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478469996732206

    臨洮屬於甘肅省定西市。 因境內有洮河而得名。臨洮縣位於甘肅省中部、定西市西部,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交匯地帶,黃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穿城而過。截至2018年10月,全縣總面積2851平方千米,總人口55.29萬,有漢族、回族、東鄉族等21個民族,下轄12個鎮、6個鄉,縣政府駐洮陽鎮。 臨洮是省會蘭州的南大門,縣城距蘭州市區80公里,是“蘭白經濟區”內重要節點城市。蘭臨、康臨、臨渭高速和212國道及省道309、311線穿境而過,是連線甘肅中南部與臨夏、甘南兩個少數民族地區的必經之地和歐亞大陸橋經濟帶輻射圈內重點縣區。

  • 2 # 使用者3566452534412356

      臨洮地處東經103°29'至104°19',北緯35°03'42"至35°56'46"之間,在隴西盆地的西緣,青藏高原的東邊;位於甘肅中部、定西地區西部、洮河下游;東向越山穿谷達渭源、隴西境,西向渡河過嶺接康樂、臨夏,南向翻山繞壑至漳、岷界,北向跨梁渡關抵蘭州市。境內四山環抱,一水北流。  臨洮縣城距省會蘭州市僅100Km。甘川、蘭郎等三條國道穿境而過,蘭(州)臨(洮)高速公路 2001 年正式開工建設,定新、甘大等省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城鄉道路暢通,全縣村村通了汽車。近年來,共投資3億多元,進行了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城鄉總面積擴至15.2平方公里,市政設施建設初具規模;上萬門程控電話已併網開通,行動電話、無線尋呼、有線電視等通訊設施,功能完善,輻射城鄉。洮陽、中鋪兩個省級鄉鎮企業和高新技術開發示範區基本實現了“三通一平”並具雛形;新添、玉井等 10 個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以撤縣設市為目標,擬把臨洮建成蘭州的“衛星”城市,將為開放開發和招商引資創造良好條件。  臨洮,古稱狄道,位於甘肅中部、定西地區西部、洮河下游,自古為西北名邑、隴右重鎮,是古“絲綢之路”要道、隴上歷史文化名城,素有“彩陶之鄉”、“文化縣”之稱,是“全國田徑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花木之鄉”、國家生態環境建設重點縣、國家退耕還林(草)試點縣和國家花卉.....  遠在新石器晚期(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即有馬家窯、寺窪、辛店文化,是甘肅仰韶文化發軔較早之地。據史籍記載,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4年),秦獻公滅西戎部族狄、桓,建立狄道、桓道二縣,是臨洮建置的起始。至秦紹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置隴西郡,郡治狄道。東晉十六國時,屬武始郡。唐初,置臨州,後置狄道郡。安史亂後,陷入吐蕃。五代時吐蕃置武勝軍地。宋置熙州,治狄道。元、明、清均置臨洮府,府治狄道。乾隆五年(1740年),遷府治於蘭州,升狄道州,民國二年二月降州為縣。民國十八年( 1929年),改為臨洮縣。新中國成立後,初屬臨夏地區,後屬定西地區。1960年,成立臨洮地區,不久裁撤,仍為定西地區轄縣。  臨洮歷來為控扼隴蜀的戰略要地。秦築長城以制南牧之患。蜀姜維出狄道以擾關隴,魏人據狄道,使姜維不能得志。唐哥舒翰鎮邊,宋王韶安撫熙河,均以洮河流域為必爭之地。明徐達盛稱熙河對經略湟鄯的戰略作用。辛亥革命後,甘肅數次軍閥爭奪戰中,臨洮得失,關係蘭州、臨夏的安危。1949年,華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一兵團王震司令員率軍渡洮河,解放臨夏、西寧,以側翼迂迴作戰,配合解放蘭州的戰略任務。