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是趙帥鍋
-
2 # 一路伴你看天下
秦朝僅僅存在15年,為何會成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朝代?
公元前221年~207年,秦國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一躍成為“強國”,秦王贏採用法家思想“以武治國”,最終成功掃平六國一統天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然而,贏政本希望自己的秦朝壽命可以傳達千秋萬世,結果卻沒想到僅僅二世而亡,從秦朝建立到秦朝滅亡僅僅過去了15年,按道理來說像秦朝這種“短命王朝”與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比較,但為什麼中國教科書中卻將秦朝喻為最重要的朝代了?這恐怕還要從秦始皇贏政的功績說起。
周王朝這種分封制在早期看來是很不錯的國策,因為他拉攏了一大批地方實力派的效忠,對滅商大計起到關鍵作用,而且初期的分封也能穩定人心,早期的周王室威望很高,也無人敢造反。但是,隨著諸侯國實力增強,周王室衰弱,他們的賓主關係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就是導致春秋戰國內亂的根源。
贏政建立秦朝後,沒有采用周王室的分封制,反而另外想出一個“郡縣制”,將秦朝天下分為大大小小的郡,由秦始皇直接任命這一郡的最高官員,而郡守下邊又分為大大小小的縣,每個縣各不同屬,保證了中央高度集權,有效鞏固了國家統一,從這一制度長遠利益來看,秦始皇眼光見解獨到,要比周王室看的更遠更有謀略。
另外,秦始皇通過焚書坑儒的高壓手段統一了全國思想,他獨尊法家思想,採用武力制國、以權制國的方式來排除異己分子,這種高壓政策雖然野蠻殘暴,但“其時用其法”也起到了一定的震懾效果,讓六國貴族後代短時間不敢造反,將秦朝的統一思想植入到了人心。
雖然秦朝只是短短存在了15年,秦始皇希望帝國的壽命可以千秋萬世並沒有達到,但是,秦朝卻是中國古代第一個結束分裂局面的王朝,它是中國第一個確定了疆域,有了統一思想,令整個民族開智的王朝,雖然他僅僅存在15年這麼短暫,但他對中國的貢獻的極大的,秦始皇雖然殘暴但功績不可抹殺,如果沒有秦朝的努力,恐怕中國的大一統思想又將落後許多年,這對於整個民族來說並不是件好事。
-
3 # 簡單小區
我覺得秦朝滅亡的主要因素就是思想的問題,並不是因為殘暴的原因
一個國家的長久離不開精神的統治,但是一種觀念的改變卻需要很長時間,比如在秦之後,人們開始習慣這種的漢族一統的局面,只要對百姓好就行。
秦始皇的大興土木造成了人民反抗為逼發的因素
當秦國立國以後,秦始皇就開始修長城,還有一些宮殿,這就造成一些人們開始反感,尤其一些人開始想著復國,肯定會煽動民心,這就造成人民開始反抗。
所以我認為,其實思想是最重要的,比如像劉邦建國之後,他的子孫開始了“文景之治”,恢復民生,這就是為什麼同樣都是建立的新國家,漢朝卻傳承下去。
所以,任何一個長久的朝代,首任君王是開疆拓土之人,那麼第二任的君王那就一定是關注民生,比如李世民開疆拓土並且關注民生,他的子孫李治就是守承君王,皇太極打下後,順治皇帝就開始了關注人民。
就是那些普通人支援著一個國家。
-
4 # 嵐凌小生
秦國確實很強大,但是也就僅僅是從軍事力量上來說。在統一天下之前,秦國經歷了百餘年的變法,而商鞅變法的核心就是以戰去刺激激發獎勵,成為秦國老百姓的奮戰殺敵的動力,成為戰無不勝的軍隊。這一制度,在一個群雄割據的環境中,確實是最有效的。但是,在解決掉了外部敵人後,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國家,各民族各國遺民就不能在用這一方法。
在建國之處,各國那些遺民尚未完全歸服的情況下,就應該實行溫柔的安撫政策,應該給予他們更好的生存環境,讓他們實實在在的感受到現在一個統一的國家,絕對比以前各自為政的邦國要好的多。而不是一味的強力鎮壓,你越是粗暴,老百姓就越反抗。猶如彈簧一般,壓的越緊,反彈越大。畢竟你秦中國人只是其中的七分之一。你不可能把所有反抗者全部殺死。
但是秦始皇在統一過程中享受到了暴力可以解決一切,而對法家之術又太過著迷,只知道一味的用嚴刑峻法,不知道物極必反的道理。對於自己的統治太過自信。在他活著的時候,以他的個人權威尚能鎮的住場面,但是他一死,繼任者稍微能力差點,根本無法面對複雜的局面,再加上一個死太監裡外一頓猛錘,大秦這個看似強大無比的帝國,頃刻間土崩瓦解。失敗絕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這也為後世提供了一個最好的反面教材。
-
5 # 樗丘閒居客
暴君、暴政、暴虐、暴動。
