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土味育兒經

    要改掉孩子的依賴性,培養他的生活獨立能力,父母要有方法有措施。

    1.教方法

    我們經常聽到這句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話非常適合家庭教育~無論是培養孩子學習能力還是生活能力。

    教孩子怎麼做事,你還必須有巧妙的方法,讓孩子樂於接受。

    對幼兒一般用遊戲法,創設一個遊戲情景,比如“老虎拔牙”,讓孩子懂得做好口腔衛生的重要性,然後教給孩子刷牙的正確方法。

    如果孩子刷了幾天,又不願意刷牙了,怎麼辦呢?還是用遊戲的方法去引領。

    賦予孩子一個“角色”身份,例如:讓孩子當“監督員”,監督爸爸媽媽是否每天刷牙。爸爸媽媽假裝遺忘一兩次,讓孩子及時發揮“監督”的職責,此時孩子會以“自己主動刷牙”來“規範”爸爸媽媽的刷牙習慣。

    所以,對孩子的引導要講究方式方法,重在激發孩子的主觀能動性。

    孩子的好習慣從形成、堅持、到成為孩子自覺的生活行為,不是一蹴而就的,期間是反反覆覆的不斷修正的過程。因此,父母要立規矩。

    而立規矩不是父母單方面說了算,要與孩子協商。協商達成的親子共識,才是孩子樂於接受的、並願意承擔後果的。

    3.放手

    一開始孩子自己做事,多數情況是令父母不能滿意的。有看不慣的父母,又會回到包辦的模式。這不可取。

    心理學上有一個“21天法則”,是說通過21天的正確重複練習,才能養成一個好習慣。而90天以上的重複,才能形成一個穩定的習慣。

    父母要大膽放手,但不是不管,要持續給孩子方法上的支援,信心上的鼓勵。

    父母切忌對孩子說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次默默的示範比好多次的說教都管用。

    同時,全家人在培養孩子獨立能力這方面要有一個統一的認識,假如父母要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爺爺奶奶認為“孩子長大了自然會做的”,這樣就出現矛盾,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家長要有耐心、有信心、要支援、要引導。生活能力的提高,同時能促進孩子學習能力的進步。例如,一個懂得整理物品的孩子,一定會自覺整理學過的知識,達到融會貫通,運用自如。

  • 2 # 木冉美兮

    這是現在每個家庭的普遍現象,主要是從小家長“包辦”的事情過多!很多在剛開始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長沒有給孩子自己鍛鍊的機會,慢慢的…孩子的就會認為,我有爸爸或者媽媽來幫我做,我自己不需要動手去做就好了!

    從孩子的身體動作發展來說,每個年齡階段都會有對應的動作鍛鍊,比如大動作發展(走,跑,跳,帶帽子,穿外套等),小動作發展(其中用勺子自己吃飯就是典型),精細動作等等(係扣子,剪紙等等)生活方面,我們家長實在是“包辦”太早,太多!舉幾個有關我家寶寶的小例子:

    1.當孩子大約1歲會坐餐椅時,我就給他一把小勺子(寶寶專用勺),穿上防水衣,帶上小圍兜,給他一碗水果泥,或者粥、麵條!讓他自己吃,雖然剛開始孩子吃不到嘴裡,很著急,滿地滿世界都抹的一塌糊塗!這時候,家長不要去喂他,幫他慢慢習慣舀飯、送飯到嘴巴的這些動作,吃完後,給寶寶肯定的讚賞與表揚,他都是聽得懂的!這個時期,家長不要怕麻煩,髒了就洗,到不夠就多做一些,保溫準備著,也要有充分的耐心!雖然剛開始有點小崩潰,堅持下去,寶寶就能和大人同一時間吃飯,各吃各的,真的是解放了媽媽的雙手,媽媽也能安心吃頓飯了!寶寶會自己吃飯了,成就感也是滿滿的!看到朋友家孩子都3歲了,爺爺和奶奶追著餵飯,還要看著電視吃飯,真心覺得不好!

    1歲半以後,我就鍛鍊孩子拿盆,摘芹菜葉,給他一個包菜,小手撕得比我都好,特別勻稱!孩子對這些非常感興趣,很願意幫媽媽,堅持鍛鍊幾次,你會發現做飯有個“小幫手”真的很不錯!現在,我家裡的擇菜活動就全部交給寶寶了!既鍛鍊了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又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是不是覺得我這個媽媽很苛刻,其實不是!主要是孩子能從這些活動中親身體驗並收穫很多,所以他很願意很主動的去做!

