱橫南北無敵手,也正因如此,從康熙皇帝開始,清朝皇帝每年夏秋之際,都會到木蘭圍場進行遊獵式的軍事演習,這樣既可以鍛鍊皇子們的身體,強健他們的意志,磨鍊未來的皇帝,又能訓練八旗子弟兵們的騎射武藝,確保騎射傳統的永久不失。

    雖說後來,木蘭圍場被破壞,但清朝皇帝組織八旗子弟遊獵、堅持訓練騎射本領的習慣仍然保持著。

    道光皇帝能夠成為嘉慶皇帝的繼承人,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道光帝從小精於騎射,精熟於武藝。

    公元1813年,數百名天理教徒攻入紫禁城,當時身為皇子的綿寧,親自操持火槍擊斃兩名天理教徒,並鎮定指揮清軍平定叛亂,終於攻入宮中的天理教徒盡數被殺,綿寧因此深得嘉慶帝賞識,並被確立為繼承人,成為後來的道光帝。

    前人之事,後人之師。

    於是,為了繼續選出優秀的繼承人,延續清朝統治,將大清江山發揚光大,道光帝打算在遊獵中好好考察諸位皇子的騎射武功,以便優中選優。

    一次,在南苑的諸皇子游獵比賽中,六皇子奕訢上馬賓士如行雲流水,射獵野物如秋風掃落葉,終於,他狩獵到眾多的珍禽野獸,意氣風發地滿載而歸;

    然而,面對六弟的武藝超群、斬獲豐厚,四皇子奕詝卻遵循老師杜受田的建議,不拉弓、不射箭,不射殺一個動物,奕訢在遊獵時,曾問四哥為什麼不去射獵?

    奕詝回道:“沒什麼其他原因,這幾天我身體有些不舒服,不敢騎馬賓士、追逐野獸。”

    等到了道光帝考察皇子們的騎射成績和遊獵收穫時,風華正茂意氣風發的奕訢,將自己射獵的大量野物展示給父皇,這些豐厚收穫,果然贏得父皇的讚美;

    不過,在看到四子奕詝一無所獲時,道光帝疑惑地詢問兒子為何空手而回,奕詝聞言,不卑不亢地將老師杜受田教的說辭以自己的口吻溫言說出:“當今春暖花開之時,萬物繁衍,兒臣不忍心獵殺這些正在繁衍的母獸和已經繁衍出來的幼獸,上天有好生之德啊,更何況兒臣不喜歡殺生害命的行為,所以心痛而去、空手而歸。”

    道光帝一聽,微笑地誇獎道:“孩子,你有一副宅心仁厚的好心腸,有仁慈愛民的君子之風啊。”

    奕詝的表現,讓道光帝想到了三國演義中因對幼鹿仁慈而謀得皇位的魏明帝曹睿。

    三國演義中,魏明帝曹睿,在年少時,一次隨魏文帝曹丕遊獵,遊獵途中,曹丕射殺了一隻母鹿,並讓兒子曹睿射殺跟隨母鹿的子鹿,曹睿見狀,便在馬上哭泣著對曹丕哀求道:“父皇已殺其母,兒臣怎麼忍心再殺害其子呢?”

    曹丕聽到兒子的哀告,再想想自己已暗害曹睿之母,不能再虎毒食子地迫害兒子了,再說兒子曹睿愛惜動物,對其他親人肯定也會更加愛護。

    於是曹丕決定冊立曹睿為平原王,並在臨死前,立曹睿為太子。

    受清太宗皇太極影響,清朝皇帝們對三國演義研究頗多,自然對其中的這一情節信手拈來。

    這則故事,無疑對道光帝產生了無形的影響,讓他有意學魏文帝,將皇位傳給仁厚有愛的皇子奕詝。

    不久,第二次繼承人選拔考量又接踵而來:

    這次,道光考察的是儉奢之慾和安爭之心。

    眾所周知,嘉慶帝、道光帝對歷朝歷代成由節儉、敗由奢的歷史經驗教訓,研讀得十分透徹,也對本朝在順治、康熙、雍正年間的皇族內鬥、兄弟相殘之慘痛教訓痛心疾首,所以他們一生都非常勤儉節約、對兄弟姐妹和諧友善。