一、不堪重負,怨聲載道。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經過戰國群雄幾百年征戰的中原大地原本應該好好休養生息。但能力超群的秦始皇卻是歷史上最著名的暴君。好大喜功的他不體恤民情,接連修建了秦長城、秦直道、馳道、阿房宮、秦始皇皇陵。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派蒙恬修直道(相當於今天的高速公路),從陝西咸陽到內蒙古包頭,長約一千八百里,幹了好幾年還未完工。
公元前220年修馳道(相當於今天的國道),馳道有九條。
秦始皇還修建阿房宮和自己的陵墓,這兩項工程耗時十幾年,使用人力七十多萬。
這些工程耗費巨大,天下百姓不堪重負,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二、嚴刑酷法,逼得百姓沒有活路。
秦朝的暴政臭名昭著,嚴刑酷法駭人聽聞。對待老百姓的反抗實行殘酷鎮壓,秦始皇時就發生過“焚書坑儒”。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被徵兵去戍守漁陽。路上被大雨所阻,無法按時趕到漁陽。按秦朝的法律,陳勝吳廣和其他九百名士卒就要被處死,逼得人們沒有活路。
三、六國貴族後代伺機復國。
秦朝時期,被吞併的六國的貴族後代是一股巨大的勢力。這些人有著巨大的能量,他們痛恨秦朝,隨時想著滅秦復國。
被譽為“漢初三傑”的張良就是南韓貴族,祖輩世代為韓相。公元前218年,張良曾僱大力士在白浪沙椎殺秦始皇,失敗後被秦朝通緝。張良後來輔助劉邦,在推翻秦朝,建立漢朝的過程中出謀劃策,屢立奇功,被劉邦譽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四、胡亥、趙高的暴虐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秦始皇在世時,倚靠個人的威望、能力和手下一干能人名將,還能押得住陣腳。胡亥上臺後逼死了公子高和將閭兄弟三人等四個親哥哥。趙高逼死秦始皇長子扶蘇,殺死了丞相李斯和大將蒙恬。在朝堂上指鹿為馬,胡作非為,最後又殺死了秦二世。
胡亥、趙高的昏庸無道和暴虐,只能是自毀前程,加速秦朝的滅亡。
公元前209年,沒有活路的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發動暴動,全國各地紛紛響應。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從統一天下到滅亡共計十四年。
-
6 # 戰爭那些事
糾正一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秦朝只存在了前後14年左右的時間。
實力雄厚的秦朝,為何壽命只有短短十幾年?
第一個原因:積重難返,埋下的隱患太多了秦始皇還在世的時候,上馬的專案太多了,超出了民眾的負擔能力。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掌控力度和方便調動兵馬,徵發大量徭役修建馳道;為了抵禦北方匈奴人的侵擾,投入了大量勞力修築長城;還有阿房宮專案,雖然一直沒有竣工,但是也耗費了大量人力。
當時人力就是生產力啊,人都被徵做苦力,還有誰去搞生產建設呢?莊稼收成也就越來越少,老百姓就沒那麼多糧食交稅了,國家於是想辦法增加其他專案的賦稅,陷入了一個惡性迴圈,結果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難熬,怨念越來越大。
第二個原因:秦朝仍然沿用打天下時候的那一套治國秦國未統一六國的時候,自商鞅變法開始就在國內推行法家,採用嚴苛秦律治理國家,對於秦國的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這一套做法,適合打天下,卻不適合治理天下,有道是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啊。
秦朝律法是非常嚴厲的,動不動就是連坐,秦國剛開始實行的時候,國內意見也是很大的。只是時間長了,被壓下來,秦人也就漸漸習慣了。這對於從沒經歷過的其他六國遺民來說,就是殘暴統治啊,一般人哪受得了這個,無奈秦始皇的凶名太盛,沒人敢反抗,但是心裡早都憋了一肚子火了。
第三個原因:秦始皇突然駕崩,昏庸無能的秦二世胡亥繼位秦始皇活著的時候,一是沒多少人敢反抗,小魚小蝦的蹦躂不起來,二是秦始皇對於整個國家強大掌控,他的話,真的就是聖旨,沒人敢違抗他的命令。
但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突然離世,趙高又夥同丞相李斯篡改遺詔,扶持了胡亥繼位,隨後弄死了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沒多久丞相李斯也被趙高弄死。只知道一味享樂的秦二世胡亥,在趙高的慫恿下,擔心他的兄弟姐妹會威脅他的皇位,又大肆屠戮自己的宗親,導致整個朝堂都被趙高所掌握。
各地爆發農民起義,以及六國後裔起兵反秦的時候,秦朝對內沒有能夠主持朝政、穩定國家的人,對外只有章邯一人,疲於鎮壓各地起義軍,並且還要時刻擔心來自朝堂的威脅。
