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沉沉相殷

    輕敵冒進, 浪戰和沒有準備好了就出兵,第二,他沒有真正的掌握部隊,沒有忠於自己的將領和士兵。3,沒有任何後援和友軍配合 ,又缺乏錢糧裝備

  • 2 # 騰悅粑粑

    那只是表面上的數字,實際上當時明軍缺軍餉缺糧食,士兵疏於訓練戰鬥力低,兵器火器粗製濫造沒威力,更要命的是明軍患上了鼠疫,未開戰就已損員大半士氣低落,加上李自成這時候緩過神來,力量有所增強,此消彼長不幸戰敗。總之,明軍失敗是註定的:政府腐敗,趕上天災,農戶絕收,瘟疫四起,流寇作亂,崇宗多變,軍閥自立,清流誤國。

  • 3 # 無痕12520

    1.李自成打下開封,手裡有兵有糧,氣盛正盛

    2.孫傳庭帶領的是訓練不足的陝西新兵

    3.出潼關錢糧不足,被逼無闖軍決戰。

  • 4 # 碧海v風情

    第一:孫傳庭所指揮的軍隊以前與農民軍打過仗,是別人指揮,勝少敗多,士氣不高。第二:與朝中大臣有矛盾,楊嗣昌多有掣肘。第三:皇帝崇禎是罪魁禍首,始終催戰。第四:後勤補給不到位。

  • 5 # 83的靚仔

    大明亡於土地兼併,土地、錢糧都掌握在官員、士紳、地主手裡,國家沒錢了,老百姓沒糧食。要活命,只能反。明軍沒有軍餉……總之惡性迴圈

  • 6 # 浮沉的歷史

    到了崇禎十六年(1643年)三月,李自成的勢力越來越大,改襄陽為襄京,自稱為“新順王”。這個稱王的動作惹惱了敏感的崇禎皇帝,崇禎皇帝不顧一切要求陝西的孫傳庭出關去打李自成,顯然崇禎是忘記了上次慘敗的教訓了。

  • 7 # 冰哥聊史論古今

    說起孫傳庭,估計知道的人不少,他是明朝末年優秀的軍事將領,他所統帥的軍隊是當時大明王朝最後一支精銳的部隊。要是在漢唐盛世的話,他說不定能同衛青,霍去病,李靖等人一樣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名將,可惜他有點生不逢時。

  • 8 # 歐陽紓

    首先,孫傳庭的軍隊應該是當時明朝政府唯一的一支真正的國家軍隊,以至於她依賴國家供養,偏偏國家沒這個財力;其次,孫傳庭的秦軍精銳已經被崇禎浪沒過一次了,這10萬人成軍年餘,軍資匱乏,糧食緊缺,反觀闖軍轉戰多方,有了根據地,戰鬥力比之以前有了長足的進展;最後,正因為秦軍是朝廷的軍隊,孫傳庭作為文臣督帥並沒有絕對的掌控力,順境好說,一遇到困境,缺乏絕對服從他的力量去執行命令,以至於關鍵時候只能孫傳庭帶領少數幾名親兵反衝,最後戰死疆場。明末的高階武將,貪財又怕死,,荼毒百姓駕輕就熟,史書中壯懷激烈的反倒是文臣小吏

  • 9 # 這個歷史很正

    事實上,當時明朝其實是有三隻軍隊的,但是能夠算得上事崇禎家底的軍隊卻只有孫傳庭,其他的如左良玉,土匪軍而已,成不了大氣候。至於吳三桂的關寧鐵騎,那是他自己的榮華富貴的保證,自然不會聽從崇禎的調遣,況且當時還有關外的清朝虎視眈眈。

    崇禎在聽到李自成稱帝以後,就顯得急不可耐,強令孫傳庭出關進攻李自成,事實上,以孫傳庭的才能手握十萬大軍,大哥農民軍也是打得贏的,然而偏偏就是在打的正激烈的時候,後方傳來訊息說,糧草後勤供應不上來。

    崇禎就是這樣把他最後一支家底送上了殺場的,之後的明帝國也徹底的失去了可以翻身的希望了。

  • 10 # 亙古懷念說史

    公元1642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圍攻重鎮開封。開封告急直接威脅到京師北京的安全,於是崇禎皇帝朱由檢重新對孫傳庭委以重任,命令其親率五千明軍精銳進駐潼關,以解開封之圍。

    無奈之下的孫傳庭只能硬著頭皮率領大明王朝僅剩的五千精銳迎戰李自成。不久,出關迎敵的孫傳庭所部全軍覆沒。孫傳庭戰死後,大明王朝再也沒有一隻正規軍力量去阻擋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了。所以後世有了傳庭死而大明亡的說法。

    因此,題主的這一問題本身就有史實性的錯誤。與其說歷史上的孫傳庭是被李自成打敗了,倒不如說以孫傳庭為代表的大明王朝被自己所打敗了。

  • 11 # 歷史笑春風

    孫傳庭字伯雅,又字白谷,山西代州人。他本是進士出身,由於明末的戰亂局面,他投筆從戎,成為一方名將,力挽明朝危局。在崇禎年間,他主要的對手是農民起義軍。

    他在陝西巡撫任上,編練秦軍,並率領他們作戰。在和農民軍的作戰中,他屢次獲勝。闖王高迎祥就是被他擊敗生俘的。在隨後的戰爭中,孫傳庭基本剿滅了陝西的農民軍,其中的李自成失敗後只率領十八騎逃走。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戰功卓著的將領,並沒有得到崇禎皇帝的信任。在孫傳庭和楊嗣昌發生矛盾的時候,崇禎皇帝聽信楊嗣昌的讒言,將孫傳庭下獄。孫傳庭坐牢三年,兩耳耳聾。直到李自成進入中原,形勢變得不可收拾的時候,崇禎才又把孫傳庭放出監獄,再次起用了他。

    崇禎十五年,孫傳庭接任三邊總督。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他在陝西整頓軍隊,積極準備和李自成的軍隊決戰。在此後,孫傳庭和李自成發生了兩次大的戰役。在這兩次戰役中,孫傳庭都給了李自成部沉重打擊,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

    第一次戰役是冢頭之戰,發生在崇禎十五年九月。這個時候,李自成正在經略中原。為了救援開封,孫傳庭率領陝西軍兵出潼關。李自成聯合羅汝才一起西進迎戰,雙方在郟縣會戰。

    在這一次戰役中,孫傳庭預先設下三重埋伏,派牛成虎一軍佯敗誘敵。李自成的部隊先到,中了孫傳庭的埋伏,被打得被迫東撤。李自成在撤退的時候,沿路拋棄衣甲財物,擾亂明軍的隊形。

    等到了冢頭附近,羅汝才率軍趕到。李自成和羅汝才趁明軍混亂之機,聯合反攻。明軍大敗,孫傳庭率領陝西軍退回陝西。

    第二次戰役是孫傳庭和李自成最後的決戰,戰場依然是在郟縣,因此被稱為郟縣之戰。這次戰役發生在崇禎十六年七月。

    在上一次冢頭之戰失敗後,孫傳庭認為自己的軍隊不是大順軍的對手,而且未經訓練。所以,孫傳庭在陝西堅守不出,一心加強自己的軍事實力,以備和李自成決戰。

    而李自成則吞併了羅汝才的軍隊,在襄陽建立了政權。他準備下一步奪取關中為業,再東進奪取北京。而崇禎皇帝則急於收復河南,接連下令逼孫傳庭出關與李自成決戰。

    孫傳庭本不想出關,可是由於崇禎的嚴令,孫傳庭只得聽命。史書記載,(孫)傳庭頓足嘆曰:“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豈能再對獄吏乎!”

    孫傳庭在陝西打造了大批“火車”,在車輛上架設火炮火槍。這一次出兵,孫傳庭帶了兩千輛,以之作為軍隊的核心。李自成得到孫傳庭出關的訊息,便採取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戰術,將軍隊隱蔽在襄城、郟縣之間等待戰機。

    但是,在這個時候事情出現了變故。李自成殺羅汝才吞併他的軍隊,原羅汝才的部下里出了叛徒。大順軍的都尉李養純叛變,向孫傳庭洩露了李自成的軍機。孫傳庭按照李養純的報告,改變戰術,尋找李自成的要害攻擊。

    在九月八日的戰鬥中,孫傳庭在寶豐、郟縣間打敗了李自成的軍隊。接下來,孫傳庭不待糧車到達,就急進奪取了寶豐、郟縣和唐縣。但是,這個時候李自成已經堅壁清野,在襄城嚴陣以待。

    孫傳庭前進不能,而且糧道被李自成的騎兵切斷,陷入了絕境。雙方在對峙五日後,明軍因為無糧,在撤退中全軍崩潰。李自成的軍隊一日一夜追擊四百多里,明軍死亡四萬多人。最終,這一次戰役以孫傳庭部大敗而告終。

    孫傳庭和李自成的兩次戰役都是先勝後敗。尤其是在最後的決戰中,孫傳庭在初期的大勝後,遭受慘敗更是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孫傳庭的失敗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戰役準備不足。孫傳庭出兵都是不自願的,這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軍隊未加訓練,準備不足。這樣的軍隊,在沒有足夠的後勤保障下,去和優勢的敵人作戰是沒有勝算的。

    二是作戰形勢不利。在出兵之前,羅汝才的降將就向孫傳庭提議,不要出關。這是因為戰區赤地千里,根本就沒有任何的糧食儲備。如果孫傳庭不出兵的話,李自成也只能出兵關中,這樣攻守異勢,情況會好得多。如果孫傳庭出關,那麼他就要在無糧區作戰,後勤壓力很難解決。

    三是孫傳庭在初戰告捷之後,心生驕意。孫傳庭在剛出關的時候,作戰指揮還是慎重的。在手下的奮戰下,尤其是羅汝才的舊部的協助下,他意外的獲得了李自成部的機密。這使得他初戰告捷,取得了優勢。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孫傳庭沒有冷靜的考慮戰局,當時依然是客地作戰,形勢不利。孫傳庭卻孤軍冒進,不顧自身的糧車未到。結果在對方的堅壁清野之下,進退兩難。最終因為無糧,撤退時被敵所乘,全軍崩潰。

    結語:

    孫傳庭的軍隊是明朝在關中的最後一個主力兵團。但是,崇禎皇帝卻根本不顧實際情況,強行的將它投入了戰場。在具有決戰性質的郟縣之戰中,孫傳庭先勝後敗,全軍覆沒。

    孫傳庭在這次戰役前後,本有一定的勝機。但是,上有崇禎的威逼,下有秦中士紳的抱怨,下有不利的戰場形勢。孫傳庭雖然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也未能挽回敗局。明史評價說,(孫傳庭)“存亡之際,所繫豈不重哉!”

  • 12 # 老泰迪講歷史

    【知史以明鑑,查古以至今!我是老泰迪】

    導語:

    明末,起義者揭竿而起,農民軍剋星孫傳庭臨危受命,帶著大明精銳卻打不贏起義軍李自成,為何?這崇禎皇帝是第一大推手!第二大推手便是“糧草”惹的禍,各位看官且往下看!