    畢竟隋煬帝楊廣殘殺兄弟、驕奢淫逸,隋朝遂滅亡,唐太宗李世民殘殺兄弟、戒奢崇儉,唐朝雖開創貞觀盛世,然終留下不義罵名;

    唐玄宗前期戒奢尚儉開創開元盛世,後期貪圖享樂驕奢淫逸,遂招致安史叛亂;

    康熙朝九子奪嫡引發康熙諸子互相殘害,康熙被諸子爭位所煩擾,進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地荒廢朝政、怠慢國事,國家由此日益衰敗;

    正因後來的雍正帝大刀闊斧地改革國家、痛治貪官、重新整理吏治,清朝才能繼續保持強盛的統治、併發揚光大,可雍正也有殘害兄弟的暴戾惡行,頗令後人不齒。

    這些成由節儉、敗由奢的鮮明教訓,這些兄弟鬩牆國家衰亡的歷史悲劇,道光帝既不想遭遇到,也不想讓他的兒子們遭遇到,所以他打算出題考量下兒子們。

    據說,這次考量,道光曾命工匠特意製作了兩個顏色、材質迥然不同的盒子。

    其中,第一個盒子為木製,被雕琢成了麒麟形狀,並被黑漆塗得油黑鋥亮;第二個盒子為金制,被雕成了龍的形狀,顯得金黃亮麗頗具威儀。

    隨後,道光帝讓奕詝和奕訢挑選這兩個盒子。

    面對父皇的試探,奕詝心機深沉地說道:“還是讓弟弟先來挑選吧。”

    於是,活躍的奕訢也不推辭,一馬當先地把金盒子抓到了手中,隨後便開始觀賞把玩起來。

    而奕詝則不慌不忙地拿到木盒子後,既沒有表現出歡喜,也沒有表現出悲傷,他只是淡定從容向父皇道謝。

    對比這兩個皇子,至少在道光帝的眼中,四子兼事實上的嫡長子奕詝一懂得對兄弟謙讓,二懂得喜怒不形於色地掩飾自己的好惡,三懂得對父皇表示感謝,四不爭搶金盒子、而是心甘情願地選擇木盒子,有崇儉去奢之良行;

    而六子奕訢一不懂得對兄弟謙讓,有與兄弟相爭之嫌;二不懂得掩飾自己的好惡,容易被臣下避凶趨吉、投其所好地利用;三不懂得對父皇表達感激之情,只顧自己心滿意足;四爭搶金盒子、捨棄木盒子,有驕奢淫逸之危行。

    於是,道光帝對奕詝更加認可,對奕訢雖然喜愛,但在託付江山這個層面上,他爭強好勝咄咄逼人的行為,導致他在父皇心中的印象分繼續走低。

    時隔不久,道光帝病體沉重,為了再次驗證自己的眼光,他打算最後再考察下兩位皇子。

    於是,第三次繼承人御前考察應運而生:

    要成為將來皇帝的人,不僅要能武、有容人之量、能友愛兄弟、能去奢崇儉,更需要有超凡見識和非凡的治國才能。

    所以在公元1849年,病重的道光帝召集奕詝和奕訢到御前奏對,想仔細考量下兒子們的聰明才智,確定誰能勝任將來的皇帝職位。

    奕詝、奕訢得令後,分別向他們親信的老師討教對策。

    奕訢的老師卓秉恬建議奕訢道:“皇上如果就軍國大事對你有所詢問,你只管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地發表你的真知灼見,相信這樣做,一定能得到皇上的青睞。”

    公元215年,曹操準備出兵征討漢中張魯,臨行前,四子曹植寫了《贈丁儀王粲詩》來為曹操壯行,曹操聽到兒子能作如此才華橫溢的詩,又是為自己壯行,一時頗為高興,對曹植也就青眼有加。

    而輪到次子曹丕送行時,只見曹丕雙眼通紅、聲淚俱下地說道:“父親年已六旬,還要舟車勞頓地征戰四方,為我們這些子孫掙前程、掃外患,兒子想到這些,就頗感痛心,願父親好好調養身體,以備將來能讓兒子好好孝敬您。”

