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迷茫的尋道者

    一個有著巨大戰功與威望的開國大佬,偏偏不爭權,殺了太不值得,得不到太大的利益,又會寒了開國勳貴的心情,激起他們的反抗。

  • 2 # 飛龍道士哥

    因為張良懂得和平時期謀臣良將都要低調的生存方式,漢高祖劉邦在世時幾次提出歸隱山林都不被許可,在家閉門不出,據說達到了門可羅雀的地步。這種不居功自傲的生活方式,可謂是中國歷史上少有大智慧的謀臣,沒有任何把柄被人掌握,呂雉如果殺張良就會搞得所有的大臣官員人人自危,呂雉當然不會殺張良了。

  • 3 # 闕成華是誰

    不殺張良:

    1.張良當時已經隱居去了

    2.之前劉邦想要廢劉盈改立如意,呂后要挾張良為她出計策,張良不得已給呂后出了一計策,結果太子保住了,呂后也由此非常感激張良

    3.張良主動退出朝堂,對於呂后而言,呂后便少了一個對手,呂后自然更是感激

  • 4 # 生生相關

    張良當時己經歸隱了,之前劉邦想要廢劉盈改立如意,呂后要挾張良為她出計策,張良不得已給呂后出了一計策,結果太子保住了,呂后也由此非常感激張良

    張良主動退出朝堂,對於呂后而言,呂后便少了一個對手,呂后自然更是感激

  • 5 # 閱史明今

    張良在幫劉邦打完天下後,就把自己搞成半隱退的狀態,而且他對漢朝皇權威脅最小。從幾個方面來分析,第一,他是在劉邦身旁出謀劃策,幫忙出主意的角色,自己無做最高決策權力,第二,他不像韓信,英布等打完天下有封國,有帶兵打仗過掌握軍權,第三不像蕭何掌握行政權力,治理全國行政,負責軍隊後勤保障。他想造反,無法自己做老大,必須聯合其他想做老大的人,而且他已經聯合劉邦幹掉項羽統一天下,功成名就了,他也沒有動機威脅到皇權統治。所以呂后只設計把韓信殺了。況且他還幫呂后出主意讓自己兒子請商山四皓出山,穩固自己兒子太子位置,要不劉邦想廢太子,立戚夫人兒子為太子,所以張良對呂后還有功。一個對自己沒有威脅,而且替自己關鍵時刻幫忙的人,呂后怎麼會殺那。

  • 6 # 風塵sky

    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張良幫助呂后穩住了他自己兒子的太子之位,而且張良觀天下大事決定隱退了,所以呂后不殺張良。

  • 7 # 展紙蘸墨交白卷

    呂雉也不是殺人狂魔,她也是有目的的殺人,當要殺的某個人,不到不符合她的動機,反而帶來麻煩時,或者沒必要殺時,她當然就不殺。張良後期的所作所為有點尋仙問道,已經非常隱,沒有對呂雉構成威脅,自然就躲過了一劫。

  • 8 # 果園71

    首先,呂雉雖狠,但是那是對敵人,比如戚夫人,自己作死作的厲害。對於恩人,呂雉還是心懷感激的。在戚夫人耍心眼想要換太子的時候,張良是幫了呂雉的。而且張良追隨劉邦較早,有從龍之功。

  • 9 # 自己理髮

    殺人總是需要理由的,這個理由對於權力而言就是對權力的威脅。蕭何為了自保貪汙搞臭自己的名聲,還幫呂后殺了韓信。

    張良能夠自保主要是三條:

    第一,不爭功,打下天下馬上歸隱修道,不參與政事;

    第二,身體差,張良身體單薄,不是慾望強烈又能活的人;

    第三,幫呂雉出過主意,請動四老出山為呂雉兒子上位立下了功。

    當然,不殺主要是前兩條,後一條最多算加分而已。

  • 10 # 肥肥大狗熊

    張良與蕭何都曾有恩於呂后。張良在立太子中幫過呂后,蕭何則是在劉邦沒勢之前,呂后曾被關在縣令牢房,他救出呂后。後來,張良觀天下大勢決定隱退,蕭何是中間派,所以呂后沒有對他們怎麼樣。韓信的死是 咎由自取,蕭何為了表示忠心自然要殺他

  • 11 # 凌煙閣主

    因為張良是漢初三傑中唯一一個投靠呂后的功臣,張良是呂后的一派的人,張良和呂后的關係非常好。所以呂后不殺張良,還在很多朝政大事上請教張良,張良也幫過呂后的忙。

    張良和呂后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他們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諸位請聽閣主一一道來。

