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花菇涼
-
2 # 青春作伴好讀書
目前讀書基本已經轉到電子螢幕,常用的軟體如下:
微信讀書,全平臺使用,免費也基本夠用,有需要就買所需的書籍;掌閱精選,喜歡讀精品書,出版書的朋友們還是下載掌閱精選的好,這個客戶端相當於掌閱那邊摘出來,專門做精品書出版書的閱讀器,不足之處是不能匯入自有的電子書;得到,我購買的一些得到的課程,以及相關的電子書,都在這個平臺。補充一點,如果是自有電子書的話,所以從網上找的相關的資源,我一般使用mac去閱讀,如果是手機或平板的話,就使用掌閱,這也是難能可貴的一點,它支援匯入本地書籍。
至於多久閱讀一本書?
因為目前我看的書有兩類,主要在工具書以及攝影史、攝影理論方面的內容,還有一些就是小說文學散文這一類的。
工具一類的書看的時間比較長,因為有一些是需要操作或查詢相關資料的。散文小說這一類的,我看的就比較快一點。
那麼整體算來差不多一週一本或兩週一本這個樣子。
書看完之後,相較於傳統的紙質書閱讀,電子書閱讀在整理筆記等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可以便於我們後期的輸出整理。
-
3 # 慧心雨絲
讀書是這個世界上成本最低的,提升自己的途徑。也正因如此,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重新捧起書本,這從層出不窮的各類讀書會也可以看出來。
在電子書比較普及的今天,我還保留著閱讀紙質書的習慣。因為感覺捧著散發著墨香的紙質書來讀的話,不僅有一種儀式感,更多的是可以在書上做筆記,寫寫畫畫,還可以實現自己藏書的願望。
我一般是利用空閒時間來讀書的,比方說早上起來洗漱完到吃早餐之前,還有晚上睡覺前的時間用來讀書的比較多。
讀書的具體方法:
一是先看序言和後記以及目錄,對整本書籍有一個大概的瞭解;二是邊看邊在書上做標記,對一些概括性的文字予以標註,同時,每章讀完了列一個思維導圖;三是整本書讀完以後做一個總結性的回顧,也就是合上書看著目錄,能說出每一個章節的核心觀點、理論點及實操辦法;四是寫完整的讀後感,學會的最高標準是會教,也就是輸入以後,只有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變成可落地可執行的東西。我一般一本書會讀一週或者10天左右,這個閱讀量可能相對於其他人來說並不太大。但是我認為讀書,也不必過於苛求數量,而是要把學到的東西完全消化,甚至是內化成自己的東西才有效。
-
4 # 舍知堂
大量翻閱博覽,不分電子書與紙質書
翻閱也就是博覽,意欲掌握大量的資訊,瞭解當下國內外的作家都在寫些什麼,再一個就是哲學、人文、地理,甚至是物理數學等等方面的資訊,都要了解一下。
這個翻閱我是不分電子書和紙質書的。畢竟現實中的書櫃儲存量是有限的,而電子書是無限的。
翻閱一本書的話,我大概用也就用一兩個小時吧。
隨著科技的發達,資訊量的增大,許多名著,許多好書都已經線上線下同時釋出,有的甚至線上做的更好,有多種軟體可以聽書,可以線上讀書。而且電子書做筆記反而更容易。
我們現在的智慧手機每一款都帶有備忘錄,或者是自己下載電子筆記本之類的。在你讀書過程中,可以隨意複製貼上,做一些你想記錄下來的東西,摘抄下來的句子,或者是寫作方法、精彩段落等等,非常方便。
重複閱讀經典,不分名著與否其實,讀書也像婚姻,也像是戀愛找物件,那鞋子合不合適只有自己知道。
從事寫作的人往往都談方法論,但是任何一個人的方法論,哪怕他是很有權威的著名作家、大咖,也不是放之天下而皆準。
就像我們都熟悉的那句話——1000個讀者就能讀出1000個哈姆雷特。那麼寫作也是同樣的道理,1000個作者就是1000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有一套適合於自己的寫作方法,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那有些朋友肯定就要問了,為什麼我們還要看一些作家的創作談呢?
