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圓臉講娛樂
-
2 # 靜修一頓飯
《禮記·大學》有一段大家耳熟能詳的文字:“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就是著名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教育理論。在這一理論中,修身是基礎,是根本。如果沒有修身,何談齊家、治國、平天下!“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盡心下》)所以,古人特別重視修身,修身養性內容在古代家訓中佔有很大的比重。
立志。“人無志,非人也。”(嵇康《家誡》)“人貴立志,念念向上一等做法,有志者事竟成矣。(于成龍.《於清端公治家規範》)“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陳弘謀.《訓欲遺規》)修身須先立志。身陷囹圄、即將處死的楊繼盛在臨刑前依然告誡兒子“要立志”,“若初時不先立下一個志向,則中無定向,便無所不為,便為天下之小人,眾人皆賤惡你。……故吾要你第一先立起志氣來”(《給子應尾、應箕書》)。立志必須持恆。朱熹給在外求學的兒子提醒要立下高尚之志,擔心兒子“志趨卑凡,不能克己從善,……自趨小人之域”(《與長子受之》)。
王守仁還專門給其弟王守文寫了《示弟立志說》一文訓誡弟弟,又督促侄子正思“可從抄錄一通,置之幾間,時一省覽,亦足以發”(《贛州書示四侄正思書》)。司馬遷之所以能寫出千古不朽的《史記》,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秉承父教,立下遠大的志向,忍受腐刑的凌辱和打擊,“發憤著書”,終於“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司馬談《命子遷》)。持恆貴在“素日”。“凡人修身治性,皆當謹於素日”(玄燁《庭訓格言》),不抓住“素日”而得過且過,志向不可能實現,修身也很難成功。
-
3 # hyjj5156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出自《誡子書》這劇家訓。《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
出處:南北朝時期顏之推《顏氏家訓》
“人無志,非人也。”(嵇康《家誡》)人貴立志,念念向上一等做法,有志者事竟成矣。(于成龍.《於清端公治家規範》)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陳弘謀.《訓欲遺規》)
修身須先立志。(《給子應尾、應箕書》)。
立志必須持恆。(《與長子受之》)。
-
4 # 李56435403
出自於諸葛亮《誡子書》。原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1、《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也可以算作古代的家訓。
關於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鑑之處。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它也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後來更成為修身立志的名篇。
2、在《誡子書》中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
回覆列表
修身立志這個出自於《戒子書》。是諸葛亮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