第四個原因:秦軍沒了當初攻取天下的銳氣,且力量過於分散,沒有一個人有威望統領全域性秦始皇死後,秦朝在長城沿線有蒙恬率領的30萬大軍負責防守匈奴,都城周邊有10-20萬左右兵力拱衛咸陽,其他的兵力都分散在全國各地駐守,南越還有當初從秦國本土派去的50萬南征秦軍以及從關中遷徙過去的50萬秦國百姓。多年征戰下來,應該也能保留10-20萬的戰鬥部隊,這些加起來保守估計仍有80萬大軍,即使去掉南越的20萬,仍然擁有最少60萬秦軍。
但是,經過趙高和二世胡亥的胡搞之後,朝堂內部沒有能主事的,蒙恬和扶蘇的死,讓北方30萬秦軍產生了隔閡,對於胡亥是不滿的,後來雖然出兵鎮壓起義了,但是早已錯過了最佳時機,反被項羽團滅了。南越的幾十萬大軍面對胡亥的求助,選擇了視而不見,胡亥統治下的秦朝,早已失了民心,軍隊也早已沒了士氣。面對起義軍和劉邦項羽的進攻,秦軍被逐個擊破。
假如秦朝還能有一個有威望的人,站出來統領全域性,穩定局勢,重新凝聚秦軍的戰力和士氣,曾經橫掃六國的秦軍,必然不是這樣一個悽慘的結局。只是,歷史沒有如果。
-
7 # 欣然居001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南取百越,北築長城,廢封建,設郡縣,書同文,車同軌,焚詩書,收兵器,遷豪客,毀名城,於是侈然自以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可以高枕無憂了。
然而常言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秦始皇自以為天下太平無憂,於是就開始大興土木,廣築宮殿供自己享樂了。據歷史記載,秦始皇僅僅為了修建阿房宮和驪山陵,就從全國徵發了多達七十多萬人!哪個人不是爹生媽養的呢,七十多萬人的背後,就是數十百萬戶的家庭,牽掛的就是近千萬的人心啊!唐人杜牧說的好啊——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樑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
秦始皇為了自己一人的享樂而廣築宮殿,窮奢極欲,多方徵求,備極嚴苛,而秦二世不改其失,甚至變本加厲,最終導致民不堪命,陳勝、吳廣率先在大澤鄉揭竿而起,由此拉開了全天下反暴秦起義的大幕……
-
8 # 西餐劉顯琨
秦朝,明顯的只會打天下不會治天下的朝代。而且秦始皇並不是憑藉一己之力就一統六國的。
那麼秦國如何做到實力雄厚的?
秦國最大程度上的去剝削人民財富,提高部隊戰鬥力,促進生產力發展。
嚴刑峻法極大的穩定了社會發展。
世居西隅的貧苦秦國,一躍成為第一強國。
這是沒錯的,嚴刑峻法確實直接促進了秦國的發展,打下了未來諸侯爭霸,一統天下的基礎。
但是一統天下,秦國依然堅持動亂時代的嚴酷刑法,沉重徭役。絲毫沒有考慮到動亂百年後,人民休養生息的社會需求。
嚴酷的法家思維,終將把短命的秦朝推向了毀滅的深淵。
但是一旦到達大一統時期,嚴刑酷法就成為了國家的導火索,過分壓榨人民,導致政權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
9 # 白齊光
秦朝作為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朝代,從公元前221年朝代建立,到公元前207年二世而斬,古今中外談起秦朝的滅亡一片唏噓。那個攜秦孝公商鞅變法的國度,攜六世餘烈的國家,窺周室 ,卷天下,吞八荒。怎麼能短短十多年就把江山丟了呢?
人說秦朝“苛政猛於虎”,是秦朝滅亡的原因?可是從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可是在這樣的“苛政”下不但沒有亡國,反而越來越勇,卷天下,吞八荒,完成國家統一啊?人說秦朝窮兵 黷武,不知體恤民力,是秦國滅亡的原因,但與孝公之後的秦國也不相符啊?那到底什麼是秦朝二世而斬的原因呢?且聽在下娓娓道來?
商鞅的思維和管仲相反,管仲要求國家藏富於民,“倉廩實而知禮儀”,老百姓安鄉重家,安鄉重家的老百姓會敬上畏罪,水到渠成的國家治理就簡單便利了。而商鞅不這樣認為,他認 為當時的國家是大爭之世,管仲的政策不適合大爭之世,民富國強,國家不容易調動老百姓的積極性,必須“民貧國富”,老百姓生活艱辛,採用雪中送炭的方法,老百姓才會感恩戴德,知 恩圖報。所以商鞅廢除貴族世襲制,把能夠調動老百姓積極性的功名利祿全部收歸國有。想獲得功名利祿的好處,想跨越階級,只有一條路,在戰爭中獲得軍功。整個秦國被商鞅設計成農戰 國家。正是這個制度讓秦國在大爭之世裡勝出,完成國家統一。
隨著六國的統一,農戰制度不適合新生的時代了。畢竟人口多了,征伐的土地少了,用征戰作為人才上升的渠道不夠了。這時候的秦始皇應該應時而動,改革政策,設計新的人才上升渠 道。可是秦始皇沒有,仍然按照老黃曆解決新問題。所以六國統一後,秦始皇讓屠睢、趙佗帥軍50萬在南方進攻嶺南百越。北方讓蒙恬卻擊匈奴,深入北方七百里,使匈奴不敢南下牧馬。
始皇帝當時沒有算計好,統一六國之後,戰爭的收益比已經不合算了。根據歷史記載,當時送到前線的物資,五六十分之一,都浪費在途中了,如果加上修築維護馳道直道的浪費,更是 百不存一啊!
