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箭與橄欖枝

    畢竟是影視劇,肯定是高於現實的,這裡主要是想要表現我八路軍頑強的戰鬥精神。但是在現實中我認為是不可能的。

    首選我們來看一下兵力對比,在前面集結兵力的時候有提到“那個連比一個營的兵力還多”,當時一個營的兵力大概在300人左右,我們給他翻個倍算600人,然後再加上縣大隊和區小隊,滿打滿算1000人,而且縣大隊和區小對無論單兵素質和武器都比不上主力部隊的,所以整體戰鬥力要大折扣的。

    而日本一個聯隊的兵力大概有3500人,而且在後來楚雲飛覆盤中提到吉野聯隊屬於野戰部隊,戰鬥力非常強悍,和385團一開始就進行了炮戰,楚雲飛一個5000千的大團,裝備部分美式裝備,和吉野聯隊打了二天也只是打了個平手,說明日本的這個聯隊的裝備非常精良。

    我們在聯絡到現實中,來看看我們的平型關大捷,當時我方兵力12000人,指揮員是林彪,日方4000人,我方在佔盡地形優勢的情況下打了六小時,日方損失1000人,我方損失600人。

    所以說以一個聯隊要抵擋住一個野戰聯隊8個小時的進攻,根本不可能,頑強的戰鬥精神在戰爭中有巨大的作用,但在絕對的兵力和武器優勢面前也是不行的。

  • 2 # 廢柴新視野

    理論上來說,這很難實現。因為裝備和人數的規模根本不是一個級別。但是永遠不要低估了我們軍人的實力!縱觀歷史,我軍創造的例如上甘嶺戰役等奇蹟般的戰役很多,而《亮劍》中的這一段情節,則是李雲龍獨立團下的一個連,對抗整個日軍聯隊8個小時的進攻,最後整個連在抗擊日軍聯隊的攻擊當中全部壯烈犧牲。

    事由是李雲龍為了攻打平安縣城,擊敗山本特工隊,派出了一個連前往晉綏軍防區,最後這個連頂住了日軍聯隊8個小時的攻勢,為李雲龍贏得了更多的機會。而日軍聯隊有3000餘人,李雲龍派出的連則有80人左右,單論人數,雙方根本不在一個層級,差了幾十倍,有人說這是神劇,其實並不然。

    李雲龍所派出的這個連,是一個主力加強連,而且事先是為了阻擊日軍增援,裝備和彈藥都提前做好了裝備,而日軍的聯隊是前來增援平安縣城,大多攜帶的都是輕武器,而且實際上在抗日戰爭後期,日軍士兵的作戰素質有所下降,而李雲龍的連憑藉著事先佔據的有利地形,以及頑強的意志,不輕易暴露自己,是有可能抵擋日軍聯隊8個小時的進攻的。

    因為最後日軍聯隊並未被殲滅,但是一個連阻擊一個聯隊8個小時的進攻,也可以堪稱是戰爭的奇蹟。上甘嶺戰役就是一個很好的印證,當時一個連阻擋了美韓部隊多少天!所以說我軍的戰鬥力不是吹出來的,瞭解過歷史的人知道,這的確有可能發生,想想上甘嶺戰役,沒有什麼不可能。

  • 3 # 歷史深度揭祕

    佔領要地,戰鬥意志的堅強,以少數牽制多數也不是不可以做到的。不要說日軍的那點火力,就是北韓戰場上同火力強大的美軍作戰都出現了很多的孤膽英雄。給命令的時候說,守住此地8小時,那時候日本人還沒來。等山本求救電報發出救援部隊到達戰場,應該幾個小時過去了吧?所以真正守的就多少時間,算算就知道了。

    首先這是一個加強連,從孫銘跟楚雲飛的對話中可以算出這個連有300多人,再加地方武裝總共七八百人。而且分佔兩個高地互為犄角,有地理優勢。再說裝備,從三個營集合二三營兩個營長的對話可以看出,獨立團此時的裝備已經具備了相當的水平。再說小鬼子,此時已經是抗戰晚期,小鬼子的部隊基本沒有滿編的,能有三分之二就算不錯了。況且就算是滿編狀態,在進攻時也不可能全體展開發動攻擊,只能逐次用兵。如果再考慮八路軍的戰鬥意志,小鬼子想快速突破基本不可能。另外,劇中該連阻擊了7小時10分鐘也沒有到8小時。綜上所述該劇情還是比較合理的。