    現在寶寶2歲多了,剛剛學會了自己穿鞋子(拖鞋),會自己抹香皂,打泡泡,洗手從手心手背到指縫洗的很認真,洗完後會自己用毛巾擦乾淨!玩具玩的時候滿世界,玩完了會主動把玩具送回家!(這個練習了很久)這些都是孩子自我服務的一部分,慢慢教給他方法,再慢慢練習!可以幫他,但絕不“包辦”!

    孩子把一開始的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管,到後面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需要家長從一開始就要給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態度,相信孩子,大膽放手,讓孩子親身體驗與嘗試!不要事事“媽媽來,奶奶來”!這樣得不到鍛鍊的孩子,在後面的生活中。始終是持有等待的態度!

  • 3 # 愛生活的阿澄

    轉自網路:

    說到培養孩子獨立,應該算是眾多家長培養孩子最為重要的一點了,因為我們做父母的,肯定都不像自己孩子未來的人生,只是在複製自己,如果想要孩子以後可以離開我們,開闢一個屬於自己的天地,那自然離不開孩子的獨立能力。

    那麼問題來了,家長們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呢?相信這是困擾許多家庭的難題,可能也有家長會站出來說:“培養孩子獨立還不簡單嗎,不就是讓孩子自己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讓孩子獨自經歷一些失敗和磨難就好了。”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從小就科學的培養孩子獨立意識呢?不妨從這6方面入手。

    一、試著讓孩子自己做抉擇

    在我們與孩子平時的生活中,中國家長替孩子做了太多的選擇,小到出門穿哪一雙鞋子,大到高考填志願選擇哪一所大學,諸如此類的選擇還有很多。孩子在這種家庭環境中生活,從小就沒有任何選擇意識,可家長不可能為孩子選擇好一切,孩子總要做出自己的選擇,等到孩子長大以後選擇工作、選擇伴侶等等,自然會出現沒有經驗、考慮不周的情況。

    所以我們應該從很多生活小事上,就默默的培養孩子的選擇意識,這會讓孩子主動考慮更多,比如讓孩子自己選擇穿哪一雙鞋子出門,或讓孩子選擇放學回家後就寫作業,還是吃完飯之後再寫作業。這些不起眼的選擇,往往會給孩子提供足夠多的練習機會,通過讓孩子自己參與做抉擇,努力讓他思考出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案。

    在我們大人眼中,孩子們做的事情都是小兒科,那是因為我們已經有了足夠的經驗。可是對於孩子來說,大多都是第一次去做,沒有絲毫經驗可談。孩子如果努力做到了,自己內心是非常開心的,可在大多數家長眼中,只是做成了一件“小兒科”一般的事情,沒有什麼可驕傲的,更談不上表揚。

    作為一個媽媽,我看不了孩子在那裡非常困難做一件事情,我非常想上去幫一把,相信很多家長在培養孩子獨立做事的時候,都會有這種心態,我們此時最好不要伸手去幫忙,儘量只用言語上的提示,正視孩子此刻的努力,孩子在成功做到第一次以後,就會更加努力去做第二次。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有的家長可以對答如流,有的問題可能連家長都不知道,卻又不得不絞盡腦汁想出一個合適的答案。其實我們在面對孩子如此多稀奇古怪的問題時,並不需要立刻告訴他們答案,反而可以鼓勵他們自己去尋找答案,或許孩子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不管是思考還是行動能力都會提高很多。

    此外,除了對孩子十萬個為什麼說不,我們做家長的,也應該儘量減少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例如:今天在學校學的什麼?今天中午吃的什麼飯菜?等等等等,可能家長是出於好意的關心,可如果我們過問太多孩子自己的事情,會讓孩子感覺自己的隱私被侵犯。那麼我們不如不問孩子那麼多為什麼,孩子如果有想告訴我們的事情,乖乖等他主動告訴就好了。

