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米媽媽育兒記
-
2 # 酒鬼人生
人老了後總喜歡沒事找事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方面:
1 智力影響
老年人的智力減退,但不是全面減退。是隨著年齡增長呈現遞減的過程,所以民間有“老小孩”的說法,這是有科學依據的。我們對小朋友有耐心,是因為知道他們智力不成熟,對老人不理解是因為對老年人的智力水平不瞭解。
2 不安全的心理
老年人一般情況下都有基礎疾病,像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腦血管疾病等等,常常對身體健康狀況很敏感,也許有點風吹草動就會要求子女帶他們看病,這都是不安全感心理狀態的反映。
3 尋求陪伴關懷的心理
從工作崗位離退休的老人,因為與社會的連結缺失或減少,社會角色轉變都會有一種孤獨感。而在家庭生活中,由”總指揮”變成“服從士兵”,家庭角色轉變也有一種的失落感,如果發現老人在找事,我們自省一下是不是對老人關注的少了。
4 適應性減退
老年人一般比較容易拒絕新的事物、新環境,行為習慣不想發生變化,學習新的東西也比較困難,我母親從六十多歲開始,對所有家用電器拒絕學習,因為她記不住複雜的程式控制,這就是適應性減退的例子,在生活中也許就有人認為為什麼這麼簡單的操作你非要麻煩別人。
5 價值需求和自我尊嚴需求心理
老年人需要尊敬是一種心理需求,對家人冷淡格外敏感,希望得到關心和尊敬。有些事也許我們自己完全可以決定,但是在做之前能跟老人報備一下,他們就非常有價值感,偶爾還會給你提出更好的解決策略。
以上是老年人“頻頻找事”的原因和心理,老年人除了身體退行性變化,心理上同樣會發生變化。
心裡變化體現在疑病和對死亡的恐懼感,自己意識到自己已經老了,對未來不抱希望,對生活不再有熱情,導致人格的變化。
作為晚輩的我們,只要有機會就多帶他們參加一些家庭活動或社會活動,多疏導多陪伴多尊重,收穫的就是家庭的和睦,老人的心安。
-
3 # 小酌一杯吖
是的,就是無理取鬧,刷存在感,因為覺得家人對ta 的關注不夠,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C位出道。只要家裡人孝順,尊老,這種現象就會逐漸消失。
老人要的是陪伴,要的是被尊重,要的是一家之主的感覺,而不是被邊緣化,被遺忘,被嫌棄。所以,老人無理取鬧的話,就是家庭氣氛不夠融洽,年輕人對老人關心不夠。
-
4 # 夢雨星辰515
首先,獲得完善感
這個年齡的老人自知道歲月無多,必然要抓緊完成自己一輩子想完成的事情。
而且因為歲月無多,也不願意去改變自己,包括性格、生活習慣和觀念。
因為他們只是想給自己的一生一個自我感覺圓滿的結束,不想去思考和糾正曾經付出的一切。
所以你會覺得有些事情已經毫無意義,為何還要堅持去做?比如原配死了,非要找個新老伴?比如非要花錢寫書出版什麼自傳?
這些東西對於後代而言可能一文不值,但對他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這些願望沒有實現,會無法安心過好老年生活。
其次,避免失落感
這個年齡的老人因為失去了社會的主體地位,必然會感到失落,而希望透過刷存在感而尋求他人的尊重。
曾經或許是個此詫風雲的人物,可是人到老年,連自己的兒女、孫子孫女都對自己的觀念和做法指手畫腳,那種心情是非常難受的。
將心比心,很好理解。而且人最害怕的是離開這個世界以後,沒有留下一丁點的痕跡。
所謂“萬世之名”是歷代多少人的願望。
畢竟這也是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所有努力的最大回報。
因此,當老人不受到待見的時候,他必然會感到厭惡、失落,必然會自然而然的進行反抗。
於是會念叨,會管兒孫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你不耐心,老人就更生氣,其實他們需要的只是一種後代的尊敬,僅此而已。
最後,尊重、共情,還以智慧賢明
每個人都會老,包括所有人。
老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
對於老人,我們要多尊重,耐心,給予共情,也就是換位思考,站在老人家的立場和身份上去理解事情,有時候不僅僅是道理能夠講清楚的,家庭並不是講道理的地方,給予感情。
人生苦短,有一些衝突和損失都不要太在意。這樣的話,同樣老人家會還給我們以智慧和賢明。

-
5 # 風吹梧桐
人老了,很多會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平時家人的關注和愛護比較少的緣故,這樣做無非是希望引起別人的 注意,找到自己的存在感罷了。
父母一輩子不容易,到老了,都這樣,多多陪伴他們就好了,想想父母把我們拉扯大,吃了多少苦,所以我們做晚輩的要多多擔待,多多忍讓。
回覆列表
人越老,就越閒,無聊了就會沒事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