    本身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在亮劍裡卻比較合理,一這個連並不是一個標準連隊,戰鬥開始前部隊集結時有過交代,黃連長(就是六連長)跟張連長在村外相遇張連長問這都是你的兵?我以為是二營呢。你現在手底下人比分兵前一個營都多。可見六連人數絕對在三百人以上。而且黃連長還問老張歪把子夠使不,不夠調幾挺給你。可見六連武器裝備絕對不缺。最重要的連義大利炮都是黃連長繳獲的,可惜被李雲龍拉去打縣城了。而且在阻擊戰時楚雲飛部就在一旁。如果你是日軍指揮官會不管楚雲飛,全力攻打六連?就不怕楚雲飛偷襲你?就算全力進攻地形恐怕也無法讓一個聯隊全面擺開,所以當時我覺得應該是大部分日軍戒備楚雲飛部,少量精銳進攻六連。再加上地形優勢,以六連的裝備水平人數擋住日軍八小時還是有可能的。

    最開始集結的時候另外一個連長就說了比分兵前一個營的兵力都多了,而且他自己還說了他的裝備也不差的,再加上縣大隊和區小隊,少說加起來也是好幾百人,而且還佔據地形的優勢,就是鬼子的一個聯隊3800人也不可能在一次攻擊中全部上嘛,再加上是提前都構築了工事的擋住八小時是完全有可能的。

    首先,擔任阻擊任務的是一個加強連和縣大隊區小隊一共幾百人,第二,依託的是兩峰夾一谷的有利地形。分析一下,兩個高地互為依託,所以日軍需要同時強攻兩個高地,但打仗可不是把自己那幾千人一字排開然後就往上衝,日軍二戰時攻擊高地的戰術是兩翼包抄,正面是三四波衝鋒隊,然後開始炮火覆蓋,結束後馬上就是衝鋒,一次進攻一般要三四個小時,也就是說這個連就是頂住了兩次衝鋒然後全軍覆滅了,很難麼?亮劍肯定有神劇的部分,但這一段絕對不是神劇。看看戰爭史,戰爭必然是慘烈的,但是絕對不是你想象中那樣每次戰鬥都是瞬間死個千八百人。82名打了多少仗留下來老戰士。而很多說的是裝備,以裝備優良定戰爭輸贏或者是可能性。別忘了勝者為王!我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戰績舉不勝舉。沒有什麼不可能的!

    就算當時一個連超編到一個加強營的人數。裝備卻是個大問題,邊區兵工廠復裝個子彈、造個土手雷、打幾把大刀還行。制槍造炮就沒幾家能辦到了。僅有的一些產品也要供主力部隊,連帶各部隊繳獲也要上繳多數。就四五百人一兩百條槍撐死了幾千發子彈,剩下基本就是大刀片子加紅纓槍.......日軍有步炮、迫擊炮、擲彈筒、重機槍……要說夜戰守幾個山頭8小時,只要士氣高,敢玩命還是有可能的。白天?4小時要是打不下來,這個聯隊長可以切腹自盡了。

  • 4 # 朱國宇律師

    從劇情上看,是有可能的。

    一,李雲龍在到達趙家峪後,把部隊化整為零,分別派出去擴充隊伍。到攻打平安縣城之前這段時間,獨立團各單位都有不小的壯大,比如張大彪的一營,竟然擴充到兩千多人,相當於擴充前的兩個獨立團。相信打阻擊的這個連也經過了擴充,估計不會少於正規編制一個營。再加上協同的縣大隊區小隊,估計差不多有五六百人。

    二,從裝備上看,獨立團在打平安縣城時也有長足進步,就是這位黃連長在見到老戰友時,很得意地說“你那兒機槍夠不夠,要不要我給你調幾挺九二式”。這裡的九二式可是重機槍,所以這個連的輕重機槍應該不少,輕武器火力不次於日軍。而日軍急於救援山本,基本上算是輕裝前進,重型火炮未必會隨隊攜帶,可能也就是擲彈筒和輕型步兵炮。火力方面相差不懸殊。

