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澀麵條Q3
-
2 # 使用者519448440133
焙火是巖茶製作的關鍵工藝之一,火候的高低,直接反映在茶湯和葉底上。
烏龍茶輕焙火葉底鮮活,看相好,三紅七綠,賞心悅目。重焙火葉底相對無看相,大多是起“蛤蟆皮”。
輕焙火香氣清遠、高而幽長,鮮爽。滋味甘爽,但帶稍帶微澀。重焙火香氣濃郁而平穩,杯底香(掛杯香)好。上品帶有花果蜜糖香。滋味醇厚、順滑,巖韻強而耐泡。茶性較溫和、不傷胃。
焙火屬於巖茶精製環節。一般分為輕火、中火、足火,溫度和焙制時長依次增加。(也要因茶而異)
從外形和茶湯上來看,輕火巖茶茶底像單叢,綠紅相間,茶湯橙紅透亮。足火巖茶茶底偏黑,顏色均勻,茶湯顏色更深(茶紅素和茶黃素氧化聚合,轉化為茶褐素)。
焙火不是巖茶獨有,比如烘青也會烘(近似於焙,但以乾燥為主),但巖茶將其發揮到極致。
準確來講,焙火其實沒有火。電焙當然沒火,炭焙也是先要“覆灰”(披灰),焙制環節是沒有“明火”的。
所以,炭焙應該沒有什麼“炭味”,絕大多數人也區分不出炭焙與電焙。高檔巖茶一般都是炭焙,但作為消費者,不必要為自己辨別不出來的概念買單。
再說說為什麼要焙火?
第一是乾燥便於儲存。
焙火後,巖茶含水量會低於3%(白茶紅茶一般是低於6%),更容易儲存。(這樣也易碎,輕放,不能壓)
第二是去除不好的味道。
焙火能去除一部分低沸點的青味物質。
第三是鞏固品質。
輕火可以固定毛茶的香氣,足火可以生成一些更“沉穩”的香型,比如花香可以轉化為乳香、果香。
需要澄清一點的是,足火併不是高火,急火。
高火、急火容易讓茶焦糊,所謂的“焦味”絕不是足火茶的特點。也易使茶焙不透,外面幹了,裡面含水量還挺大。這樣的茶,味道和茶湯都會比較渾,後期儲存也容易變質發酸。
拋開焦味、酸味,許多茶友特別是老茶客喜歡足火茶,是喜歡其成熟的感覺,所謂“熟香”。(美拉德反應和焦糖化反應的綜合結果)
因此,存在一條“鄙視鏈”:“足火鄙視輕火”。
我覺得完全沒有必要。
傳統巖茶是足火,但輕火出現也是市場的需要。喜歡清香和喜歡熟香沒有高下之分,只有口味之別。
我平時都喝足火茶,但時不時也會衝一大壺焙火很輕的漳平水仙,放涼了當水喝,方便又解渴。
再者,不是所有茶都能足火,都適合足火。比如毛茶做青比較輕,香氣顯著,要是用足火來焙,香氣易散失,用輕火倒能保持住這特點。
佛手茶做青較輕,用輕火就很合理。(此佛手不是指永春佛手,是指用巖茶工藝做的佛手。永春佛手屬於閩南清香型烏龍茶)
最後,焙火對提升巖茶品質有一定幫助,但茶的特點絕大部分都在其粗製完成後固定了。不好的毛茶,焙不出好茶;好的毛茶,焙火不當,倒會變差。
從毛茶到商品茶,品質的提升很重要的因素是拼配。
拼配技術性極強。我在武夷山永生茶廠看遊玉瓊女士(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國家級傳承人)評審肉桂毛茶,歸堆拼配。她問在場的徒弟,哪個最好,最有桂皮香,沒有一個人答對。
至於誰能喝出哪個山場,那就更玄之又玄了。
真不用有這些不必要的負擔:我為什麼受不了足火,好山場茶一定好等等。說到底,喝茶只是搞清楚一件事“哪些茶適合自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