    奸人所害

    孫傳庭熟讀兵法,靠進士起家,大大小小的仗打過無數,鎮壓起義軍那是一頂一的好手,可惜的是,孫傳庭性子剛,鋒芒畢露不懂得收斂,這朝中自然有嫉妒他的人。這不,很快就有人在崇禎帝面前說他閒話,誣陷他裝病崇禎帝也是個容易被人誤導的皇帝,沒來得及調查清楚,大手一揮就將孫傳庭打入了大牢,此時的孫傳庭心裡:苦啊

    民間起義軍本因剋星孫傳庭而沒什麼聲勢,這下可好,大明內訌,李自成是笑得合不攏嘴,這崇禎帝真是幫了我李自成一大忙;李自成趕緊趁著孫傳庭被打入大牢的空隙招兵買馬,練兵屯糧,很快便成為了一支不可忽視的民間造反力量。

    五千精兵足矣

    在孫傳庭入獄期間,崇禎帝可謂是帶著明軍屢戰屢敗,直接就是帶著明軍送死嗷!很快大明國力一天不如一天;此時的崇禎帝看在眼裡心疼在心裡,突然又想起了孫傳庭,這孫傳庭曾經打得李自成喘不過氣,而目前民間造反軍中聲勢最大的就是李自成,我何不放出孫傳庭,讓他繼續為大明效勞?

    沒多久,孫傳庭被放了出來,孫傳庭也是不瞭解民間情況,當他聽說敵軍是曾經手下敗將李自成時,毫不猶豫地說:“五千精兵足矣”,崇禎帝聽後以為抱了個大腿(救星),大喜!

    傻眼

    可是當孫傳庭上任時,他卻發現李自成早已不是當年的武裝力量了,這“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孫傳庭是傻了眼,於是請求崇禎多給兵,多給糧,崇禎帝一看:“啥玩意,說好的五千足矣呢?”崇禎帝大火,令人告知:“糧草和士兵你自己招募吧!”

    孫傳庭氣啊!但也沒辦法,不得不自己招兵買馬,不得不親自拉贊助;本來也沒啥,你崇禎帝不給兵,不給糧,我自己弄,但是問題又來了!孫傳庭認為敵軍的糧草不夠,主張坐鎮潼關,廣開屯田,困住敵軍,準備打一場持久戰;但是朝中又出現了不一樣的聲音“孫傳庭故意按兵不動!”“孫傳庭不敢打!”崇禎結合著“內憂外患”“朝政不支”再次陷入了誤導,遂派人催戰

    不得不戰

    而孫傳庭呢?手裡招募的人馬雖多,但是都是些新兵蛋子,上陣殺敵無異於前去送死,所以此時的孫傳庭正在練兵。

    但這皇權在上,孫傳庭不敢不從啊!於是孫傳庭開始了與李自成的大戰,前期啊,這孫傳庭打得李自成落花流水,朝中一片叫好,可是到後期,孫傳庭屢戰屢敗(還是新兵蛋子,財政惹的禍);此時的崇禎帝不曉得休養生息,拼了命催戰,朝中又開始出現了異議,大臣上書:“皇帝您千萬不要這麼衝動啊!這是大明朝最後的家當了!”可崇禎帝已經殺紅了眼,不聽勸,執意催戰;孫傳庭心裡明白此一戰是最後一戰,也一定是自己的死戰,但是呢!皇帝在催戰,皇命不可違啊!

    孫傳庭最終硬著頭皮上了戰場,汝州之戰,孫傳庭深處腹地,當年大旱,糧草不足,士氣低迷,孫傳庭最終死在了曾經的“手下敗將”李自成之手。

    結語:

    很多人都曾在網上發出過疑問:“倘若白起在,大明是否有一線生機?”“倘若三國名將都在明朝,崇禎帝是否能穩坐江山?”;老泰迪認為給他崇禎一千個白起,明朝還是要滅亡,這是歷史必然性事件,武將打得再好都沒用;崇禎的問題不在於沒有武將,他的問題在於容易被人誤導,性子急(不考慮實情,接二連三催促速戰),明末財政不支,啥意思?孫傳庭軍隊糧草跟不上!

    “傳庭亡,大明亡!”,就這麼點家底也被崇禎敗光了!能說什麼?真是該!

  • 13 # Mer86

    孫傳庭的失敗,主要歸咎於崇禎大帝。

    崇禎十一年(1638年),孫傳庭與洪承疇在潼關南原以重兵埋伏,聚殲起義軍,打得李自成僅率18騎突圍而走。

    在當時,陝西境內的義軍基本被撲滅,如果再加一把勁,不說能逮住李自成,最起碼朝廷也不會像後來那樣,失去對時局的掌控。

    然而,就是在這個關鍵時刻,崇禎大帝的命令下來了。

    崇禎十一年八月,多爾袞率清軍從密雲突破長城進入關內,由於大帝的瞎指揮(派一個太監去監軍),宣大總督盧象升戰死,以致京城戒嚴,再無人能迎戰清軍。於是大帝緊急從各地抽調精銳進京勤王。而孫傳庭和洪承疇都在被徵招之列。

    對於進京勤王,孫傳庭沒意見,但是他反對把陝西精銳留在京師。因為他認為如果把陝西精銳留下,用於守衛薊遼。那麼李自成很快就會死灰復燃,之前的努力也全作廢了。

    秦軍不可留也。留則賊勢張,無益於邊,是代賊撤兵也。

    但是,崇禎大帝在楊嗣昌的影響下,對此提議據不理會。他認為闖賊不足為患,朝廷花點錢安撫就好了,清軍才是大敵,他要留著中原精銳出關打大仗。

    崇禎大帝這一騷操作的結果,就是中原精銳就都留在了薊遼,起義軍餘部也因此獲得了喘息之機。而孫傳庭則因為不滿,想引病告休,惹得大帝大罵,不僅被貶為平民,而且還被關進了大牢。

    半年後,河南大旱,流民高達百萬,李自成見機,從陝西殺向河南,很快就拉起了一支十多萬人的部隊。孫傳庭此前的預言,果然得到了應驗。

    按道理說,義軍死灰復燃,朝廷自然就得精銳去剿。然而,崇禎大帝此時卻沒兵可派。

    為什麼呢?因為同一年,皇太極命濟爾哈朗和多鐸包圍錦州,關外告急。崇禎大帝在審時度勢後,認為先救錦州要緊。

    為此,他令洪承疇為援錦統帥,領王樸、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和吳三桂八位總兵及步騎十三萬出關,會兵於寧遠,解錦州之圍。

    所以此時,他手上自然也就無兵可派了。

    崇禎十四年(1641年),這是明朝歷史上非常關鍵的一年。堪稱是轉折之年。

    在這一年,洪承疇的援錦大軍被皇太極打得大敗,53783人戰死,數萬人被俘,13萬精銳僅有吳三桂一支儲存了下來。

    而在中原戰場,被抽調了精銳後,明朝的地方部隊根本打不過起義軍,李自成的人馬越打越多,而明朝連續兩任三邊總督(傅宗龍和汪喬年)則都戰敗而死。兩年前與孫傳庭抬槓的楊嗣昌直接因此氣死,為他當年的愚蠢買了單。

    連續擊敗明軍,起義軍在河南、湖北一帶形成了比較穩固的根據地,今非昔比,可謂是鳥槍換炮。而朝廷則失去了對中原的掌控。

    崇禎十五年(1642年)二月,李自成第二次圍攻開封,崇禎大帝聞之震驚,因為開封要是守不住,義軍順勢向北,京城也會受到威脅。而此時關外已經慘敗,清軍壓境,京城已無法再承受兩面夾擊了。

    於是崇禎終於想到了監中的孫傳庭,重新啟用他,並在不給錢糧的情況下,令他率幾千兵馬馳援開封。

    然而前面已經說了,義軍此時鳥槍換炮,早已不是當年的流寇部隊。

    孫傳庭還沒到,義軍就在朱仙鎮之戰中殲滅了明軍十八萬人,左良玉率領明軍殘部狂逃幾百裡,軍心士氣渙散到了極點。所以孫傳庭的這次“救火”,必然是凶多吉少。

    面對這種危局,孫傳庭向崇禎大帝請求,希望大帝能給錢給人,並寬限他一段時間,讓他練出精兵後再去迎戰李自成。

    然而孫傳庭的合理建議卻遭到了大帝的無端揣摩。大帝就像當年逼洪承疇一樣,逼迫孫傳庭率編練未成的軍隊出戰,孫被迫無奈之下只好出戰,結果在柿園之役被打的慘敗。

    PS:柿園之役,孫傳庭的指揮沒問題,明軍戰敗是因為軍紀不嚴。初戰擊敗義軍後,食不果腹的新募明軍爭相搶奪戰利品,導致行軍佇列混亂,被義軍順勢反擊打敗。

    之後三個月時間,保定總督楊文嶽和平賊將軍左良玉又先後在南陽和襄陽被李自成的義軍擊敗,河南戰事糜爛到了極點,已無可救藥。崇禎大帝對此頗感不滿,他又一次逼迫孫傳庭出戰(因為已經沒人了),並嚴厲訓斥了孫傳庭的整軍備戰請求。

    當時有不少明軍都投降了義軍,而孫傳庭在大帝不給錢糧前提下,要自募軍費兵馬,必然少不了要拿關中士紳開刀,逼他們捐錢捐物。再加上大帝本就不信任孫傳庭,所以當關中士紳造謠孫傳庭養寇自重後,大帝怕孫傳庭不受節制,便下手敕催戰,逼得孫傳庭無可奈何。

    對於大帝的不合理出戰命令,兵部侍郎張鳳翔屢勸不止,他希望大帝冷靜,說孫傳庭是唯一的希望,皇上沒家當可敗了,孫傳庭不可再輕動。

    孫傳庭也飛書京城,言辭懇切的說:李自成靠不納糧的口號吸引百姓投靠,但他卻不恢復生產,就知道搶富戶。只要我們堅守不出戰,李自成的百萬大軍用不了五個月,就會斷糧。而斷糧後,必然是軍心渙散。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計守潼關,待他們軍心渙散之後,再出擊。

    然而,大帝以鋼鐵般的意志拒絕了這些凡夫俗子的愚昧之見,堅決逼迫孫傳庭送死。

    結果,崇禎十六年七月,孫傳庭被迫出關與李自成決戰。

    這一戰不用多說,兩個字——慘敗。最後的四萬精銳滅了,孫傳庭本人也身死戰場。

    事後,大帝懊悔不已,但他本人又不願意承擔催戰失利的責任。於是他就下了一道非常敗人品的聖旨——以“詐死潛逃”為藉口,把大軍戰敗的罪名都扣在了孫傳庭頭上。而大帝這種自欺欺人的態度也很快遭到了報應。

    崇禎十七年二月,李自成大軍進抵山西,沒有一個明朝統兵大將再願意出戰。吳三桂在山海關坐視觀望,左良玉在武昌也是坐視觀望。沒有人願意為大帝背黑鍋。大帝最後殉國時,身邊除了一個老太監,再沒人了。