    幼小懵懂的孩童,對於這個世界有非常多的想法,有一次女兒告訴我,她想要當一個明星,雖然幼媽內心裡知道,當明星在大多數父母眼中並不是一個什麼好想法,但幼媽也沒有一口否定女兒。我知道女兒是因為看到了電視裡明星可以穿很多很多漂亮衣服,才想以後做個光彩奪目的明星,我告訴女兒:“當明星確實是一個很不錯的夢想,那你準備好了嗎?”,隨後女兒便開始跟我講述她的夢想計劃:要學習舞蹈和音樂,同時功課也不能落下,因為要考上好的表演學校等等。

    看著孩子滿心歡喜的談論著自己的夢想,幼媽不忍心打斷,從那以後,孩子去上一些舞蹈班課程都很積極,就算很辛苦也沒見她說過放棄,同時學習成績也沒有讓家長操過心,她一直在為未來成為明星而努力著。等到女兒上了初中以後, 已經不怎麼把當明星作為夢想了,反而對舞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表示以後更想做一個自由的舞蹈家。不輕易否定孩子的想法,有助於孩子獨立去追求自己的想法,或許在尋找的過程中,會收穫更多。

    對於中國父母而言,聊天的話題總是離不開孩子,更喜歡當著孩子的面公開比較:比較孩子的身高、比較孩子的學習、比較孩子的調皮等等。其實這樣很容易傷及孩子自尊心,同時對於孩子內心也是一種不尊重,對於孩子來說,這些事情都屬於他的隱私問題,不應該被公開說出來,甚至拿來跟別人比較。

    時間一長,可能會疏遠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甚至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利於管教。所以儘量不要在眾人面前公開談論孩子,雖然孩子很小,但依然應該給孩子以足夠的尊重。不在外人面前議論孩子,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自信,對於孩子自身短板的進步,將更有幫助。

    孩子如果遇到困難和麻煩,第一時間肯定會像父母尋求幫助,這個時候我們家長朋友,不妨根據孩子的困難,給他指一條更適合他的“明路”。

    “媽媽,為什麼一定要吃青菜?”“下次你去醫院體檢的時候,可以問問那裡的醫生和護士”

    “媽媽,為什麼我要學數學?”“明天你到學校可以私下問問你數學老師”……

    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很多,我們家長之所以這麼做,並不是貪圖省勁,其實是更想給孩子傳達一種,除了爸爸媽媽之外,外界還有很多更準確的幫助,讓孩子感覺到,只要他想找出答案,就可以找出答案。這也有助於孩子在遇到困難時,會第一時間思考問題本身,而不是一味的依賴父母,更有助於孩子獨立。

    小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識字】。很多小寶寶都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等他四五歲剛好可以利用這個來教他識字。這個軟體的課程豐富,還有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還能共度親子時光!增進親子感情!

  • 4 # 一心之地

    我覺得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依賴性強,而是父母間接把孩子塑造成如此。就像我家一樣,女兒本來四五歲的時候可以自己獨立分床了,但由於孩子爸爸在外地上班,我一個人睡覺有點害怕,就讓孩子陪著,現在7歲了,孩子越來越不想分床了。為此我十分後悔。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就是父母的問題,我們要正視自己。另外,的確要減少包辦,不要怕麻煩和犯錯,讓孩子試著去獨立自主,時間一長,他們也越來越遠自信。教育孩子任重而道遠,修行不斷,學習不斷,加油吧

  • 5 # 山村奶爸阿才

    孩子小的時候幹什麼都被噴,被阻止,不管好壞。

    慢慢的孩子就不想動手了。

    到孩子長大什麼都不會做的時候,又罵他們是廢物,什麼都不會做。

    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真的是孩子沒用嗎

  • 6 # 淼渺520

    孩子依賴性強,我感覺主要原因還是在父母。

    老話說不是都說老媽媽培養出勤勞的孩子嘛,如果父母親或者祖輩們對孩子的照顧無微不至,含在口裡怕化了放在手裡怕掉了,讓孩子時刻都除外衣來生手飯來張口的狀態,試問,孩子的獨立性如何有呢?

