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猛禽950
-
2 # 中林之木
他有兩重性,是個中庸或庸俗的人。一萬面他知道群眾利害關係的重要,比如《三國志》呂布傳中描寫;因為呂布不注重群眾利益,縱容手下搶劫百姓,於是收留呂布後的袁紹又把呂布,因為此事而趕跑了。二、他又不善識人,辨策,愛聽奉承話。進而錯聽了郭圖的話,然後錯過了大好機會,包括徵那次討董卓時也是;因忠言逆耳,不肯聽。同時還聽信了,曾提出過正確意見的張郃被郭圖之流誣陷,致張郃等大將投曹。三、袁紹以我為尊慣了,對自己之錯向來否定,因而反對過他 ;立刻出征討曹的申豐之言被事實驗證了,惱羞的他,不辨傾向所在的殺了田豐,顯得境野狹小,是大錯。總之十八路討董卓時,他受到大家的期望和吹捧,又在實踐中過於“愛惜”面子,使人看到了他的另一個負面,可見如何保持名氣,是要學學孫仲謀了;孫權專讓人找出自己的失誤,而不是一味的奉承,方顯寬洪大量。袁紹知大義而忘了身邊眾人的“小義”,聚合人才方面差勁,也是不行的一面。
-
3 # 一杯紅酒370
由於成王敗寇的原因,袁紹總被認為是一個愚蠢、無能、重虛名、好養士的世家公子,除了出身四世三公的家族,以及長得一表人才、高大帥氣的身軀之外,袁紹就顯得一無是處了,實際上,這是一種偏面的看法。
任何人都是有優點,也有缺點的,這才是完美並且真實的人,袁紹也是如此,他雖然出現四世三公的家族,但他只是庶子出身,並非嫡子,在嫡長子繼承製占主導地位的封建社會,庶子地位與嫡子是天壤之別。
一、袁紹的優點
從袁紹被生父袁逢過繼給大伯袁成來看,至少在袁逢心目中,相對比於自己的嫡子袁基和袁術來說,袁紹這個庶子是可以送人的,從地位上看,袁紹在家族的地位是不如自己的兩個兄弟袁基與袁術的,但是,袁紹依靠自己的才能成為整個家族的族長。
袁紹
東漢末年的天下局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袁紹造成的,比如說袁紹勸大將軍何進誅殺所有宦官,還徵召外軍進京脅迫太后,董卓能進京就是因為袁紹的推薦,由此引發了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的大火拼,直接導致了外戚一族與宦官一黨全部覆沒,袁紹功不可沒。
在面對董卓專權的局面,袁紹並沒有顯示出恐懼,他的表現是:抽出佩刀做了個揖就離開了。這說明袁紹有幾分英雄氣慨的,敢對董卓說不。後來當袁紹與公孫瓚作戰,被敵軍團團包圍時,田豐扶著袁紹讓他躲起來,袁紹猛然把頭盔扔在地上,說道:
大丈夫寧可衝上前戰死,躲在牆後,難道就能活命嗎!