    三,八路軍佔據有利地形打伏擊,鬼子倉促攻擊,不利於展開火力和兵力。

    總和這些條件,單從劇情看,獨立團六連拖住日軍八小時有可能,但如果按擴充前的標準,一個連估計很難做到。

  • 5 # 花木童說史

    白刃格鬥英雄連

    1940年8月,129師1縱25團在破襲正太路的大戰中,負責攻擊馬首車站。其所屬的8連作為預備隊駐紮在團部指揮所。

    8月21晚,50多個鬼子趁著夜色,直奔大洛坡準備突襲25團團部。不過幸好被炊事員張生旺發現,連長任尚琮隨即安排部隊展開阻擊。

    一排、二排被佈置在村東頭,二排負責阻擊東南方向的鬼子。可二排還沒趕到制定位置,就迎面碰到了20個左右的日軍。

    雙方相距太近,來不及開槍,所以只能白刃格鬥。小鬼子的刺殺術很厲害,二排阻止有點吃力,連長趕忙帶著一排增援。

    雙方激戰了大半個小時,鬼子小隊長一看形勢不妙,就率部到村東頭和其他鬼子匯合。

    一排、二排一路追擊,最後在村東頭形成了對鬼子的包圍。一番激戰最終擊斃40多名日軍。

    戰後129師授了8連一面錦旗,八路軍總政治部主任羅瑞卿,親自到八連看望士兵,並代表巴樂宮總部授予八連“白刃格鬥英雄連”。

    劉老莊英雄連

    1943年3月16日,一箇中隊的日軍帶著一個聯隊的偽軍,總計1300人分11路合圍蘇北淮海區黨政領導機關。

    新四軍3師19團4連負責斷後,掩護黨政機關撤離。4連完成任務後好不容易跳出了包圍圈,可在第二天傍晚在劉老莊附近,又遭遇上了一隊參與掃蕩的日偽軍。

    戰士們已經兩天沒有休息了,連長白思決定先在劉老莊休息一晚,明天早上再和鬼子搏鬥。

    可令他沒想到的是,晚上四處趕來的日偽軍已完成了對劉老莊的包圍。

    第二天一早,白思發現四周都是日偽軍,而4連現在僅剩82名戰士,突圍已無望,大家一致決定和小鬼子血戰到底。

    《亮劍》中,6連隸屬於獨立團2營,據2營長講他的營有小2000人,按下轄四個連計算,6連大概400多人左右。

    楚雲飛在劇中也說過“幾百人可惜了”的話,所以6連這個兵力是比較靠譜的,大概相當於八路軍標準連的3倍兵力左右。

    而6連阻擊的是日軍吉野聯隊,在日軍編制中,一個聯隊大概3800人,下轄3個步兵聯隊,一個炮兵中隊。

    武器裝備按最低配製來算,其中重武器有36挺重機槍、108挺輕機槍、108具擲彈筒、3門九二式步兵炮。

    我們對比一下劉老莊戰鬥,8連在突圍之後還剩82名戰士。日偽軍數目不詳,但日軍最多一箇中隊,而日軍中隊及偽軍基本沒啥重武器。

    就算上所有參與掃蕩的日偽軍,有大殺傷力的武器大概36挺輕機槍、36具擲彈筒。

  • 6 # 小9舟

    不可能!!防禦戰爭講究3比一,也就是防守的一個人,必須有三個人的比例去進攻。如果進攻方人數多,比例失衡,根本沒得打!這種事情上別鑽牛角尖,因為戰爭有些自己的規律!

    戰爭不是兒戲!!戰爭不是兒戲!!別被影視劇誤導!

    作為一個在部隊呆過很久的人,告訴你。這只是電視劇,現實真心不可能!

    你可能會說,萬事皆有可能,打仗還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等等。

    為何這樣說,請聽我一一道來!

    一:何為戰略級?何為戰術級?為何戰術級戰鬥天時地利人和影響不會太大。

    戰略針對巨集觀問題,是高瞻遠矚而制定的,例如國家的戰爭方略。戰術針對具體的微觀問題,戰術必須是具體地針對個別情況而制定的,小範圍小時段的。

    舉個例子,三國時期諸葛亮未出茅廬之前曾為劉備,謀劃戰略。出了茅廬之後,卻被各種戰術性俗物纏的脫不開身,戰術層面也出了很多問題,從而導致戰略性決策的實施失敗。

    這樣想就知道為何戰略性戰役天時地利人和很重要,因為時間拉的長,地域範圍廣,考慮因素自然多。

    你比如曹操的屯田制度,短期戰術上並無優勢,幾年之後屯田帶來的“人和”註定了戰爭的勝利!

    二、正視日軍的戰鬥力,正視才能打敗他!

    蔣介石:“黃埔畢業的軍官水平,比日軍軍官‘至少要差十年’。”

  • 7 # 驍勇34

    常言道:

    橫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

    這人要是連命都不要了,還怕什麼?