題材的同質化,故事的同質化,甚至是語言的同質化。往往會讓我們苦心仿技寫出來的東西,反而是別人說過的話,別人嚼過的饃,沒有一點味道。
或許,這也是現在國內許多大學,在反思作家到底可不可以培養的同時,而學習美國,在很多高校開設了創意寫作班。許多雜誌也在組織不同層次、不同團體的寫作訓練營的原因之一吧。
著名作家王安憶,若以年齡和代際來劃分的話,應該算是傳統作家。但她現在是復旦大學中文系創意寫作班領銜授課教師。
在談到寫作教學,她舉了個例子:比如說有些老師教現代文學,在教到曹禺的作品《雷雨》時,老師會要求每個學生“認領”一個角色,然後充分發揮個人的想象力再寫出一個結尾。
但是這裡說的精讀,並不是說拿著一本書,連續一遍一遍的重複讀。也不是說讓你滿書滿本的去做記錄做批註。
我個人的經驗是熟讀一遍,放下,過一段時間,再讀,再過一段時間,再讀……這樣不斷間隔性的重續,然後自我對比,第一遍讀和你現在的閱讀從吸收方面有什麼不同。
特別是專業的讀者,就是說想從書中尋找其語言風格、結構模式、故事核心、伏筆懸念等等謀篇佈局方法論的讀者,讀一遍有一遍的收穫。
但是,適合我的並不一定適合其他人。所謂讀書要讀活書,不死讀書,這或許也靠自我的摸索吧,就像吃飯睡覺一樣,養成自己的習慣,能讀下去並且能吸收就是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
-
5 # 閒看秋風999
書籍的種類繁多,讀者的精力以及能力是比不過它們的;因此,讀書也是一項技術活——哪些書啃不動,哪些書可以勉強嚥下去,哪些書味道正合適,諸如此類的篩選必須事先做好。
一般來說,一本書前面都有前言作為介紹;如果是網上購買,商家也都有廣告或者名人的推薦,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決定。
讀書,可以根據自己的年齡職業個人經歷來選擇閱讀什麼型別的書籍——文學比如說言情還是偵探小說;詩歌還是名人傳記;哲學還是科普讀物;等等。如果專業書籍確實是對工作有幫助,也可以考慮。
現階段,我比較偏好人物傳記;雖然不能與他們結識相交,但是通過這些傳記同樣可以瞭解他們各自不同的精彩人生;通過他們的個人經歷,瞭解到他們各自所處的歷史時期。
名人傳記,通常比較短;字數很少超過五萬,正好可以利用碎片時間讀完;讀完一本(一篇)算是結識了一位新朋友一同神遊;
如果是紙質讀物,必須做好卡片以方便記錄心得體會;或者摘抄,或者三言兩語的感受;如果是電子讀物,可以將其轉換成電子文件,這樣讀起來更加方便,也可以及時批註。
一天下來,至少可以完成兩篇,認識兩個朋友——瞭解他們的成長史以及歷史給他們留下的不同烙印;對自己也是一種啟迪。
閱讀外國政要的個人傳記,可以知曉他們所在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教育的不少背景知識,比如撒切爾夫人、戈爾巴喬夫、李嘉誠等。
最後,讀書不可過於“功利化”;換句話說,讀書不可能立馬換來經濟效益;相反,讀書必須投入時間以及人民幣;書中沒有“黃金屋”,更不會有“顏如玉”。
-
6 # 解熵
我看書時儘可能地做到,眼在縱覽、嘴在默讀、耳在靜聽、手在跟寫、腦在重構或重新整理知識結構圖譜、身體組織有意識配合與知識結構間產生關聯。
以身體多要素同時聚焦知識,有區塊鏈分散式記帳功能,記憶更牢靠,不會因區域性失憶,造成資訊丟失或被篡改。
以知識圖譜結構,梳理各類知識點所在結構層次,前提與定義域,父子節點,內涵與外延,跨節點間關聯等,這樣,知識在腦海就是系統的,而不是瑣碎的,可以大幅提高學習效率,避免無效率的重複性勞動。
當知識由量變到質變,知識圖譜需要升維重構時,大部分知識點是可以閉環封裝載入的,而重總去研究少部分知識點的新關聯連結,又可以產生人們所謂的開竅和頓悟,大幅提高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眼的縱覽,指導嘴的速讀與精讀。人們的讀速,平均每分鐘在180字左右,A4大開一頁4分鐘便可以讀完。加上約2分鐘對重要問題的思考,和對知識結構、邏輯、方法等的梳理與定位,理解一頁知識也就約6分鐘,平均一小時為10頁。而從理解到徹底掌握,也就約1.5小時10頁左右。
這樣,掌握一本書要多少用時,就非常清晰了。延伸到掌握一門技能,需要閱看多少知識書籍,計劃多久可如期實現,也就心中有譜了。
所謂高素質人才的一萬小時定律,也就可以較為精準地規劃和付諸實施了。
-
7 # 高考大仙兒語文
你是如何讀書的?你多久能讀完一本書呢?
