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火星四號

    唐高宗時發生的戰爭,敵軍大敗中國沒任何影響,但改變了世界格局

    唐朝時期,中國已經成為空前強盛的帝國,但同時王朝也有一個虎視眈眈的鄰居,這就是北部的突厥。唐高宗年間,唐朝和突厥之間爆發了一場大戰,雖然對當時唐朝的版圖沒有影響,但是卻改變了世界的格局。唐朝初年,突厥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為了消滅邊境隱患,唐太宗派出將軍李靖趁突厥內亂之際長驅直入,想要消滅邊境隱患。

    李靖將軍先是消滅了東突厥,俘虜了可汗,隨後又轉而攻打西突厥。而此時西突厥也已經分裂為南北兩部分,其中南部主動臣服,而北部則一直負隅頑抗,直到唐太宗加派重兵,這才不得不臣服。唐太宗去世之後,唐高宗繼位。

    此時東突厥內部突然發怒。重點,雖然唐朝派出大將裴行儉將叛亂平定,但是卻埋下了隱患。東突厥休養生息數年之後,又聯合了西突厥的首領共同起兵。此時裴行儉已然去世,唐高宗啟用了王峰毅作為將軍,率軍隊與突厥在中亞展開了激烈的戰爭,史稱熱海之戰。敵殲突厥叛軍的首領多次寫信策反,唐朝軍官王方翼敏銳地察覺到這一點,於是在軍隊內清掃間隙,隨後突襲突厥軍隊,突厥沒有任何防備,大敗逃竄。唐朝當時打了也就完了,並沒有什麼影響。在逃竄時,突厥的大部分士兵喪生,餘下一隻殘兵一路逃到了阿拉伯境內,後來與當地的民眾融合。

    後來他們的後代又在中亞和東歐地區建立了強大的奧特曼土耳其這個國家可是興盛一時,因此當年的這場戰爭雖然對唐朝本土幾乎沒有。營銷,但卻實實在在地改變了世界格局

  • 2 # 你將如日月般歸來

    “第0次世界大戰”——三十年戰爭

    三十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第一次的全歐大戰,這場戰爭爆發起於1618年的波西米亞“扔出窗外事件”,止於1648年交戰雙方簽訂《奧斯納布呂克條約》與《明斯特和約》,這兩個條約合稱為《威斯特伐利亞條約》。

    這場戰爭的直接影響就是歐洲霸權的更替:

    1.西班牙無論是陸軍還是海軍都遭到了慘痛的失敗,從此失去了歐洲第一強國的地位。

    2.法國在戰爭後期參戰,扭轉局勢,並且獲得了阿爾薩斯地區,從此成為歐洲霸主。

    3.瑞典在這次戰爭結束後獲得了德意志波美拉尼亞大片領土,成為德意志諸侯,並且成為北歐第一強國。

    4.尼德蘭與瑞士的獨立正式收到了保證,並且尼德蘭一躍成為海上強國。

    5.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看似戰敗,但是波西米亞地區的貴族階層在這一次大戰幾乎徹底換血,奧地利開始真正統治波西米亞地區。

    6.由於德意志地區是三十年戰爭主戰場,其經濟遭到巨大的破壞。德意志各邦國大約被消滅了60%的人口,波美拉尼亞被消滅了65%的人口,西里西亞被消滅了25%的人口,其中男性更有將近一半死亡,十分慘烈。而且戰後德意志諸侯國各割地盤,神聖羅馬帝國內部分裂變成不可逆轉。

    此外,這次大戰對軍事層面的影響也相當深刻:在戰爭中諸國開始實行徵兵制,並建立了常備軍與後勤系統,使軍隊可以進行持久戰。軍隊亦逐漸精簡化,以符合機動戰的要求;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所進行軍事改革,即以火槍兵取代長矛兵,先以炮兵進行集中火力的攻擊,再以騎兵出動進行突擊,最後由步兵負責清理敵軍的三段式戰法,更成為其後戰爭的標準戰法。

    1.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對國際關係的發展具有重大貢獻,它所開創的國際體系是現代國際關係體系的雛形 。

    2.和約確定的國家主權原則有效地維護了民族國家的存續,主權原則促進了國際和平與穩定,使某些大國不能任意地干涉他國內政,成為反對侵略和干涉,維護各國特別是中小國家主權以及防範國際社會無政府狀態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

    3.《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是歐洲中世紀與近代之交的第一個國際性條約,是國際法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和分水嶺。它涉及戰俘的保護和宗教信仰自由問題, 為今天處理宗教與國家以及各種宗教信仰之間的關係提供了範本, 對於國際人權保護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 3 # 鐵桿軍迷

    斯大林格勒絞肉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影響了以後半個世紀的歷史走向,蘇德雙方投入的軍隊數量之多舉世罕有。