然後袁紹就指揮自己的軍隊衝破敵軍的包圍,作為一方之主,袁紹的確有幾分英雄氣慨,並不是常規印象中的世家公子形象。
袁紹有英雄氣概
在討伐董卓的聯盟中,袁紹同樣憑藉自己的影響力與能力,成為天下諸侯的盟主,這種地位就相當於天下公認的半個皇帝一樣,一個愚蠢無能的世家公子,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這其中固然有袁紹家族的影響力,但更重要的,顯然就是能力。
當袁紹在河北發展時,世家大族盡相歸附,作為嫡子的袁術反而聲勢不如袁紹,袁紹從一個渤海太守開始,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就統一了河北四州,成為天下勢力最強大的諸侯。
沮授曾經這樣評價袁紹:
將軍弱冠登朝,則播名海內;值廢立之際,則忠義奮發;單騎出奔,則董卓懷怖;濟河而北,則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眾,威震河朔,名重天下。
將軍您在弱冠的年紀就入朝為官,名揚天下;又遇上奸臣想要廢掉帝王另立新君,您就憑著剛強正直的品格一馬當先主持公道。您獨自一人衝出洛陽,使董卓內心恐懼不安;您渡過黃河向北而去,渤海郡的百姓都期盼您的到來。您率領渤海郡的部眾,又聚集冀州的軍隊,聲勢威震黃河以北的地區,名聲廣播天下。
沮授說袁紹
沮授這話雖然有逢迎袁紹的嫌疑,但總體來說評價袁紹比較真實,沮授在話中至少表達了袁紹的三個優點:
1、名聲好。
2、性格剛強正直。
袁紹不願意屈服於董卓,而寧願逃離,並且領導了關東諸侯聯合起來反對董卓,這被沮授理解為剛強正直。
3、有百姓基礎,群眾擁護。
這是有證據的,袁紹去世後,河北百姓沒有不悲痛的,市裡巷間揮灑著眼淚,如同失去親人一般,這是因為袁紹對待百姓非常仁愛,有百姓基礎和群眾擁護。
袁紹對百姓很好
二、袁紹的缺點
說完了袁紹的優點,再來說說袁紹的缺點:
1、不善用人
荀彧和郭嘉首先投靠的是袁紹,這兩人一個是治國的社稷之才,一個是打仗的謀略之士,都是一流的人才,但是,荀彧和郭嘉接觸過袁紹後,都離開了,他們認為袁紹非明主,根本原因就是袁紹不善於用人,不能成大事。
郭嘉在評價袁紹時,曾經說過一句: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這同樣是袁紹不善於用人的證據之一。
袁紹不善用人
官渡之戰時,袁紹命令顏良率軍進攻白馬,沮授反對這一任命,對袁紹說:顏良性格狹窄,雖然作戰勇猛,但這個人不能單獨使用。袁紹不聽,結果曹操佯攻延津,施了個聲東擊西的計謀,然後殺了個回馬槍,輕鬆殺死顏良,這同樣是袁紹不善用人的例子。
2、多端寡要,好謀無決。
“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是郭嘉評價袁紹的話,意思是說:頭緒多,但缺少要點;計謀多,但沒有決斷。毛主席評價袁紹是“多謀寡斷,有謀無斷”,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差不多的,袁紹手下的謀士很多,好的謀略也很多,但袁紹總是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例子就太多了,比如迎立漢獻帝,沮授早就勸袁紹迎立漢獻帝了,袁紹不同意,認為把皇帝迎來不好處理,就放棄了,結果就給了曹操機會,當曹操把漢獻帝迎到許都,並借皇帝之名發號施令時,袁紹又後悔了,早知現在,何必當初呢?