  • 14 # 公子霜塵

    孫傳庭於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進士及第,不久出任永城縣縣令。到了崇禎繼位,曾任順天府丞,後官至陝西巡撫,與洪承疇一起成了明朝對付農民起義軍的兩支中堅力量。孫傳庭最大的功績是在子午谷的黑水峪抓住闖王高迎祥,並將其押往北京。闖王高迎祥後被崇禎皇帝處死,這是1636年發生的事情。由此導致了:

    1、導致農民起義軍的內部分裂。原本屬於闖王高迎祥一部的張獻忠,另立門戶,自己單幹,建立了大西政權;

    2、闖王高迎祥部下李自成收攏殘部,成了新一代闖王。

    本就兵力不足的明朝,眼見農民起義軍受到重創,可以緩一口氣,便將鎮壓的軍隊調回北京,應對大清軍隊的進犯。在用兵問題上,孫傳庭與時任兵部尚書楊嗣昌發生分歧,《明史 孫傳庭傳》記載“傳庭慍,引病乞休”,反而遭到楊嗣昌彈劾,結果被崇禎貶為庶民,關進監獄。

    直至1642年,張獻忠破襄陽,楊嗣昌兵敗自殺,崇禎皇帝才想起釋放孫傳庭,命其出任兵部右侍郎兼三邊總督。回到根據地陝西的孫傳庭,定下了扼守潼關的計策,重新招募軍隊,厲兵秣馬,打造可載火炮的兵車,進可阻擋敵方騎兵,退可形成車陣用以防守;其次開展屯田,積累糧餉。

    次年,崇禎提升孫傳庭為兵部尚書,督師七省軍事,並賜予尚方寶劍。從時間上看,應該是明朝對軍在遼東戰場的失利,洪承疇投降大清,崇禎在對付農民起義軍已不容有失,而加重孫傳庭的權重,否則,明朝同時面臨兩個戰場,後果不堪設想。

    作為主帥的孫傳庭比誰都清楚,軍隊剛招募,戰鬥力尚待提升,此時只宜堅守潼關,伺機而動。但權重加重,隨之而來的是來自崇禎催促的壓力。這個也可以理解,崇禎是想盡快結束對農民起義軍的用兵,如此抽兵北上,應對大清軍隊的軍事威脅。另外,孫傳庭這支軍隊待在陝西不走,消耗當地糧餉,這個是百姓和當地官員所不願意看到的,於是便製造出“秦督玩寇”的聲音。

    兩者疊加,孫傳庭一咬牙一跺腳,“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豈能再對獄吏乎”。很顯然是被逼無奈,同時也知道皇帝的秉性,孫傳庭不願意面對,崇禎將其再次投入監獄的局面。出征前,孫傳庭在關帝廟前誓師,希望借關公之力保佑,能增加“知往而返”的機率。

    起初也證明關帝廟前誓師,還是有效的,接連收復了李自成佔領的許多州縣。無奈的是,關公保佑持續時間過短,事後看來似乎是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誘敵深入。隨著戰事的深入,孫傳庭擔心的事情發生了,發不出官餉。估計當時崇禎給的6萬兩“私房錢”早也已用光,由此表現出新招募的兵丁的缺點,軍紀很快渙散,軍中發生了譁變,雖經過孫傳庭的挽回,暫時平息,卻也埋下了軍心渙散的伏筆。

    重壓之下,孫傳庭只好與李自成速戰速決,兩軍在郟縣與襄城之間的地帶對壘。很快孫傳庭部陷入農民起義軍的包圍之中,高傑部率部倉皇逃跑。需要特別提一下的是高傑的前任賀人龍,其本是明朝鎮壓農民起義的一員悍將,被農民起義軍稱為“賀瘋子”;所到之處,起義軍望風而逃。正是這麼一員悍將,在1642年崇禎皇帝命孫傳庭將其逮捕殺害。可見,崇禎自毀長城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有個過程的,他是一段一段,毀掉自己家長城的。

    高傑部這邊一撤退,本就軍心渙散的孫傳庭部陣腳大亂,苦心經營的火車營全部灰飛煙滅,精銳損失殆盡。孫傳庭收攏殘部,退守潼關。李自成乘勝追擊,攻破潼關,孫傳庭終因寡不敵眾,戰死沙場。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 15 # 公子無忌shy

    孫傳庭是明朝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出自山西代州,是一位極有謀略的文官。崇禎九年,出任陝西巡撫,在榆林訓練了明朝最後一支精銳,號稱“秦軍”。

    曾在子午谷率兵伏擊闖王高迎祥,經過四天激戰,擊潰農民軍,俘虜高迎祥。崇禎十一年,因清軍進犯北京附近,盧象升戰死,與洪承疇一起被調往北京協助防守。

    崇禎十二年,與崇禎的寵臣楊嗣昌政見不和,反對將陝西軍留駐在京畿,被楊嗣昌陷害,被腦殘皇帝崇禎下入詔獄,等候發落。

    崇禎十五年,大明王朝的能征善戰的文臣武將終於被崇禎糟蹋一空了,面對在中原地區不斷壯大的李自成勢力。

    朱由檢終於想起了還在牢裡的孫傳庭,幸虧沒腦子發熱給殺了,於是朱由檢派遣孫傳庭前往河南救援被圍的開封。

    三年時過境遷,李自成發展壯大

    崇禎十一年,在盧象升、孫傳庭、洪承疇等人的聯合打擊下,李自成的農民軍全線潰敗,大部被殲滅。李自成僅率領十七名手下,逃到了商洛大山中,躲避官軍追捕。

    此時正趕上清兵進入京畿附近,救援北京的盧象升,因為被楊嗣昌和高起潛排擠,在鉅鹿陣亡。清兵撤退後,朱由檢連續抽調孫傳庭、洪承疇進入京畿防守,這樣壓在李自成頭上的三座大山全沒了,農民軍獲得喘息之機。

    崇禎十二年,在大山中休整結束,率領數千人殺入中原,趁明軍進入四川圍剿張獻忠的時機。中原因為連年戰亂,大量饑民流離失所,李自成的農民軍迅速補血壯大。

    李自成在不斷攻略州府的時候,採納李巖的建議,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獲得大量底層農民的支援,農民軍迅速壯大到幾萬人。

    自此李自成的農民軍有了脫胎換骨的改變,有了指導思想的農民軍擺脫了以往流賊的習氣,李自成的部隊更加有韌性了,而且很快訓練出了精銳的中堅騎兵力量。

    崇禎十四年,李自成攻克洛陽,將福王朱常洛做成“福祿羹”,平息饑民的怨氣。搜刮福王府的大量金銀財富和糧食物資,開始賑濟災民,大量擴充實力。之後李自成三度圍困開封城,中原形勢已經岌岌可危了。

    柿園之戰,明軍先勝後敗

    孫傳庭出獄後,在襄城之戰中,明軍因各部直接的相互猜疑,湖廣軍主將左良玉一心儲存實力,甩開救援的陝西軍,導致明軍大敗,陝西總督汪喬年戰死。

    崇禎任命孫傳庭為新任陝西三邊總督,這一個明朝死亡率僅次於遼東總督的職位。孫傳庭到任後,屁股還沒坐熱,崇禎就火急火燎地催促他出兵,救援開封,與農民軍作戰。

    孫傳庭在陝西收拾殘兵,經過短期休整逐漸積累起一定的戰力。朱由檢發揚了趙構的十二道金牌精神,不斷催促孫傳庭出兵進入中原。

    孫傳庭不敢違逆朱由檢的命令,帶著新招募計程車兵出陝西作戰。明軍一路偃旗息鼓,悄悄行軍,偷偷接近農民軍,準備打李自成一個措手不及。

    到了河南郟縣,明軍與農民軍接戰,孫傳庭命令明軍分左中右三部分,設下埋伏。派出牛成虎率前軍挑戰農民軍,以誘敵深入。

    明軍與農民軍交戰不久,前軍就佯裝戰敗,開始瘋狂撤退,將農民軍引入包圍圈。明軍大舉殺出,李自成大敗,向東逃竄,明軍追殺三十多里。

    明軍雖然獲勝,但是此時的明軍,尤其是陝西軍,其窮酸程度,比李自成都不如。一來大部分都是新兵,經驗不足,二來補給缺乏,千里行軍的明軍又累又餓,無法再出擊攻打李自成,擴大戰果。

    但是李自成雖然初戰失敗,但是並未損失根本,被殺的也都是炮灰罷了。在明軍趁勝利打掃戰場的時候,李自成率領闖軍殺了個回馬槍,明軍難以抵擋,孫傳庭大敗逃回陝西。

    此戰因為明軍將士糧草供應不足,士兵只能採摘沒有成熟的柿子充飢,因此被稱為柿園之戰。

    汝州之戰,孫傳庭全軍覆沒

    孫傳庭在柿園之戰失敗後,退回陝西舔舐傷口,積蓄力量。開始到處招兵買馬,積極恢復陝西地區的發展生產。經過大半年的時間,積累了十萬新軍,還編練了一批火車軍,二萬輛裝載火炮的戰車。

    在孫傳庭在陝西積累力量,意圖雪洗前恥的時候,崇禎大帝朱由檢又開始搶戲了。連續給孫傳庭加封官職,並且賜予已經讓好幾個人送命的尚方寶劍,一副急吼吼想讓孫傳庭送命的架勢。

    八月,在朱由檢一再催促下,孫傳庭不堪其擾,只得從西安出發,統帥白廣恩、高傑、牛成虎等將,率領十萬大軍東出潼關,進入河南與李自成作戰。

    李自成也感覺到這是與明軍的一次決戰,極為謹慎,採取誘敵深入的戰術,將主力部隊部署在郟縣以南。又是郟縣,李自成算是認定這是自己的福地,明軍的墳墓了,因為這裡距離關中遙遠,明軍補給困難,對農民軍更加有利。

    九月十四日,明軍與李自成在郟縣激戰,明軍攻勢猛烈,農民軍很快就抵擋不住了,紛紛逃跑,明軍緊追不捨,李自成都差點被俘虜,農民軍一直逃到襄城,才勉強止住頹勢。

    也許是朱由檢作孽太多,老天都不想讓他趕緊死吧。明軍追到襄城後,眼看再加把勁,就能再破李自成,生擒或者俘虜都有可能。結果突然下起大雨,連下七天,一盆涼水把明軍的熱情全澆滅了,後方補給斷絕,城外的明軍苦不堪言。

    這時李自成看到了勝利的希望,派遣劉宗敏率領一萬騎兵,繞道明軍後方,截斷明軍的糧草。同時在正面,擺出一副與明軍決戰的架勢。

    李自成這些小把戲,無法迷惑孫傳庭,他知道這樣下去,明軍很快就會崩潰,決定回師接應糧草。但是怕撤退時被李自成追擊,把主動的撤退變成被動的潰敗,於是留下河南總兵陳永福率軍留守明軍營寨。

    陳永福的部下,看到孫傳庭率領自己的嫡系陝西兵撤退了,認為自己被留下當替死鬼了,於是跟著陝西軍一起走。明軍部隊頓時大亂,李自成抓住機會,全力進攻,明軍全線潰敗。

    孫傳庭率軍逃到南陽才緩過來,於是組織軍隊應戰李自成大軍,雙方展開激戰。

    李自成佈下五層戰陣與明軍交戰,明軍連破三層陣型。第四層為李自成的本錢精銳騎兵,明軍一時難以攻克。明軍成也火器,敗也火器,首先招架不住的就是白廣恩的火車營,率先潰敗,一處被破,全線潰敗,明軍開始潰敗。

    農民軍傾巢出動,開始追殺明軍,窮追不捨,一天一夜追殺四百餘里,明軍被斬殺達四萬多人,武器輜重損失殆盡。

    經此一戰,孫傳庭的十萬大軍基本全軍覆沒,其餘未戰死的明軍也逃的逃,傷的傷,已經沒有再戰的力量了。李自成趁機攻下潼關,孫傳庭戰死,其餘大部投降。

    孫傳庭為什麼會失敗呢?

