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意思好
-
2 # 一慄
君王以仁德愛民,使百姓心悅誠服,人民安居樂業。
孟子曾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意思是:憑藉武力假託仁義的可以稱霸,稱霸必須是有大國強國的條件才能做。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意思是:稱王不必具有大國強國的條件,商湯憑藉七十里的地方,文王憑藉百里的地方稱王。靠武力使人服從,並不能讓別人真心的服從,只不過是暫時的力量不夠反抗罷了。用道德使人歸服,別人是心悅誠服的。
故什麼是大國,大國就是君王能夠有德行,讓百姓心悅成服,即使小國也能成就大業,如商湯王,周文王。最後讓國家成為一個大國,強國。
-
3 # 喜洋洋8696
孟子說:“憑藉武力假託仁義的可以稱霸,稱霸必須具備大國的力量;依靠道德確行仁義的可以稱王。
稱王不必要有大國的力量一一商湯憑方圓七十里的地方,文王憑方圓百里的地方就稱王了。
靠武力使人服從,不是真心服從,只是力量不夠(反抗)罷了;靠道德使人服從,是心裡高興,真心服從,就像七十位弟子敬服孔子那樣。《詩經》上說:‘從西從東,從南從北,無不心悅誠服。’就是說的這種情況。
-
4 # 無為輕狂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老和尚本想去老百姓家化點齋飯來,又想今天太晚了,為何不去山下散一散步呢,說著,他便下山去了,這位老和尚走著走著,覺得有一點冷,於是便又上山回寺院去了。
老和尚剛剛回到寺院裡,看到一個小偷鬼鬼遂遂地在寺院裡偷東西,便想,反正我這寺院裡也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除了破鍋、破碗、破衣服,根本沒有什麼可偷的,讓他偷去吧。小偷光顧了老和尚的寺院後,心想什麼破寺院,一無所有,便垂頭喪氣地往回走,剛走到門口,看見老和尚正在門口站著,不覺得一驚,渾身直抖,只見老和尚說:“這位年輕人遠道而來,光臨敝寺,實在沒什麼可送,把這件衣服送給你,晚上冷了。”小偷聽後,滿臉羞得通紅,接過衣服狼狽地逃之夭夭了。
第二天早上,老和尚出來散步,一看,昨天晚上給小偷的那件衣服整整齊齊地放在了門口,老和尚臉上露出了會心的笑容。這時,樓梯下面傳來一個聲音,“師傅,是你讓我良心發現,改正了自己的錯誤,請收留我為徒弟吧!”老和尚說:“好吧!既然你已經改邪歸正了,那我就收你為徒弟,以後千萬別在做這些偷偷摸摸的事情了。”
從此以後,老和尚和“小偷”一起做善事,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他們的寺院也越來越興旺了。
還有一個歷史故事——
225年3月,蜀漢丞相諸葛亮決定親自率軍平定南中叛亂。參軍馬謖sù為諸葛亮送行時候提出平定叛亂要採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戰略,諸葛亮亦接納此建議,遂分兵三路,他率主力大軍,作為西路,從成都由水路出發,進軍越巂(xī)郡(今四川西昌),討伐高定;東路又派馬忠由僰bó道(今四川宜賓)出發,進攻牂(zāng)柯郡(今貴州福泉),攻擊朱褒;中路由李恢從平夷(今貴州畢節),攻向建寧(今雲南曲靖)。
此時,雍闓(kǎi)與高定發生摩擦,最後為高定所殺,孟獲趁機收編了雍闓部眾,繼續率領南中人與蜀漢交戰。
李恢軍深入昆明,用計大破益州郡叛軍。而馬忠軍則順利在且蘭打敗朱褒,與李恢軍會合。另一方面,諸葛亮大軍到達南中後數戰皆勝,先斬殺高定,然後與其他兩路大軍匯合。三路大軍聲勢相連,準備迎戰孟獲。
諸葛亮聽到孟獲為當地人所信服,便想透過生擒迫使他歸順,從而達到收服南中民心的目的。五月,大軍渡過瀘水,與孟獲軍戰,成功俘虜孟獲,諸葛亮帶他到營陣觀賞,問他覺得蜀軍如何,孟獲回答他:“曏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 陣,若祇如此,即定易勝耳。(我之前不知你軍虛實,所以才戰敗。現今蒙賜觀看營陣,原來只是如此,必定可以勝利了。)”