    而希特勒曾經下令:“不得後退一步。”斯大林則簽署了更為嚴酷的227號和270號命令,很多被投入戰爭的士兵僅僅只剩了下兩個選擇,“要麼被敵人打死,要麼和家人一起死在自己人的槍口下。”兩對領袖的態度以及士兵精神,導致這一戰役的慘烈程度也是空前的。

    無敵艦隊遠征英國

    這是一場具有重大意義的持續性戰爭,伊利比亞聯合王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組成了規模空前的艦隊,連續五次遠征英國,但均因風暴遭受失利,唯一登陸愛爾蘭一次的卻因為愛爾蘭人的反應緩慢而未對英國造成實質性的傷害。

    無敵艦隊遠征英國的失利,預示著哈布斯堡王朝海上霸權的衰退,以及英國、法國這些民族君主國的崛起,最終的結果就是“日不落帝國”由西班牙變成了英國,英語取代西班牙語,成為世界分佈面積最為廣闊的語言。

    值得一提的是,西班牙曾在明朝末年,對中國進行了長達20多年的考察,並制定了征服明朝的計劃,這一計劃在1587年被批准,但1588年無敵艦隊的一次戰敗,讓東西方的兩大帝國,永遠的失去了直接碰撞的機會。

    怛羅斯之戰

    中華帝國與阿拉伯帝國的強強碰撞,儘管此時的兩大帝國均已不復盛況,750年阿拔斯王朝結束內戰,喪失了西部的大片領土,而李唐王朝則在不久後爆發了安史之亂,後來這兩者又被吐蕃帝國擊敗。

    這一戰爭使世界的宗教形式發生重大改變,原本信奉佛教、受中華、印度文明影響的中亞大片土地開始信奉伊斯蘭教,並打通了向印度、中國、東南亞傳播的陸上通道,是伊斯蘭教擴張的一次重大勝利。

    滑鐵盧之戰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民族主義性質的帝國,拿破崙被認為是古羅馬帝國崩潰以來,最有希望統一歐洲之人,但滑鐵盧戰敗後,這一可能性永久的消失了。

    似乎十分有違常理的是,拿破崙本人雖然是一名專制君主,但他卻給君主制帶來巨大沖擊。如今二百多年過去了,世界已經紛紛走向共和,僅有最落後或者最保守的國家才保留著君主體制。

    伊利比亞征服美洲

    哈布斯堡家族是世界統治地域最為遼闊的家族,一兩位族長兼任皇帝、國王、公爵、伯爵、總督、主教、騎士團長等,統治著上百個國家,德意志(第一)帝國、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帝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義大利、荷蘭聯合省等列強都曾是其組成部分。

    這一王朝對歷史起著顯而易見的促進作用,他們大力資助大航海運動和文藝復興,使西方最終完成了為東方國家的超越,而在這以前的一千年時間裡,歐洲一直處於世界邊緣地帶,伊利比亞聯合王國對美洲的征服則是這一優勢地位轉換的標誌。

    注:哈布斯堡家族先後取得卡斯蒂利亞、阿拉貢兩國王位之後,又取得了葡萄牙王位,組成伊利比亞聯合王國,三十年戰爭後,葡萄牙獨立,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則又組成了西班牙王國。

    日俄戰爭

    大航海運動興起以後,傳統世界的四大帝國,奧斯曼帝國、波斯帝國、莫臥兒帝國、中華帝國被西方發動的一系列戰爭打得抬不起頭來,但是到了20世紀初,歐洲迎來了首個挑戰者。

    自路易十四的霸權崩潰以後,歐洲強國開始奉行“大國平衡”戰略,公元1902年,俄國出兵佔領中國東北,打破了列強在中國的“平衡”狀態,但中國的無防禦力已經顯而易見,於是英國、美國扶植了日本攻打俄國。

    這場戰爭是近代以來,非西方國家對西方國家的首次勝利,也讓中國收復了東北。從土耳其到中國,所有的非西方國家極為振奮,孫中山甚至認為,日本的勝利就是中國的勝利,亞洲的勝利。

    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們之間又有顯著的區別,因為在世界大戰爆發時,抗日戰爭已經進行了兩年了。

    抗日戰爭的影響力不侷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它預示著一個人口數量佔世界四分之一的大國團結了起來,並取得了應有的地位,實際上,這也是世界歷史的一個轉折點。

    決戰維也納

    大航海運動和文藝復興帶來了進步,使西方超越了東方,但這一過程卻是漫長的,不應該忘記,奧地利曾向奧斯曼帝國支付了一大筆貢金,以換取對匈牙利北部地區的統治的承認。

    發生在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是奧斯曼帝國最後一次圍攻維也納,但是卻遭到了慘敗,奧地利人吞併了整個匈牙利,疆域大幅拓展,奧斯曼帝國卻喪失了在歐洲的進攻能力。這場戰役也標誌著,東西方國家間,軍事優勢先於經濟優勢的喪失。