    抗日戰爭中,一個日軍聯隊在2000——3000人左右,我八路軍一個連的兵力雖說有些不固定,但至少也在100——150人左右。

    按巜亮劍》中雙方作戰的比例計算,平均一個八路軍戰士就要和三十名日軍死磕,這在實戰中“有”可能會發生,但一定是一件可怕的事兒。而且,在武器裝備上,優與劣大家自然心知肚明。能堅持八小時,主觀上應該不叫人信服。

    不過,凡事在客觀上都有不確定性。若是平原作戰,這個連要是面對一個裝備精良的日軍聯隊的攻擊,那結果只有一個:一錘子買賣。

    若是山地伏擊戰就不好說了。

    《亮劍》中,這個連隊是依據山地發動的阻擊戰,也就是說,不用進攻,“貓起來”以牽制為主。為了盡最大努力發揮有效作用,戰前肯定做一些前期準備。比如備足彈藥武器、埋設地雷、詭雷,安全掩體、火力配製、死角射擊等等,做到儘量減少傷亡,將日軍最佳、有限的救援時間消耗掉。所以,這樣的仗,在時間上就有了不確定性。

    而日軍先期遭伏擊後,傷亡在所難免,重新部署攻擊也需要時間,不可能一下子就像無頭蒼蠅般瞎撞。通俗來講,得排真雷、詭雷,摸清地形、對方人數,武器配備情況等等,然後確定目標進行第一次試探性攻擊。若第一次沒有成功,肯定再次調整。這時的八路軍不會暴露自己的弱勢,會在第一次防守中依據有力地形,傾盡全力給日軍一個下馬威,以起到震懾的作用。這樣的的話,日軍下一場攻擊波就會有所忌憚,不會那麼順暢。

    再者,山地不同於平原,哪有火力點,哪個包里人多,哪個石崖後人少都無法一目瞭然。是人都怕死,日軍也不是刀槍不入,也不可能拿身體當肉墊,也不是百發百中。況且,仰攻作戰累眼睛、耗體力,還得防子彈、手榴彈、地雷、土炮等等,很難一擊湊效。所以,致命一擊只能在時間消耗後的最後關頭顯現,也就是在雙方死傷比例“凸顯優劣”的情況下。

    就像那位連長說的:“我接到的命令是釘在這八小時,敵人就算用牙咬,我也要嘣掉他幾顆門牙”!

    言外之意,哪怕剩一個人,也要拖,能拖多久是多久。若真把自己當成個死人,十幾個人集中火力,對方還真需要時間去“躲”。

    當然了,百十來人的兵力是“死不過”3000人的,戰勝的希望也不可能發生,能堅持八小時再同歸於盡,就算是奇蹟了。

    唉!

    這樣的仗沒法打。

    抗日戰爭中,我八路軍這樣的戰例數不勝數,狼牙山五壯士就是其中之一,幾個人拖得幾百日偽軍舉步維艱。

    最後,借《亮劍》這部劇,向英勇無畏的先烈們致敬!向那個全連犧牲的戰士致敬!

    奮發圖強,勿忘國恥。

  • 8 # khl心情愉快

    看了許多網友的質疑的回答,多數都是在網上查的日軍聯隊的編制和中國軍隊正常的編制,來進行對比,真的是好搞笑呀!首先說日軍,跟世界各國都一樣,都有分一級、二級、甚至三級部隊,人數能差出三倍!自中條山戰役後,日本在山西大多數是二線部隊,一個聯隊能有兩千人就不錯了,武器的配置也差了許多,再加上已經是45年前後了,兵員還有許多是20以內的孩子(戰後,358團參謀的話)。此次又是長途行軍(汽車少),所以必須輕裝前進,重武器就更少了。再說戰鬥,這場阻擊戰是在日軍要通過的兩個高地之間的道路,所以才有八路軍守一側(地勢較平緩的),民兵守另一側(地勢較有利的),日軍部隊無法全面展開,每次能投入的兵力也就是一兩個中隊(兩三百人),由於道路橋樑被破壞,日軍的重武器是後到的,所以前期進攻也就是擲彈筒,迫擊炮和九二式步兵炮。再看看李雲龍部,自打分散後,各個營連都發展壯大,合兵打平安縣城時,每個營都至少兩千多人!擔任阻擊的六連人數應該是個加強連(至少兩百人,到三百人也有可能),而且槍彈也不錯,再加上地形有利。前後因果對比看,擋住日軍一個聯隊八小時的進攻,在實戰中很正常!如關家坳之戰,日軍的一個大隊(500人),由於在高地,八路軍雖然有八個團圍攻(至少8000人),由於沒有重武器,不是也打了很長的時間嗎?

