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懷舊的王小蛙

    演員本來也是一個普通職業,只是人們給了他太多的附加值。當前的現象跟媒體的導向有關,也跟資本的運作有關。這種現象不會一直存在,人們也會越來越理性地看待這份職業。

  • 2 # 二月電影廠

    直到現在我也想不明白,演員到底是怎樣一種職業。為什麼會有演員?為什麼要有演員?如果我們不看影視會如何?就演員本身來講,這是一種怎樣不人道的職業啊。表演?表演不屬於自己的故事和情緒?我真的還是覺得這是對人性的扭曲。不管你最終呈現的效果是怎樣的。是因為人類本來就是虛偽嗎?人類本來就善於表演?我沒有辦法想像一個人表演至於聲淚俱下是怎樣一種可怕的景象。是,我承認人類擅長表演,我自己也說過人生如戲,我也能夠演出一些戲來。只是我無論如何也覺得自己做不到大哭大笑,要做到連開懷大笑和悲痛淚流都像是真情實感卻是一種反覆練習的演出,真的覺得有點噁心。

    演員是一種怎樣的職業?我沒有理解和接受。更加不認同“演技”這種東西。任何東西都可以變成一項技能,唯獨“演”這種東西不可以。我說過了,我沒有辦法接受一個讓n多個人圍在自己身邊拿著鏡頭對著自己,拍著一場所謂的戲,在這戲裡,自己竟然要痛哭、要狂怒、要凶狠。天吶,這些在日常生活中都少見的情緒,竟然要人演出來,要和自己親身經歷的一樣,而且在有限的時間內。我沒有辦法想像這種技能,這會讓我對人更加無法理解。縱然這世界的很多人都做了很多讓我無法理解的事,可是這件我不僅僅是不理解,我還覺得無比可怕。對,我就是覺得它扭曲了人性。

    不知道為什麼,演員成了這個時代最大的受益者。他們可以什麼都不會,只要長得好看,會拍戲就行了。很容易受到所謂群眾的歡迎,擁有批量粉絲。我也不否認他們如果不拍戲,在生活中也能從事其他的職業。但是恐怕沒這麼如魚得水了。更重要的是,絕對不可能有這麼高的收入。請問他們是做出了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貢獻?不過是拍了一部戲而已,為何片酬那麼高?哦,因為有需求?群眾們都愛把自己時間用來看他們呢。呵呵。我就糾結在這裡了。也就是說,我沒把表演看做是藝術,我覺得這是違揹人性的,也不貼近現實。直到現在這一刻我還是那麼厭棄演員這個行業,我看的戲到底是什麼啊?我沒有辦法理解。因為它們看起來是那麼那麼逼真。

    管它好不好看,我都認為演員是一種摧殘人的職業,我無法接受演員這種職業的存在。我厭惡一切不自然而然的東西。

  • 3 # 208宿舍日常沙雕

    因為演員一旦進入大眾視野,就會變成公眾人物,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關注他的各類人群,所以作為演員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 4 # 大大的力量69016117