    所以不是孩子依賴性越來越強,是父母長輩管的太多,不敢放手,甚至不願意放手,這樣只會導致孩子要求越來越多,讓大人感覺越來越依賴。

    長期以往,對孩子是很不利的。我曾經在一個問答中也提到,我的一個同事,孩子現在五年級,男孩。因為老人不在身邊,夫妻倆在孩子照顧上,通常都是讓他獨立。每天我同事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兒子,起床做飯了。大家可能會覺得有點誇張,讓一個小男孩做飯,而且大人六點多起床,孩子也能起床?大家不用懷疑,這是真人真事。其實我同事也是想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自己一個人在家做飯,夫妻倆也不放心,所以乾脆早上,夫妻倆都在,讓孩子做飯,把中午自己的午餐都做好,一家三口的早餐也一起做好,我同事則去洗衣服,收拾房間。這樣孩子不賴床了,也會做飯了,大人也在旁邊,其實是一舉多得,而且孩子從小就知道了分擔家務。所以我同事的孩子小學五年級,暑假裡經常會自己騎車到地鐵,然後坐地鐵來接媽媽下班。

    這樣的孩子,你喜歡嗎?反正我很羨慕。

    所以適當的放手,孩子才有成長的空間。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是說說聽聽就有的,是做出來的哦!

  • 7 # 李軍佚兒童領導力

    很多父母常常會說,自己的孩子依賴性太強。其實孩子依賴性強是一種正常表現。一般來說孩子在6個月到2歲之間對養育者會有著明顯的依戀行為,在這個期間如果孩子見不到養育者會容易出現焦慮情緒。因為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讓孩子對我們產生了依戀情感。而依戀情感對孩子心理的發展很重要,甚至會影響到孩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溝通能力等。那對於依賴性強的孩子,我們應該怎樣引導呢?

    年齡階段

    (1)7個月到2歲

    7個月到2歲這個階段,是建立孩子安全感與歸屬感的關鍵期。隨著孩子逐漸的成長,可以帶孩子多接觸一些養育者以外的人,讓孩子學著適應有更多人的環境。

    (2)與同伴交往

    孩子在1歲左右時會開始嘗試與同伴一起遊戲,這時父母可以給予孩子鼓勵,幫助孩子學會與小夥伴一同玩耍,如相互分享玩具。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在遊戲的過程中也會逐漸減少對父母的依賴。

    (3)合作能力

    孩子在兩歲以後會逐漸體驗到相互合作,這也是孩子成長階段中的重要的轉折點。平穩過渡,會為孩子學會分享,情感交流,以及共情能力打下基礎。

    引導方面

    (1)自信心

    依賴心理強的孩子常常會缺乏自信,所以父母可以觀察孩子是否會有以下這些情況。如:常常會說我不行,我做不到,我害怕,說話聲音小沒有底氣,走路喜歡低著頭等。如果發現孩子有這些情況時,說明孩子對自己是不夠自信的。父母在生活中,可以給孩子多一些鼓勵與認可,多給孩子一些嘗試與體驗的機會。逐漸培養和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能夠幫助孩子不過度依賴。

    (2)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的好奇心是很強的,父母可以鍛鍊孩子的生活技能,如讓孩子自己穿衣,穿鞋子獨立完成一些簡單的任務。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內,孩子能夠做到的事情,家長最好不要插手。要給孩子試錯的時間,經過幾次努力,他們就能夠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相信在父母的合理引導下,孩子會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會越來越自信。

  • 8 # 楚媽育兒

    當孩子獨立活動的要求得到滿足或者得到父母等成人的支援時,孩子就會表現出高興、自豪、自尊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態度,否則就會出現相反的自我否定。

    當孩子依賴性強,缺乏獨立性的根本原因不在於孩子自身,而在於家長的教育方式。

    1、很多家長太溺愛自己的孩子。在孩子的幼兒階段過度地保護孩子,覺得孩子還小而處處包辦,生怕孩子受苦受累,什麼都不要孩子動手。

    3、孩子大一些,到了小學時期,父母又覺得對於學生來說,學習是最重要的,只要學習好就行,春他事情全部都不用孩子管。於是父母又將生活中的所有事務全部包攬,從而讓孩子錯失了發展自主性、主動性的重要時期,導致孩子缺乏自理生活能力。

    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是在生活實踐中發展起來的,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家長在平常生活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

    1、當孩子開始發出“我會,我自己來”的請求時,家長要尊重孩子的自主願望,允許孩子自己做。

    2、家長要學會適當放手。

    鼓勵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學會適當拒絕孩子,比如讓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孩子自己收拾玩具,整理房間等,這樣孩子才能在日常生活裡慢慢學會獨立。

