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史煙雲
-
2 # 靈石蘊珠寶
北魏的鮮卑漢化呢,得提兩件事
第一個是孝文帝元巨集的漢化改革
490年,北魏孝文帝親政後,命令北魏全面推進漢化程序
比如說移風易俗,廢除鮮卑服裝改穿漢服,廢除鮮卑語言改說漢語,廢除鮮卑古姓改換漢姓,還有大力倡導兩族通婚等等,即便他自己,都把拓跋姓改成了元……
為了推進漢化,這孝文帝都把國都遷到了中原腹地洛陽
漢化確實有利於北魏統治,但移風易俗不是那麼容易,其實從北魏建國時道武帝拓跋珪那時候起,歷代帝王都在實行漢化,比如引進漢官,推廣太學,離散部落編戶齊民等
到孝文帝時,全面漢化有基礎,但孝文帝的步子邁的有些大,就這樣,這矛盾越積越多……
孝文帝還在的時候,這矛盾以孝文帝才情手腕,或者可以解決,但孝文帝早死,他只活了32歲。繼任帝王也不錯,但也是少年繼位,等英年可以大展巨集圖時期,和他父親一樣,早逝……加之北魏重心南移,中樞和地方經濟差距越來越大,這矛盾啊,不僅沒有得到緩解,反而越積越深
終於,在525年前後,趁著北魏北方大敵柔然入侵,負責北方防線的六大軍鎮全部造反了。史書上叫六鎮起義,其實反漢化是根源之一
528年某天,爾朱榮以祭天為名,要求北魏皇族和文武百官到河陰集合不得缺席,等王公大臣們到齊之後,爾朱榮派兵縱騎殺戮,當時支援漢化的鮮卑官員以及北魏皇室,還有漢家的世家大族,被誅殺兩千餘人……
此後,北地進入了反漢化時代……
比如說,後期宇文泰下令,該漢姓的鮮卑盡數恢復老姓,賜漢以鮮卑姓……
-
3 # 時光歌者王阿癲
漢人胡化,最成功的案例大概是戰國時期的趙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讓趙國成為戰國後期數一數二的強國,直到長平之戰以前,趙國仍然是其他各國的夢魘。胡服騎射,拋棄寬袍長袖,學習匈奴,發展騎兵部隊。後來,強漢北逐匈奴,騎兵依舊是中流砥柱,關於打仗,顯然,胡化更有利。
在正統的漢人觀念裡,胡人和飛禽走獸並沒有區別,所以胡人漢化是文明開化的象徵,漢人胡化是落後愚昧的標誌。
曹丕篡漢,司馬炎篡魏,魏晉是得國不正最典型的代表,特別是在兩漢帶給華夏民族空前的繁榮和文化自信面前,這種對比尤其強烈,就好似地獄裡的怨念重現人間,曹魏短命,詛咒落到了西晉的頭上,可是,所有詛咒又原封不動的還給了漢人。
西晉之前,北方一直是漢人的經濟文化中心,八王之亂徹底掏空了漢人的家底,被漢人長期壓制的其他民族找到了機會,他們紛紛建立自己的政權,不得已,漢人只能衣冠南渡,留在北方的漢人幾乎遭受了滅頂之災,這在漢民族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在這種情況下,胡化是漢人保命最好的手段,高歡和他的父輩以及祖父輩們就是那個時代,漢人胡化的作品。
當然,我們能夠了解的歷史可能有些誇大其詞,但是,漢人失去了統治地位,淪為了二等公民,三等公民的情況確定無疑,歷史是漢人寫的,漢人有多慘,西晉就有多糟糕,漢人的這筆血淚債完全記在司馬氏的頭上。
客觀的說,孝文帝的漢化政策並不是因想要改變漢人的地位,而是出於政治和經濟的考慮,這些舉動為漢人挽回了些許顏面,南北朝,如果中國的廣大北方土地,良田變草原,而中原大地又是漢人的發源之地,就像猶太人一定要回到耶路撒冷,那是信仰之地,所以對於孝文帝這位皇帝,歷史的評價極高。現今,有人搬出冉閔殺胡一說,也算對漢人有功。
中央集權也帶來了一個壞處,那就是,一不小心,大權旁落就很麻煩,孝莊帝時,權臣爾朱榮隻手遮天,孝莊帝用計剷除了爾朱榮,沒想到,激起了爾朱榮手下的報復,他們殺害了孝莊帝,又按照自己的意願廢立了一批皇帝,然後,新的權臣又明爭暗鬥,高歡粉墨登場,併成為最後的贏家。高歡雖是漢人,可是他生活的環境高度胡化,鮮卑人表面漢化,但骨子裡依舊認為自己是胡人,胡人和漢人終究是有隔閡的,既然政權依舊屬於鮮卑人,那麼要鞏固自己的權利和地位,首當其衝就是和胡人,特別是鮮卑人站在一起,所以,高歡的鮮卑化也許含有骨子裡對鮮卑文明的認同,但最重要的一定是政治考慮,爭取得到鮮卑人的支援!
高歡沒有想到,自己立的皇帝逃走了,不得已,他只好又立了一個皇帝,於是,北方分裂,東魏和西魏誕生,高歡們的勢力在東邊,他們的國家就叫東魏,逃走的皇帝找到了關中的地方勢力宇文泰(鮮卑人),在關中繼續當他的傀儡皇帝,這個宇文泰也不是省油的燈,真可謂,才出虎穴,又進狼窩!