郭嘉評價袁紹“多端寡要、好謀無決”
許攸建立袁紹派出一支軍隊偷襲許都,把皇帝搶回來,袁紹不同意,要先跟曹操決戰,後迎立皇帝,田豐建議袁紹,趁曹操發兵攻打徐州劉備的時機,派兵偷襲曹操的後方,袁紹以孩子有病為由拒絕了。
官渡之戰,曹操親自率軍燒燬了袁紹的存糧地烏巢,張郃建議先救烏巢,袁紹不同意,反而輕信郭圖的建議,派重兵攻打曹操的大營,結果曹操的大營沒攻下,烏巢也丟了,連張郃都背叛了。
這麼多例子都證明了袁紹有再好的謀略,也不會決策,總是選擇了錯誤的謀略,而放棄了正確的,這就是袁紹的“多端寡要、好謀無決”,也可以理解為“多謀寡斷,有謀無斷”。
田豐的正確意見袁紹不採用
3、不辯忠奸,好面子。
郭圖是個小人,但袁紹偏偏聽他的,田豐和沮授正直又有謀略,但袁紹總是不聽他們的謀略,袁紹無法分辨自己身邊的人誰忠誰奸。
官渡之戰是郭圖勸袁紹發動的,沮授反對,但袁紹聽從了郭圖的建議,發動了官渡之戰,結果失敗了,如果袁紹不發動,後來歷史的發展還真不好說。郭圖還在暗中詆譭沮授,說沮授的權力太大,最後讓袁紹分了沮授的兵權。
曹操偷襲烏巢時,郭圖勸袁紹攻曹操的大營,張郃勸袁紹救烏巢,袁紹又聽了郭圖的建議,結果失敗,郭圖怕擔當責任,於是又誣陷張郃不盡力,張郃害怕,乾脆就投靠了曹操,然後袁紹在官渡就崩盤了,事後袁紹居然還不追擊郭圖的責任,因為袁紹分不清手下的忠奸。
袁紹不辨忠奸
官渡之戰前,田豐給袁紹獻了個三年疲曹之計,勸阻袁紹發動官渡之戰,袁紹不聽,還認為田豐是敗壞軍心,把田豐關了起來,官渡之戰袁紹失敗後,逢紀又在袁紹面前詆譭田豐,說田豐因為袁紹失敗拍手大笑。
這讓袁紹很沒有面子,於是回去後就殺了田豐,以田豐的才能,如果能在曹操手下,那至少是荀彧與荀攸的水平,這樣的人才就因為小人的詆譭,就被袁紹所殺,從另一方面來看,袁紹也是相當好面子的人。
三、袁紹的為人
曹操曾經評價過袁紹,是這樣說的:
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
曹操評價袁紹志大而智小
我知道袁紹的為人,志向遠大卻缺少智慧,表面威嚴卻膽小怕事,忌諱別人有才智自己又沒有什麼威嚴,軍隊多卻無明確的組織,將領驕橫卻沒有統一的指揮,土地雖廣,糧食雖多,但那都是給我準備的呀。
曹操這話固然有些貶低袁紹的意思,但也不無道理,如果把沮授評價袁紹的話與曹操評價的話放在一起看,就是真實的袁紹。
袁紹的志向很遠大,他的目標很可能是當皇帝,與袁術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袁紹走的路比袁術要紮實得多,而且袁紹從年輕時代就開始四處活動,並結交天下英雄名士,還因此被宦官集團所懷疑,但依然不能阻止袁紹的行為。
袁紹挑撥何進與宦官的火拼,實際上是在朝廷投靠混亂,讓士族掌權,因為外戚與宦官火拼之後,兩個政治勢力在東漢就此消失,接下來就是士族治理天下的黃金期,但是半路殺出個董卓,才讓形勢變得迷離,董卓本就是袁氏門生,可他不按常理出牌,但袁紹仍然是董卓最為忌憚的人。
袁紹曾經挑撥何進與宦官火拼
曹操說袁紹志大而智小,一方面袁紹志向遠大,另一方面袁紹在決策上屢屢失誤,所以成就了曹操,曹操說袁紹表面威嚴卻膽小怕事,一方面袁紹這人長得高大威嚴,是曹操所不能比的,另一方面當很多機會出現時,袁紹沒有抓住,田豐讓他偷襲許都,袁紹卻說孩子生病了,這就是膽小怕事的體現。
論士兵、糧食、土地,袁紹都強於曹操,但官渡之戰,袁紹卻輸給了曹操,曹操說袁紹的糧食、土地是為他準備的,這話多少有些張狂,實際上曹操的官渡之戰打得非常辛苦,差一點就被袁紹打敗了,曹操贏得很勉強。
綜合起來,袁紹就是一個志向遠大卻缺少智慧、表面威嚴卻膽小怕事、名聲顯赫卻在乎面子、剛強正直卻不懂用人、仁政愛民卻嫉妒他人、頗有英雄氣慨的世家公子。
袁紹在官渡之戰大敗
四、袁紹家族失敗的原因分析
袁紹的失敗的轉折點就是官渡之戰,官渡之戰的轉折點就是許攸叛逃,許攸叛逃的原因是因為他的家人在後方犯法,被留守鄴城的審配逮捕。
本來犯法就應該逮捕,而不論是誰,從這事就能看出袁紹集團內部的問題:
1、法律不嚴明。
犯了法就應該受到制裁,但許攸顯然不這麼想,如果法律能夠做到人人平等,許攸是不可能因此大怒而投靠曹操的,也就是說袁紹集團的法律並不嚴明。
舉個曹操的例子,曹操自己的戰馬踩到了莊稼,曹操把自己頭髮割了以代為處罰,表達的意思很明確,任何人犯法都要處罰,主帥如此,部將敢犯嗎?當然不敢。所以說袁紹的法律不嚴明,有所偏袒。
袁紹用人不當,法律不明
2、用人不當。
許攸其實是個勢利的人物,家人犯法就要投靠敵人,還把原主公給出賣了,這樣的人能用嗎?顯然不能。而且許攸在此之前還幹過圖謀廢除皇帝的事,這在當時是大逆不道的,與董卓同罪,皇帝是什麼人都能廢除的嗎?
