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64645176065548

      1.西晉陳壽  陳壽(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西晉史學家。他小時候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後,歷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待御史等職。280年,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  中文名: 陳壽  別名: 承祚  出生地: 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  出生日期: 233年  逝世日期: 297年  代表作品: 《三國志》  《三國志》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斷代史。其中,《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歷史。   陳壽是晉臣,晉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國志》便尊魏為正統。在《魏書》中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只有傳,沒有紀。記劉備則為《先主傳》,記孫權則稱《吳主傳》。這是編史書為政治服務的一個例子,也是《三國志》的一個特點。   陳壽雖然名義上尊魏為正統,實際上卻是以魏、蜀、吳三國各自成書,如實地記錄了三國鼎立的局勢,表明了它們各自為政,互不統屬,地位是相同的。就記事的方法來說,《先主傳》和《吳主傳》,也都是年經事緯,與本紀完全相同,只是不稱紀而已。陳壽這樣處理,是附合當時實際情況的,這足見他的卓識和創見。《三國志》總起來說記事比較簡略,這可能與史料的多少有關。陳壽是三國時人,蜀國滅亡時三十一歲。他所修的《三國志》在當時屬於現代史,很多事是他親身經歷、耳聞目見的,比較真切,按說是有條件蒐集史料的。但因為時代近,有許多史料還沒有披露出來;同時,因為恩怨還沒有消除,褒貶很難公允 ,也給材料的選用和修史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從魏、蜀、吳三書比較來看,《蜀書》僅得十五卷,較魏、吳兩書更簡。這大概是魏、吳兩國的史料多於蜀的原故。陳壽寫《三國志》時,魏國已有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吳國也有韋昭的《吳書》可作參考,這給陳壽蒐集史料提供了極大方便。而蜀漢既沒有史官,也沒有現成的史書可借鑑,蒐集史料就非常困難。陳壽費了很大氣力,連一些零篇殘文也注意搜尋,《蜀書》才僅得十五卷之數。《蜀書》中的許多重要人物的事蹟,記載都十分簡略,可見蜀漢的史料是相當缺乏的。另外,因為政治上的原因(也有可能是他治學態度比較嚴謹),陳壽也可能捨棄了一些材料,如牽涉到司馬懿的一些不光彩的事,不便寫,只好捨棄了。   陳壽所著的《三國志》,與前三史一樣,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後,尚書郎範頵上表說:“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朋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豔不若相如,而質直過之,願垂採錄。”由此可見,《三國志》書成之後,就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好評。陳壽敘事簡略,三書很少重複,記事翔實。在材料的取捨上也十分嚴慎,為歷代史學家所重視。史學界把《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合稱前四史,視為紀傳體史學名著。     三國志-陳壽(15張) 但是,唐朝房玄齡等奉詔撰寫的《晉書·陳壽傳》,在承認陳壽“善敘事,有良史之才”的同時,又認為陳壽因為私仇而在書中有所表現。說“丁儀、丁廙有盛名於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議者以此少之。”   《晉書·陳壽傳》關於陳壽索米的這條史料,只有少數幾位史學家如北周的柳虯、唐朝的劉知幾等相信,而多數的史學家則認為這條史料不合事實,是假的。清朝的潘眉在《三國志考證》中指出:“丁儀、丁廙,官不過右刺奸掾及黃門侍郎,外無摧鋒接刃之功,內無升堂廟勝之效,黨於陳思王,冀搖冢嗣,啟釁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隨之,斯實魏朝罪人,不得立傳明矣。《晉書》謂索米不得不為立傳,此最無識之言。”