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wjm燃燒翅膀

    黎族先祖依靠的原始生產工具,打魚狩獵,刀耕火種,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最早開拓了海南島。秦漢時期,封建王朝開始統治海南島。漢武帝於公元前110年開啟瓊島,設定珠崖、儋耳兩郡。南北朝時,俚人領袖冼夫人統領了包括海南島在內的嶺南地區,島上1000餘峒俚人均歸附冼夫人。冼夫人率其先請命於梁朝,後又歸屬於隋朝。唐朝以後,海南島成了與南海諸國繁榮貿易往來的交通要衝。隨著中央政權對海南島統治不斷鞏固,部分大陸漢人、苗族和回族也陸續先後不斷遷徙入島,與黎族土著居民雜居。大量移民的遷入,帶來了先進的鐵器生產工具和農耕生產技術,使黎族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

      明、清兩代,封建地主經濟在黎族社會中已佔統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區的生產力水平與當地漢族相近,出現了定期的市場和墟場。但在五指山腹地則仍保留原始公社殘餘的共耕制生產方式。歷代封建王朝對海南少數民族採取打壓、漠視政策,致使少數民族生產發展緩慢,生活困苦。明朝海南籍宰相丘浚、大清官海瑞先後奏請朝廷,為海南人民減輕稅賦。海瑞《平黎疏》為當時黎族同胞爭取到了一定的生存空間。

      黎族的服飾文化

      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無領對胸無紐扣麻衣,腰間前後各掛一塊麻織長條布,頭上纏紅布或黑布,形狀有角狀和盤狀,黎族婦女一般穿對襟或偏襟,直領或圓領上衣,上衣邊沿繡花,並綴以貝殼、銅錢、穿珠等飾品,下穿桶裙,頭髮紮成球形,插以骨簪或銀簪。黎苗族人在對服飾色彩的認識是簡潔和單純的,力求透過少數顏色去表現豐富的色彩變化,還對織出來形狀、色彩等,都賦予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象徵意義。

      談黎族的服飾文化不得不提到千年黎錦紡織工藝,它是黎族服飾文化的典型代表。行走在許多黎族人聚居的村落,感覺跟漢人的鄉鎮沒有多大區別,除去個別牆壁上還塗有代表黎族風情的符號之外,唯一能提醒我們這裡是黎族村的事物,是老年婦女頭上的彩巾——著名的黎錦的一種,黎族人以此作為已婚婦女的標識。與略顯樸素的上衣不同,她們的頭巾以紅、黃、綠幾色交織而成,常見的是菱形、三角形等幾何條紋,有的還會繡上幾朵木棉花。木棉是黎族紡織的主要原料之一,這種雄壯魁梧的植物,在黎族人眼中是家庭興旺的象徵。黎錦真正令人們驚豔的,是桶裙、搖兜,它們的顏色更加豔麗,圖案也更加豐富:紅色長布上排著一列又一列的青蛙圖案,藍、黃、綠、玫紅等顏色有規律地交錯出現;黑色的底布上繡著一條龍船,下面有幾條大魚遊過,空中飛著一群不知名的鳥雀,古樸中透著點童趣。還有的黎錦上鏽滿了人物,最上面是一排手持長矛的“紅色娘子軍”,中間的人雙肩高聳,彷彿正在跳舞的青年,底下則是一排雙手叉腰的赳赳武夫。黎錦以菱形為基本單元,由此組合出鳳凰、蝴蝶、蜜蜂、水鹿、穀物豐收、民族婚禮等複雜多變的圖形,人物造型大膽、誇張,整體瀰漫著一種熱情奔放的浪漫色彩。

  • 2 # 一個人6335

    黎族三月三節(農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間傳統節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稱愛情節、談愛日,黎語稱"孚念孚"。自古以來,每年一到農曆三月初三,黎族人民都會身著節日盛裝,挑著山蘭米酒,帶上竹筒香飯,從四面八方彙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會、對歌、跳舞、吹奏樂器來歡慶佳節,青年男女更是借節狂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員密集型場所都要設定逃生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