  • 9 # 陳嚴

    這在實戰中完全可能,只要地形有利,火力配置合理,彈藥充足,別說八小時,八天都可能。國軍參謀長曾說:幾百人就這麼完了。也就是說參與阻擊的有三百人左右。日軍一個聯隊二千多人,但都是有駐防的,可以抽出來增援的不會超過一千五百人,除非自己防區老窩不要了。

    李雲龍安排通訊班出去報信時有交待:馬跑死了也要將命令傳達到。可見防區面積之大,日軍聯軍要穿過八路軍和三五八團防區,所以增援距離應該超過一百公里,甚至二百公里也極有可能。三百多人以逸待勞防禦至多一千五人,只守八個小時,說實話就算裝備有差距,也有點說不過去。況且部隊集結橋段,黃連長還把送人幾挺輕機槍不當回事。所以說當時八路軍裝備己經不落後了。仗打成這樣只能說黃連長不動腦子。或者劇情需要黃連長必須死。

    如果亮劍中黃連長是主角仗應該這麼打。

    第一,發動老百姓破壞沿途道路,橋樑。日軍不可能帶幾百工程兵,要麼重武器過不去,如果想修好道路讓炮兵過去,別說八小時,二十八小時也過去了。最少也可以遲滯日軍行軍速度。′

    第二,沿途佈置地雷,炸藥,並不停襲擾,特別是夜間襲攏。遲滯其行軍速度,疲憊日軍。

    第三,沿道路兩端多佔領至高點,險要地形,以少量兵力拖住日軍。

    第四,在最後防線沿道路進行梯次,縱深建立防禦陣地。特別是防禦迫擊炮的單兵坑。

    第五,不排斥友軍,必要時向三五八團請求支援,特別對日軍進行炮火壓制,請求部分彈藥。這點應該向龍文章學學。放下自己臭面子。

    如果黃連長按以上做了,而不是僅僅線上形防禦陣地上和日軍拼火力,拼消耗,至平安格勒結束,至少有一半人可以去平安城吃刀消面,喝老陳醋。

  • 10 # baby愛科學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亮劍》雖然不同於後來“風靡一時”的抗日神劇,但其也僅僅是提現了軍人血性的一部毫無軍事常識的藝術作品而已。

    其中最能體現作者軍事白痴的,就是戴著主角光環的李雲龍指揮的歷次戰鬥。電視劇中最“合理”的一次戰鬥就是開篇時的“蒼雲嶺戰鬥”,但這是電視劇加的,原著根本沒有。

    而《亮劍》中最能體現作者軍事白痴的,就是“李家坡之戰”和這次以一個連阻擊一個聯隊的阻擊戰了。

    當然,阻擊戰白痴程度略遜。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的分析一下這場阻擊戰。

    戰前的集結過程中,表現出了獨立團迅速發展壯大,張大彪在向邢副團長彙報時提及兵力,不無炫耀的說“寒顫寒顫,才帶來2000人。”參考再往前,張大彪接到緊急集結命令後當即下令“繳獲全部放棄,俘虜全部釋放。”,當時張大彪的一營幾乎是傾巢而出。

    再參考另外一段對話“剛才部隊進村的時候我以為是二營來了呢!”

    由此我們可以分析出,當時獨立團可能會有兵員超過300人的連存在,但不會超過400人。

    再加上縣大隊、區小隊,參加阻擊戰的兵力至多在500人上下。

    那麼日軍呢?一個聯隊3800人,當然不可能全部出動,即便不能留守一個大隊,至少也會有兩個中隊及部分後勤部隊留守,也就是說日軍至多能出動3000人。參考楚雲飛戰後總結中提及“雙方曾經進行過一場勢均力敵的炮戰”,吉野聯隊也是把壓箱子底的傢伙都帶出來了。

    雙方兵力對比,至少為1:6,地形上,防守一方其實也沒什麼優勢,戰前佈置的對話中,地形為兩山夾一谷的形態已經基本交代清楚了,而且,防守一方基本沒有什麼退路,背後是楚雲飛的358團。

    在這種情況下,加上裝備至少一代的差距,防守一方想堅持八個小時,基本屬於痴人說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赫魯曉夫是一個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