    張良是秦末漢初時期劉邦身邊最著名的謀士。只不過張良懂得明哲保身,功成身退的道理,在劉邦安定天下後就退出了權力中心。相比韓信被誅滅三族,蕭何被猜忌下獄,張良是漢初三傑中結局最好的一個。

    張良雖然自己退出了權力中心,處處躲避政治,歸老林泉。可是政治局勢風起雲湧,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還是將張良牽扯進來了。

    原來漢太祖劉邦對自己的嫡長子呂后所生的兒子劉盈十分不滿,要將太子廢了,立戚夫人所生的兒子趙王如意。原因是因為劉盈性格軟弱,不像自己。其實劉邦內心深處還是怕劉盈這麼懦弱的性格駕馭不住這群開國功臣,大漢江山恐怕會再度易主。

    《史記》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

    當時的大臣對這件事表示反對,可是這群大臣也很雞賊,沒有一個站出來激烈的反對劉邦,態度十分堅決的一個也沒有,尤其是豐沛功臣集團,什麼蕭何、樊噲、周勃等等都沒有出頭。

    這一下急壞了呂后,兒子的地位不保,這該怎麼辦呢!呂后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不知道該幹什麼了。這個時候有個人為呂后出了個主意,他認為留侯張良善於出謀劃策,劉邦對他十分信任,對他的計策一定會聽從的。

    《史記》:呂后恐,不知所為。人或謂呂后曰:“留侯善畫計筴,上信用之。”

    呂后聽從了建議,派自己的哥哥建成侯呂澤脅迫張良說:“閣下乃是皇帝的謀士,現在皇帝想要換太子了,閣下要是不出山,恐怕不能高枕而臥了”

    張良回答道:“當時皇帝好幾次在危難之中,所以還聽信我的計策,現在天下已經太平了,他以自己的喜好換太子,是皇帝的家務事,就算有一百個張良也沒有任何辦法。”

    呂澤強行逼迫張良說:“好歹給個計策。”張良回答道:“這件事比較難辦,勸說是不管用的。想到皇帝還有請不來的能人,天下還有四個人,東園公,角里先生,綺裡季,夏黃公。這四個人年歲大了,都認為皇帝輕慢侮辱讀書人,所以逃匿到深山老林,發誓不做大漢劉邦的臣子。所以皇帝十分高看這四個人。如今您如果能夠願意捨棄金銀珠寶,讓太子給他們寫信,言語上要十分謙卑,派能言善辯的人前去請,他們一定會來。來了就讓他們做太子的門客,輔佐太子,隨時跟著太子上朝,皇帝見了,必定會感到奇怪而問太子,問了之後皇帝就會知道他們四個人是賢能的人,那麼太子的地位就穩固了。”

    呂后於是派呂澤按照張良的做,結果商山四皓這四個人竟然出山來輔佐太子了。當然這個呂澤恐怕使用了非常手段。而張良從此就成了呂后一派的人物。

    《史記》:呂后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曰:“君常為上謀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臥乎?”留侯曰:“始上數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筴。今天下安定,以愛慾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餘人何益。”呂澤彊要曰:“為我畫計。”留侯曰:“此難以口舌爭也。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於是呂后令呂澤使人奉太子書,卑辭厚禮,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劉邦是鐵了心要換太子,當時群臣反對,他沒有十分堅定的理由。正好英布謀反了,劉邦就有了主意,他於是下令讓太子帶兵去平定叛亂。早知道英布可是一員猛將,軍事才能非常高超,當時韓信已經死了,英布可以當第一了。

    而太子劉盈一定不是英布的對手,打了敗仗就可以趁機換了太子。當時商山四皓出主意,呂后哭著鬧著,劉邦這個想法作廢了。他要親自帶兵去平定英布叛亂。

    當時劉邦要親自帶兵東去,當時朝廷大臣留守長安的,都到了灞上來送行。張良當時生病了,也來到曲郵送行。見到劉邦後就說:“臣應該跟隨您一起出徵,可是病的厲害。楚人十分彪悍兇猛,希望皇帝不要和楚人爭鋒。”

    趁著這個機會,張良對劉邦提出了一個想法,就是讓太子劉盈當將軍,統率關中地區的兵馬。劉邦這才意識到張良已經是呂后一派的人了。所以劉邦也任命張良為太子的老師,都不管他生病了。