    其實不論是柿園之戰,還是影響更加深遠的汝州之戰,明軍敗得都極為可惜,都有很大的勝利機會,但是明軍又為什麼失敗得這麼徹底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準備不足,因為朱由檢的“助攻”,而應戰倉促。兩次作戰,都是孫傳庭新近招募,訓練不足半年的新兵,他們與普通的農民軍作戰,沒有問題。

    但是與李自成屬下的精銳騎兵,就差太遠了,這些農民軍都是經年老匪,作戰經驗豐富,打仗韌性極強,戰場求生技能也高,陝西軍失敗,主要還是經驗不足。

    第二個問題是明軍的後備補給太差,這個是由戰場環境決定的,經過三年的經營,河南地區已經成為農民軍的大本營,能搶的能搜刮的,都被李自成搶完了。

    可以說這時的河南已經不是大明朝的江山了,而孫傳庭出關作戰,因為各種原因,或者是朝廷支援不足,或者是運輸困難,最終都出現了士兵又累又餓的情況,這是戰敗的最根本原因。

    第三個原因是明軍剿撫戰略的失敗,導致明末出現了一大片騎牆派將領,隨著盧象升、洪承疇等人或戰死,或投降清軍,真正在剿匪中立下戰功的人都已經或死或投降了。

    留下的都是一地垃圾,這些將領大都是在流寇勢力強大時投降流寇,流寇被擊退後,投降明軍,試問他們作戰的時候會拼盡全力嗎?

    最後,崇禎是一個蹩腳的管理者,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欺軟怕硬的垃圾,對聽話的能幹的下屬,往死了折騰,往死了用,最後全死了。

    對那些陽奉陰違,把他的聖旨當擦屁股紙的人,各種跪舔和加封,以後一個個尾大不掉,全都投降了。

    像左良玉這種,讓他在孫傳庭之前和李自成拼消耗,給孫傳庭機會好好訓練新軍。大不了左良玉也造反,那朝廷的錢糧還剩下給孫傳庭呢,結果不會更差了,所以明朝滅亡,朱由檢絕對是功勳卓著。

  • 16 # 璽言春秋

    前言:崇禎十六年,孫傳庭盡起三邊精銳之師共十萬出潼關、赴河南同李自成決戰。此戰,孫傳庭原本有很大機率可以取勝,但是由於崇禎皇帝剛愎自用、孫傳庭一意孤行、李自成部署得當,孫傳庭先勝後敗,全軍覆沒,孫傳庭本人更是在潼關之戰中陣亡。“傳庭死,而明亡”,令後人無盡唏噓。

    崇禎十六年八月初一,孫傳庭召集眾將於西安關帝廟舉行誓師典禮。

    典禮結束後,孫傳庭按照既定作戰計劃分兵兩路向河南進軍同李自成決戰。

    一路由陝西巡撫馮師孔率領總兵馬爌、秦翼明做為偏師,取道商洛向河南南陽進軍;一路由孫傳庭親自統率總兵白廣恩、高傑、牛成虎等部共十萬明軍中戰鬥力比較強的三邊精銳之師出潼關,向河南進軍。

    八月上旬,孫傳庭率軍攻佔洛陽,初戰告捷。

    九月九日,孫傳庭率軍攻破寶豐,闖軍將領陳可新被捕殺,孫傳庭再次取勝。

    九月十四日,孫傳庭率軍於郟縣大破闖軍,闖軍果毅將軍謝君友被俘殺,李自成率領闖軍退往襄城,孫傳庭率軍尾隨而至將李自成圍於襄城。

    此時,孫傳庭志得意滿,信誓旦旦的對崇禎皇帝說:“賊聞臣名皆潰。臣誓清楚豫,不以一賊遺君父憂。”

    此時,崇禎皇帝大喜過望,大呼:“賊滅亡在旦夕。”

    但是,戰場形勢瞬息萬變,不到最後一刻誰也無法揭曉戰爭的勝負,很快,孫傳庭和崇禎皇帝就高興不起來了。

    正當孫傳庭為攻破襄城、擒獲李自成做緊鑼密鼓的準備之時,大雨籠罩了河南大部分地區,孫傳庭只得等雨停再攻城。

    等了一個星期,孫傳庭都沒等到雨停,卻等到了三個壞訊息

    一、孫傳庭麾下十萬大軍的糧草即將耗盡;

    二、大雨滂沱,道路泥濘,後方的糧草無法按期運送至孫傳庭的大營;

    三、李自成令劉宗敏率一萬騎兵切斷了孫傳庭大軍的糧道。

    行軍作戰從來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所以,在得知這三個壞訊息後,孫傳庭心急如焚。

    為了打通糧道,孫傳庭令河南總兵陳永福率戰鬥力較弱的河南明軍留守,自己率領三邊精銳之師迎戰劉宗敏的一萬騎兵。

    河南明軍早已在李自成三次攻開啟封之戰中被打殘、打怕,拒絕服從孫傳庭的軍令,三邊精銳之師一開拔,河南明軍就紛紛跟在後邊亂跑,“永福雖斬之,不能止”。

    李自成見明軍亂作一團,便果斷命令闖軍出城發動反攻,孫傳庭軍部伍大亂。

    孫傳庭在南陽左等右等都沒能等到馮師孔、左良玉的軍隊,卻等到了李自成的闖軍。

    一場決定大明王朝和李自成命運的大決戰隨即展開。

    戰役開始,孫傳庭率先指揮三邊精銳之師發動進攻,李自成則以饑民、闖軍步卒、闖軍騎兵、闖軍精銳騎兵、闖軍老營精銳為順序佈置五重戰陣抵擋明軍。

    此戰,孫傳庭率領的三邊精銳之師銳不可當,接連攻破分別由饑民、闖軍步卒、闖軍騎兵組成的前三重戰陣。

    此戰,闖軍死戰不退,雖然被明軍攻破了前三重戰陣,但是第四重戰陣的闖軍精銳騎兵仍然同明軍殊死搏鬥。

    戰局相持不下之時,總兵白廣恩率領的火車營(火車為孫傳庭在柿園之役戰敗後製造的一種戰車,上面裝載火炮,車廂裡存放火藥或糧食)首先潰敗,營中士卒為了逃命紛紛解下拉車的馬匹騎上就跑。

    火車營計程車卒一跑,大量火車翻倒堵塞了道路,使得撤退的其它三邊精銳之師堵在路上亂作一團,李自成乘機命令闖軍發動全線反攻。

    這一次,即使孫傳庭再冷靜也挽救不了被堵在路上亂作一團的明軍,明軍大敗,“陣亡四萬餘人,甲仗馬騾數萬盡為賊有”。

    孫傳庭、高傑、白廣恩等人逃回潼關時,十萬三邊精銳之師僅餘四萬。

    崇禎十六年十月初,李自成率軍攻破潼關,殲滅了孫傳庭最後的四萬明軍,孫傳庭戰死,孫傳庭的十萬三邊精銳之師歷經南陽之戰、潼關之戰被李自成打的全軍覆沒。

    縱觀孫傳庭崇禎十六年八月一日率領十萬精銳誓師出征到崇禎十六年十月初全軍覆沒的整個過程,不難發現孫傳庭是有可能戰勝李自成的,但最終的結果卻是孫傳庭被李自成打的全軍覆沒,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崇禎皇帝剛愎自用、孫傳庭一意孤行、李自成部署得當。

    崇禎皇帝剛愎自用

    崇禎十六年,明軍雖然還有百萬之眾,但其中戰鬥力比較強的只有吳三桂的關寧軍、左良玉的湖廣軍、孫傳庭的三邊精銳之師三支部隊。

    吳三桂的關寧軍要抵禦八旗軍,無法調動;左良玉畏敵避戰,跋扈難用;可以用來進攻李自成的只有孫傳庭率領的三邊精銳之師。

    所以,在崇禎十六年八月初一之前,大部分朝臣都不同意孫傳庭出潼關、赴河南進攻李自成,他們認為孫傳庭不出潼關既可以使李自成有後顧之憂、又可以在李自成進攻潼關時以逸待勞,兵部侍郎張鳳翼十分懇切地對崇禎皇帝說:“孫傳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將,皇上只此一副家當,不可輕動。”

    崇禎皇帝眼看李自成一天天做大,恨不得馬上將其剿滅,便將一切不利因素拋之腦後、不顧朝臣的正確意見,剛愎自用,接連不斷派出使者催促孫傳庭出關。

    崇禎皇帝的催促無疑打亂了孫傳庭的戰爭節奏,使得孫傳庭進退失據,一心只想著跟李自成決一死戰,最終在潼關被李自成打的全軍覆沒。

    孫傳庭一意孤行

    崇禎十六年,李自成在襄陽設立了行政機構並向河南部分地區、湖廣襄陽地區派設官吏,開始了從流寇向政權的轉變。

    這就意味著剿滅李自成已經不可能透過一兩次戰役的勝利達成,而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但是,崇禎皇帝卻仍然將李自成視為流寇,不切實際的希望孫傳庭能像當年擒獲高迎祥那樣透過一場大戰剿滅李自成,因而不顧孫傳庭各項戰前準備尚未完成的事實,接連派出使者催促孫傳庭出潼關、赴河南進攻李自成。

    面對崇禎皇帝派出催促自己出潼關、赴河南同李自成決戰的使者接踵而至的情況,孫傳庭頓足嘆曰:“吾固知戰未必捷,然僥倖有萬一功,大丈夫豈復能對獄吏乎!”