你看,秦朝建立,新的上升渠道沒有形成,老的上升渠道不夠分,並且邊際效應低,這對於秦國的民族內部矛盾擴張非常的不利。
後世正是看到秦朝這一短板,所以從漢朝到唐朝,從明朝到清朝,一旦朝代建立,立即進行休養生息,不再做大工程,讓國家經濟恢復生產發展,同時即刻建立新的人才上升渠道。後世 評論清朝,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的血跡未乾,清政府開恩科,江南知識分子立刻忘記了國仇家恨,趕緊蓄辮子,到北京參加清政府的恩科考試。清政府的恩科獲得了小地主階級和知識分子的 擁護,他們就忘記了清政府的暴政,或者說就無感了,成為清政府的一員,維護清政府國家架構的穩定。清朝的江山就穩固了。
新中國的革命之所以成功,也是順勢而變的結果,當1947年11月華北重鎮石門【既石家莊】市解放後,中共中央就決定中國革命的重心從農村轉移到城市,摸索城市的接管、生產和改造 ,使城市變“魚”為“漁”。當然我們不否定我們的經驗就是來源於祖先的過失,吃一塹長一智嘛!
談起秦朝的滅亡,大家對於項燕的“楚雖三戶,滅秦必楚”震耳發聵。為什麼楚國反抗秦朝最堅決?這和當時的秦楚的政治制度關係密切。戰國後期,從魏文侯啟用李悝變法開始,各國 都進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除了楚國,其他國家都實行了中央集權的郡縣制。要知道,秦國的農戰制度去除了一切貴族的特權。秦國滅了楚國。反差最大就是楚國貴族了。在楚國,他們有世 襲特權,秦國滅了楚國,對楚國的貴族既沒有趕盡殺絕,有沒有給予他們在新政權內差役,同時也沒有經過中央集權的制度洗禮,他們當然對秦朝咬牙切齒的仇恨,這是楚國在滅秦戰爭最堅 決的原因。
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一直被歷代詬病秦國嚴刑峻法的代表。其實現代人越來越相信這是代替秦朝的漢朝,為了自己得國正確的欲加之罪。無論是流傳下來的秦律還是後代考古發現,從沒 有不可轉移天時耽擱戍邊殺頭的律令,只有廷杖的處罰。
秦朝二世而斬無論怎麼說和秦始皇脫不了干係,秦始皇偏聽偏信,固執己見,不聽從公子扶蘇的勸告,讓打發公子扶蘇倒蒙恬修築長城處,中樞讓趙高得以專權。秦始皇駕崩後,夥同李 斯、胡亥,讓公子扶蘇自盡身亡,同時,利用指鹿為馬打擊異己,破壞了秦國的法制和官僚制度。自古以來的亡國,亡於外部的少,亡於內部的多。大都是官僚階層把國家法律不再當做治國 的依據,當做自我漁利的武器,把友當敵,自我傾覆的。而秦朝的滅亡這麼快恰恰就是這種原因。
秦、新、隋、周、民國是中國短命的王朝,但這幾個短命王朝對歷史承前啟後的發展,比一些長命王朝還要重要。沒有秦的中央集權和開拓嶺南百越以及靈渠的修築,誰知道何時中國才 能集權大一統?沒有隋的大運河以及被北方邊境的巡狩,中國南北方的有效人力物力的調動何時才能開始?沒有民國的動盪和對國民身份的追索,哪有共產黨帶領新中國的新生?所以,短命 王朝的錯誤著實讓人扼腕,但後世對他們錯誤的追索,不再覆轍翻車,則讓這血的教訓有了回報。減少了歷史發展的悲慼和哭聲,對當事人,對我們,是一種難得喜色。畢竟一代代中華傳人 ,都被願望寄託在後人身上,願意自己多吃虧,孩子過得更好些。所以,即使他們過得深沉和悲慼,面對後人,卻沒有怨言。
-
10 # 橫掃牛鬼蛇神
這個問題應該有好幾個原因,我們從秦始皇本人,秦國施政綱領,以及天下六國遺留貴族和臣民各方面分析。
1、秦始皇的個人威望和選繼承人的錯誤
秦始皇帶領秦軍團,在王翦父子的統領下,耗時十年結束了戰國群雄亂戰的局面,個人威望達到極點,他在世,各國遺留貴族以及臣民恐懼秦始皇的威望,對 就是恐懼。在朝堂又能把握朝局,各個大臣按部就班,全國機構運作正常,加上秦軍剛剛滅了六國餘威還在,所以帝國架構還撐得住。可在他死在東巡途中,趙高和李斯又密謀篡改遺詔扶胡亥登機,刺死了復甦和蒙恬,並在朝堂弄權後,帝國的裂痕已經產生。
2、秦國的法家施政綱領
因為秦國遵守法家的治國方略,各種刑法很嚴峻,以及大量耗費民力,修築長城以及秦始皇皇陵,讓民間積怨很深,在強力領導下還能壓住,可始皇帝死後,各種矛盾開始凸顯,加上朝堂上趙高陰謀族滅李斯之後,大權獨攬,胡亥有沒有能力,所以全國各地已經出現反叛苗頭。終於,陳勝吳廣的起義,拉開了六國貴族復國,以及全國各地反抗秦政的序幕。
