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584019167453255
-
2 # 使用者311896544130747
I類基礎油的生產過程基本以物理過程為主,不改變烴類結構,生產的基礎油質量取決於原料中理想組分的含量和性質。因此,該類基礎油在效能上受到限制。 II類基礎油是透過組合工藝(溶劑工藝和加氫工藝結合)製得,工藝主要以化學過程為主,不受原料限制,可以改變原來的烴類結構。因而II類基礎油雜質少(芳烴含量小於10%),飽和烴含量高,熱安定性和抗氧性好,低溫和煙炱分散效能均優於I類基礎油。 III類基礎油是用全加氫工藝製得,與II類基礎油相比,屬高黏度指數的加氫基礎油,又稱作非常規基礎油(UCBO)。III類基礎油在效能上遠遠超過I類基礎油和II類基礎油,尤其是具有很高的黏度指數和很低的揮發性。某些III類油的效能可與聚α-烯烴(PAO)相媲美,其價格卻比合成油便宜得多。 IV類基礎油指的是聚α-烯烴(PAO)合成油。常用的生產方法有石蠟分解法和乙烯聚合法。PAO依聚合度不同可分為低聚合度、中聚合度、高聚合度,分別用來調製不同的油品。這類基礎油與礦物油相比,無S、P和金屬,由於不含蠟,所以傾點極低,通常在-40℃以下,黏度指數一般超過140。但PAO邊界潤滑性差。另外,由於它本身的極性小,對溶解極性新增劑的能力差,且對橡膠密封有一定的收縮性,但這些問題都可透過新增一定量的酯類得以克服。 (合成烴類、酯類、矽油等)、植物油、再生基礎油等統稱V類基礎油。
五類區別和優點:
I類基礎油是主要用物理方法提煉生產的,也就是說在生產過程中並不會改變原材料的分子化學結構,一切效能都基於原材料,原材料效能好這類基礎油效能就好點。反之亦然。所以這類基礎油在效能上受到限制。
II類基礎油是使用了化學方式生產的,採用組合工藝(溶劑工藝和加氫工藝結合)生產所得,效能不受原料效能的限制,能改變原來的化學分子結構。所以II類基礎油的雜質相對來說要少很多(芳烴的含量要小於10%),飽和烴的含量更高一些,熱安定性和抗氧性都比較好,低溫和煙炱分散效能都要優於I類基礎油。
III類基礎油是用全加氫工藝製得,與II類基礎油相比,屬高黏度指數的加氫基礎油,又稱作非常規基礎油(UCBO)。III類基礎油在效能上遠遠超過I類基礎油和II類基礎油,尤其是具有很高的黏度指數和很低的揮發性。某些III類油的效能可與聚α-烯烴(PAO)相媲美,其價格卻比合成油便宜得多。
IV類基礎油指的是聚α-烯烴(PAO)合成油。常用的生產方法有石蠟分解法和乙烯聚合法。PAO依聚合度不同可分為低聚合度、中聚合度、高聚合度,分別用來調製不同的油品。這類基礎油與礦物油相比,無S、P和金屬,由於不含蠟,所以傾點極低,通常在-40℃以下,黏度指數一般超過140。但PAO邊界潤滑性差。另外,由於它本身的極性小,對溶解極性新增劑的能力差,且對橡膠密封有一定的收縮性,但這些問題都可透過新增一定量的酯類得以克服。
V類基礎油(合成烴類、酯類、矽油等)、植物油、再生基礎油等。
擴充套件資料:
潤滑油基礎油在大類別上分礦物基礎油、合成基礎油以及植物油基礎油三大類別。礦物基礎油應用廣泛,用量很大(約90%以上),但有些應用場合則必須使用合成基礎油和植物油基礎油調配的產品,酯類油做為滑油高階使用。
礦物基礎油
礦油基礎油由原油提煉而成。潤滑油基礎油主要生產過程有:常減壓蒸餾、溶劑脫瀝青、溶劑精製、溶劑脫蠟、白土或加氫補充精製。1995年修訂了中國現行的潤滑油基礎油標準,主要修改了分類方法,並增加了低凝和深度精製兩類專用基礎油標準。礦物型潤滑油的生產,最重要的是選用最佳的原油
礦物基礎油的化學成分包括高沸點、高分子量烴類和非烴類混合物。其組成一般為烷烴(直鏈、支鏈、多支鏈)、環烷烴(單環、雙環、多環)、芳烴(單環芳烴、多環芳烴)、環烷基芳烴以及含氧、含氮、含硫有機化合物和膠質、瀝青質等非烴類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