所以許攸這人並不忠心,他跟隨袁紹也是有野心的,結果因為家人犯法就投降了曹操,那他的家人不是更會被袁紹所殺嗎?這樣的許攸並不值得用。
3、內鬥嚴重。
袁紹的成功是因為士族的支援,失敗是因為士族的內鬥。袁紹手下的人內鬥非常嚴重,袁紹本人無法制止,或者無力制止,袁紹手下的人才有:沮授、田豐、審配、郭圖、逢紀、辛評等人,這些人全部出身世家大族。
郭圖曾經詆譭過沮授,說沮授權力過大,導致袁紹讓郭圖與淳于瓊分了沮授的兵權,郭圖還誣陷過張郃,導致張郃、高覽投降了曹操。
袁紹手下內鬥非常嚴重
逢紀曾經誣陷田豐說他嘲笑袁紹在官渡的失敗,導致袁紹直接殺了田豐。袁紹去世後,逢紀與審配私下更改袁紹的遺命,立袁紹的小兒子袁尚為繼承人,而郭圖與辛評則擁立袁紹的長子袁譚為繼承人,雙方爆發了內戰。
儘管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了袁紹,但是袁紹的兩個兒子卻因為部將的擁立,自相殘殺,弄到最後拱手把河北四州都送給了曹操,袁紹無論是生前還是去世後,他手下的部將一直在內鬥,袁紹無法制止。
反觀曹操,你根本看不到曹操手下的部將相互爭鬥與殘殺,這是因為曹操能夠控制和制止手下人爭鬥,並且能辯認忠奸,袁紹就做不到,這是他們兩人的差距,這也導致袁紹家族的垮臺。
-
4 # 坦蕩的風聲V
但後來發展出來自己的集團以後就一點兒故步自封丶不思上進了。並沒有和曹操一樣對未來有足夠的規劃。從迎還皇帝這件事兒就能看出來。皇帝出逃他們是同時得到訊息的,他是害怕皇帝來了他不能做自己的土皇帝丶土地主了。就這也是能看出來他對於未來的發展已經沒有足夠的認知了。
由此可以斷定他是和曹操說的一樣。見小利奮不顧身 .謀大局畏手畏尾。
-
5 # 晴空一碧666
袁紹袁本初,本是天選之子,身為“汝南袁氏”氏族一員,雖是庶出,但是跟著大將軍何進混出來,倒比嫡出的袁公璐還要名氣更大一些。
袁紹是我在三國志最喜歡選擇的一個君主,一來地盤靠近邊角,吞併公孫伯圭後就可以在沒有後顧之憂的情況下慢慢發展。同時麾下諸將實力也看的過去。文有田豐、沮授、許攸、郭圖、逢紀、審配、荀湛、辛毗、陳琳等,武將有河北四庭柱,特種兵有鞠義的先登兵,還有呂曠、呂翔、牽招、田疇、焦觸等一眾大將,實力確實不容小覷!