六國被滅後,各國貴族和遺民無時無刻不想復國,可秦始皇的威望以及對秦軍的恐懼,是壓在他們頭上的巨石。在陳勝吳廣開始搬這個石頭的時候,他們看到了希望,所以各國貴族遺民開始組織義軍起義,瞬間全國各地風起雲湧。其實各國貴族和遺民的心裡我自認為,是因為中中國人獨有的心裡作祟,我們六國滅了,為什麼你秦國獨存?要死一塊死,不能讓你自己稱霸天下。這就是為什麼四年後劉邦建立漢朝,也基本沿用秦法,而沒有反抗的原因,因為七國都不在了,大家都一樣了。還有就是普通大眾的適應性,秦國剛滅六國 還沒習慣七國成一家人,可畢竟經過了十幾年的生活以及適應,在漢朝成為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後,全國民眾也就適應了各種新生事物以及新的政府機構。隋滅後唐朝的建立我覺得有同樣的原因。
綜上所述,我覺得秦國滅亡是因為在秦始皇之後沒有個一個有為之君改變秦朝之前法律,沒有緩和社會矛盾,當社會矛盾在新生環境下是不好控制的,加上新君的昏庸以及權臣的弄權,在人心還思舊的情況下,產生的必然結果。
-
11 # 歷史戰爭
秦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一直飽受爭議。在成就上,秦朝不輸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它結束了諸侯割據的局面,建立起多民族融合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它的許多制度對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然而秦朝卻又是一個短命的王朝,秦朝苛政,二世而亡,秦國篳路藍縷花費上百年終於完成統一大業,秦帝國卻在十四年就走到自己生命的盡頭。我們不禁發問,統一天下的秦帝國,為何逃不過二世而亡的命運呢?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許多人的回答是四個字:秦朝苛政。自古以來許多學者都認為秦朝亡於苛政,比如柳宗元就在他的《封建論》中闡述道:“秦有天下……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賈誼也在《過秦論》中說道:“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秦朝苛政確是事實,秦朝的暴政也是它走向滅亡的根本原因,不過它卻不是秦朝二世而亡的全部原因,更何況隨著秦朝竹簡的大量出土,許多暴政已經證明是子虛烏有,是後世對於秦朝的構陷。而且在天下大亂的時候秦朝軍隊仍在,十幾年前他們還都是征服六國的精銳悍卒,面對臨時組建的起義軍,秦朝贏面頗大。那麼,在秦始皇時期天下無敵的秦軍在面對起義軍時為何屢戰屢敗,最終導致秦朝二世而亡呢?原因其實與一個人有關,他就是趙高。
趙高可謂是古代最著名的奸臣之一,他甚至以一己之力讓太監成為世人不屑的職業。而秦朝滅亡,趙高可謂罪魁禍首。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費盡心機尋找長生不老藥的秦始皇還是病倒了,當他瀕臨死亡時,他突然醒悟自己追求長生不老不過是一場鬧劇,因此他召來趙高,讓他擬一道詔書,讓公子扶蘇趕回咸陽主持他的喪事,秦始皇此舉無疑是選擇扶蘇做自己的繼承人。然而趙高卻沒有履行秦始皇的詔令,他與扶蘇並不熟悉,蒙恬才是扶蘇的心腹,趙高擔心一旦扶蘇繼位,自己將會失寵。因此趙高與李斯一起密謀,最終假傳聖旨,立胡亥為太子,並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賜死扶蘇與蒙恬。蒙恬對詔書的真實性產生質疑,但扶蘇卻說道:“父賜子死,尚安復請!”(《資治通鑑》)隨即扶蘇自殺,秦帝國的希望慘死在趙高手中。客觀的講,扶蘇不是力挽狂瀾的梟雄人物,從他接到詔書以後不假思索就自殺可以看出他不善權術心計,不過扶蘇性格寬仁善良,實際上在秦朝苛政的情況下,扶蘇就是最好的繼承人,只要他登上帝位並穩住局勢,就是秦朝的轉折點,只可惜,趙高親手扼殺了這個希望。
扶蘇自殺以後,趙高在一輛馬車中裝滿鮑魚,掩蓋秦始皇屍體的腐臭味道,因此除胡亥、趙高與李斯以外,再無人知曉秦始皇已經駕崩。直到回都以後,胡亥在趙高與李斯的擁護下登上帝位。胡亥實在不是一位合格的繼承者,趙高只會順著胡亥的心意,李斯也不敢違逆他,因此在沒有約束的情況下,胡亥開始窮奢極欲,橫徵暴斂,大興土木,天下百姓困苦,民不聊生。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趙高不僅沒有勸諫胡亥,反而利用胡亥打壓異己。趙高先後誅殺了蒙氏兄弟、李斯、去疾以及馮劫等人,並利用“指鹿為馬”殺害大量忠良。在朝中安然無恙的,基本上都是趙高的黨羽,他們莫不是陰險狡詐、見風使舵之人,這也就導致了秦帝國無人可用。如若這些人沒有被趙高誅殺,項羽是否還能破釜沉舟贏下秦軍猶未可知。