    3、當孩子自己動手失敗時,不要責備孩子,保持對孩子的信任,指導孩子並適時提供必要的協助,鼓勵孩子繼續嘗試。

    記得我第一次教孩子煎雞蛋時,孩子煎的蛋有點焦了,孩子有點沮喪,我跟孩子說:“沒關係,第一次學做菜都是這樣的,我以前第一次學做菜的時候,做得還沒你好呢!"“真的嗎?”“當然了,你要不要再試一次?煎蛋時火不要開太大,我在旁邊陪著你。“孩子馬上又信心滿滿,躍躍欲試了。

    4、教育形式多樣化,寓教於樂,鼓勵孩子跟著家長一起做家務。

    孩子往往都很相信自己的能力,有點爭強好勝,愛攻可以跟孩子比賽,看看誰收拾衣服最快,誰擦的桌子更乾淨,來激發孩子的興趣了,讓他們更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當孩子做完時,不要吝嗇你的讚美哦。

    結語:義大利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說:”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當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獨立自主時,就要懂得適當放手,給予更多地機會讓孩子嘗試,並適時提供必要的幫助,孩子才有機會成為獨立自主的人。

  • 9 # 崔崔852

    要教育出有出息的孩子,必須要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要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早些讓孩子自立,孩子的責任感會增強,逐漸有了自己的主見,也就逐漸自立了。我們可以注意下面幾點:

    1 父母要學會放手

    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的能力,首先父母要讓孩子有獨立的意識,否則所有的行為都是一句空話。牙要自己刷,衣服自己穿,鞋子自己穿,飯也要自己吃。哪怕他穿的不好,吃飯灑得一地都是米飯,都要放手,讓他自己來,家長不能在孩子幼兒時剝奪他獨立生活的意識,而是讓他自己來。

    2不要扼殺孩子的自理萌芽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動手的慾望越萌芽,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表現。像我孩子,天天都說自己是小小幫手,我就會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說去冰箱幫我拿雞蛋,吃飯後幫忙收拾碗筷,出去買東西的時候主動幫拿一點輕的,掃地,摘菜,自己梳頭,自己挑喜歡的鞋子穿,這些他都很樂意去做,我從來沒有干預。

    3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

    有時候,孩子在穿衣服的時候,穿了半天都沒有穿好,媽媽等不及,衝到他面前,邊數說邊快速幫他穿上。這是不對的,因為孩子動作都是慢的,這個世界對他們來說是新的,我們看上去很簡單的東西,對他們來說都是要學,要反覆練習才能做到,這個時候,家長就要有足夠的耐心了。

    總的來說,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多動手,告訴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鼓勵孩子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在孩子做時家長要有耐心,要容許他們犯錯誤,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獨立,自理能力強的孩子!

  • 10 # 老李說娃

    小孩的依賴性為什麼越來越強?其實小孩子的依賴性是相對於在父母或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幫助下體現出來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心是天性,處於“我想...我要...”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家長應該做的就是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並且鼓勵他/她自己動手的行為,讓他理解這樣做是對的,以後他會更願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理其他事情也是一樣(家長在保障孩子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進行嘗試,切記!...切記!)。,

    千萬不要因為他做的不好或因為耽誤了父母“寶貴”的時間而幫孩子去完成,這樣會導致孩子失去自己動手的意願,以後做任何事都會等著大人來幫忙。

    比如早上起來孩子要自己穿衣服,可是爸媽要趕時間上班,總希望孩子能夠快一點,如果孩子是要上幼兒園的話,家長可能會更著急,因為及要送孩子上學,自己上班還不能遲到,結果就是父母齊上手,三下五除二的把孩子打理完畢,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享受其中,思維上也生成了有大人在,我何須自己動手的觀念。

    我家猴寶現在四歲了,衣服、褲子、襪子、鞋子都是自己穿,平時做家務我也會讓他幫助我一起做,而且他非常願意和高興,玩具也都是玩之後自己去收拾,當然了很多時候他收拾完,我會再整理一次。

    所以說,孩子表現出來的依賴性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大人的行為影響了孩子對處理事物的觀點,但家長也不用擔心,孩子時期的行為是可以被改變的,只要家長有耐心的去引導,孩子就會朝著家長想要的方向去前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諒祚怎麼死的?有何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