可惜袁本初性格有問題,好大喜功,好謀而無端,且偏信一方之言,
見利忘義,人心離散無法讓麾下發揮應有的實力,最後落敗實屬活該!
-
6 # laofei老匪
因為對三國志不是很熟悉,所以就說說三國演義裡的袁紹吧,三國演義早期袁紹還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三國演義開頭,袁紹就是何進大將軍的重要手下之一,有鏡頭有臺詞還有見識,這時候的袁紹一點也不比曹操差,甚至身份還在曹操之上。
等袁紹第二次出現就是董卓時期了,袁紹敢在大殿上硬懟董卓而全身而退的人,而這個時候曹操已經假意歸順董卓了。
十八路諸侯伐董卓時期,袁紹是盟主,曹操是諸侯之一。但這個時候曹操的見識與智謀已經開始碾壓袁紹了。
再次出現就是曹操跟袁紹大戰了,這也是袁紹的謝幕之戰了,曹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袁紹又成了昏庸,優柔寡斷,最終打了敗仗還把自己給搭進去了。
總之,袁紹隨著地位的不斷增高,智商卻不斷下降,最終導致一場大敗退出歷史舞臺。
-
7 # 肇慶陳可為
袁紹,相貌堂堂,身材魁梧,才華出眾,胸懷大志,四世三公,高官厚祿,榮華富貴享受盡。
-
8 # 愛思考的半夏微涼
沒有看過三國原著小說,只看過少部分電視劇片段,以下都是個人觀點。
袁紹,字本初,出生於“汝南袁氏”(今河南周口),祖上四世三公。他是東漢末年群雄之一,在建安五年發動官渡之戰,結果兵敗於曹操。曾經歷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與大將軍何進等人一起誅殺宦官。他是一個優柔寡斷,有謀無斷,沒有決心和魄力的人!
-
9 # 榆木疙瘩牌慧根
萬事能不能幹成功,最終都要看自己的表現。
而不在於動不動以四世三公自居,意思就是他的太爺爺、爺爺、爸爸,都擔任過政財軍的最高領導,所以什麼場合都氣指頤使、一付鼻孔沖天的德性。
得天下關鍵在於能攏住人才,這種貴公子姿態,只能吸引來那些名利之徒,真正想做一番事業的寶貴人才,是不會待見的。
別信現在網上流行的"你還在起跑線,他已出生在終點線"這樣的拼爹鬼話,如果自己不奮鬥,別說有爹,拼爺爺拼祖宗有毛用。
不單是老天爺運勢起作用,曹操本人的性格、能力,以及集團綜合軟實力的一系列要素,在當時都是無出其右。
所以,袁紹即使不被燒了烏巢,藉助充足的資源與優勢兵力,強行一路推塔,逼的曹軍步步後退;曹操也有辦法在以後的許都內線保衛戰中,突出奇兵給予袁紹打擊,最終多謀寡斷的袁紹還是得失敗。
反過來,即使袁紹固守河北,安於守成。曹操也能憑藉精銳的騎兵部隊,依靠快速靈活的機動性,在處處佈防的袁紹優勢兵力中打入楔子,實現各個擊破。
回覆列表
雖然看過《三國演義》這部書,也包括小人書,電視劇,但並不仔細,也記不住,
憑在看小人書裡的印象,
袁紹這個人,胸無大志,自私,狹隘,
在袁紹輝煌時期,他的勢力挺大的,號召力也可以,
他聯合各方面勢力打董卓,雖然最後不了了之,
但足說明當時袁紹除董卓外,是最大的勢力範圍,
著名的“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就在這一時期,
談古論今,
一個人要想成事,是由多種因素疊加而成,
而天意和人心,胸懷與戰略是萬萬不可少的,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在交朋好友中,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