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吉祥1233
-
2 # 藍天雄師
|這裡面會有幾種情況:一是地處偏僻山區,與外界長期隔絕,不知道怎樣說才叫普通話,他們認為自己說的話才是真正聽得懂的語言!二是不會說普通話,一個鄉村他們之間的對話交流長期用的是本地方言,假如同村村民用普通話與對方交流,有可能還會被對方歧視和嘲笑,說這個人好了不起的樣子,在自己人面前打起了"官腔”,這就給這些地方的普通話推廣帶來了無形的障礙!三是普通話說不準,乾脆就不說,免得逗人笑話。比如衡陽人說普通話有時就會夾雜一些方言,把睡覺說成“困眼閉",把吃飯說成“呷飯“,把太陽說成"日頭",這種"塑料"普通話,除本地人之外,外地人根本就聽不懂!
中國的方言太多太多,各個地區有地區的方言,縣有縣的方言,村有村的方言,甚至一個村都有幾種方言,以衡東大浦街為例,民主街與和平街只隔一坐20米不到的小橋,橋東與橋西就各有方言,
-
3 # 餘生502211
為什麼經濟越發達的城市,當地人越喜歡說方言,而不是普通話?
中國是一個地域面積非常遼闊的國家,一般來說,這樣的國家,要麼同時存在好幾種語言,要麼同時存在好幾種方言。中國顯然屬於後者,因為儘管中國有14億人口,但是中國90%以上的人,都是漢族人,都說漢語。就像英語有英式英語、美式英語和印式英語一樣,漢語,也存在數量非常多的方言。百分之七十的漢族人都說“北方方言”,即“官話方言”。還有部分中中國人說吳語、粵語、閩南語、客家話等漢語方言。即使是同說一種方言的不同城市,也存在著口音上的差別。不過,小編髮現,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小城市,人們普遍說方言;在一些經濟比較落後的小城市,人們反而說普通話,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若是按照普通話教育的發展趨勢,應該是每個人都說普通話的。在一些經濟落後的城市,他們的普通話教育程序並沒有被打斷。現在無論哪個地方的小學,都寫著這樣的標語“說普通話,做文明人”。但是在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小城市,外地人大量湧入,反而刺激了他們的方言意識。
在外地人大量湧入之前,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哪個地方的人。但是外地人來了,帶著他們的活力,帶著他們的方言。本地人突然意識到,“我們”和“他們”不是一樣的人,我們是本地人,他們是外地人。為了和這些外地人區別開來,他們重新撿起了方言,推動了中國方言保護運動的發展。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廣東地區。廣東地區,是中國第一個發對“說普通話,做文明人”的地方。他們說“說普通話的是文明人,說粵語的就不是文明人了嗎?”所以在本地人相聚的場合,廣東人故意說粵語,說給那些外地人看。即使是出了國,到了海外,有廣東人的地方,就有粵語。
各地方言中,吳語並不是最危險的,但江浙人一直認為吳語是最危險的,並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吳語保護運動”。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本地人知道方言正在消失,這種方言就不會消失。真正危險的,是那些不知道,或者說“不敢知道”方言正在消失的地方。這些地方,由於太窮,民眾並不敢關心方言之類的,與民生無關的“文化問題”。
-
4 # 鄉間別野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方言是當地人在特定環境下自發的交流語言和交流方式。中國地域廣闊,各地的方言五花八門,尤其在南方更加密集。
一個地方的方言體現一個地方的人的精神面貌。在我的老家福建,方言種類繁多,大的有閩南語、福州話、客家話、莆田話、寧德話、寧德話、南平話等。基本上,每個地方方言就不一樣,有的地方翻個山頭,就不能交流了。閩南語倡導愛拼才會贏,福州話提倡宗親聯誼,客家話永葆本色,諸如此類。
遇到老鄉,直接說方言,是自然而然的習慣。這是親情的直接表白,是說話人的真情流露,也同樣第一時間獲得對方的共鳴。冰心老人每次遇到福建老家來的客人,都會情不自禁地拉起家常,說的就是福州話。可見其對家鄉、對親情的渴望之心,何其迫切!
方言是國家、地區的文化瑰寶。我們要抱有敬仰之心、崇敬之情學習、使用自己的地區方言,這就跟堅持我們的優秀傳統、優良品質一樣,必須發揚光大。大到國家,小到省市、地區,都要有輿論引導給予重視、支援!