    相比於曹植華而不實的壯行詩,曹丕的哭送,明顯更感動人心,於是,在立繼承人這個問題上,曹操原本偏向於曹植的心,也從此逐漸轉向“仁孝”的曹丕。

    有鑑於此,奕詝的老師杜受田建議奕詝:“如果對時政大事發表高明見解,你的智慧和見識可能比不過六皇子奕訢。所以我們不能與他針鋒相對,要避實擊虛。

    如果皇上說自己既老又病,將不久於人世,偌大的江山該怎麼治理?你不用如實回答此問題,只需要跪在地上埋頭哭泣,同時邊哭邊向皇上表達孝順父親的言語即可。”

    結果,當道光聲稱自己病入膏肓,大清江山將來該怎麼治理時,六皇子奕訢鞭辟入裡地將國家大政的優劣之處和盤托出,並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處理之道,正當奕訢要詳細說明具體對策,以慰父心時,四皇子奕詝卻痛哭失聲,並聲淚俱下地哀聲道:“父皇請保重龍體,孩兒會時刻向上蒼為您祈福,祝父皇長命百歲。”

    正所謂久病床前無孝子,道光帝見自己久病時,還有位孝順的兒子會為自己擔憂,不禁頗為感動,再想想沉穩內斂的曹丕,確實比才華橫溢、熱衷表現、行為激昂的曹植,更適合繼承曹操權位,於是他也再次效仿古人,決定將江山託付給仁孝沉穩的奕詝。

    總之,儘管奕詝身有殘疾行動不便,儘管他見識淺薄才能平庸,儘管他抱殘守缺保守中庸,可在老師杜受田的高明指導下,在道光帝的數次考察中,奕詝雖然實質上表現不佳(射獵表現無能、對國家大事評判處理無能、與兄弟爭奪寶物時表現無能),但在道光帝眼中,奕詝卻是孝順父皇、仁慈愛動物愛民、友愛兄弟的有道明君。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在奕詝與奕訢的爭奪儲位中,此言確是至理名言。

    最終,道光帝確定奕詝為繼承人,封奕訢為親王,且至死不再改變決定。

    道光帝的愚昧立儲,直接斷送了清朝重新振作起來的可能,不擅長狩獵、身體糟糕、見識淺薄、才能平庸的咸豐帝,在三十歲就病重駕崩,將大清江山先託付給了驕橫跋扈的肅順八大臣,又輾轉到混賬的兒子載淳和因私廢公的慈禧太后手中,耽誤了中國五六十年。

    大家怎麼看待道光帝的立儲呢?

  • 6 # 樹新古

    咸豐與恭親王,都是近代史上頗為有名的人物,兩人之間的糾葛亦深。世人大都可惜道光傳位於咸豐而不是恭親王,更有人做了一個全方位的品評,認為恭親王人品、才能大致與乾隆類似,這在晚清而言,堪稱豪華。今天,是從多個方面為看官剖析,道光何以如此傳位。

    一、生母的區別及作用

    歷史上母以子貴的例子,屢見不鮮,但到了咸豐這裡,也許要顛倒過來,他的地位,應當完全是因為道光愛屋及烏而來。

    咸豐的母親,史載為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自幼隨父親在蘇州長大,性情聰慧,又受江南煙水浸染別具風情。對於久居北方,見慣了八旗閨秀的道光帝而言,更具吸引力。所以一經選秀,便獲得青睞,地位提升非常之快。最關鍵的一點是,這些晉升並不是作為她生兒育女的獎勵,顯然是出於道光帝由衷的喜愛。

    孝全皇后死於道光二十年,時年三十三歲。可以說是盛年崩逝,而且死因頗為可疑。

    因為當時清宮之中,孝全可謂三千寵愛在一身,並無拂逆之事,心情不致抑鬱,談不到生無可戀之說。

    倘若染病,清朝帝后尋醫問診,都有詳細的醫療記錄,不會死得不明不白,這一點上,孝全亦無。

    所以說她的死因十分可疑。尤其在孝全死後,諡號不是由大臣擬定呈報皇帝批准,而是由道光直接指定,這也是打破常規之舉,種種疑竇,若都說是巧合,未免難以讓人信服。

    比較可信的推論是:孝全因某些不可言說的原因而不得不死,道光雖不能挽救她的性命,卻也不吝表達自己的哀傷和痛惜之情。

    據非官方記載來看,孝全死於婆媳矛盾的概率很高。彼時道光奉養於清宮的太后,實際上不是他的親生母親。

    但這位太后的地位非常高,因為她對道光恩同再造。當道光的父親嘉慶,在熱河猝死之時,眾人都找不到嘉慶指定繼承人的詔書,於是當時還是皇后的她直接頒佈詔命,宣佈由道光繼位。