    於是上自將兵而東,群臣居守,皆送至灞上。留侯病,自彊起,至曲郵,見上曰:“臣宜從,病甚。楚人剽疾,原上無與楚人爭鋒。”因說上曰:“令太子為將軍,監關中兵。”上曰:“子房雖病,彊臥而傅太子。”

    後來劉邦還是想換太子,張良勸諫也不聽。結果有一次喝酒,劉邦見到了太子後邊有四個白髮蒼蒼的老頭,非常奇怪。於是劉邦才知道商山四皓出來輔佐太子了,劉邦換太子的想法從此就消失了。

    張良在政治上投靠了呂后,但是他身體不好。於是開始學習道家修身養性的法門,搞什麼辟穀之類的,整天不吃飯。後來劉邦去世後,呂后強行留下了張良,強行讓張良吃飯。這真是霸王請客,張良不得不吃飯。

    《史記》乃學闢穀,道引輕身。會高帝崩,呂后德留侯,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彊聽而食。

    張良雖然原離政治中心,可是他還是將自己的兒子張闢疆留在了朝廷當侍中。漢惠帝劉盈去世後,呂后大哭,可是沒有眼淚。張闢疆對丞相出了讓呂后家人掌握南北軍的軍權,這樣太后就可以安心了。丞相聽了他的話,結果呂后開啟了臨朝稱制,外戚專權的時代。

    《史記》: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發喪,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張闢彊為侍中,年十五,謂丞相曰:“太后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闢彊曰:“帝毋壯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請拜呂臺、呂產、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丞相乃如闢彊計。太后說,其哭乃哀。

    呂后去世後,呂后一家被功臣集團和劉氏諸侯王剷除了,代王劉恆當了皇帝。投靠呂后的張良一家由於是開國功臣,功臣集團不好下手。這漢文帝劉恆不講情面,當時為了剷除龐大的功臣集團,開始對功臣下手。投靠呂后的張良一家的留侯爵位在漢文帝五年就被劉恆剝奪了。

    《史記》: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國除。

    這就是呂后為什麼不殺張良的原因。因為只有張良才能在政治上幫助她,尤其穩固太子地位這件事上張良出了大力。

  • 12 # 老威觀史

    呂雉給我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殺人很多,在劉邦建立漢朝後就有很多人死在了她的手上,如戚夫人、趙王如意、韓信、彭越、梁王劉恢等;第二個印象是專權,劉邦死後,呂雉獨攬了朝政大權,到了惠帝劉盈死後,更是有了臨朝稱制、廢立皇帝的權力,一時風光無兩。

    那麼無論在劉邦時代也好還是呂雉時代也好,作為漢朝開國第一功臣的張良為何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下全身而退得以善終呢?為什麼呂雉沒有殺張良呢?

    其實雖然呂后殺人很多,但她作為一位政治人物,在殺每一個人之前,都是算好了政治賬的,在算好了政治賬之後,覺得在政治上需要殺掉一個人,才會去殺那個人,她從來就沒有隨便地殺過人;雖然呂后很專權,但如果我們轉換立場,把自己代入呂雉的時代,假設自己就是呂雉的話,那麼呂雉在當時的行為就好理解了,而要說明這點,我們還要從她的老公劉邦說起了。

    劉邦剛建立漢朝的時候,政治上有兩大派系,一系是跟著他從沛縣起兵的老功臣集團,代表人物有蕭何、樊噲、周勃、盧綰等,另一系是在劉邦起兵過程中入股漢朝集團的異姓王勢力,代表人物有韓信、彭越和英布。

    劉邦好不容易打下了江山,自然是希望劉家子孫能把江山世代坐下去,所以誰的勢力最大,誰就越可能威脅到老劉家的皇位,誰就越可能成為劉邦打擊的物件。

    劉邦首先打擊的是異姓王勢力,因為這三個異姓王即有強大的勢力,也有雄厚的兵力,更重要的是,他們都很會打仗。

    劉邦第一個要對付的是韓信,他把韓信從楚王貶到了淮陰侯,撤了兵權,奪了封地,然後將韓信軟禁在了長安。

    按照《史記》的記載,韓信在被軟禁長安期間,曾與鉅鹿郡守陳豨相約一同起兵,陳豨在代地起兵,他就會同時在長安響應,到時候裡應外合。

    不久之後,陳豨在代地起兵,劉邦帶兵前去鎮壓,韓信就在長安做反叛的準備,可在準備過程中出了紕漏,韓信的一名家臣得罪了他,韓信便將這位家臣囚禁了起來,家臣的弟弟為了救人,便向呂雉告了秘,於是呂雉就立馬抓捕了韓信,並將韓信處死了。