    下面是一些基本關於表演的問題和要求,你看看自己是否符合: 當明星,當然要表演基礎,沒有表演的才華,根本不會表演,還提什麼當明星?? 下面是一些最基礎的東西,建議你先看看,如果你覺得你外型的素質符合,就先去報考北電、中戲、上戲的專業學校,當然,你家裡如果有錢,就去找導演投拍戲,那個成名最快!!! 學生(以下簡稱“生”):老師,說實在的,我們許多中學生對“考試”兩字是很熟悉的,可是對錶演專業的入學考試實在陌生。要說考唱歌、舞蹈還知道一點,考表演、朗誦就不知道該怎麼準備了。您能在如何準備?為什麼要考這麼些內容等方面,給我們講一講嗎? 老師(以下簡稱“師”):你提的問題很寬泛,要簡略地說清楚這些問題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讓我們從一些具體問題入手,慢慢深入地溝通,可能會使這些答案漸漸清晰起來。 生:好的,那我先問一個小問題:聽說當演員要長得十分靚麗,女演員身高需一米七五,男演員需一米八零,否則就沒戲,是嗎? 師:不能這麼單純、死板地論述男、女學生的身高條件。誠然,演員這個職業的特點之一是要用自己的身體去創造人物形象的,因此,錄取表演專業的學生不能不考慮他(她)的外部條件。假如在外部條件上確實達不到錄取標準,勉強進了學校,學習起來他(她)自己也會覺得沒有自信(因為儘管自己努力了,仍難得到觀眾相應的肯定),將來到了社會上也倍感痛苦。有的學生就因為外部條件差一些,屢屢與各個攝製組擦肩而過。不過,身高只是外部條件的一個方面,也不是絕對要達到某種高度才有錄取可能的。身材比例的勻稱、和諧、協調,沒有什麼生理上明顯的缺陷,也是重要條件之一。考生那麼多,對於學生的外部條件,老師當然要擇優而取了。除了身體條件之外,考生的內部素質也是極重要的。有的考生外部條件很一般,可內部素質相當好,他(她)一演起來卻“光彩照人”,相當有魅力,這樣的考生為什麼不能取得好成績呢?因而,內外部條件要綜合起來比較,辯證地加以考察才對。 生:內部素質是那些呢? 師:內部素質就不如外部條件那麼看得見、摸得著,簡略一說就能明白的。在此只能舉例說明:如“信念感”、“注意力”、“想象力”、“感受力”。演員演戲不是要“以假當真”的嗎?把假的當成真的來演,這看來簡單,其實很不容易。舉個例子說吧:表演考題是“你在烈日下爬山,渴急了,拿起同伴遞過來的水壺喝水。”有的考生表演時舉著水壺、仰著脖子就往嘴裡倒,為什麼這麼演呢?為了表現“渴”。水倒得那麼猛,觀眾看到他(她)把水都倒進脖子裡去了,自己卻沒喝著多少。從道理上分析他(她)並沒有真的相信自己渴了,真的渴了會十分珍惜水。只有真的渴急了的人才會認識到水的珍貴,怎麼捨得把水倒到脖子裡去呢? 生:是的,是的,我們經常會這麼演的。為什麼呢? 師:我想有的考生總想表現一下自己的“表演才能”,老師出的題不是“渴急了”嗎?為了讓老師看到我“渴急了”,我就使勁往嘴裡倒水,也不顧我是否喝不喝得上水。有時演完了還竊竊自喜,自以為演得不錯。其實這時考生心裡很緊張,一心想著要好好演,心想“這是關鍵時刻了” 。於是就使勁地表演“渴”,“渴”怎麼演呢?於是學廣告裡或某個電視劇裡的演法,把水都倒到脖子裡去了。就這樣演了還怕老師嫌他(她)“渴”得不夠。 生:對啊,我們在表演的時候是非常注意老師的一舉一動,他們的反應對我們考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師:是啊,全神貫注在老師身上,那怎麼還會去注意水呢?於是水究竟倒在了脖子裡或嘴裡就無所謂了!這樣表演能是正確的嗎?這位考生真的相信自己渴急了嗎? 生:他演的時候只想著讓老師看到‘我渴急了’的表演,只想著“我要把‘渴’演出來、演好,讓老師能看中我”。 師:對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雜念”。爬山爬渴了,喝水的目的是為了“自已解渴”,怎麼變成了“讓老師看到我渴急了呢”?不同的目的,必然產生不同的演法。目的錯了,怎麼還會演得正確呢? 生:噢!我有點明白了,演戲要抓住當時我做這件事(喝水)的目的——“為了解渴”,認認真真地演,不要去想其他的。不能有討好觀眾(老師)的雜念。 師:不錯,雜念有多種多樣,有時“我要認認真真地演”也會成為“雜念”。在日常生活中喝水解渴也會想到我現在應當“認認真真”地喝嗎?“喝水解渴”是極為普通也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情,為什麼這次非要“認認真真”呢?這不是因為有老師在那兒坐著,我要讓他看到我演得不錯,因為這是“入學考試”,非同一般,所以要“認認真真”。於是喝起水來使拙勁,動作也變了形,這豈非仍然是“雜念”作的怪? 生:啊呀!雜念無孔不入呀,那怎麼辦呢?怎麼能去除雜念呢?要是在演戲的時候總想看“我一定要消滅雜念”,這不還是雜念嗎? 師:對的!因此演員要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在應該注意的地方。