而且趙高的罪行還遠不止如此,他逼降章邯,可謂熄滅了秦帝國最後的希望。章邯是秦朝最後一位名將,是秦軍的支柱,他率領臨時組建的軍隊大破周文,屢勝陳勝吳廣,還攻殺多位反秦武裝將領。然而在章邯與項羽作戰時,朝中的趙高卻對他多有掣肘,他派人督戰,並逼死章邯愛妻,還準備構陷章邯。章邯屢次被項羽大敗,但秦朝主力尚在,可是在趙高的逼迫下,章邯率領數十萬大軍投降項羽,秦朝自此已經名存實亡。
然而即使在這樣危難的關頭,趙高想的還是內鬥。章邯投降以後,胡亥質問趙高,趙高擔心胡亥會誅殺自己,於是他發動政變,將胡亥逼死。逼死胡亥以後,趙高本想自立為帝,但由於群臣不允,因此他只得扶持子嬰上位。此時秦朝國力衰微,已不復帝國榮光,因此子嬰自稱秦王。子嬰向來知道趙高的殘暴,於是他上位以後設計將趙高誅殺,並誅滅他的三族。
趙高發動沙丘政變,逼死扶蘇,使秦朝失去一位可以帶著它轉變方向的皇帝;趙高誅殺李斯、馮劫等人,則讓秦朝文臣武將無人可用;而趙高逼降章邯,則親手扼殺了秦朝最後的希望,將秦朝推向深淵,此後趙高的所作所為,不過是他負隅頑抗的瘋癲之舉。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它的暴政,一個朝代滅亡的責任當然不能完全推給一兩位奸臣,但趙高不同,他的每一步都在秦朝的心臟上刺上一刀,他的自私自利、陰險狡詐讓秦朝在面對天下起義時徹底失去希望,因此說他是秦朝滅亡的罪魁禍首毫不為過。
參考資料:
《封建論》 柳宗元
《過秦論》 賈誼
《資治通鑑》 司馬光
-
12 # 溫州悟空講
導言
秦王朝的覆滅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個封建王朝的崩潰。依靠強大的軍隊和君王的個人意志組建的秦國在面對起義面前似乎沒有抵抗能力,很快就崩盤。這裡有三個層面的原因。
第一、秦王朝在六國的統治基礎不夠堅實
秦始皇統一六國花了17年的時間,之後沒幾年時間秦始皇就去世了。所以這種秦代的管理方式在當地的接受度是不夠的,特別是江南地區幾乎是空白。這就意味著只要山東地界的造反一開始將會產生連續性的崩盤狀態。這對於秦皇的統治絕對是無法抵抗的。雖然已經收走了天下的兵器,但是砍墓為旗揭竿而起表示人們造反的心願非常的強烈。這就是本土化沒有完成的重要因素。
第二、政策的殘酷性讓起義成為可能
陳勝吳廣為何要起義,因為他們要遲到了。那麼遲到之後會被殺死,那不如起來造反博一下。這種簡單的算式讓許多人都走向了起義的道路。秦國畢竟人數沒有整過六國來的多,在無法識別好壞的情況下很可能會被一鍋端。那麼這種冤假錯案比如累計民怨最終爆發。
第三、上層的鬥爭最終影響了整個國家的氣勢
胡亥最大的問題是一上臺,天下就造反了。這連反應的時候都不夠。一個新的君主好歹你也讓他先做做看。可是沒有時間的造反表示,秦王內部的鬥爭是在太厲害了,連最終國家的輸贏都計算在內。只要分層一定有階級矛盾的出現。這是院士注意的走向。
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圈層。皇帝也是。
-
13 # 錫惠書生
你覺得秦朝只存在幾十年可能嗎?都江堰是秦文明建築,幾十年能修好?秦始皇陵,包括兵馬俑這麼多年能修好?(明朝最簡樸的一個皇帝陵墓就修了28年)還有全國的馳道系統呢?還有長城的完善呢?……
所以說,司馬遷的《史記》不可信。史記中的“秦始皇”,只不過是秦文明的最後一個皇帝罷了(相當於明的崇禎皇帝)。商鞅變法的改制,大規模的中央集權,改變了原有秦文明體制,短暫的新形式“統一”之後,楚地叛亂,反噬了秦治,把地表上秦文明的一切都毀了,包括都城,包括書籍檔案,甚至連文字都毀了(漢朝建立,基本上沒人知道大篆了)。
漢(漢)朝的建立,繼承了一部分秦文明,但政治體制,文化體制都不一樣了,復辟封建制,再起戰端。
漢朝使用的是“隸書”,文化與秦文明有明顯斷裂,這種斷裂延續了兩千年!五四之後,這種漢文化也差點再“拼音化”。
好在有中國共產黨,事實求是,不斷復興中華文明。新中國對考古事業的重視,正本清源,讓我們看清楚文明真相,建立“四個自信”,復興可期。
要把“被顛倒”的歷史,再翻過來。考古發現非常重要,不能光相信書上寫的文字(尤其是滿清之後的文字,《四庫全書》版本更不可信)。
-
14 # 願化一朵蓮
秦朝如此強大,為什麼只存在了短几十年?我認為主要是“民心向背”。