    所以這位太后雖然在國家政務上沒有什麼影響力,但在家務問題的處理上擁有絕對的權威,甚至連道光自己,也無法反抗她所作的決定。也就是說,在當時的清宮之中,如果有人可以讓孝全皇后死得這般撲朔迷離,尤其是讓身為皇帝的道光都無法追究的話,那就只有這位太后做得到。

    曾有一首宮詞這樣記述孝全皇后的死因:

    如意多因少小憐,

    蟻杯鴆毒兆當筵,

    溫成貴寵傷盤水,

    天語親褒有孝全。

    這首宮詞的作者認為,孝全死於毒藥,太后的嫌疑最深。

    作者原注:“孝全皇后由皇貴妃攝六宮事,旋正中宮,數年暴崩,事多隱祕。其時孝和太后尚在,家法森嚴,宣宗亦不敢違命也,故特諡之曰:‘全’。”

    當然,本文不是考證孝全死因,只是說明,咸豐生母在道光心中擁有極為特別的地位,不僅是心頭摯愛白月光,甚至還有幾分未能盡力保護,不得不犧牲的隱痛。在她死後,道光不再冊立皇后,足見情深。與之相比,恭親王的生母,無論地位還是寵愛都要差得多了。

    二、咸豐與恭親王各自的優缺點

    恭親王許多事蹟都見於咸豐、同治、光緒年間,可以說在道光時期,雖然有較好的風評,但沒有太多表現的機會。從道光的角度而言,恭親王的才學雖然有出眾的地方,但還不足以徹底扭轉他心中的天平。

    此外,咸豐也並非眾人想的如此不堪。咸豐作為清朝最後一任手握實權的皇帝,能夠任用曾國藩等人,維持內憂外患的局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說他一無是處,顯然不夠公平。當然,筆者也不是替咸豐翻案,只是想說明,在道光看來,這兩個兒子,應當是各有所長,絕不是東風壓倒西風的絕對性差距。

    此外就是清史稿中記載的兩人師傅的作用了。咸豐的老師杜受田教導他揚長避短,恭親王的老師教導他鋒芒畢露,這實際上是各自競爭策略的選擇問題。不應簡單唯結果論,因為咸豐最終獲選,就過於拔高杜受田扮演的角色和作用。應當說,咸豐最終獲選,最大的原因還是道光的情感傾向以及性格原因。

    三、道光的為人及愛惡

    道光的情感傾向,前文已有記述。性格原因,則要說明。道光乃是庸碌之主,為政用人不明,只在小事上吹毛求疵,而在大事上毫無決斷。這樣的一個皇帝,既希望自己有一個英武的兒子,又不會真的希望自己的兒子格外出色。觀察他在鴉片戰爭中的表現,就可以看出此君葉公好龍,立場極易搖擺。

    這樣的一個“犬父”希望他選擇一個“虎子”來作為繼承人,顯然是不現實的。相反咸豐的表現雖不突出,但符合封建傳統“仁孝”的標準,又有生母作為道光心中白月光的加分,所以獲選亦是意料中事。

  • 7 # 歷史早知道

    在鴉片戰爭爆發10年以後,也就是公元1850年,中國歷史上頗具爭議的道光皇帝去世。根據他的遺詔,皇四子奕寧繼承皇位,也就是後來的咸豐皇帝。在咸豐皇帝的任期內,清朝出現了太平天國起義、第二次鴉片戰爭和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很多人都在想,當年道光皇帝沒有把皇位傳給奕寧,而是傳給了奕訴,天下大勢回怎麼樣呢?奕訴就是後來的恭親王鬼子六,這可是一個十分強悍的人物。

    道光皇帝畫像

    一、子憑母貴,咸豐的老媽地位太高。

    二、在道光皇帝眼裡,咸豐更加穩重孝順

    恭親王畫像

    三、善於揣摩道光帝的心裡

    咸豐皇帝畫像

    雖然道光看中了咸豐的孝順與穩重,我想傳位與咸豐這與咸豐的生母鈕祜祿氏也有很大關係,鈕鈷祿氏病逝後,道光再沒有立過皇后。而正是因為道光對於鈕祜祿氏的愛,所以她生下的孩子,道光都格外喜歡。親自為女兒挑選夫婿,最後還將最重要的帝位傳給了他們的兒子。