    《史記》中的這段記述我認為疑點太多,以韓信的智商,他要真的反叛的話,肯定不會搞出這樣的計劃,要知道韓信被譽為兵仙,他一生中從未打過敗仗,而與陳豨這個裡應外合的計劃就顯得太過於業餘。

    陳豨並非名將,也沒有多大的勢力,他起兵的話是肯定幹不過劉邦的,這點我們一般人都能看出,韓信怎可能看不出?如果韓信真的跟陳豨搞裡應外合,到時候劉邦去平了陳豨,韓信在長安能做什麼?在《史記》當中,韓信是計劃跟家臣一起發動罪犯和奴隸造反,可問題在於,這些人就算髮動了能起什麼作用?即沒有武裝也沒有訓練,在正規軍面前根本就不堪一擊,韓信怎可能靠這些人來控住長安?

    所以實際情況應該是韓信沒有反叛的舉動,陳豨雖然有反叛,但與韓信無關,但殺韓信這樣的大功臣總要有個理由,《史記》中的這段事,便是劉邦加給韓信的理由。而呂雉為什麼能殺了韓信?可以肯定的是背後必然有劉邦的授權,在漢朝之初,在維護老劉家這方面,呂雉與劉邦是一致的,只有老劉家坐穩了江山,呂雉才能保住皇后的地位,呂家才能榮華富貴。

    後來劉邦平定了陳豨之後,回到長安,聽聞呂雉誅殺了韓信,也只向呂雉問了下韓信的臨終遺言,韓信臨終的時候說的是什麼呢?韓信後悔當初沒有聽蒯通的話,在楚漢相爭的時候自立為王,從這段臨終遺言我們也能看出,韓信確實沒有參與陳豨的叛亂,如果他參與了,臨終之前就應該說,“我的計謀沒有成功,實屬天意!”之類的話,可他說的跟陳豨的叛亂毫無關聯,從中我們對事情的真相也可見一斑。

    殺掉了韓信,接下來就是彭越和英布了。

    劉邦隨便編造了個謀反的“罪名”,就削了彭越的爵位,將他貶為了庶民,流放到了蜀地。後來呂雉外出的時候遇到了彭越,彭越向呂雉訴苦,呂雉便把彭越帶到了洛陽。到了洛陽後,呂雉就跟劉邦說,彭越這樣的人非常有能力,如今只是流放,這等於是給漢朝留下了巨大的後患,不如直接殺了他,劉邦聽從了呂雉的建議,又編織了彭越謀反的罪名,把彭越給殺了。

    接連兩位異姓王被殺,英布知道下一個就輪到自己了,就索性起兵造反,反正遲早會被劉邦幹掉,還不如奮起反抗一把,說不準有條活路,只是英布沒打過劉邦,後來兵敗身亡。

    在剪除三位異姓王的過程中,呂雉就直接參與了其中的兩次,呂雉在這裡面把政治賬算得很清楚,幫劉邦鞏固皇位,符合她的利益。

    接下來,呂雉要除掉的就是戚夫人了,不為其他,就因為戚夫人對她的威脅最大。戚夫人生得美麗動人,她是中國史上最早的舞蹈家、歌唱家,同時還是中國史上第一位女性圍棋選手,是位集顏值與才華於一身的女子。

    劉邦在遇到戚夫人的時候已年逾四十,典型的中年大叔,而戚夫人才二十出頭的樣子,老牛吃嫩草,自然歡喜無比。

    而呂雉呢?這個時候也早已人老珠黃,自然也得不到劉邦的寵愛,尤其是彭城之戰,呂雉被項羽俘虜,關押了兩年多後才被釋放,而這兩年中,劉邦似乎早就忘了呂雉,與戚夫人打得如膠似漆。

    每當戚夫人與劉邦恩愛無比的時候,我們很難想象呂雉是什麼心情,但後來的事情,就證明了她的心情,肯定是及其糟糕的。

    戚夫人得寵的結果就是,劉邦一度想將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立為太子,將來繼承皇位,而如果劉如意做了劉邦的繼承人,那麼呂雉就顯然會地位不保,將來做太后的就是戚夫人而不是她呂雉了。