要把生活中自己曾經歷過,體驗過的“熱”、“累”、“渴”的感覺用想象使它活躍起來。烈日下爬山一定出了不少汗吧,臉熱得紅紅的,汗都變成鹽了,嘴裡渴得黏乎乎地難受。此時演員想的是“驅熱”、“休息”、“解渴”。趕快把衣服鈕釦解開,或者把外衣脫下來,找涼快的地方躲一躲,然後尋找水喝。發現自己水壺裡已空了,開始注意尋摸那兒有清泉、野果?這時同伴把他自己保留的一口水遞過來,你應有什麼感覺?應怎樣反應?當你表示了謝意接過水壺喝上一口水後,會是一種什麼感受呢?要在平時,那水壺中的水可能有一股鋁製容器的味道,並不好喝,可在此時你會感到甘美無比,沁透心肺。怎麼也不可能把水倒進自己的脖子裡去。在第一口水泯入口中之後,“乾渴”略有緩解,全身感到舒適無比。於是你找一塊石頭坐下稍作喘息,準備再泯第二口水,(因為你自己的水壺空了,說明大家的水都不多了,應愛惜用水)好好地享受一下水的甜美感覺。 假如你全神貫注於“解開衣服”、“找水喝”、“選一塊平坦的石頭休息”、“好好品嚐水的甘美”做好這些事情,就會產生一種真實的感覺,因為你做的這一切都合乎生活的邏輯,觀眾也會相信你演得很逼真。 生:我現在明白了為什麼要排除雜念,怎樣去排除雜念。把注意力放在你此時此刻應當做的事情上,就不會分心,雜念就進不來了。 師:對,你說得很對。有的考生一到這種假定的情境中去就總是不自信,因此也總是集中不了注意力。甚至一旦演對了,找到了“熱”呀、“累”呀、“渴”呀的感覺了,興奮之餘反而不好意思地跳出來了,覺得我居然把這件假的事情演成真的了,別人會不會看我很滑稽可笑呀!這就是該考生的信念感不強,因此他(她)的注意力難以集中起來。 生:是的,可是這樣的考生事後也很後悔,要是他(她)早懂得以上這些道理就好了。 師:是啊,考試時間就這麼多,你發揮得差就有可能落榜。不過,話說回來了,為什麼別的考生未必都懂得這些道理,一直注意力集中地去做那些該做的事呢?這還是說明那位考生以假當真的“信念感”差。 生:明白了,那麼“想象力”在上面所舉的這個表演習題中起什麼作用呢? 師:“想象力”對一個演員來說太重要了,可以說“想象力”差的人是當不了好演員的。譬如在上面所舉的這個例子中,為什麼跑到這個山頭上來,不同考生對這個表演練習就有各種不同的想象合理。是地質隊上山勘探測量?是幾個年輕人假日旅遊?或是某單位舉辦的爬山運動?再或是某個軍事偵察小組迷失了方向,找不到歸隊之路?情況各有不同,表演起來也大不相同。運動會上舉行爬山比賽與上山勘探,以及在敵佔區迷了路,不同的情境決定了人的心態各異。運動比賽中跑了個第一或跑了最後一名,在心理上也不相同。至於天有多熱、口有多渴、人有多累也要想象得非常具體。同樣是“悶熱”、“乾渴”、“疲累”的感覺,由於得了第一名而興高采烈,或由於四周佈滿敵人崗哨而身處險境,表現出來就很不一樣了。前者可以因勝利而充分展現又熱、又渴、又累的感覺,無所顧忌;後者則必須忍飢耐渴,以擺脫險境為首要任務。所以,演員對情境的分析理解並給以細緻的想象合理是非常重要的。 生:老師,“想象力”既然對一個演員來說是如此重要,我們怎樣鍛鍊自己的想象能力呢?是不是要經常編一些故事講講?把看過的好的小說、好的電視劇或電影講給同學聽?這樣可以鍛鍊自己的“想象力”。 師:有條件這樣做當然好,不過肚子裡得有“故事”才能講得出來。我說的這個“故事”指的是“人的生活”。“人的生活”怎麼獲得呢?首先,你生活在這個社會中,四周充滿著豐富、複雜的人與人的關係,每個人的家庭、親戚、朋友、同事、鄰居中你能耳聞目睹到多少生活故事。關心周圍的生活,觀察身邊的生活,久而久之,就能發現許多生動活潑的故事。因此,許多藝術家都教育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是這個道理。 生:可是我們才十幾歲,又能觀察到、瞭解到多少深刻、複雜的生活內容呢? 師:生活積累確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日積月累才能見效。前面講的是你直接所見、所聞、所做的事情。還有一種間接的生活,那就是讀書。許多優秀的當代小說、歷史小說、中外古今的文學作品,是別人“所見、所聞、所做的事情”,由作家寫下來成了書,介紹給我們。其中蘊藏著大量的生活內容。誰書讀得越多,誰積累的生活就越豐富,誰的肚子裡的“故事”就多。文化知識、生活積累對一個演員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有許多考生認為自己功課不好,考不上其他專業,就當演員吧!這是對錶演專業的誤解。想象力猶如火苗,要使想象的火苗燃燒得旺盛,必須新增充足的木柴。而文化知識、生活知識就如木柴,“木柴”越多,想象的火苗就躥得越高。所以希望立志當演員的青年學生們要認真學習,不要把演員這門專業看作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乾的事。