諸葛亮的心意在北方,又知道南人叛亂問題嚴重,便用馬謖提出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策略,要孟獲心服口服。因此便笑著將他放走再戰。
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後,仍要繼續放他走。(關於七擒七縱的具體過程在正史中沒有明確記載)孟獲及其他土著首領終於對諸葛亮徹底信服了,不肯離去,孟獲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您代表著天上的神威,南中人不會再反叛了)”。
於是帶領蜀漢大軍到滇池,與諸葛亮盟誓,蜀軍成功平定南中。
孟獲後來遷為御史中丞。蜀軍歸還後,因諸葛亮一反兩漢以來委官統治、遣兵屯守的慣例,採取“不留兵,不運糧”,重用地方勢力,保障他們的利益的政策,任用馬忠、呂凱等人採取懷柔政策治理南方,大量起用當地少數族的上層分子,此後南中再沒有發生過大規模叛亂。
《道德經》中,老子就說:“道生之 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天道無親,恆與善人。”《論語·里仁》中說:“德不孤,必有鄰。”《論語·為政》裡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德的感召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自古以來,皆如此。朱熹道:“以力服人者,有意於服人,而人不敢不服;以德服人者,無意於服人,而人不能不服。”講的也正是這個道理。
即使在孟子所處的戰國時代,那些國君儘管用霸道行事,但高舉的還是王道的旗幟(“假仁”即是),這說明王道是得人心的,只不過他們只是想假借王道的名義去成就其霸道之功。孟子認為,這樣做,少有成功的,因為一般小國根本就沒有大國的實力,在用霸道強國方面怎麼樣也敵不過大國。大國中霸道最後成功的秦王朝,也很短命。孟子強調,只要行王道,即使小國也能成就大業,如商湯王,周文王。
孟子說:“憑藉武力假託仁義的可以稱霸,稱霸必須是有大國強國的條件才能做到;依靠道德施行仁義的可以稱王,稱王不必非要具有大國強國的條件,——商湯憑七十里見方的地方,文王憑百里見方的地方就稱王了。靠武力使人服從,別人並不是真心服從他,只不過是其暫時的力量不夠反抗罷了;用道德使人歸服的,別人是心悅誠服的,就像七十個弟子歸服孔子那樣。《詩經》上說:‘從西從東,從南從北,無不心悅誠服。’正是說的這種情況。”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
5 # MS987654321
《孟子·公孫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誠服也。”
戰國時期,孟子到各地去遊說他的仁道,有人說靠武力照樣可以稱霸,根本用不上講仁道。孟子說:“靠武力稱霸必須要以國富民強為基礎,是武力壓服而非心悅誠服,而以仁道稱霸,則可以讓人心悅誠服,使國力強大。”
回覆列表
【原文】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2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3之服孔子也。《詩》雲4:‘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5。’此之謂也。”
【譯文】 孟子說:“仗著實力假借仁義征伐天下,可以稱霸諸侯,稱霸一定要憑藉國力的強大;依靠道德來實行仁義的,可以使天下歸心,這樣做卻不必憑藉強大國力——湯就僅僅用他方圓七十里的土地,文王也就僅僅用他方圓百里的土地〔實行了仁政,而使人心歸服〕。仗著實力來使人服從的,人家不會心悅誠服,只是因為他本身的實力不夠的緣故;依靠道德來使人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誠服,就好像七十多位弟子歸服孔子一樣。《詩經》說過:‘從西從東,從南從北,沒有哪種想法不心悅誠服。’正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