    海灣戰爭

    海灣戰爭是資訊戰爭的第一次實戰演練,預示著依靠人數數量、嚴明紀律以及傳統戰法的軍隊將要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公元前的大秦軍團是鐵與血的象徵,如果他們來到宋朝,將會再次橫掃天下;秦始皇的軍隊放到清朝也有很大機率取勝,但如果與資訊化的解放軍作戰,將會毫無還手之力,或許連對手身處何方也不得而知。

    秦滅六國之戰

    縱觀整個人類文明史,中華帝國以其極為旺盛的生命力延續了整整兩千三百年,直到1911年才滅亡,被共和政權所取代。

    不應該忘記,中華帝國境內,生存著異常龐大的人口數量,一度接近世界的二分之一。直到工業革命後的1820年,還擁有世界的三分之一,促成這一人類文明的這一奇蹟的就是秦滅六國之戰,決定了世界三分之一人口,超過兩千多年的生存方式,至今仍然存在著巨大影響,持續震撼著整個世界。

    熱海戰役

    在隋唐時期,突厥一直都是當時統治者的心頭大患,但是因為突厥的實力非常強,所以統治者也不敢和突厥鬧翻,只能拼命的和突厥搞好關係,不過在唐高宗繼位以後,突厥內部矛盾不斷,於是唐高宗派裴行儉大軍攻打突厥,不過因為裴行儉並沒有將突厥全部消滅,所以為大唐王朝留下了後患,而當西突厥首領起兵反叛大唐,並且佔領了弓月城後,這時的裴行儉已經去世了,所以沒有辦法,唐高宗只能啟用了當時西域都護王方翼。

    白江口海戰

    時間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8月27日至28日

    地點白江口,今南韓西南部錦江入海口

    對陣雙方唐+新羅聯軍VS倭國+百濟聯軍

    (此時世上還沒有“日本”稱謂。公元670年,武則天改“倭國”國號為“日本”,在此戰7年之後。)

    兵力對比:

    唐、新聯軍:士兵7000餘人、戰船170餘艘

    倭、百聯軍:士兵10000餘人,戰船1000餘艘

    唐軍船堅兵利,倭軍人數佔優,總體上勢均力敵。

    對戰統帥:

    唐軍:青州刺史檢校帶方刺史同中書門下三品西京留守文昌左相樂城郡公贈開府儀式同三司幷州大都督太尉劉仁軌

    (我大唐的官職就是這麼威武!1935年,史學家傅斯年的兒子出生,傅斯年為其取名為“傅仁軌”,以此寄寓抗日之志)

    倭軍:廬原君臣

    戰爭結果:唐軍、新羅聯軍勝,倭國、百濟聯軍敗。

    戰爭背景:

    唐初,在現在的北韓半島上,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鼎立,互相征伐。新羅親附唐朝,高句麗、百濟親附倭國。公元655年,唐高宗李治派遣大將蘇定方領軍十三萬東渡討伐百濟,在新羅軍的配合下,大敗百濟,將百濟滅國設為郡縣。百濟國滅後,百濟王氏成員扶余福信固守周留城,迎早年在倭國做人質的扶余豐歸國為王,並與倭國及高句麗聯軍,圖謀復國。

    公元663年,百濟內部因爭權發生內訌火併,扶余福信專權欲殺扶余豐,扶余豐先下手殺了扶余福信,遣使向高麗、倭國求援。8月17日,唐、新聯軍從陸路三面圍攻周留城,城外據點逐一被攻克,百濟和倭國守軍相繼投降,周留告急。倭將廬原君臣領軍萬餘越海而來,準備自白江口登陸。當時,儘管唐、新聯軍已從三面包圍了周留城,但百濟只要能確保周留至白江一線安全暢通,就能得到倭國從海上的支援,從而據險固守。

    因此,白江成為維繫周留存亡的生命線,兩軍都誓在必爭。唐新水軍首先到達白江口。27日,倭國水軍也從海上抵達白江,兩軍遭遇,展開戰鬥。

    戰爭經過:

    白江口之戰,中國的史書記載簡略。在《舊唐書·劉仁軌傳》中僅有“仁軌遇倭兵於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扶)餘豐脫身而走”的簡要記載。劉仁軌效法三國時代周瑜火燒曹軍戰船的戰術,大敗倭軍。