    從孫傳庭說的這句話中,可以提取出兩個促使孫傳庭下定決心出潼關進攻李自成的關鍵詞:“僥倖”、“復對獄吏”。

    崇禎十六年七月,孫傳庭接到了在李自成行政機構中擔任要職的丘之陶的密報,丘之陶在密報中說:“李自成率領大軍北上河南迎戰孫傳庭的三邊精銳之師後,襄陽必然空虛,一旦如此,自己乘機在襄陽起事,使李自成腹背受敵、首尾難顧,可以一戰剿滅李自成”,所以,孫傳庭認為自己完全可以僥倖取勝。

    崇禎十二年,孫傳庭因意見不同觸怒了崇禎皇帝而被崇禎皇帝關入監獄,所以,孫傳庭不想因違背崇禎皇帝出潼關進攻李自成的旨意而被崇禎皇帝再次關入監獄。

    崇禎十六年八月初一,孫傳庭誓師出征後,僥倖和不願“復對獄吏”將他變得一意孤行:攻佔洛陽後有謀士建議孫傳庭“穩紮穩打,經營好洛陽以便進可攻、退可守”,孫傳庭不聽;襄城城外面對李自成的反攻時,孫傳庭本應率領軍心大亂的三邊精銳之師撤退,尋機再戰,可他卻率軍前往南陽想要跟李自成決一死戰,招致慘敗。

    南陽之戰慘敗後不久,李自成攻破潼關,孫傳庭戰死。

    李自成部署得當

    南陽之戰時,李自成並未因襄城的反攻得手而掉以輕心,他深知闖軍的戰鬥力不如孫傳庭的三邊精銳之師,所以部署五重戰陣消耗孫傳庭的三邊精銳之師,趁著三邊精銳之師“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發動全線反攻,最終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孫傳庭於潼關之戰戰死後不到半年,李自成率軍攻破大明京師,崇禎皇帝自縊殉國,大明滅亡。

  • 17 # 老威觀史

    《明史》曰:傳庭死而明亡矣,這話說的一點不錯,孫傳庭手上的10萬大軍,是當時明朝在關內的最後一支精銳,崇禎本應謹慎使用這支部隊,卻如輸紅了眼的賭徒一般不顧一切地押上了他在關中的最後一隻籌碼,在孫傳庭兵員訓練不足、糧餉不濟的情況下一再催促出軍迎戰李自成,最終導致孫傳庭兵敗身死,孫傳庭死後不出半年,李自成便攻破北京,明朝也就此滅亡。

    崇禎十年(1637年),是明朝史上非常不幸的一年,這一年關外的清朝已與明朝對峙了21年,明軍在清軍的打擊下一次又一次地喪師失地;關內的農民起義也已經進入到了第10個年頭,席捲整個中原的反抗仍愈演愈烈。而此時坐在紫禁城中龍椅上的崇禎皇帝,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偏執狂,他的這種偏執在過去10年中反覆發作,而當他的偏執發作的時候,往往給帝國帶來的又是一次新的災難。

    當年八月,張獻忠被左良玉擊敗,隨即被朝廷招安。崇禎十一年(1638年)10月,羅汝才也被招安,至此農民起義軍的主力僅存李自成一家。

    李自成在崇禎十一年二月出川后,就一直轉戰於甘陝,為三邊總督洪承疇擊敗,李自成被迫返回四川,而此時四川明軍的防守也極為嚴密,洪承疇率軍迅速南下,與李自成的農民軍於廣元交戰,農民軍再次失利。此後在洪承疇的一連串打擊下,李自成不得不再次率部北上陝西,又在固縣遭到明軍左光先部的襲擊,損失慘重,所部此時僅存千餘,不得不帶著殘部轉入深山密林,流竄於陝西、湖廣、四川交界的山中,身邊甚至一度只剩下了十八人。

    孫傳庭在崇禎9年(1636年)的時候被任命為陝西巡撫,他剛到陝西的時候,當地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有十多個,其中以闖王高迎祥實力最強。高迎祥在從漢中進入陝西的途中選擇了險峻的子午穀道,孫傳庭在谷口設伏,一番激戰下來高迎祥不但全軍覆沒,本人也被孫傳庭俘虜,孫傳庭由此名聲大噪,高迎祥死後李自成收攏了高迎祥的舊部,成為了新的闖王。之後孫傳庭多次配合洪承疇進剿農民軍,陸續消滅了好幾股農民軍勢力,對此崇禎也大加讚賞,孫傳庭的前途似乎光明瞭起來。

    但楊嗣昌入主兵部後,制定了一個由洪承疇為總指揮,召集官兵十二萬,一百天內消滅全部農民起義軍的計劃,對此孫傳庭認為這個方案動員的人力、物力、財力過多,民眾恐怕難以承受,最後即便剿滅了農民軍,民眾也會因苦不堪言而再次發動起義。對於孫傳庭的意見,楊嗣昌非常不滿,此後就與孫傳庭產生了嫌隙,後來雖然孫傳庭屢屢剿滅農民起義軍有功,楊嗣昌卻百般阻撓,不予申報,與楊嗣昌的矛盾也為他後來被崇禎打入大牢埋下了伏筆。

    直到李自成被洪承疇、孫傳庭等人打到只剩18人的時候,如果明廷能繼續死抓著李自成不放,那麼李自成的覆亡是必然的了,但就在此時,關外卻發生了動盪。

    崇禎十一年8月23日,清軍以睿親王多爾袞為主帥,貝勒嶽託為揚武大將軍,貝勒杜度為副將,分兵兩路伐明。很快,清軍就長驅直入,到9月28日的時候攻到了北京郊外的通州,崇禎急調各地兵馬入京勤王。

    這一次明朝被打得很慘,清軍入關5個月,轉戰2000餘里,攻破明軍57陣,破70餘城,殺明軍總督2人,殺守備以上官員百人,包括盧象升在內的一干名將戰死,俘獲明朝宗室23人,劫掠人畜462300餘、黃金4039兩、白銀977460兩,原本富庶的明朝京畿地區遭到了史無前例的破壞。

    這次清軍入關沉重地打擊了明帝國的整個北方防禦體系,楊嗣昌決定以孫傳庭的陝西秦兵填補北方防禦的空缺,但孫傳庭堅決不同意將秦兵留在北方防禦清軍,而是繼續參與針對農民軍的剿滅行動,直到將農民軍徹底剿滅為止,孫傳庭認為如果不繼續加大對農民軍的打擊,不要說李自成這些還沒被完全剿滅的農民軍勢力,即便是已經投降的張獻忠這些勢力也會再次反叛。對此孫傳庭與楊嗣昌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崇禎的偏執在這個時候起了作用,他偏信楊嗣昌。這個決定自然令孫傳庭十分不滿,便以耳病為由辭官,楊嗣昌則告訴崇禎說孫傳庭是在裝病,崇禎大怒,將孫傳庭貶為庶民,又將其囚禁了起來。

    這個時候,令農民軍極為忌憚的秦兵被留在了薊遼前線,圍剿農民軍最得力的統帥洪承疇也被留在了遼東,關內的農民軍就出現了翻身的機會。

    首先是張獻忠,對於張獻忠的投降楊嗣昌並不相信,打算要張獻忠去進攻還未投降的李自成。然而張獻忠投降後就花重金賄賂了兵部尚書熊文燦和太監劉元斌等人,這些人在崇禎面前沒有少說張獻忠的好話,使崇禎相信張獻忠是真心投降,就否決了楊嗣昌的建議。結果到了崇禎十二年明軍主力幾乎全部北上勤王,中原一片空虛的時候,張獻忠又反了,一時間中原又成了到處都是農民起義軍的狀況,面對如此危局,崇禎任命楊嗣昌為內閣大學士,全權負責剿滅農民軍,史稱“嗣昌南征,會兵十萬、本折色(錢糧)二百餘萬”。

    但楊嗣昌的圍剿並不成功,從崇禎十二(1639年)年剿到了崇禎十四年(1641年),不但沒能剿滅張獻忠,反而還讓張獻忠做大做強了起來。到了崇禎十四年二月初五的時候,張獻忠攻陷襄陽,斬殺襄王朱翊銘,之後渡過漢水,率領全軍衝向了河南。

    崇禎十三年,兩京、山東、河南、陝西、山西、浙江爆發了大面積的旱災和蝗災,到了當年冬天,根據《崇禎實錄》的記載:

    “人相食,草木皆盡,道殣相望”

    整個中原地區一片餓殍,而此時明軍的九邊主力都集中在遼西與清軍展開了松錦大戰,中原地區的明軍精銳也被楊嗣昌調到了四川、湖廣地區圍剿張獻忠,於是中原地區就成了明朝防務最為薄弱的地方,這就為李自成的重新崛起提供了絕佳機會。

    早在崇禎十一年,李自成兵敗陝西,在此後的兩年多時間裡他一直在湖廣、四川、陝西三省交界處活動。期間李自成雖然兵力單薄,但經過奮力突圍最終還是成功脫險,到了崇禎十三年的時候就來到了河南境內。當時的河南已經失控,到處都是流民,李自成一到河南就迅速收編了散碎的流寇,隊伍迅速發展壯大。之後到了崇禎十四年的時候,李自成在河南展開了一系列的攻勢,連續攻破了宜陽、永寧、盧氏、師、靈寶、新安、寶豐、魯山、郟縣、伊陽等縣,兵鋒直指洛陽。

    洛陽是豫西重鎮,是明代河南八府之一的“河南府”,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崇禎十四年正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部攻破洛陽,不但煮殺了福王朱常洵,繳獲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和糧食物資,還獲得了一支建制齊全的明朝正規軍,這支軍隊就不是先前由流民組成的烏合之眾所能比的了,李自成鳥槍換炮。

    在佔領洛陽後,李自成也有了新的轉變,之前他不會派兵駐守佔領的地方,但在攻佔洛陽後,他開始委派官員管理洛陽,並募兵守城。也就在這個時期,舉人牛金星、算命先生宋獻策等文人也加入了李自成的陣營,李自成的農民軍就有了組建政權的基礎了。

    襄陽之戰,襄王被殺,洛陽之戰,福王被殺,捅了這麼大的簍子,楊嗣昌憂鬱成疾,於崇禎十四年三月初一病死於沙市。短短1個月內,兩個藩王被殺,朝野震驚,在政治上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屋漏偏逢連夜雨,此時東北的形勢也急劇惡化,松錦大戰打響,明軍大半北方邊鎮主力雲集遼西走廊,與清軍展開了決戰。

    在此形勢下,李自成得了洛陽後,就向著中原第一都市開封進發了。不過開封城防堅固,城中的周王鑑於福王的前車,也捨得拿出銀子招募勇士,在整個開封保衛戰中,周王共支出120萬兩白銀,極大地鼓舞了守城軍隊計程車氣,等到李自成來攻的時候開封守軍拼死作戰,之後明將陳永福部增援開封,將李自成打退。但這次李自成部隊在撤退的時候並沒有出現潰敗的情形,完全不同於以往幾千明軍就能輕鬆擊垮數萬乃至上十萬的農民軍,這也說明李自成部隊的戰鬥力有了明顯提升,基本能做到敗而不潰。

    這個時候明朝與李自成作戰的主力是保定總督楊文嶽,他在得知李自成攻開啟封的訊息後親率2萬兵馬南下,來到開封的時候李自成已撤圍而去。從開封撤圍的李自成來到河南與湖北的交界處,此時張獻忠與羅汝才不和,羅汝才便轉投了李自成,李自成一下子實力大增。之後李自成聯合羅汝才共同北上,被楊文嶽連敗三陣,李自成隨即南下湖廣,避實就虛,在湖廣打了幾個勝仗。

    面對死灰復燃的中原農民軍起義,崇禎又任命了丁啟睿為兵部尚書督師,賜尚方寶劍,節制陝西、河南、四川、湖廣、江北及三邊軍務,但丁啟睿不敢與龐大的李自成軍團交手,只在湖廣與左良玉一起對付張獻忠。因此崇禎又不得不把關押在監獄的傅宗龍給請了出來,命其為兵部侍郎、總督陝西三邊軍務,專討李自成。傅宗龍來到陝西后,就帶著陝西精銳4萬人馬,聯合楊文嶽部的2萬人,於崇禎十四年九月九日會軍於新蔡,與李自成的主力展開了會戰。