    戚夫人威脅到了呂雉的核心利益,所以呂雉要除戚夫人而後快。

    為了穩固親生兒子劉盈的地位,呂雉便找到張良,要張良為她想辦法,張良便找來了商山四皓(漢初非常著名的四位大隱士)為劉盈站臺,在劉邦面前表示說,劉邦將來的皇位,非劉盈不可。

    劉邦在聽了商山四皓的表態後是什麼反應呢?一言不發,然後就跟戚夫人說,將來的皇位他只能傳給劉盈了。

    為什麼劉邦在見到了商山四皓後,會說這樣的話呢?其實表面上看起來是商山四皓為劉盈站臺,但實際上在其背卻有更深的含義,要知道當時商山四皓根本就沒人能找到他們,而能把這四個人請出山,就足以說明劉盈背後的勢力能有多大!即便劉邦鐵了心要把劉如意扶上皇位,但劉盈背後的勢力也足以在劉邦死後把劉如意給拉下臺,到時候劉如意不僅皇位不保,更是性命堪憂,所以還是安心做個王爺吧,這樣反而是最安全的,戚夫人在聽了劉邦的表態後,只能黯然流淚。

    除掉了異姓王集團,劉邦接下來就要打擊功臣集團了,盧綰被他逼到了蠻荒之地,周勃、陳平等人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壓,甚至在他臨死之前,還曾下令處死與他出生入死多年的樊噲,不過幸好樊噲是呂雉的妹夫,執行這個命令的陳平忌憚呂雉的勢力,也就沒有執行劉邦的遺命。

    在消滅了異姓王集團、打擊了功臣集團後,劉邦又分封了眾多的同姓王,這些同姓王都是劉邦的親戚:兄弟、子侄之類的人物,為了確立老劉家對天下的統治,劉邦還立了白馬之盟,約定今後不是劉家人,不得封王。

    打擊異姓王、分封同姓王,打擊功臣集團,是劉邦在生前為鞏固劉氏江山所做的努力。

    劉邦死後,呂雉面臨的局面就是,朝廷內部,功臣集團被打壓,這為呂雉掌權打下了基礎,但是在朝廷外部,大量的劉氏諸侯王卻制約了她的權力。

    呂雉在掌權之後,第一個打擊的就是恨之入骨的戚夫人,她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砍去雙手雙腳),並將其殘忍殺害。在殺了戚夫人後,呂雉還毒死了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

    雖然這個時候的戚夫人和劉如意已對她沒有任何威脅,但她還是沒有放過戚夫人母子。

    此時的呂雉雖然執掌了漢朝中央的權力,但她也不敢過於造次,因為外地的劉氏諸侯王擁有相當的勢力,如果他們聯合起來,是有能力推翻漢朝中央的,後來的七國之亂就說明了這點。

    所以呂雉掌權的時候,也曾削弱過劉氏諸侯王的勢力,比如孝惠二年(前193年),楚元王劉交、齊悼惠王劉肥曾來京朝見,呂雉就曾在宴席上給他們準備過毒酒,不過由於惠帝劉盈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打算與劉交、劉肥同飲,這才使呂雉打消了毒死他們的念頭,毒死兩位諸侯王是呂雉的本意,但她也不想因此把親兒子也搭進去。

    齊悼惠王劉肥後來就為這個事情十分擔憂,怕呂雉會繼續對自己不利,後來便在封地內割出了一個郡給呂雉,才沒有為難劉肥。

    惠帝劉盈死後,陳平、周勃等人攝於呂雉的威勢,主動提出讓呂雉臨朝稱制,行使皇帝職權,呂雉也因此成為了中國史上太后專政第一人。

    呂雉在臨朝稱制後,就打破了劉邦異姓不得封王的規矩,分封了大量呂姓諸侯王:

    侄子呂臺被封為呂王,呂產被封為梁王,呂祿被封為趙王,侄孫呂通被封為燕王,追尊其父呂文為呂宣王,封女兒魯元公主的兒子張偃為魯王,呂臺去世後,又讓他的兒子呂嘉繼任了呂王。

    雖然呂雉分封了大量的呂姓諸侯王,但也沒能撼動劉氏諸侯王的勢力,直到她死的時候,劉氏諸侯王和功臣集團也沒有被她完全打壓下去。

    而她分封的呂氏諸侯王,也沒什麼能力,在呂雉死後,呂氏集團很快就被功臣集團消滅,當然這是後話了。

    所以我們縱觀呂雉的人生軌跡,我們會發現,呂雉殺人,其實都是有目的的,還是剛開始的結論,作為一位政治人物,呂雉從來都是在算清了政治賬之後,才會展開行動,殺人,殺什麼人,怎麼殺,其實都是出於政治目的,而政治行為的目的就是自己的利益,自身的權力、地位、自家人的權勢、榮華富貴。