由於職業原因,我大多數時候會看文史哲相關的書籍,所以接下來的一些心得體會主要是圍繞文史哲部分書籍進行展開。
一個人的讀書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會慢慢形成自己的讀書風格,並且改正一些不太好的習慣。
一、連續閱讀+適量筆記。
在剛上大學的時候,我看書基本上不做筆記。當時的我認為做筆記會打斷閱讀節奏,在閱讀的過程中總是磕磕巴巴的。所以,我在讀書時沒有做筆記的習慣,這雖然讓我在閱讀的時候非常流暢,但是問題是這本書看完後時間久了,我就對文章內容沒有深刻的印象了。所以,後來我決定我讀一部分就做筆記,這樣既可以保證閱讀的流暢度,又可以做筆記以防以後查閱。
二、少摘抄,多想法。
看書和我們平時在學校裡學習有個共同點:不能盲目地抄抄抄。以前喜歡摘抄一些特別美的、文青的句子,但是這些摘抄在本質上就是抄了一遍,沒有本質上的進步。我認為在記讀書筆記的時候,儘量多寫點自己的想法,這樣才是有意義的輸出。
三、利用好網路資源。
以前我們看書主要是看紙質書,現在我們的資源就很豐富了,我們可以選擇電子書進行閱讀。
比如,某本書的實體書很難買到,或者出版社不再印刷、市面上不再流通的古籍什麼的,都可以看看國家圖書館或者高校圖書館有沒有影印版。
出門在高鐵飛機上,想要看看書,但是又覺得不方便攜帶,那就可以下載相應的電子書,隨時隨地都可以看。
除了看書變得更加方便以外,我們記讀書筆記的方式也變得多元化起來。如果你是在通勤途中,可以選擇語音筆記。還有很多記筆記的軟體也是很不錯的,比如,印象筆記,可以分類整理筆記。手機系統自帶的備忘錄也很好,同樣可以分類整理。一些瑣碎的筆記都可以整理在手機上,然後一段時間後再統一地進行大版塊整理。
四、快速閱讀+精細閱讀
針對不同的閱讀物件,我們的閱讀方式也是不同的。比如,你認為這本書只是興趣類書籍,或者這本書的知識點不是非常密集的話,你就可以對照目錄有選擇的、有快慢的進行閱讀。而有的書是經典之作或者對於你的專業學習有很大的幫助,這個時候你就需要細嚼慢嚥,並且配合著做筆記的方式進行。
(注:圖源自網路)
回覆列表
以前是好讀書,不求甚解。後來發現這樣讀書沒有什麼效果。或許能記住一個梗概,對於細一點的內容就比較模糊。最近就換個方式,邊讀邊做筆記,讀完一個章節後回顧下。讀完整本書再整本書後做總結性整理。有句話說,讀10本書不如一本書讀10遍。對於經典書籍確實要多思考才能有所得。至於閒書,消遣性閱讀就好。七七八八算下來,一個月打底會看完兩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