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第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沒有休養生息,反而大興土木修阿房宮丶驪山陵墓,即勞民傷財又揹人心。第二丶秦始皇的大將蒙怡在北方打敗了匈奴,為加強北方防卸修長城。秦始皇發兵平定了嶺南,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二世胡亥繼位時,中原人口不過兩千萬,被徵發去造墳、修阿房宮、築長城丶守嶺南的就有二百萬人。第三丶秦始皇為控制人民的思想,做了“焚書坑儒”,秦始皇的大兒子扶蘇反對焚書坑儒,被派去監督蒙恬在北方防守匈奴的30萬軍隊。二世胡亥繼位,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秦始皇
《阿房宮賦》結尾道:“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國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可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不愛護自己的人民。
-
15 # 你說那是個成語
秦朝作為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朝代,從公元前221年朝代建立,到公元前207年二世而斷,我認為,原因其實很簡單,歸根到底統治思想的問題,秦沿用上百年的法家思想,適合打天下,而相當不適合治天下。所以,後面歷朝歷代都學乖了。隋朝除外。
法家思想用來治國有大問題首先,建國後,秦始皇與秦二世繼續沿用老祖宗留下的法家思想,作為治國的基本理念。人說秦朝“苛政猛於虎”,但這其實也是嚴政,能夠創造一個嚴格且公平的社會。
商鞅廢除貴族世襲制,把能夠調動老百姓積極性的功名利祿全部收歸國有。想獲得功名利祿的好處,想跨越階級,只有一條路,在戰爭中獲得軍功。整個秦國被商鞅設計成農戰國家。
藉助這個政策,秦越來越勇,卷天下,吞八荒,完成國家統一。但這樣一個嚴格的社會,只適合國家有統一目標:吞併天下的時候,一旦這個目標得以實現,老百姓就會開始關注其他東西,有更多的需求,這時候,國家體制就跟不上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了,秦朝統治者擋了人家的路,這是根本原因。
戰爭的過度消耗其次,六國統一後,秦始皇讓屠睢、趙佗帥軍50萬在南方進攻嶺南百越。北方讓蒙恬追擊匈奴,深入北方七百里,使匈奴不敢南下牧馬。但這些地方,對於當時的普羅大眾來說,顯然沒什麼吸引力,那地方在當時,相當荒蕪,攻打這些地方,戰爭的收益比已經不合算,老百姓也不關心。根據歷史記載,當時送到前線的物資,五分之一,都浪費在途中了,如果加上修築維護馳道直道的浪費,更是百不存一啊!
上升渠道沒有開啟,無法得到貴族、知識分子的支援最後,秦朝建立,隨著帝國的邊境不斷擴張,百姓人口快速增加,這些新人口並沒有接受長年累月的法家教育。他們並不會接受秦國原來那一套去打仗、用性命換軍功、改變人生的套路。
新的上升渠道沒有形成,戰爭的消減,也使得老的上升渠道不夠分,這就導致社會結構出現問題,人,當有這個能力時,都是嚮往更美好的生活。而秦帝國沒有提供這個渠道,只是到處忙著打仗去了,沿用打仗升級的模式,這自然導致傳統貴族階層不滿。
富貴階層嫉恨秦朝,無法從秦朝這根大樹上頭獲利,這是秦朝歷史短暫的重要原因。
所以,秦朝的滅亡,其實和秦始皇有直接關係,統治思想與指導方針不變,秦朝必定要倒。再加上打發公子扶蘇到蒙恬修築長城處,中樞讓趙高得以專權,秦始皇駕崩後,利用指鹿為馬打擊異己,破壞了秦國的法制和官僚制度,使得這一程序加快不少。
-
16 # 月刊歷史集合
秦國實力雄厚,體現在了秦朝統一六國,武力值橫掃六國最終統一天下,可是整個統治疆域擴大了數倍,總體上力不能及,所以秦始皇才開始建立適合大一統條件的政治體制和治理體制。面對從來沒有過的統一局面,每個人包括統治者和官員都在探索摸索中找路子。
秦始皇才建立郡縣,車同軌、書同文,為什麼?先把說的話一致了,路都通了才能表明這是一個真正的整體。
但是制度是推行了,可是具體執行情況如何我們不得而知。
這個制度好不好,我們作為幾千年的後人站在上帝視角能看清楚明白對於歷史發展的意義。
可是對於當時的人是怎樣的影響呢?
建立這樣的制度是好還是不好?
有沒有比秦始皇建立的更好的制度?