    日本史籍《日本史記》對此有詳細的記敘:大唐軍將率戰船一百七十艘,陣列於白江村。戊申(27日),日本船師初至者,與大唐船師合戰。日本不利而退,大唐堅陣而守。己申(28日),日本諸將與百濟王不觀天象,而相謂之曰:‘我等爭先,彼應自退。’更率日本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大唐便自左右夾船繞戰,須臾之際,官軍敗績,赴水溺死者眾,艫舳不得,於焉戰死。是時,百濟王豐璋(即扶余豐)與數人乘船逃去高麗。”

    戰爭影響:

    白江口之戰是中日兩個國家實體之間第一次戰爭,唐朝大勝,確立了在東亞及周邊無可撼動的霸主地位,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日本對中國徹底臣服,不敢再染指北韓半島和中國。此戰之後,日本在東亞消停了929年。

    直到1592年,日本權臣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先後兩次率軍侵略北韓,明神宗萬曆皇帝派兵援朝,此為萬曆北韓戰爭。

    1894年,中日兩國因北韓問題再次兵戎相見。甲午戰爭,以清廷完敗,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而告終。此後日本迅速崛起,先後在日俄戰爭中擊敗沙皇俄國,吞併北韓,扶持“偽滿洲國”,佔領大半個中國,勢力遠達西、南太平洋,成為東亞霸主。

    1945年9月,日本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同盟國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950年10月25日,為援助北韓,中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

    358年間,中國先後三次出兵援助北韓。

  • 4 # 光明啟

    二戰。

    美國做為新興力量加入戰爭,他的出現使德國納粹和日本法西斯遭到滅敗。

    他使有殖民地屬國的接受他的參戰條件:必須戰後統統獨立。戰後果然全部獨立。

    他認識到需要建立聯合國,才能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發生,於是,做到了七十多年無世界大戰。

  • 5 # 回想歷史長河

    我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一場毀滅性的戰爭,世界大國都相繼捲入這場戰爭,經過這場戰爭,法西斯德國、義大利崩潰,日本軍國主義覆滅,美利堅合眾國美國掘起成為世界頭號強國,所以這場戰爭改寫和影響了整個世界。

  • 6 # 勇戰王聊歷史

    不僅歐洲各國對中國刮目相看,欺壓中國幾十年的日本政府,對中國也是肅然起敬。日本可是被美國打怕了,心甘情願給美國當狗腿。而中國不怕美國,還派兵跨過鴨綠江,出境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作戰。並且,還把美國從北韓北部打到了南部!

    同時,這一戰,也改變了中美蘇三國關係。當美國打到鴨綠江之前,蘇聯在中國的大連和旅順還有駐軍。如果,任由美軍屯兵鴨綠江,蘇聯肯定不會撤軍了。而中國,也要陪著美蘇在鴨綠江畔屯兵對峙。

    仗打贏了,一切危險都化解了。蘇聯也乖乖的撤走了軍隊,北北韓也替我們阻隔了美軍。而且,由於這一戰打出了中國的威名,中國成了第三世界的“領袖”。後來,新中國能夠接替國民政府進入聯合國,也是第三世界的兄弟國家給“投”進去的。從此以後,第三世界成了國際舞臺上不可忽視的力量。

  • 7 # 沉140769451

    匈奴五單于爭立的戰爭(過去人們普遍認為北匈奴西遷是因為漢匈戰爭,並認為是漢武帝打垮了匈奴,實際並非如此)、希波戰爭、唐與突厥的戰爭、蒙古西征、奧斯曼帝國滅亡拜占庭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俄瑞戰爭、拿破崙戰爭、美國獨立戰爭、普法戰爭、一戰、二戰、北韓戰爭、越戰、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海灣戰爭。

  • 8 # 風人無名

    若是以一次規模不大的戰役(戰鬥),徹底改寫了歷史,改變了世界程序的走向。公元1259年,蒙古徵宋,蒙哥大汗親事鋒鏑,折戟釣魚城,或許可以說是最著名的一次。此戰造成了蒙古帝國的分裂,帝國的擴張勢頭戛然而止,盛極而衰。

  • 9 # 龍角大將軍

    影響世界的戰爭就要論第二次世界大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也很慘烈,規模很廣,但大體上還是在歐洲大陸上爆發,而且一戰結束後世界格局也沒有什麼大的變動,整體上還保持了戰前的情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呢?世界格局大洗牌,世界也從由歐洲老牌帝國“多極”主導變成了美蘇兩強爭霸,歐洲殖民地也大多數都獨立了,重創了歐洲國家,世界的國家格局也一直延續到今天。

    沒有哪一次的戰爭有第二次世界大戰這麼有影響,整個世界都完全被捲入進來了,沒有國家可以避免。結束後歐洲列強本土重創,沒有餘力來控制殖民地,讓他們紛紛獨立,變成了現在這麼多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寒門子弟為什麼越來越難以實現階層的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