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吾知難

    為了減小爭議,需要先說清楚什麼是寒門和階層。

    寒門在這裡定義為收入在平均水平附近及以下的家庭。按照國家統計局的資料,2019年人均收入為30733,考慮到家庭戶均人口為三個多,也就是家庭年收入為10萬左右的家庭為寒門。

    如果按照以上兩個定義,那麼寒門階層跨越是越來越容易了,而不是越來越難了。道理很簡單,普通人通過努力奮鬥是可以實現我上述三個明顯高於寒門階層的標誌。目前高考政策可以讓不少普通家庭通過智商和努力進去較好的學校,通過學校的鍛鍊實現階層的提升。

    對比古代,古人階層的提升主要是通過科舉實現,《范進中舉》的故事可能很多人都很熟悉,很多人不熟悉為什麼范進發瘋,覺得范進小題大做。其實瞭解歷史背景的人就知道範進中舉的難度了。不同的省的舉人數量不同,但是每三年一次的考試舉人只有百來個。放到現在,每三年高考如果只錄取百餘人,可想競爭的難度。在古代,除了小說中范進這樣的好運連連者,大多數中舉的人都是來自名門,普通家庭幾乎想都不想。因為古代教育是家庭或者家族出資完成,一般家庭只能去公學,教師水平差,離學生家遠。很多孩子還需要為溫飽奮鬥,根本沒能力讀書。我遠房一個爺爺輩親戚(1925年的人),以前為了讀公學,需要每天早上五點就起床走路4小時去讀書。就算在國民階段,據國民政府統計,1914-1922年,全國每年大學(包括專科)畢業生只有1000多人,1931-1937年七年間畢業生才達到8000人。可想讀書的難度,更不要說什麼跨階層了。

    在改革開放後的二十年內,讀書的條件很差,大家都沒有參考書和課外班,師資差異遠小於現在,那種能夠通過讀書出來的人純粹是智商高而已。由於那時候高智商人群分佈還比較均勻,因此很多著名大學錄取的農村學生比例還是很高(相對於農村人數),但是那時候錄取比例低,包括普通大專在內所有大學生錄取人數和現在211錄取總數差不多。現在普通的人如果要通過讀書難度還是有所提升,需要拼資源,比如去好的學校,參加好的補習班。但是拼資源的這群人可能自己沒有意識到,以前全靠智商的年代他們拿不到入場券。

    最為重要的是,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很多高階職位,客觀上也增加了階層跨越的可能。以25萬年收入為例,現在普通985高校軟體和電子資訊等熱門專業工科生很容易達到這個數。我聽到一個未經證實的資料:每年中國有近百萬的人拿到超過25萬的年收入,順利實現階層跨越。前幾天有人統計了今年著名公司的研發崗位,很少有低於25萬的。至於讀書達到中等211碩士以上實際上隨著擴招更加容易。

    當然很多人硬要說階層跨越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種,動不動就要當部級幹部,其實無論在哪個時間都是美好的傳說,機率比中彩票還小,不然也不會成為傳奇。

    另外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通過經商獲得高收入。實際上媒體前幾年報告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低於3%。很多人覺得這個資料低於改革開放初期,實際上這種感覺是對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律越來越規範,對創業的差異化、成本控制、資金實力和技術含量要求越來越高。以前很多控制商品流通渠道的人可以輕鬆發財,網路化銷售的興起將這中發財的方式給壓縮了。從這個角度講,說階層流動的難度越來越大了倒是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知識和金錢都被稱作財富,那這二者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