高歡已經得到鮮卑人的支援,那麼宇文泰必須另謀出路了,他只能依靠漢人,歷史有時候的確詭異,擁有強大實力的高歡竟然沒能滅掉宇文泰,而且還讓宇文泰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統一北方只好不了了之。
高歡死後,他的兒子高洋建立了北齊,而宇文泰的子孫也不甘落後,建立了北周,同樣,高洋雖是漢人,但是他親胡人,所以他建立的政權依舊得不到祝福,雖然宇文泰的子孫是胡人,但是,他們建立的政權給了很多漢人施展抱負的機會,歷史上有很多諷刺高歡的故事,而對宇文泰總是一片讚歌,拋開政治原因,他們都可以算得上是英雄。
後來,北周滅掉北齊,三百年的詛咒終於畫上了休止符,楊堅勵精圖治,率領漢人翻身農奴把歌唱,天下也復歸大統,歷史又迎來了一個嶄新的開始。歷史證明,只要給漢人數十年的和平,漢人就會還世界一個太平盛世!
-
4 # 王牌雜燴飯
民族交流和融合是一個長期的互動的過程。有人漢化就會有人胡化或者說鮮卑化,每個文化都有吸引特定人群的屬性,就像現在有人歐美化,日韓化,同時也有歐美人日韓人漢化。愚以為這是很正常的
-
5 # 穿越再現彼岸
北魏時期,太武帝拓跋燾死後的幾位北魏君主逐步進行漢化改革,很多鮮卑人(半遊牧、半農耕)由遊牧轉化為農耕,到北魏孝文帝時期進行全面的漢化改革,漢人和鮮卑人之間的族群逐步融合,反對鮮卑漢化的一些貴族被消滅,但鮮卑和漢人族群之間的矛盾還是存在,民族融合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互相滲透、磨合,形成新的漢人群體,或者稱漢化的鮮卑人,或者鮮卑化的漢人等。
北魏末年,北方六鎮起義,這裡面有戍邊的士兵,也有各族的普通人民。六鎮起義被鎮壓後,有很多投降的士兵,有鮮卑人、漢人、匈奴人、羌人、高車人等,由於受到爾朱榮手下契胡士兵的殘害,不斷起義,達到26次之多,一半的投降人員被殺。高歡利用計謀取得了統領六鎮起義投降士卒的統帥權,善待投降士兵並將他們轉移到山東(太行山以東)地區,逐步確立了自己的將來立國的基礎。
高歡也面臨一個大問題,就是鮮卑人和漢人之間的矛盾問題,他曾經試圖改善鮮卑人和漢人之間的問題,他的做法是鮮卑人等負責軍事,守衛邊疆,也希望更多的漢人老百姓能安居樂業,從事農耕,為國家帶來可觀的利益,但是這個整合不是很成功。
北齊政權偏向鮮卑人,這就導致漢人士族和鮮卑人在統治上產生脫節,鮮卑人和漢人之間的矛盾未能彌合,綜合國力弱於北周整合後的政權。這是北齊被北周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北齊被北周超越的另外一個主因是崇尚佛教,很多人出家為和尚,大批的土地被寺廟所兼併,這樣導致勞動力的大量流失,國家的稅收也出現大規模滑坡。而北周武帝面對寺院大量佔有土地和勞動力的情況,在北周境內開始了大規模的毀佛行動,釋放了大量的勞動力,國家的賦稅也有了保障。
綜上,北周國力雄厚,民族融合,綜合國力很快超越了北齊,而北齊國力日漸衰弱,很快被北周滅亡,存國僅僅27年。 -
6 # 陸小布同學
這跟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之後的國情有很大關係。原本鮮卑族子弟的社會地位是有保障的,哪怕他拒絕漢化,憑藉祖上的軍功,憑藉自己得軍功,都可以保持乃至提升自己的地位。一旦漢化成為風氣和制度,區別就來了。在漢化政策的中心,比如洛陽和周邊地區,大量的鮮卑貴族,軍人和他們的子弟唄徹底漢化,語言習慣文化思想與本地的漢人沒什麼區別,社會地位有升無降,逐漸與保持鮮卑習慣的族人脫離。漢化的胡人包括鮮卑人我們應該認同為漢人。而在偏遠地區從軍的鮮卑軍人及其家屬,比如六大軍鎮的軍人,仍然還保留著鮮卑習俗,洛陽的漢風吹不到他們身上,等於是被社會拋棄了,原有的身份保障,進階通道都被堵死了。破六韓拔陵帶頭的六鎮兵變,就是六鎮士兵對此積怨已深引起的。六鎮與洛陽是兩個世界,與他們一起生活在六鎮的漢人自然會被胡化,鮮卑化。胡化的漢人我們只能認為是胡人,鮮卑人。種族不能從血統分,要從文化上分。
-
7 # 小猴子拉呱
《北齊書》和《北史》上說,高歡的六世祖高隱是勃海郡蓚縣的漢人,是晉朝玄菟郡的太守。直到祖父高謐時期,還是漢人,後來被流放到懷朔鎮,世居於此,家族被鮮卑化,以此與高門渤海高氏攀附關係。高歡雖自稱為漢人,但據史載“累世北邊,故習其俗,遵同鮮卑”,也有學者認為就是鮮卑人。
所謂的鮮卑化漢人,也就是說他的父輩祖輩原來是漢族人,後來跟鮮卑婦女通婚,有一些鮮卑族的血統和風俗習慣。
而漢化鮮卑人也就是鮮卑族的男性和漢族婦女通婚的後代。
因為封建時代,講究門第家世,又是男權社會,所以才有鮮卑化漢人和漢化鮮卑人的說法。
回覆列表
北魏孝文帝元弘遷都之前,北魏政權仍然是以鮮卑族為主,雖然也進行過漢化的一些改革,但還不是特別明顯,所以在北魏統治中原前期,有相當一部分漢人出現了鮮卑化現象,高歡的家族世居長城沿線地區,所以他們在北魏建國後,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鮮卑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