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比較有能力的。
同治皇帝簡介: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1856年3月23日-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第八位皇帝,年號“同治”。咸豐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生於北京紫禁城儲秀宮,為清文宗咸豐帝長子,生母為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1861年—1875年在位,在位13年。
同治帝在位期間,清政府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剿滅了西、東捻的作亂。並且先後平定陝西、甘肅的回變,同時興辦洋務新政,史稱“同治中興”。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親政,同治十三年(1875年)一月十二日崩於皇宮養心殿,終年19歲。廟號穆宗。諡號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明肅毅皇帝,葬於河北省遵化清東陵之惠陵。
同治生平經歷介紹:
咸豐十一年(1861年)八月二十一日,咸豐帝病危,召御前大臣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肅順及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代寫珠諭,立載淳為皇太子,並命上述大臣贊襄政務。載淳生母那拉氏和鈕祜祿氏尊為皇太后。第二天咸豐帝去世,6歲的載淳即位,年號祺祥。
咸豐死後慈禧太后勾結奕訢發動北京政變,捕殺肅順、端華和載垣,斥革其他五人,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改年號為同治。同治帝在位13年,前12年是在兩宮太后垂簾的情況下虛坐龍椅的傀儡皇帝,最後只親政了一年。同治帝即位之初,清政府利用湘軍並借列強之師助剿太平軍,同治三年(1864)將太平天國運動鎮壓了下去。接著李鴻章率淮軍於同治七年將捻軍也鎮壓了下去。
19世紀60年代開始,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辦起了洋務,以建立新式軍備為中心,並創辦了一些為它服務的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洋務運動與鎮壓太平天國為清朝贏來了“中興”。然而同治帝與這一切毫無關係。同治幼年,政事由兩太后管理,同治帝只是讀書。朝廷對同治帝的讀書十分重視,派禮部尚書祁寯(jùn)藻、管理工部事務前大學士翁心存、工部尚書倭仁、翰林院編修李鴻均、編修李鴻藻教授漢文,禮部尚書倭拾琿部、左侍郎伊精阿臣、兵部尚書愛仁均教授滿文。
辛酉政變
同治繼承皇位後,在位的13年間,主要發生了四件大事:第一件是即位當慈禧太后年發生的辛酉政變;第二件是清軍攻佔南京,太平天國失敗。大家對此很熟悉,就不講了;第三件是同治新政;第四件是重修圓明園。下面講辛酉政變。在上文提到,咸豐皇帝的第三錯,是臨終前錯定了顧命大臣。它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引發了“辛酉政變”。
當時,朝廷主要分為三股政治勢力:其一是顧命大臣勢力,其二是帝胤勢力,其三是帝后勢力。三股政治勢力的核心是同治皇帝,哪股政治勢力能夠同帝后勢力相結合,它就會增加勝利的可能性。當時朝廷大臣實際上分為兩部分:一半在承德,另一半在北京。即:前者是以肅順為首的“承德集團”,後者是以亦訢為首的“北京集團”。
在北京的大臣,又發生了分化,一部分傾向於顧命大臣,大部分則傾向於帝胤和帝后勢力。從而出現錯綜複雜的局面。“承德集團”隨駕,主要人物有贊襄政務八大臣:載垣、端華、景壽、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文祥,滿洲正紅旗人,道光進士,軍機大臣。英法聯軍逼京師,咸豐帝決定巡幸熱河。文祥“以動搖人心,有關大局,且塞外無險可扼,力持不可”,而被留守京師。軍機大臣中獨其一人被排除在贊襄政務大臣之外。
新政政策
同治朝遇上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在國內處於“太平天國”與“義和團”兩同治帝次重大社會動盪之間,在國際處於英法聯軍與八國聯軍兩次入侵之間,如同處在兩次大風暴中間的緩衝期。同治之前的道光、咸豐,之後的光緒、宣統,都沒有這樣的有利條件。這就給同治朝實行新政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日本明治維新也正在此時。
兩宮太后垂簾聽政、議政王奕主持政務,互相配合,推行新政。在奕集團的主持下,新政的主要措施是:成立總理衙門、設立同文館、辦新式學校、派人出洋、辦廠開礦、修築鐵路等,實行學習西方近代化舉措,開始走向開放、進步。
培養洋務人才