    如果奕訢的生母是鈕祜祿氏,沒準道光選擇的人,會是他吧。

    道光皇帝國家危機之際,沒能正確的做出判斷,選擇一位果敢、英勇的皇帝。而是憑著自己喜好進行了選擇,這也位清朝的衰敗加快了步伐。

  • 8 # 曹老師xixi

    因為在道光眼裡,無論是否被矇蔽了,道光認為四皇子奕詝要強於六皇子奕訢的,也認為四皇子奕詝更適合執掌國家。

    四皇子奕詝和六皇子奕訢雖不為同一個母親所生,但是奕詝的母親早逝,奕詝由奕訢的生母靜貴妃撫養,兄弟兩個感情也非常好,如同同胞,同吃同習同住,在所有皇子當中奕詝和奕訢的能力出類拔萃,道光在晚年立儲問題上,主要考察的也就是奕詝和奕訢。

    一般認為奕詝在爭儲的問題上有了一些小手段最終矇蔽了道光的眼睛,比如在一次狩獵中,由於六皇子奕訢武藝高強,收穫很大,奕詝自知不如,就未狩一獵,道光問為何如此,奕詝回答道“萬物繁衍,不忍射殺。”,又有一次道光問及若你們當皇帝該如何治國,六皇子奕訢回答了井井有條,奕詝又自知不如,只哭道“國家不能沒有父親治理。”,幾件事情之後,奕詝深深感動了道光,道光認為奕詝忠孝可嘉,在古代儒家忠孝倫理為先的時代,忠孝屬於最高品質,因此道光認可了四皇子奕詝,祕密將儲君之位給了四皇子奕詝,希望繼續發揚儒家思想精髓,以仁孝治國,另外道光也十分疼愛六皇子奕訢,知道奕訢文武雙全,因此又在詔書中補充了一句“奕訢為恭親王”,這也是清王朝唯一一封有2個人的傳位詔書。

    但最終的事實證明了,道光皇帝確實選錯了,如果在和平年代,奕詝的仁孝也許能起到國家品德的表率,有一番作為,但是在列強虎視眈眈的時代,應該要靠像六皇子奕訢這樣具有勇略的王者,關鍵是奕詝也就是咸豐的壽命太短,最後既然家族的大權旁落,讓女人當了家,後來的同治光緒均有勵精之心,但卻當不了家。

    雖然咸豐皇帝確實不如恭親王奕訢,但在真實歷史中其實也還是不錯的,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不堪。在其執政的十幾年中期間,清洗軍機處,任用改革派官員革新弊政,提拔漢族官僚,鎮壓太平天國叛亂。從《清文宗實錄》中記載,他此時的工作極為勤奮,每天都有許多諭旨下達,頗有其先祖雍正之風,很多事情必躬親,不依靠軍機大臣。其審理“戊午科場案”,處斬一品大員柏葰,使得清王朝此後幾十年間官場風氣。對英法外敵也是強硬對待,短暫的廢除了《天津條約》,只是確實實力不是一個級別的,在八里橋被碾壓式的打擊後,咸豐才怕了。

    很多人說奕詝有膽有識,但從他任軍機大臣在中法戰爭中的妥協表現來看,奕詝也並非完美之人。不過咸豐做錯的事情有2件,這2件都是他自己能控制的。一是1860年逃離北京,放棄臣民;二是1860-1861這最後一年生命的自暴自棄。

  • 9 # 憶影精靈

    首先,咸豐是嫡長子,佔了便宜。其次,從清室皇子的學習,咸豐也不差,只是學的東西已經不適應社會變化,無法勝任一個指揮戰爭的皇帝。最重要原因是政治立場不同。作為後人的我們看到亂世中恭王更有能力,且日常也更喜歡接觸新事物。但是,清朝已經病入膏肓,作為皇帝的道光內心守舊,他不敢選一個敢於變法的繼承人,只願意選一個順從自己的兒子。

  • 10 # 笑看風雲在際

    後來呢,道光帝病重的時候,咸豐也是非常積極,每天都去看望他,深深地感動了道光帝。他認為,君王不一定要非常有能力,但是一定要有一顆仁義之心,所以他把手裡這唯一的一票給了咸豐,而放棄了奕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胃不好的話每天吃花生對胃好嗎?需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