-
5 # 瀟風xiaofeng
這個問題在沒有改革開放之前還不算什麼大問題,原來沒有這麼多的人口遷移與互動,所以說普通話就顯得並沒那麼重要,絕大多數人基本上都是在本地生活與工作。
但是,現如今是一個大流通時代,用普通話交流就越來越顯得重要!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普通話必將成為全球最為通用的溝通語言。
可是,有些個別經濟較發達的大城市裡的少數人,當外地人與他用普通話交流時,他還是說他的本地話,這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更是關乎一個人素質高低的問題。
更有甚者,認為自己所在地區經濟較發達,從而會產生一種自我優越感,然而他並不知道這種優越感有點莫名其妙,一個普普通通的市民一個平頭百姓,真不知道這種優越感從何而來?
其實這種人反而讓人覺得他是個可憐蟲,這種行為也恰恰證明了他的素質低下。做人還是做一個有素質,懂禮貌的人,尊重別人就是在尊重自己,別讓自己的低素質影響到你的下一代!這樣就太糟糕了。
-
6 # 大鄉間小紀事
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可能是一種地域優越感所致。
如某些地方因為經濟發達,或處於某一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於是這裡不少人有著與生俱來的優越感。
這種優越感,便常常體現在與外地人的交往時的語言交流中。他們在用方言與你交流的時候,言語間便透著傲慢與鄙視。
試問,當人家動不動用你不太懂的方言稱你"小赤佬"時,你的心情會心如何?特別看到不懂方言的同鄉,聽後還不停地點頭稱"是"時,你的心情又會如何呢?
二、也可能與一個人的堅守有關。
這些人也會說普通話,但他們在與外地人交流時,又常說本地方言。
他們只想通過方言,以瞭解外地人是否能聽懂本地土話?外地方言是否也有類似的說法?有的也是為了學習外地方言。
如,我通過與外地人交流溝通,就知道了"松明子"有不少地方與我們這裡的方言說法一致,都叫"樅光"。如江西的萍鄉、九江、贛州,湖南的懷化、瀏陽,安徽的池州、黃山,浙江的溫州、台州、金華,廣東江門等地。
於是便覺得這些地方也親切了起來。
三、有些人是為了口頭上的沾點便宜,或惡作劇。
記得年輕時,曾在本省某一知名景區遊玩。在購物時,覺得手中的物品價值太貴,便放了回去,說:"太貴了,不買了,麻煩你拿回去。"誰知店主接過物品,橫了我一眼,用土話說:"箇經系一隻鄉下老俵(這真是一個鄉下人)。"他可能沒想到我這個講普通話的遊客原來也是本省人,而且還是一個聽得懂他們土話的本省人。於是,我也瞪了他一眼,走了。
四、可能不會講普通話。
像我父母這一輩山裡人,他們一句普通話都不會說。像我弟弟這一些只讀了小學且年過半百的山裡人,他們的普通話半土不洋,跟人交流起來容易擦槍走火,把聽話人給"打"懵了。所以他們一般不敢用他們的"普通話“與人交流。你想,一個開鞋店的本地人叫你"買孩子(鞋子)嗎?",你不嚇跑才怪呢。
回覆列表
朋友你這問題可以說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中國這麼大,各個地方的方言都不一樣,北方還好說,比如東北雖然有各自的方言,語調上也有區別,但是你慢慢的聽,都能聽懂.南方就不行了.比如說到了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份,那邊的方言我們北方人就根本聽不懂了!前幾年我去寧波旅遊,準備從橫山碼頭坐公交車回到市內,在公交車上上來一批寧波鄉下當地的老人,他們之間說的方言,我是一點都聽不懂,後來我問了一下本地的計程車小哥,給我解釋到他們鄉下人說的是當地的土語,本地寧波人也聽不懂。地區方言就是代表一個地方的文化交流,它的影響面不是很大,說方言也是當地的生活習慣。當地人講方言應該比普通話更加快捷與方便,在一個說話的內容,也有保密的性質!好比我的家鄉撫順,我們這裡有很多的北韓族同胞,在飯店吃飯,乘坐交通工具的同時也會講一些本民族的語言,讓沒有學習過北韓語的市民是聽不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