開辦外國語學校、實業學堂、近代軍事學校、派遣留學生等。同治朝新總理各國事務衙門(4張)式學校最早者是京師同文館。從京師八旗子弟中選出10名學生,教員則由英國教士包爾騰擔任。同文館除了聘請洋人教授外語,還請徐樹琳教授儒家經典。
同治朝開設的新式學校,還有江南製造局附設的機械學堂、福州船政局附設的船政學堂等。福州船政學堂又稱“求是堂藝局”,是同治五年(1866年)由左宗棠主持福州船政局時附設。這所學校是近代較早開設的一所以學習自然科學為主的新式學校,同時又有軍事學校的性質,以培養海軍和造船人才為目的之一。
派留學生出國
同治十一年(1872年),首批30名“幼童”奔赴美國留學,史稱“幼童出洋”。同治年間留學之風興起,與容閎(hóng)分不開。容閎(1828~1912年),廣東香山(今中山)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入澳門馬禮遜教會學堂讀書,家長想讓他學成後做買辦。後該校教員、美華人布朗回美國時,容閎隨他去了美國,成為近代早期留學生之一。
容閎提出並把他們分別安排在美國平民家庭中生活。美國的教師、醫生、紳士們紛紛把中國幼童領到自己家中,每個家庭對幼童都關懷備至,為他們提供較好的吃住條件,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他們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
但是留學生,清政府派往美國監督留學的官員陳蘭彬等,以留學生學運動、學跳舞,不穿長袍馬褂而穿西服,不行跪拜留學生禮而行握手禮,甚至於有的學生剪了辮子等,認為“他們縱能學成歸國,非特無益於國家,亦且有害於社會”,向清廷建議將留美學生撤回。他們在美國雖未完成計劃的學業,但都受到西方的教育。這些留學歸國的青年,後來逐步成為中國政界、軍界、學界、工商界等方面的知名人物和科技骨幹,為中國近代建設做出了貢獻。
據不完全統計:從事行政和外交者24人,其中成為領事、代辦者12人,外交次長、公使2人,成為總長者1人,內閣總理1人;加入海軍者20人,其中成為海軍將領者14人;從事教育者5人,其中成為大學校長者2人;從事實業者30人,其中成為工礦負責人者9人、工程師6人、鐵路局長3人等。
同治皇帝是怎麼死的?
同治十三年(1875年)一月十二日,同治帝病逝,終年19歲,其壽命是清朝十二帝中最短的。同治帝的死因有不同說法:
一、梅毒說。這是民間說法。同治帝喜歡皇后阿魯特氏。而慈禧太后要同治帝多接近慧妃。同治帝不高興,常獨處乾清宮。苦悶的他,由王慶祺導淫,與載澄微行,在宮外尋花問柳,引起性病。慈禧太后誤作天花來治,最後病死,這種說法證據不足。二、天花說。這是官方說法。根據相關史料,時人筆記記載,多數史學家認同同治帝死於天花。
是比較有能力的。
同治皇帝簡介: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1856年3月23日-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第八位皇帝,年號“同治”。咸豐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生於北京紫禁城儲秀宮,為清文宗咸豐帝長子,生母為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1861年—1875年在位,在位13年。
同治帝在位期間,清政府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剿滅了西、東捻的作亂。並且先後平定陝西、甘肅的回變,同時興辦洋務新政,史稱“同治中興”。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親政,同治十三年(1875年)一月十二日崩於皇宮養心殿,終年19歲。廟號穆宗。諡號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明肅毅皇帝,葬於河北省遵化清東陵之惠陵。
同治生平經歷介紹:
咸豐十一年(1861年)八月二十一日,咸豐帝病危,召御前大臣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肅順及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代寫珠諭,立載淳為皇太子,並命上述大臣贊襄政務。載淳生母那拉氏和鈕祜祿氏尊為皇太后。第二天咸豐帝去世,6歲的載淳即位,年號祺祥。
咸豐死後慈禧太后勾結奕訢發動北京政變,捕殺肅順、端華和載垣,斥革其他五人,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改年號為同治。同治帝在位13年,前12年是在兩宮太后垂簾的情況下虛坐龍椅的傀儡皇帝,最後只親政了一年。同治帝即位之初,清政府利用湘軍並借列強之師助剿太平軍,同治三年(1864)將太平天國運動鎮壓了下去。接著李鴻章率淮軍於同治七年將捻軍也鎮壓了下去。
19世紀60年代開始,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辦起了洋務,以建立新式軍備為中心,並創辦了一些為它服務的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洋務運動與鎮壓太平天國為清朝贏來了“中興”。然而同治帝與這一切毫無關係。同治幼年,政事由兩太后管理,同治帝只是讀書。朝廷對同治帝的讀書十分重視,派禮部尚書祁寯(jùn)藻、管理工部事務前大學士翁心存、工部尚書倭仁、翰林院編修李鴻均、編修李鴻藻教授漢文,禮部尚書倭拾琿部、左侍郎伊精阿臣、兵部尚書愛仁均教授滿文。