    明軍進攻之前李自成就已洞悉明軍動向,他將精銳埋伏在了樹林裡,另派一支部隊渡過潁河,製造移師汝寧的假象。傅宗龍沒有識破李自成的計謀,帶兵追趕渡河的農民軍,農民軍見明軍前來追擊,便很快撤走了。當天晚上明軍認為農民軍已走遠,疏於防範,當晚隱蔽在樹林中的農民軍便乘機嚮明軍發起了進攻,明軍頓時一片大亂。在亂戰之中,賀人龍見戰局不利便帶領手下親兵突圍逃走,農民軍隨後將傅宗龍和楊文嶽兩個總督團團包圍。打到後來,楊文嶽見形勢不妙,也突圍而走,包圍圈裡最後就只剩下了總督傅宗龍一部。在堅守了8天后,傅宗龍部全軍覆沒,傅宗龍本人也被李自成俘殺。

    此戰,農民軍一下子就擊垮了明軍的數萬精銳,繳獲了大量的武器裝備,李自成的實力進一步夯實。

    到十一月,農民軍攻破南陽,殺總兵猛如虎、劉光祚,並俘殺了唐王;十二月,農民軍攻破襄城,連下鎮平、新野、唐縣等數個州縣,並於十二月二十三日再次兵臨開封城下。這個時候農民軍數量已極為龐大,根據《明史》記載,此時農民軍已有百萬之眾,不過其中能戰鬥的是少部分,大部分都是農民軍裹挾的流民。

    聽聞開封再次危機,崇禎又提升陝西巡撫汪喬年為陝西三邊總督,令他火速調集各路人馬出潼關增援開封。崇禎十五年二月,汪喬年統三萬精銳出關(其中大部分為邊鎮精銳),很快就抵達了襄城,李自成聞訊急忙撤圍而走。

    到了二月十三日,農民軍在襄城附近與明軍遭遇,隨後展開了大戰,明軍總兵張國欽、副將馬名廉戰死,賀人龍一看形勢又不對,又拋下上司跑回了陝西。而被部下拋棄的汪喬年在堅守襄城5天后還是被李自成攻破,汪喬年被李自成磔殺。

    李自成在解決汪喬年的陝西援軍後,迅速席捲了豫東。到五月初二,農民軍第三次圍攻開封。鑑於前兩次攻城皆強攻未果,這次李自成採取了圍困的策略,打算以開封為誘餌引誘明軍主力前來決戰。

    崇禎丟不起開封,他再次豁了出去,命督師丁啟睿、保定總督楊文嶽以及總兵左良玉、虎大威、楊德政、方國安等率領大批軍隊增援開封,這次明軍總數多達18萬,號稱40萬。見明軍來援,李自成便率領主力在朱仙鎮與明軍展開了對壘。五月二十二日,農民軍與明軍決戰,此戰李自成再次獲勝,俘虜了數萬明軍,繳獲的軍械物資更是不計其數。此戰之後,中原明軍精銳全軍覆沒,崇禎一氣之下將丁啟睿、楊文嶽等人撤職查辦,可開封之圍,已無人能解,到崇禎十五年九月的時候,在外部援軍,內無糧草的情況下,開封城的陷落已近在咫尺,崇禎不得不啟用了他手上的最後一張牌,孫傳庭。

    汪喬年兵敗後,崇禎便將孫傳庭從獄中放了出來,當他問孫傳庭需要多少兵馬可以評判的時候,孫傳庭認為5000精兵足矣,崇禎聽後大喜,隨即任命他為三邊總督,同時令他處決賀人龍。

    孫傳庭來到陝西后,遵照崇禎的命令迅速處決了在戰鬥中屢次拋棄長官的賀人龍,並開始整頓兵馬出戰李自成。但孫傳庭來到西安後,發現此時的秦兵已非往日可比,在此前的一系列戰鬥中,精銳早已被抽乾,此時他手下已無兵可用。另一方面,此前他認為5000精兵足以能剿滅李自成,是基於他入獄前的判斷,孫傳庭沒想到只是過了短短的兩年多,李自成就已今非昔比,遠不是幾千精銳就能搞定的了。在充分了解了敵我形勢後,孫傳庭上書崇禎,要求至少練兵兩萬,餉銀百萬,這個時候李自成的勢力已如日中天,憑心而論孫傳庭的這個要求並不過分,可偏執狂崇禎卻把孫傳庭當初的話完全當了真,認為孫傳庭欺騙了他的感情,嚴厲斥責孫傳庭:先前你跟我說5000精兵足夠了,如今又找我要兩萬精兵,你這不是出爾反爾嗎?面對崇禎的斥責,孫傳庭不得不解釋說,新兵剛剛招募,還不能用來打仗,但崇禎根本不聽,反而加緊催促孫傳庭儘快進軍。

    在崇禎的一再催促下,孫傳庭在兵員訓練不足,糧餉不濟的情況下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九月率軍出關,剛出關的時候就遇上了連日大雨,後勤運輸困難,部隊糧草不濟的情況,甚至只能以青柿為食,但迫於崇禎的壓力,孫傳庭不得不與農民軍決戰。

    PS:此戰因為明軍以青柿為食,因此得名“柿園之戰”。

    十月初一,兩軍在郟縣相遇,孫傳庭命總兵鄭嘉棟、高傑、左勷等部設下埋伏,由總兵牛成虎領兵出戰,剛一與農民軍交戰,牛成虎就詐敗撤退,李自成中計追擊,進入到了明軍的包圍圈,明軍四處出擊,牛成虎部也回頭反擊農民軍,李自成大敗向東撤退。

    在農民軍撤退的途中,李自成命人將大量的金銀財寶仍在了路上,引誘明軍撿拾,並乘亂攻擊明軍。這招其實並不高明,但明軍見了滿地的財寶後就很快不顧長官的命令,紛紛撿起了地上的錢財。因為明軍實在是太窮了,不但當兵沒幾個錢,還經常過著食不果腹的日子,見到滿地的金銀財寶又怎能不動心呢?就在明軍紛紛撿著地上的財寶的時候,李自成率軍殺到,明軍亂作一團被殺的大敗,陣亡士卒數千人,將校78人,戰馬幾乎全部遺失。

    “柿園之戰”失敗後,孫傳庭只得收拾兵馬撤回潼關。此戰之後農民軍又接連取得了汝寧之戰和襄城之戰的勝利,之後南下湖廣,勢力進一步壯大。

    這個時候明軍在關外的松錦大戰中慘敗,十三萬明軍最精銳的主力,除吳三桂一部逃走外,其餘全部被殲,關外領土全部丟失,只能退守山海關以維持戰線。

    此時除了孫傳庭,明軍還有左良玉軍團可用。根據《明季北略》的記載,當時左良玉有20萬大軍,不過其中有戰鬥力的部隊很少,更要命的是,當時的左良玉已擁兵自重,聽調不聽宣,遊走在了叛亂的邊緣,實際上明廷已不能指望。

    所以到了這個時候,明廷唯一能用的就只有孫傳庭了!孫傳庭是崇禎手上的最後一隻籌碼!如果崇禎能用好孫傳庭,明朝或許還能延續一些時日,如果使用不當,大明的滅亡就指日可待了。可偏執的崇禎還是繼續偏執,他命孫傳庭率軍出潼關,同左良玉一起夾擊李自成。但這個時候的左良玉早已被李自成打成了驚弓之鳥,根本就沒有勇氣去面對李自成,與李自成作戰的,只有孫傳庭一軍。

    當時的兵部侍郎張鳳翔曾建議崇禎不要輕動孫傳庭,可崇禎就跟一個輸紅了眼的賭徒一般,此前押上了傅宗龍,傅宗龍兵敗後就押上了汪喬年,汪喬年兵敗後就押上了丁啟睿,丁啟睿兵敗後,即便只剩了孫傳庭這最後的籌碼,也毫不猶豫地押上了。

    崇禎的教訓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珍愛生命,遠離賭博。

    面對這種情形,孫傳庭只能捶胸頓足地說道,我知道這戰勝算渺茫,但或許能僥倖獲勝,如果不出戰的話,難道我堂堂男兒,還要回到監獄中嗎?

    盧象升在戰死前也說過,如果我今天不戰死在這裡,難道要跟袁崇煥一樣,被拖到西市去飽受凌遲之辱嗎?

    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他們的命運又何其相似?

    孫傳庭所認為的或許僥倖能勝,也有些道理。柿園之戰後孫傳庭修整了半年,實力有所恢復,而且此時他在李自成內部還有了內應,那就是擔任兵部侍郎的丘之陶。丘之陶告訴孫傳庭,如果李自成北上與他交戰,他就會謊報軍情促使李自成回師。

    八月一日,孫傳庭率明廷最後的一支10萬人的主力部隊出關迎戰李自成。在孫傳庭敗回陝西后,李自成就一直密切注視著孫傳庭的動向,當他得知孫傳庭率軍出關後,針對明軍後勤不濟的特點,決定採取誘敵深入、逐漸拖垮明軍的戰術。

    所以孫傳庭剛出關的時候進展十分順利,不到半個月就收復了洛陽,這個時候就有人建議崇禎要穩紮穩打,然後以洛陽為中心慢慢收復失地,可偏執的崇禎卻命孫傳庭不得多做停留,孫傳庭只能繼續進軍。

    在孫傳庭進軍途中,他與丘之陶之間也密切地保持了聯絡,但孫傳庭在給明廷的書信中提到了丘之陶這個內應,而他的書信又為農民軍截獲,潛伏在李自成身邊的丘之陶因此暴露,被李自成處斬。

    九月十四日 ,孫傳庭與李自成在郟縣相遇,明軍初戰告捷,李自成繼續誘敵深入,並派劉宗敏率1萬騎兵切斷明軍糧道。明軍在糧道被切斷後,孫傳庭只得回師打通糧道,令河南總兵陳永福率部在郟縣繼續堅守。不過在陳永福等人看來,這明顯是孫傳庭要跑,把他們留在戰場上當炮灰,結果原本的有序撤退一下子變成了潰逃。李自成乘勢發動進攻,明軍徹底崩潰。

    之後孫傳庭將手上剩餘的主力集中到了南陽,調轉頭來與明軍再次決戰。但這個時候的明軍士氣已十分低落,戰鬥意志明顯不足,開戰後不久,白廣恩的“火車”營就率先潰敗,隨後就成了一邊倒的局面。李自成下令全線出擊,農民軍一晝夜殺出了400餘里,明軍損失高達4萬餘人,孫傳庭只得帶領殘部堅守潼關。

    十月初六,李自成只用了一天時間就攻破了潼關,孫傳庭敗退渭南,最終戰死。

    隨著孫傳庭這最後一支軍團的覆滅,明朝剩下的日子就屈指可數了。此後不出半年,李自成就攻破了北京,偏執的崇禎帝也為他的偏執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上吊煤山,自縊身亡。