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也指出:《晉書》謂“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被髡,故壽為《亮傳》,謂將略非所長。此真無識之論也。亮之不可及處,原不必以用兵見長。觀壽校定《諸葛集》,表言亮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勵。至今梁、益之民,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過也。又《亮傳》後評曰:亮之為治也,開誠心,布公道,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其頌孔明可謂獨見其大矣。”由此可見,《晉書》貶陳壽之說,實為不實之詞,不可盡信。   然而,《三國志》也有其不足之處,不可不注意。在敘事時,除了在某些人的紀和傳中有矛盾之處外,其最大的缺點,就是對曹魏和司馬氏多有迴護、溢美之詞,受到了歷代史學家的批評。另外,全書只有紀和傳,而無志和表,這是一大缺欠。   《三國志》成書之後,由於敘事過於簡要,到了南朝宋文帝時,著名史學家裴松之便為其作注,又增補了大量材料。   魏、蜀、吳三書,原是各自為書,一直到北宋才合而為一,改稱《三國志》。   陳壽還著有《益部耆舊傳》、《古國志》等書,整理編輯過《諸葛亮集》,可惜這些書後來都亡佚了。 《三國志》  當1700年前的南充人陳壽揮筆寫下這三個字的時候,他或許不會想到,這部耗費了他畢生精力創作出來的史書會跨越時間的阻隔,影響著之後歷朝歷代的中國社會,直至1700年後衍變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對於今天的多數人來說,瞭解“三國文化”多是透過明代羅貫中所寫的古典名著《三國演義》,那麼,這兩部相距千年的著作之間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三國志》是史書,《三國演義》是小說,《三國演義》的全稱是《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在我們都統稱《三國演義》,演義就是小說的作者他可以根據《三國志》去即興發揮。”   《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一起被後世史學家尊稱為“中華史學名著前四史”,歷代史學家對《三國志》都有著極高的評價。據此,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認為:陳壽的《三國志》是時至今日已經形成的“三國文化”的源頭。   早在唐代,在陳壽的故鄉南充,陳壽的父老鄉親就在他少年讀書的地方建起了萬卷樓,以示紀念。南充,也由此成為“三國文化”的發源地。1992年,財政並不富裕的南充市政府撥款一千多萬元,重新建起了這規模宏大的萬卷樓,在南充人的心中,前人留下的這筆文化的財富顯然要比很多事情都要重要。從那之後,無數人來到萬卷樓,尋找他們嚮往的三國文化。  2.南宋翰林學士陳壽  陳壽(1106-1178),南宋時翰林學士、知名學者,漢太丘長陳實39世孫,祖籍潁川(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市禹州市一帶), 陳壽  著名理學家楊時(龜山先生)弟子,皇室教授陳鐩(葬於杭州玉皇山慈雲嶺)之子,上虞縣丞陳祿之兄,母邵氏,為河南名門邵康節孫女;宋建炎三年,與父、弟隨宋室南渡至杭州,紹興五年(1135年)中特奏名進士,除慶元路(今寧波市)學政教授,遷翰林經諭,紹興二十年(1150年),因上書言胡寅無罪,不當貶,忤權臣秦檜,改應奉翰林文字,遂以疾辭官,歸隱諸暨楓橋之宅埠(今陳家村船坊基),築“寄隱草堂”,著書講學20餘年,開啟楓橋文風。一時,四方相從者日眾,嘗語門人:“為學不在徒誦空言,必以實踐為貴。” 南宋金石學家王厚之及其兄弟四人均為陳壽的學生,後皆中進士。陳壽天性孝友為官正直,退隱楓橋後,著有《周易附傳》、《諸史辨疑》、《居易集》六卷問世,其墓在楓橋鎮陳家村西埂溪匯園,楓橋陳家村陳姓尊其為南遷始祖---“遷一公”。  3.明初大臣陳壽  陳壽,隨人,明朝大臣。   洪武中,由國子生授戶部主事。永樂元年遷員外郎。出為山東參政,所至以愛民為務。用夏原吉薦,召為工部左侍郎。皇太子監國南京,壽日陳兵民困,又乘間言左右幹恩澤者多,恐累明德。太子深納之。嘗目送之出,顧侍臣曰:“侍郎中第一人也。”九年以漢王高煦譖,下獄,貧不能給朝夕。官屬有饋之者,拒不受,竟死獄中。逾年,啟殯如生。仁宗即位,贈工部尚書,諡敏肅,官其子瑺中書舍人,後亦至工部侍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二週助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