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縣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加快發展,使全縣經濟建設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全縣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在1987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第一個翻一番的基礎上,又於1996年提前四年實現翻兩番,並於1998年提前兩年實現了整體基本解決溫飽的目標;到2000年底,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億元,比“八五”末增長57.9%,年均遞增9.6%;其中,第一產業完成2.02億元,增長36%,年均遞增6.4%;第二產業完成2.48億元,增長75.8%,年均遞增11.9%;第三產業完成2.5億元,增長62.5%,年均遞增10.2%;第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由“八五”末的33.5:31.8:34.7調整為28.7:35.5:35.8;工業增加值達到7600萬元,增長2.58倍,年均遞增20%;農業增加值達到3.48億元,增長14.8 %,年均遞增2.8%;“九五”期間,最高年份1999年的糧食產量達到1.7億公斤。  哥舒翰,唐代名將,生於公元704年,卒於公元757年,他是突厥族哥舒部人,世居安西,輕財任俠,勇冠全軍。他長期駐守巡防於邊防重鎮臨洮一帶,屢破吐蕃的進犯,收復黃河九曲。唐元寶六年公元747年),為隴右節度使,兼河西節度使,進封西平郡王。安祿山叛變時,哥舒翰統兵20萬堅守潼關。當時他身體病弱,因受楊國忠猜忌,被逼出戰,兵敗殘遭殺害,傳誦千古的西人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就是歌頌他充滿傳奇色彩一生和光輝業績的。  矗立在臨洮縣城南大街的“紀功碑”,據考證為唐天寶八年公元749年)所立,距今已有1240餘年。青磚碑座託舉著高大的碑體,碑正面刻文12行,為隸書,字型遒勁,筆力雄健。額刻有云紋和盤繞的蛟理,據傳碑文為唐明皇御筆,只因長期的風雨剝蝕,岩石風化,僅存50餘字。但拂去歷史的塵封,濃縮哥舒翰悲壯人生的輝煌,都始終熠熠閃光,所以,常有人來此碑前瞻仰。  張維(公元1889年-1950年)臨洮人,字維之,號鴻汀。早年,他以詩文著稱鄉里,及後追蹤乾嘉學派,致力於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諸氏之學。治學主明事理,重實用,迄後乃專力史志、金石之學,所著有關西西北史志,深有見解,為國內史學界所重視,他的辭條被列入40年代《中國名人圖鑑》。  海巔峽東依南屏山,南和康樂縣接壤,距縣城30多公里,海巔峽兩岸絕壁千仞,峽口如蜿蜒銀蛇,洮水奔騰,洶湧澎湃,其勢如萬鈞雷霆,期間蘊藏著豐實的水利、森林、煤炭等資源。清代詩人吳鎮這樣寫道“我憶臨洮好,城南碧水來;崖飛高石出,峽斷鎖林開...”所以海巔峽又稱鎖林峽。  近代王熙之《臨洮金瑣錄》中略稱,峽中東岸石壁有“摩崖”二字及“紹聖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畢工”十二字,列為兩行,後列王存、王安刊記,大約五寸,均為正書,而州志卷一上記  載“......今峽上有古篆字,蓋宋金時所鐫雲”當為聞詞。峽內東岸石壁上,鐫四方形,五六寸孔甚多,昔曾於此建道,以通交通。海巔峽煤礦即在此,面積約40公頃,煤層厚約1米以上。現峽內距水面約1米的懸壁上,遺存楊繼盛所撰《開煤山記》石刻一方,高約2米,全文為楷書,儲存完好。  如果在這裡觀賞洮河流珠,則更令人流連忘返。洮水流珠是洮河獨有的奇觀,堪稱天下一絕。由於洮河上游山岩險峻,落差很大,三九嚴寒時節,濺起的水珠凍結為冰珠落入水中浮在河面而形成。每到嚴冬季節,北國大地銀裝素裹,洮水奔騰不息,一洩千里,河面上一簇簇的流珠滾圓晶亮、玲瓏剔透,浩浩蕩蕩地隨波而下,特別是冬日的早晨,旭日東昇,朝霞滿天,給洮河流珠鍍上了一層火紅的霞光,顯得更為美麗、壯麗。  清代詩人陳鍾秀《泳洮河流珠》一詩曰:  萬斛明珠湧浪頭,晶瑩爭赴水東流;  珍奇難入俗人眼,拋向洪波不敢收。  清代詩人王維新在《洮陽八景.洮河流珠》一詩中寫道:  冬日河流急,浮波珠粒粒。  不勞象罔求,自有鮫人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急!2012年臘月29到正月初五分別是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