當時包括後世幾百年都在爭論、改進這個制度。例如當時的“焚書坑儒”,又比如漢高祖劉邦當時建立郡國並行制,都是對秦始皇治理制度的懷疑。所以我們站在幾千年後的瞭解到對中國大一統的意義,但是對當時的人來說是是一種嘗試和試驗,結果怎樣只會隨著歷史發展走勢證明,人民只能對著發展而走。
總結下來秦朝雖然實力強大,但短命可以歸結到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制度的不成熟導致統治不穩固,探索階段總是不穩定的;
第二,統治疆域的過大導致政策的無法徹底執行;
第三,將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對外統一和國家治理上,但是對於細緻方面,例如內部政權的穩定、接班人培養、穩定成熟官僚治理體系培養和維護方面肯定不能全部照顧到。
第四,權力的過度集中,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只是一個人的能力,將所有權力集中在自己一個人手裡,所以秦始皇死後政權瞬時崩塌,如果秦始皇對內培養了穩定成熟的治理國家的官僚體系,而不是一個獨權於個人的誘惑,那麼後繼者如果再爛泥扶不上牆,國家也會維持一段時間(可參考明朝那幾位皇帝,多年不上朝政權依然執行)。
回覆列表
首先,在很多人印象中,秦始皇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秦帝國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帝國,但其實呢,秦國並不是一個新建立的國家,秦始皇更不是秦國的開國君王,秦始皇只是秦國傳承了三十來代的一個世襲國王。
換句話說,秦國並不是秦始皇從無到有建立起來的,它是不斷傳承下來的,這也就意味著它勢必會留下根深蒂固、盤根錯節的架構、制度、派系與人事規矩。這一切,絕不是秦始皇在短短几十年內可以輕易打破,可以輕易重塑的。
事實上,到秦始皇即位的時候,秦國立國已經有五百多年,當然,最初的秦國與後來的秦國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這裡我就不細說了,我們只需要知道,從公元前408年開始,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秦國誕生了,這其後的秦國都屬於是一脈相承。
這樣的賦稅制度,就註定秦國只是一個類似城邦聯盟的鬆散的貴族聯邦,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集權王國。
在這之後,秦國的賦稅制度的就變成為實物地租,也就是對每畝地收取實物地租,在這種背景下,國家的意志和影響力才真正深入到國家的每一塊土地,這時候的國家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集權的國家;與之對應的,就是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逐漸誕生,此後不到五十年,秦國就終於可以實現商鞅變法了。
當然,無獨有偶,當時的其他國家也都完成了這項制度的轉變,也都陸續開始進行各種變法,由一個諸侯國便成為中央集權國家。從某種意義上說,公元前408年左右,也是春秋時代與戰國時代的分界線。此後,各國所有的制度都是一脈傳承和延續的。
大家知道,不要說一個國家,就是一個公司,其制度傳承近百年之後,必然會形成了數不盡的規章制度和盤根錯節的權力人事劃分架構,整個機構變得臃腫、死氣成成、辦事效率低,其內部還有著數不盡的利益集團,他們想盡辦法掏空帝國。
在這種背景下,等到秦始皇上位時,所謂的戰國七雄,其實就相當於是七輛快要散架的老爺車,只不過秦國因為各種原因,比其他六國要好一些,所以最後秦國統一了天下。
問題是,秦國統一天下,並不意味著整個社會來了一次從上到下的顛覆或革命,它只是上層利益集團之間的兼併和融合而已,至於中下層社會的處境,以及整個社會的執行制度,並沒有發生任何實質性的改變。
大家可以看下,唐朝之前,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個皇朝,幾乎都很難超過這個年限;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王朝到了這個時間點,那就是疾病纏身,積重難返了。
比如西漢在進入190年時,已經到了王莽專權的時代,其後不到二十年,西漢就滅亡了;東漢在進入190年時,已經到了董卓之亂的尾聲,其後不到十年,東漢就滅亡了。
因為類似的原因,劉邦在秦始皇死前,就已經被迫逃亡,帶著一幫小弟在芒碭山一帶當了將近一年的土匪而始終安然無恙。
要知道當時的秦始皇可還活著呢,可劉邦這支土匪卻依然安然無恙,這絕不是因為劉邦是真龍天子,而是因為當時像劉邦這樣的土匪、盜賊實在太多了,官府根本剿不過來。
唯一有區別的是,如果秦始皇當初肯採取分封制,那經過一輪火併之後,可能帝國仍然秦國宗室成員手裡,就如同東漢對西漢的延續一樣,至於那時的劉邦和項羽,恐怕也就是綠林和赤眉之流。
其實,後來的隋朝滅亡,和秦國是一樣的;表明上看,隋朝似乎是一個新的王朝,它實際上呢,它和北魏(148年)、西魏(22年)、北周(24年)是一脈相承的。
隋朝統一天下,就和秦朝統一天下一樣,都只是上層利益集團之間的兼併和融合,其中下層以及整個社會的執行制度,並沒有發生過任何實質性的改變,所以等到隋朝統一天下時,它實際上是一個已經執行快190年的衰落帝國,天下大亂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唯一有區別的是,如果隋朝皇族沒有廝殺太過激烈而導致無人可用得話,在天下大亂之後,或許就輪不到李淵這位親戚坐鎮晉陽了,那最後摘取天下的人,或許就依然是隋朝宗室;當然,因為李淵和楊廣本身就是親戚關係,這兩個朝代本質上和東漢與西漢沒有什麼區別。
明白這一點,就能夠理解為何秦朝在短短十幾年就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