    在弄明白了這個問題後,我們再看看張良,其實張良即不屬於劉邦的功臣集團,也不屬於異姓王集團,更不屬於劉氏同姓王集團,而且張良還是漢朝開國第一功臣,就這個身份來說,本身就是最安全的,這個身份也使他在漢朝初年的殘酷政治鬥爭中能夠置身事外。

    也正因為張良的身份,他與呂雉之間沒有利益衝突,也更不會產生政治衝突,呂雉也就沒有對張良動手。

    當然,張良能置身事外,也是因為他夠聰明,在劉邦建立漢朝後,他基本就處在了隱退的狀態,主動放棄了權力,不僅與呂雉沒有政治衝突,與任何人也不會產生政治衝突。

    而且,從私人感情來說,呂雉也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她也不會對有恩的人下手。

    比如彭城大戰的時候,劉邦被項羽追得一路逃命,夏侯嬰當時擔任了劉邦的車伕,劉邦眼見楚軍追得兇猛,便將呂雉的一對子女劉盈和魯元公主踢下了車,夏侯嬰見狀,趕忙停下車,把兩個孩子抱了來,劉邦當時十分生氣,多次想殺了夏侯嬰,但夏侯嬰最後還是帶著劉邦父子三人逃出了生天。

    對此,呂雉就十分感激夏侯嬰,雖然夏侯嬰是劉邦功臣集團成員,但在呂雉時代,夏侯嬰一直都非常得寵,官至太僕。

    張良也是如此,在劉邦意圖另立劉如意的事情中,張良為呂雉出謀劃策,從而保住了劉盈的太子地位,也保住了呂雉的地位,呂雉對此自然是心存感激的,沒有為難張良也就不足為奇了。

  • 13 # 讀書悟道

    張良刺殺過秦始皇,這說明他胸懷大志有理想的青年;但也曾拒絕過劉邦的三萬戶侯,這又說明他淡泊名利。所以,劉邦、呂雉不殺張良,主動權不在呂雉手裡,而在張良手中,而且對於呂雉,張良的口碑都是從劉邦那裡得到的。

    在劉邦手下,或者說在一個成功的帝王手下,都有這麼三類人才,即將才、帥才和王霸之才。

    所謂將才,就是可以率領士兵衝鋒陷陣,進則能勝,退則有序,謀則有道;比如韓信,他破趙滅代,說降燕國,掃平齊國,擁兵數十萬之後,站在歷史的風向標上,如果背漢降楚則漢亡,助漢攻楚則楚滅,自立為王則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可以說是一個十分成功的將才。

    何謂帥才?即可以統率眾將,指揮群雄,深謀遠慮,在國家有難時可以獨當一面;比如張良。

    劉邦曾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他輕取南陽,清除後患;獻策入關進入咸陽;退出秦宮,還軍灞上;智鬥鴻門使劉邦脫險,下邑畫策,重用人才。可謂胸懷全域性的帥才。

    所謂王霸之才,即通觀時事,洞察未來,與世俱進,獨具慧眼,知人善任。比如劉邦。劉邦曾問過韓信,說他能否統率百萬大軍?韓信說不能;又問,能否統率十萬大軍,韓信還是說不能;劉邦生氣問道,那依你說,我能帶多不少兵呢?韓信說,你能帶一萬兵就不錯了。

    劉邦聽了不服氣,便反問,那你能帶多少兵呢?韓信毫不客氣的說,我當然是越多越好。劉邦氣憤地又問,那為什麼我能做皇帝,你只能做將軍呢?韓信說,“陛下雖不善將兵,卻善將將。”

    劉邦的長處就在於,把這些人聚集起來,讓他們發揮出各自的能力和長處,為自己服務,這就是王霸之才。

    從上述三類人才,我們已然大致明白張良在漢朝所處的位置。韓信彭越被殺皆因缺少謀略,蕭何與張良可以存活,但兩人的活法大不相同,蕭何殫精竭慮勞苦而終,唯有張良是可以活得逍遙自在的。

    那麼,張良為什麼可以遊刃有餘呢?筆者認為有兩點原因,這也是呂雉殺不了張良的原因之所在。

    其一,知人善任,審時度勢,

    我們先來看幾個例子。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後,張良馬上意識到天下要大變了。在風雲變幻之際,他遇到了劉邦。他經常向劉邦講述《太公兵法》,劉邦也甚感興趣,遇到事情也都願意聽從他的計策。因此,張良便決定追隨劉邦。