辛酉政變
同治繼承皇位後,在位的13年間,主要發生了四件大事:第一件是即位當慈禧太后年發生的辛酉政變;第二件是清軍攻佔南京,太平天國失敗。大家對此很熟悉,就不講了;第三件是同治新政;第四件是重修圓明園。下面講辛酉政變。在上文提到,咸豐皇帝的第三錯,是臨終前錯定了顧命大臣。它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引發了“辛酉政變”。
當時,朝廷主要分為三股政治勢力:其一是顧命大臣勢力,其二是帝胤勢力,其三是帝后勢力。三股政治勢力的核心是同治皇帝,哪股政治勢力能夠同帝后勢力相結合,它就會增加勝利的可能性。當時朝廷大臣實際上分為兩部分:一半在承德,另一半在北京。即:前者是以肅順為首的“承德集團”,後者是以亦訢為首的“北京集團”。
在北京的大臣,又發生了分化,一部分傾向於顧命大臣,大部分則傾向於帝胤和帝后勢力。從而出現錯綜複雜的局面。“承德集團”隨駕,主要人物有贊襄政務八大臣:載垣、端華、景壽、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文祥,滿洲正紅旗人,道光進士,軍機大臣。英法聯軍逼京師,咸豐帝決定巡幸熱河。文祥“以動搖人心,有關大局,且塞外無險可扼,力持不可”,而被留守京師。軍機大臣中獨其一人被排除在贊襄政務大臣之外。
新政政策
同治朝遇上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在國內處於“太平天國”與“義和團”兩同治帝次重大社會動盪之間,在國際處於英法聯軍與八國聯軍兩次入侵之間,如同處在兩次大風暴中間的緩衝期。同治之前的道光、咸豐,之後的光緒、宣統,都沒有這樣的有利條件。這就給同治朝實行新政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日本明治維新也正在此時。
兩宮太后垂簾聽政、議政王奕主持政務,互相配合,推行新政。在奕集團的主持下,新政的主要措施是:成立總理衙門、設立同文館、辦新式學校、派人出洋、辦廠開礦、修築鐵路等,實行學習西方近代化舉措,開始走向開放、進步。
培養洋務人才
開辦外國語學校、實業學堂、近代軍事學校、派遣留學生等。同治朝新總理各國事務衙門(4張)式學校最早者是京師同文館。從京師八旗子弟中選出10名學生,教員則由英國教士包爾騰擔任。同文館除了聘請洋人教授外語,還請徐樹琳教授儒家經典。
同治朝開設的新式學校,還有江南製造局附設的機械學堂、福州船政局附設的船政學堂等。福州船政學堂又稱“求是堂藝局”,是同治五年(1866年)由左宗棠主持福州船政局時附設。這所學校是近代較早開設的一所以學習自然科學為主的新式學校,同時又有軍事學校的性質,以培養海軍和造船人才為目的之一。
派留學生出國
同治十一年(1872年),首批30名“幼童”奔赴美國留學,史稱“幼童出洋”。同治年間留學之風興起,與容閎(hóng)分不開。容閎(1828~1912年),廣東香山(今中山)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入澳門馬禮遜教會學堂讀書,家長想讓他學成後做買辦。後該校教員、美華人布朗回美國時,容閎隨他去了美國,成為近代早期留學生之一。
容閎提出並把他們分別安排在美國平民家庭中生活。美國的教師、醫生、紳士們紛紛把中國幼童領到自己家中,每個家庭對幼童都關懷備至,為他們提供較好的吃住條件,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他們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
但是留學生,清政府派往美國監督留學的官員陳蘭彬等,以留學生學運動、學跳舞,不穿長袍馬褂而穿西服,不行跪拜留學生禮而行握手禮,甚至於有的學生剪了辮子等,認為“他們縱能學成歸國,非特無益於國家,亦且有害於社會”,向清廷建議將留美學生撤回。他們在美國雖未完成計劃的學業,但都受到西方的教育。這些留學歸國的青年,後來逐步成為中國政界、軍界、學界、工商界等方面的知名人物和科技骨幹,為中國近代建設做出了貢獻。
據不完全統計:從事行政和外交者24人,其中成為領事、代辦者12人,外交次長、公使2人,成為總長者1人,內閣總理1人;加入海軍者20人,其中成為海軍將領者14人;從事教育者5人,其中成為大學校長者2人;從事實業者30人,其中成為工礦負責人者9人、工程師6人、鐵路局長3人等。
同治皇帝是怎麼死的?
同治十三年(1875年)一月十二日,同治帝病逝,終年19歲,其壽命是清朝十二帝中最短的。同治帝的死因有不同說法:
一、梅毒說。這是民間說法。同治帝喜歡皇后阿魯特氏。而慈禧太后要同治帝多接近慧妃。同治帝不高興,常獨處乾清宮。苦悶的他,由王慶祺導淫,與載澄微行,在宮外尋花問柳,引起性病。慈禧太后誤作天花來治,最後病死,這種說法證據不足。二、天花說。這是官方說法。根據相關史料,時人筆記記載,多數史學家認同同治帝死於天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