    其實到了孫傳庭總督陝西的時候,明朝也只有孫傳庭可用了,但這個時候的李自成已異常強大,冒然與李自成決戰,明軍勝算極小,崇禎如果不那麼偏執,能多聽信一點點正確的建議,讓孫傳庭多緩一緩,多一些時間去訓練新兵,在多一些勝算的情況下再與李自成開戰,也不至於會鬧到孫傳庭兵敗身死,明朝覆亡的最壞結果。

  • 18 # 正史漫談

    “傳庭死而明亡矣”,孫傳庭——這位曾經的農民起義軍剋星輸給李自成,看似是軍事上的失敗,實則是大明王朝系統性崩潰的直觀體現。第一責任人,正是以勤政聞名的崇禎皇帝。

    由於封建制度的侷限性,中國歷史上的每個王朝走到晚期,都會陷入綜合性的困境,而明朝的危機來得尤其猛烈。

    在內部,由於政治極度腐敗,土地兼併情況空前惡化,皇親貴族、地主豪紳侵佔了絕大部分耕地,再加上天災人禍的不斷髮生,導致千百萬的農民衣食無著落、只能鋌而走險求生機。於是,在天啟晚期,全國性的農民起義就拉開了序幕,隨即愈演愈烈、以至於席捲了全國過半的土地,明王朝的統治基礎被撼動;

    而在關外,原本遊蕩在東北地區的後金強勢崛起,持續不斷地對中原進行襲擾、掠奪,對明王朝而言無異於雪上加霜。

    崇禎皇帝想要挽救局勢、渡過危機,必須解決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各種難題。然而可惜的是,以他為首的統治群體雖態度積極,但實際結果卻非常糟糕,不僅未能化解矛盾、解決危機,反而導致了矛盾愈演愈烈,最終無法挽回。

    縱觀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的表現,我們可以用一個字來總結他的執政特點:亂。在應對大明王朝的複雜危機時,崇禎以及他的助手們毫無章法,談不上什麼大局觀,而且還經常舉棋不定、自相矛盾。

    首先,他只盯著具體問題,卻不能從全盤考慮的角度對根本動刀子。

    崇禎皇帝是出了名的勤政、忙碌,他那些浩瀚的工作,實際上可以分為任免官員、對付後金、清剿起義、處理稅務、賑濟災害這五大類;

    然而,我們觀察史料記載可以發現,崇禎帝只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一直圍著具體的問題忙得焦頭爛額,在涉及到整體宏觀戰略時卻從沒有任何思路,缺乏從全盤考慮的高度去處理問題。比如,對後金是戰是和?是否應當徹底整頓稅收體系?只是圍剿就能徹底清除“流寇”?答案都一樣:從沒有明確的答案。

    這就導致了這樣一種局面:崇禎帝沒有解決根源,只是追著問題開展工作,卻發現問題越解決越多、自己越忙越亂

    其次,朝令夕改,政策沒有持續性。

    所謂苛政猛於虎,稅收與災荒是明末農民起義的直接導火索。對於天災,統治者也許沒辦法;但對於稅收這種人禍,並不是明朝所獨有,歷朝歷代都遇到過這種問題,並非毫無解決辦法。

    崇禎自然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因此,對於“流賊”,他一方面派兵圍剿,另一方面嘗試從稅制方面加以挽救。然而,縱觀崇禎六年至十五年,朝廷基本年年頒佈稅務政策,但卻一直反覆無常、朝令夕改,有時宣佈追繳欠稅,轉頭卻說免除舊稅,這種如同兒戲的態度,不僅沒有改變老百姓的生存狀態,甚至還進一步惡化了人們對朝廷的信任。

    至於後金的襲擾,客觀而言,在當時還未對明朝造成根本性的傷害;然而持續不斷的被動防禦,卻牽扯了朝廷太多的精力、人力、物力,進一步加重了稅收壓力、惡化了中原地區的局勢。結合漢、唐、宋初期的經驗來看,最好的應對方式,莫過於與當時野心尚有限的後金講和,以較小的代價換取和平的外部環境,騰出手來專心解決內部問題。

    當時,明王朝內部並非沒有這類主張,但面對那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鍵盤俠們,崇禎卻沒有拿出力排眾議的決心與魄力,反而被輿論裹挾著、身不由己地不斷做出錯誤決策。

    其三,明朝不缺人才,但卻被折騰殆盡。

    所謂“亂世出英雄”,這句俗語側面證明了一個道理:中國歷史上從不缺力挽狂瀾的人才,只是時代需不需要他們罷了。

    而在明朝末期,面對空前湧現的系統性危機,盧象升、洪承疇、孫傳庭、袁崇煥等名將嶄露頭角,甚至一度打得農民起義軍近乎銷聲匿跡。然而,明朝廷的戰略、制度不但沒有成為這些人才的有力支撐,反而成了他們頭上的枷鎖。

    比如,由於同時要面對內、外兩股軍事力量,崇禎經常拆東牆補西牆,當後金騎兵沒動作時,就調集部隊去剿匪;中途金軍來襲,趕緊調集內地的前線部隊前去迎擊。結果,一大批精兵強將疲於奔命,在來回折騰中被耗盡力氣、士氣;同時卻遠水救不了近火,東西兩線都被搶掠一空,朝廷經濟越發困難,起義隨之愈演愈烈,如此形成惡性迴圈。

    此外,明朝軍隊的組織存在巨大弊端。公元1639年前,孫傳庭、洪承疇等一眾名將都沒有統一指揮前線部隊的權力,只能在限定的區域內各自為戰,這就讓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總能找到不同防區間的死角屢屢跳出包圍圈;

    公元1639年後,楊嗣昌才成了前線最高指揮官,同時還頒佈了為之提供政治保障的《欽定保民四事全書》。然而,由於崇禎對將領不信任、人事任命反覆無常,各派系官員之間又相互掣肘,導致這一聯合作戰藍圖沒多久就宣告流產。

    因此,以上多方位的問題體現在軍事上,就是這樣一種怪象:在與起義軍的戰鬥中,明軍看似勝多輸少,甚至還空前接近過完全勝利;然而,這些勝利的代價是人力物力財力的巨大消耗,而且治標不治本,起義爆發的根源卻沒有解決。

    於是乎,在朝廷軍隊疲於奔命時,農民起義軍卻如同撲不滅的野火一樣,一有機會就再度捲土重來,甚至在一次次的鍛鍊、磨練中越來越強,反過來送給朝廷軍隊一次次的全軍覆沒。

    孫傳庭的經歷,正是上述狀況的直觀體現

    第一階段:臨危受命,威震關中

    公元1636年(崇禎九年),被同僚排擠的孫傳庭,陰錯陽差地當上了陝西巡撫。上任後,他積極募兵、整頓陝西軍政、重振明軍戰鬥力,不到一個月就斬殺了據守商洛一帶的農民軍首領整齊王張顯。

    當年7月,孫傳庭與上司陝西三邊總督洪承疇密切配合,徹底擊潰、俘獲了當時的農民起義軍領袖——“闖王”高迎祥,緊接著又招撫、擊破了多股農民起義武裝,到了下一年,關中地區基本歸於安定,孫傳庭由此聲名鵲起。

    接下來的孫傳庭與洪承疇一東一西、分割槽配合,到了公元1638年再次取得了階段性的大勝。當年4-8月,孫傳庭陸續擊敗、招降多股起義軍,失去了援軍的李自成部則在潼關南原被洪承疇殲滅殆盡,僅率十八騎突圍而走。與此同時,張獻忠、羅汝才也宣告投降明廷,幾乎讓人們看到了平定內亂的希望。

    然而,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東北警報傳來,孫傳庭等人奉詔勤王,時局被徹底扭轉。

    第二階段:遭受猜忌,被捕入獄

    公元1638年10月,多爾袞率軍大舉侵擾,盧象升受命總督各路兵馬,關中地區戰功赫赫的洪承疇、孫傳庭也被命令赴京勤王。

    11月,孫傳庭部經過長途奔波抵達河北,並在真定(河北正定縣南)等地陸續與清軍交手,並且取得了不俗的戰果;然而,由於兵部指揮混亂,各軍缺乏配合,明軍整體陷入被動。

    到了12月,盧象升在孤立無援中戰死;孫傳庭臨危受命,被崇禎授以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之職,並賜尚方寶劍,接替盧象升總督各鎮援兵。然而,此時的他,除了手下的關中兵外,實際上已無其他兵可督。

    公元1639年,清軍襲擾山東,由於戰略上的分歧、責任上的模糊,時任保定總督的孫傳庭與擔任督察的內閣首輔劉宇亮、關寧總監高起潛產生了矛盾,處處遭受掣肘。但他仍堅持不輕出、嚴守備、伺機攻的方略,多次邀擊清軍,取得小勝。

    其間,面對各方面的困難,孫傳庭曾多次請求面見崇禎、商討軍事,但遭受高起潛、兵部尚書楊嗣昌的阻撓,難以成行;

    3月下旬,因感冒導致耳朵階段性失聰,孫傳庭請辭總督一職,但崇禎認為他是心懷不忿、推諉責任,連續兩次讓人核實真偽;

    在這期間,保定府學教諭尹三聘趁機誣告孫傳庭,崇禎受楊嗣昌、高起潛等人的影響,輕易失去了對孫傳庭的信任。當年七月,他將孫傳庭革去職務、逮捕下獄,連派去調查病情真偽的楊一儁也被以“包庇”罪同時遭殃。

    孫傳庭在監獄中一待就是三年,這期間,大明王朝的問題不僅未得到緩解,反而進一步加重。李自成、張獻忠捲土重來,崇禎的江山每況愈下、岌岌可危。千鈞一髮之際,孫傳庭終於被放了出來。

    第三階段:困難重重,無力迴天。

    公元1642年,被崇禎釋放的孫傳庭出任兵部右侍郎,其後接替戰死的汪喬年擔任陝西三邊總督。

    赴任之後,孫傳庭才發現了一個現實:在自己被囚禁的三年裡,形勢已經鉅變——農民起義軍的力量已經今非昔比,明軍的腐敗無能令人震驚;面對國難,權貴、豪強的自私冷血卻越發肆無忌憚。面對這一殘破局面,當初自己許下的“五千精銳就可以剿賊 ”的許諾顯得那麼的不現實。鑑於曾經的部下已經在與清軍的戰鬥中消耗殆盡,孫傳庭一邊籌集軍餉,一邊訓練新兵。

    但崇禎急於解救被李自成圍困的重鎮開封,多次催促孫傳庭出關救援。10月,孫傳庭只好帶著訓練不足、後勤匱乏的大軍出關。雖然在初期以四面埋伏之計取得大勝,但由於連日降雨、糧草不濟,急於爭搶戰利品的明軍被李自成各部趁機反攻,在損失了數千人後,孫傳庭率殘兵奔回陝西。

    回到關中的孫傳庭繼續招兵買馬、訓練軍隊、補充軍備。半年內,局面大為改觀,不僅軍隊士氣、戰鬥力幡然一新,武器裝備也得到了大幅增強。

    然而,由於目睹越發迫切的形勢,孫傳庭危機感與日俱增,這讓他在練兵期間急於求成,不得不馭下嚴厲,動輒以軍法從事;此外,為了籌備後勤物資,他經常催促當地的地主豪強為國捐獻。