    第一個,在劉邦拿下宛城,順利向咸陽進軍至嶢關時,秦朝內部發生政變,趙高逼死秦二世,立子嬰為秦王,子嬰又捕殺了趙高。面對這一大好形勢,劉邦自然急於拿下嶢關,攻入咸陽。

    但是嶢關地形險要,秦軍負隅頑抗,一時半會兒還攻不下。就在此時,張良卻勸他說,此時還不能冒進,秦軍內部雖然發生政變,但秦軍實力還很強,要拿下嶢關,最好的辦法就是智取,如何智取?他獻了一條計策。

    嶢關守將商奉是個市儈小人,錢財是最好的收買品,但是要做兩手準備,一手讓人拿著錢財去誘降,另一手要在山上高處製造有大量軍隊的假象,以迷惑對手。

    果然,在這個計策下,商奉很快投降了,但張良卻又看到了危機。因為商奉見錢眼開,不與手下商量就答應投降,其部下必然要反,所以只能趁著秦兵放鬆警惕時,一舉消滅他們。

    第二個,劉邦依計而行,攻陷了通往咸陽的最後一個關口,直逼咸陽。那麼咸陽又如何拿下呢?還是智取。如果強攻,一來秦都守軍數量眾多,不易攻陷;二來殃及城中百姓,不易安撫。

    所以,張良還是認為應派出使臣去勸降秦王子嬰。劉邦依計而行,再次不費吹灰之力滅了秦朝。

    第三個,攻入咸陽後,劉邦有些飄了,樊噲冒死進諫,劉邦卻不理睬。張良見狀,也去勸劉邦。他問劉邦:

    張:主公以為自己是靠什麼取得今天勝利的呢?

    劉:靠蕭何、曹參等人的運籌帷幄?

    張:不對

    劉:靠樊噲、周勃等將領的出色戰績?

    張:不對

    劉:靠沛縣子弟的英勇頑強?

    不對

    劉:靠友軍的配合、百姓的支援?

    張:不對

    劉邦無語了,張良才說出答案,靠的是“暴秦!”,如果秦朝政治清明,愛惜百姓,還有人會造反嗎?如果秦二世不生活在醉生夢死之中,主公能順利來到關中嗎?劉邦無語,最後同意離開咸陽,還軍霸上。

    第四個,後來項羽得知劉邦攻下咸陽,並要在關中稱王,而且阻止諸侯軍隊進入函谷關,項羽十分惱怒,並準備與劉邦決一死戰。而在當時依劉邦的實力,無論如何都不是項羽的對手,那麼劉邦如何應對呢?於是就是有了著名的鴻門宴,劉邦親自去向項羽請罪。

    當然解除項羽對劉邦的猜疑,項伯起了很大的作用,鴻門一宴,既解除了項羽對劉邦的疑慮,張良又利用項伯在項羽內部埋下了君臣相隙的禍根。

    從上述例子中,拿下嶢關,智取咸陽,還軍霸上,鴻門一宴,基本都是劉邦聽取了張良的建議而促成的。張良在決定追隨劉邦的時候,也是因為劉邦願意聽取他的計策。這說明,張良知人善任,再加之他審時度勢,跟隨劉邦,他能將自己的才能最大的發揮出來,這是他能成事的關鍵之所在。

    同樣,張良在對待呂雉時,也是一樣的。劉邦在娶了貌美如花的戚夫人之後,對她寵愛有加,愛屋及烏,對於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也格外疼愛。

    廢長立幼,廢嫡立庶,歷來是帝王家之禁忌,這是群臣反對的原因之一。第二個原因則在於呂雉,《史記·呂太后本紀》中載:“呂后為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后力”,也就是說,韓信、彭越、英布等功臣被誅殺,都有呂后的功勞。

    呂后在政治上所展現出的謀略,不僅令劉邦大吃一驚,而且也讓朝中大臣陷入岌岌可危的地步,這樣一來,呂后在朝中自然會收穫一批為她效力的大臣。比如周昌、叔孫通。

    從表面看,他們二人極力反對廢長立幼的原因在於擔心國亂,但從根本利益來看,叔孫通是太子太傅,廢了劉盈他就等於失業。而周昌與劉邦是同鄉,這麼多年來自然與呂后也有著眾多交集。