  • 5 # 北夏澄陽

    現在在職業演員這個行業中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職業精神丟失的現象,“名利速成”的觀念正在影響著年青一代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方式,其對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不言而喻。

    演員應該有一種行業的文化自覺,一種鑑別能力,能夠對社會輸出良性的情感。陳道明說,“抗日神劇我是堅決不會拍的。”他認為抗日題材作品牽扯到一個正確的歷史觀問題,一些“抗日神劇”對真實的歷史刻意加工、歪曲,對青年一代認識歷史、瞭解歷史會產生很大誤區。

    陳道明承認,演員確實和普通人不一樣。因為演員有一種放大的效應,所以要更嚴格的要求自己。“對自己約束,不是什麼話什麼事都能做。”當前一些演員“問題層出不窮”,根源就是沒有一個正確的職業觀。在陳道明看來,“認真工作,全心創作”是作為一名演員的職業操守,“演員拿的就是這份錢,就應該吃苦”,不應該把拍戲受傷變成宣傳噱頭。

  • 6 # 小鴨子133188

    同樣是演戲,有戲子也有藝術家,

    同樣是做研究,有磚家也有大師,

    同樣是教師,有教獸也有教授

    ……

    下流和風流、風騷與性感……都是一線之差。

    關鍵在於態度和作品。

  • 7 # 月下誰寄錦書來

    演員本身是一個“普通”的職業,只是由於關注的人比較多,“號召力”比“普通人”大,而變得不再普通。

    其實拋開許多外界因素,演員本身就是一個職業,它和其他職業一樣,被人需要,為了名利,為了生活,許多人前仆後繼,擠破了腦袋想要進入的“公司”他們也朝九晚五,加班也是常有的事,他們也有“工資”他們也是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學有所用。

    只是如今的網路太過於發達,如今的電子產品太過於普及,以至於芝麻綠豆大的小事也如光速般席捲各個大街小巷,而演員又是依存網路資訊而被更多人關注和認識,你若當他們是普通人,他們便是普通人,你若當他們是偶像,那麼他們也就是“遙不可及”的,不需要將他們“神化”,遙不可及的人不止是他們,僅此而已。

  • 8 # 我是李孟啊

    我覺得演員本身就是一個普通的職業,那些所謂的明星,只不過是一個高階演員的稱呼,就像工程師一樣,助理工程師和高階工程師拿的錢不一樣,普通演員和高階演員,也就是明星拿的錢肯定也不一樣。你認為它不普通是因為只看到了那些明星,沒去橫店之類的看到那些群演,所以你認為演員很高階,如果你看到那些群演,你就會知道那個其實是一個最下賤的工作,人分369等,職業也分369等,職業技能更分369等,實力派演員就不用說了,那是靠時間和經驗去磨練的,那些長得天生麗質的,沒辦法的┐(─__─)┌老天爺就賞碗飯吃,你嫉妒也嫉妒不來。誰讓爹媽給生這張臉吶。

  • 9 # 薛菇涼

    二十年前,演員本來就是一個普通職業,是由於娛樂業發展,各種歌星、選秀明星、跳舞的、炒作的,反正就是混娛樂圈的人,都想來做演員出名,才導致這個職業變成了金光璀璨也烏煙瘴氣的富貴職業了。

    以前的演員很樸實的,能正確看待自己的演員職業,行業也沒有所謂的片酬概念,拿的是補貼,這是上影集團的某部門領導說的,他說他們拍戲還曾經發過麵包做補貼,拿的都是死工資。

    包括《紅樓夢》的演員上節目也說,鄧婕、陳曉旭他們都是拍戲的時候每天有伙食什麼的補助,就像出差給補助的概念,但是他們存起來不花,攢了很久,也是他們的一桶金。後來成名後,出去參加商演,就是在某些場合唱唱歌,也能來錢。

    八十年代市場經濟發展,九十年代很多人大發,對文娛行業的需求就凸顯了。很多演員因為出名,去走穴,參加上演可以掙到錢,額外地賺一筆,本來沒什麼。

    但是從趙薇他們第一批全民偶像開始,演員出名帶來的名利雙收太有誘惑性了,很多人開始不計一切地出名,演員不再是單純的演員,很多人是唱歌、跳舞、有後臺、選秀、炒作、參加綜藝等等出名了,開始涉足影視圈,做起了演員。

    就像現在,各種人都想往影視圈擠,有沒有演技都要拍電視劇拍電影,給自己封一個演員的名號。前兩年,各種資本家和暴發戶,也想通過拍電影來洗金幣,拍了好多戲,請的都是面癱表演者,他們能稱為演員嗎?

    然後各種品牌也開始找有名氣的人來代言,所以更加加劇了那些娛樂圈的人想通過影視劇、綜藝來提高曝光量,帶來熱度,好接代言。

    說到底,演員應該是專業或非專業畢業,但是一定要有演技,要有代表作或代表性角色的人才能稱之為演員。

    那些純流量卻沒演技的明星,要想混影視圈,就應該去好好琢磨下演技,不要來禍害演員這個職業,不想下苦功夫又想不勞而獲的,應該被清除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氣轉涼,家庭應如何進行盆花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