    這就導致了這樣一種結果:雖然孫傳庭一心赴國難,但在這個過程中卻得罪了太多的人。關中豪強、權貴巴不得這位“瘟神”儘快出兵、離開陝西,於是他們造謠孫傳庭之所以按兵不動,是心懷不軌、意圖養寇自重,朝廷裡更是議論紛紛。

    面對來自各方的壓力,孫傳庭不得不“主動請戰”,於公元1643年5月率領各路大軍十餘萬出潼關。然而在出發前,他寫給兵部尚書馮元飆的信裡表示自己“不欲速戰,見上意及朝論趣之急,不得已誓師”,即在崇禎的督促、輿論的壓力下,不得不兵出潼關。

    這一幕,跟安史之亂期間哥舒翰被逼率兵出潼關的情形驚人的相似,結果也極為類似:明軍一度佔據優勢,但由於連日大雨、條件惡劣,後勤出現了嚴重問題,糧道也被義軍大將劉宗敏切斷;孫傳庭無奈之下,只好回師迎糧。然而在撤退的過程中,負責殿後的陳永福部官兵擅自逃離,當義軍趁機尾隨猛攻時,明軍全線崩潰,孫傳庭僅帶著四萬殘兵退守潼關。

    10月初6日,起義軍攻破潼關,孫傳庭戰死,屍骨無存;戲劇的是,兩天後,崇禎帝令他“戴罪收拾餘兵,圖功自贖”的詔書傳來。

    孫傳庭戰死後,明王朝再無可用之將、可戰之兵,面對日益浩大的農民起義軍,只能走向覆滅;而可憐又可恨的崇禎帝,則選擇了自盡殉國。

    可以說,孫傳庭的曲折經歷,正是明末那個系統性崩潰年代的縮影。非常時代需要非常之人,面臨存亡危機的大明王朝,實際上不缺能夠力挽狂瀾的臣子,然而在最關鍵的領導者崗位上,卻不具備有魄力、有手腕、有謀略的帝王,只能遺憾的走向覆亡。

  • 19 # 小鴻哥

    首先來講孫傳庭手握的十萬人並不是精兵,明朝的精兵大部分亡於剿農民軍和對後金的戰爭。李自成等農民軍多次讓明朝打的幾乎全軍覆沒,但沒多久就死灰復燃。電影《大明劫》孫傳庭在斬殺陝西豪強時講:天下糜爛,百姓從賊,皆因百姓無地可耕,得人心者得天下,你們知道什麼是人心嗎?人心就是糧食,就是源源不斷的後備兵源。這就為什麼他李自成可以輸十回八回,而我孫傳庭連一回都輸不起。雖然是電影,但也說出當時的歷史局面。明朝為應對農民軍只得不斷加稅,不斷的圍剿農民軍。但是農民軍造反是因為沒有飯吃。老百姓沒有飯吃只得加入農民軍,這就使得農民軍越剿越多。為了剿滅農民軍,不斷的加稅,又使得越來越多的百姓加入農民軍,陷入了惡性迴圈。

    明朝一天沒能解決饑民吃飯問題,李自成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兵源。下面簡單說一下李自成的歷程。明軍好幾次把農民軍打的幾乎全軍覆沒。

    公元1628年(崇禎元年)陝西大飢,明朝的地方軍隊因無響造反。一時陝西四處饑民聚集動亂。

    公元1629年(崇禎二年)李自成也隨參將王國向京師進發,途中因為沒有響,士兵發動了兵變。因此李自成參加了漢中王左掛的農民軍。

    公元1630年(崇禎三年)王左掛投降明朝,李自成轉投張存孟的農民軍,擔任隊長。

    公元1631年(崇禎四年)張存孟戰敗投降。農民軍二十餘萬聚集於山西。李自成去山西投闖王高迎祥,號為闖將。陝西在明將洪承疇、張福臻、曹文詔、楊嘉謨等人的征討下陝西動亂已基本平定,農民軍幾乎全軍覆沒。明史:所向克捷,陝地略定。

    公元1634年(崇禎七年)高迎祥、李自成流竄至陝西,一路攻破數十州縣。明朝調集河南、湖北、山西、四川四路大軍入陝西圍剿。農民軍大敗,躲進終南山。明史:迎祥、自成遂竄入終南山。

    公元1636年(崇禎九年)高迎祥、李自成進攻安徽廬州。明將祖大樂率軍擊賊,農民軍大敗。明史:精銳幾盡。李自成等人再入陝西。不久闖王高迎祥所部二十萬幾乎全軍覆沒,高迎祥被俘虜,後處死。李自成於是當了闖王,流竄四川、甘肅、陝西。

    公元1638(崇禎十一年)李自成大敗,又流竄回陝西。李自成於潼關被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全軍覆沒。只剩殘部17人躲到陝西商洛山。明史:自成盡亡其卒,獨與劉宗敏、田見秀等十八騎潰圍,竄伏商、洛山中。

    公元1639年(崇禎十二年)李自成從商洛山中率數千人馬殺出去。後來給明軍包圍於四川重慶。李自成準備自行了斷,部下都勸阻乾脆投降。李自成進入神祠卜卦,三卜三吉。於是部下紛紛殺掉妻子。李自成於是丟掉輜重流竄到河南,因為河南大飢,所以一下子又拉起數萬人馬。明史:河南大旱,斛谷萬錢,饑民從自成者數萬。

    明朝為剿滅農民軍,只得不斷的加稅。孫傳庭是強烈反對這種割肉補瘡。孫傳庭爭論講:“這樣做沒用,現在部隊屢經敗折,百姓的物力也抽乾了,我擔心軍民都不能承受。如果一定這樣推行,那麼賊寇不見得能消滅掉,反而會使國家受害。”崇禎年間主要加了遼餉、剿餉、練餉、助響。戶部尚書畢自嚴擔擾的講:即令東奴戀棧長伏穴中,不向西遺一矢,而我之天下已坐敝矣。”崇禎是明白這個道理的,但是加不加響怎麼去剿滅農民軍。只要剿滅了農民軍就不成問題了。雖然不少大臣提儀了不少節流開源的政策,但是總歸是太慢了。所以老百姓們,你們暫時忍耐一下吧。帝乃傳諭:“流寇延蔓,生民塗炭,不集兵無以平寇,不增賦無以餉兵。勉從廷議,暫累吾民一年,除此腹心大患。當時孫傳庭得知加響立馬寫了數千字爭議。傳庭移書爭之,曰“無益,且非特此也。部卒屢經潰蹶,民力竭矣,恐不堪命。必欲行之,賊不必盡,而害中於國家。”累數千言

    很多大臣都提出不能竭澤而漁,如督師孫傳庭、督師傅宗龍、首輔李標等。督師傅宗龍跟崇禎講。崇禎聽的不耐煩了講:“你應該管好軍事。”崇禎對楊嗣昌說:“怎麼回事?傅宗龍過去治理貴州很有一套,現在卻只講這些瑣屑的事務,都是他人唾餘的事,這是怎麼回事?”從中也說明崇禎認為那些瑣碎事,其他大臣也不再講了。崇禎想聽的是如何快速平叛。因為加響這就造反了很多老百姓棄土而逃,要不就乾脆加入農民軍。餉加而田日荒,徵急而民日少。本來日子就過得艱難,加上又天災人禍,朝廷又加稅。就是太平時加稅都能以承受,何況動亂。

    孫傳庭下獄三年,則是因為孫傳庭請求面聖,楊嗣昌讓人把奏疏帶回去。孫傳庭惱火了,就上書稱病,我離任,楊嗣昌又彈劾他假稱生病,並不是真聾。崇禎怒而罷免孫傳庭,後來讓巡撫楊一俊核真偽。楊一俊回來告訴崇禎:“真聾,非託疾。”崇禎反而將楊一俊下獄。崇禎這操作真是奇了怪,既然派楊一俊去察看,又不信他的彙報。於是孫傳庭在獄中一關就是三年,也沒有進行定罪,反正就是關著,大臣都知道他冤枉,但也不敢為他說話,楊一俊就是前車之鑑。明史:傳庭長系待決,舉朝知其冤,莫為言。

    公元1642年大明危機存亡之際,崇禎不得不再次起用孫傳庭。到了陝西,立馬整軍備戰。李自成率農民軍圍開封,崇禎下詔讓孫傳庭出師救援開封。孫傳庭上書講:“士兵都是新招的,訓練不足,還不能上前線。”崇禎不聽,孫傳庭不得已出師。明史:傳庭上言:“兵新募,不堪用。”帝不聽。傳庭不得已出師。孫傳庭率軍進入河南後跟農民軍交戰,一開始互有勝負,但後面大敗。原來在於交戰其間大雨,糧草供給不上,士兵只得摘青柿填肚子,又冷又餓。明史:是役也,天大雨,糧不至,士卒採青柿以食,凍且餒,故大敗。孫傳敗退回陝西后,認為據守潼關才是上策,士兵都是新招募的,不能跟農民軍速戰,於是就召募更多的勇士,開墾屯田,修造器械,儲蓄軍糧。

    公元1643年五月崇禎命孫傳庭兼督河南、四川軍務,不久又提升為兵部尚書,改稱督師,加管山西、湖廣、貴州及江南、江北的軍務,賜給他尚方寶劍,更加緊急地催孫傳庭開戰。這套路崇禎好像經常用。孫傳庭跺著腳感嘆說:“這是幹什麼呢!我固然知道這次去一定回不來,但是大丈夫怎麼能再一次落到監獄看守的手裡!”孫傳庭知道如果他再不出兵,崇禎一定會把他下獄的。明史:傳庭頓足嘆曰:“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豈能再對獄吏乎!”

    孫傳庭抱著必死之心跟李自成開戰,一度打的農民軍要投降。李自成對他們講:“不要怕!我殺害藩王,焚燒王陵,罪已經很大了,姑且決一死戰吧。不能取勝的話,殺掉我去投降也不晚。”明史:賊懼謀降,自成曰:“無畏!我殺王焚陵,罪大矣,姑決一死戰。不勝,則殺我而降未晚也。”突然間連下七日大雨,明軍後勤供給不上。軍心已經開始亂了,孫傳庭不得已讓前軍去接糧。前軍一動,後軍就亂了,農民軍趁機猛攻。孫傳廣庭大敗,退回潼關,不久潼關也失陷,孫傳庭戰死。

    從史書記錄來看孫傳庭失敗原因有三,一是士兵新募,戰力不強。稍有不利,很容易動搖。二是崇禎逼戰,在不適合決戰的時侯。三上天不在明朝這邊,連下七日大雨。

  • 20 # 楓語5139

    你這問題本來就問錯了,孫傳庭哪裡來的10萬精兵?下面一堆人還答的不亦樂乎,外有強敵滿清,內地天災不斷中原到處都是流民災民,這些災民就是李自成源源不斷的兵源,最後匯聚在一起幾十萬上百萬,孫傳庭最後跟李自成決戰之時兵力最多不過三萬,面對幾十萬餓紅了雙眼的災民怎麼打的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曲譜裡很少有4和7音,甚至沒有,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