    此外,呂后家族勢力自然也是竭力反對廢長立幼的支持者,比如她的兩個哥哥呂澤和呂釋之。

    由此可以看出,但凡與呂后和太子有著利益關係的人,都持反對意見。但即便如此,劉邦要廢除劉盈太子之位的火焰始終難以熄滅,其中還有個最主要的問題就在於,劉盈的表現也讓他十分不滿,而呂后的勢力卻日益在增強。

    鑑於劉邦廢太子之心不滅,於是就有人提醒呂后,說留侯子房先生足智多謀,皇后上對他的話又言聽計從,不如找張良出馬勸說。

    於是,呂后就派自己的弟弟呂澤專程找張良求救。張良當時已是半隱狀態,基本不見任何人,呂澤最後還是強行闖入的。

    呂澤見到張良就質問他,為何對廢立太子一事不聞不問呢?那麼張良對此事持什麼態度呢?

    他說,過去他能為皇上出謀劃策,皇上也十分信任他,那都是因為皇上在當時常常處於困難之中。而如今不同了,天下已定,皇上更換太子是出於感情上的,骨肉之間的事情,他一個人外人去勸說也不會有什麼效果。

    張良對廢立太子也持反對意見,但為何卻沒有那麼上心呢?這是因為,張良已然看明白,劉邦明著要廢除太子,實際目的是想剷除呂后,避免日後外戚專權。所以,張良對此事持中立態度。

    但是,既然呂后找上門來逼著他出主意,他自然是要給呂后面子的,於是就有了讓劉盈請“商山四皓”來輔佐的故事。

    “商山四皓”這四位知名隱士,當年拒絕了劉邦的邀約,卻願意投入劉盈的門下,當劉邦看到他們和劉盈一同出現時,確實被驚嚇到了。

    劉邦所驚嚇的是,呂后及太子勢力連不願意追隨他的“商山四皓”都能請到,再加之張良也反對廢除太子,可見,他廢太子一事是不可能成了。於是,他只好徹底斷了改立太子的念頭,但出於對劉姓江山的考慮,他還弄了個“非劉不得封王、非功不能封侯”的白馬盟誓。

    就這樣,張良在改立太子一事上,又一次立了功,又一次在國難面前獨當一面。呂后對張良的幫助自然是感激涕零的,而張良為呂后出謀卻有兩方面考量:

    其一,他發自內心不支援廢長立幼,這是帝王家的傳統禁忌。

    其二,他了解呂后,這是一個不簡單的女性,維護呂后的確有明哲保身的意圖。

    從上述與張良相關的事件中,我們會發現,張良始終站在一個主動的立場上。不論在劉邦和呂后眼裡,還是在群臣眼中,他都是以一個運籌帷幄的形象出現的,這也是他跟隨劉邦時所打下的基礎。

    因此,不管劉邦有困難,還是呂雉有難處,都會不約而同的想到他,都認可他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這樣一個謀臣,呂雉怎麼可能誅殺他呢?

    更為關鍵的是,張良還有一個特大優點,那就是信仰道學,淡泊名利。

    其二,信仰道學,淡泊名利

    在張良跟隨劉邦的過程中,他幾次三番的提出“退休”。張良曾是南韓末世的民政經濟大臣,正宗的六國貴族,曾以謀殺秦始皇和復辟南韓反秦為使命。

    在跟隨劉邦後,他也不曾忘記自己的使命,在公元前206年,項羽分封諸侯之後,他曾決定離開劉邦返回南韓再事韓王。後來韓王被項羽誅殺,張良“相韓”的夢想也就破滅了,之後才徹底離開故地投靠了劉邦,從此專心輔佐劉邦。

    在劉邦功成名就後,公元前201年,劉邦分封功臣,將張良封為三萬戶,由他本人在齊國挑選。但是,張良卻拒絕了這三萬戶之封,只要求將留邑封給他就好了,因此而得留侯。

    並且自漢高祖天下初定後,他就常託病不出門,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原則。

    對於劉邦發起的剪滅異姓王的殘酷鬥爭,張良是極少參與的。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他也恪守著“疏不問親”的原則。

    遷都長安後,他更是提出要捨棄一切世俗事務,跟隨赤松子修道,崇信黃老之學,求仙得道。在改立太子風波過去之後,他乾脆離開了長安,告病還鄉,過起了隱居生活。

    張良如此淡泊名利的心態,筆者認為來自於他的智慧,而他的智慧則來自於各家學說,他除了崇尚道學,對儒學、法家、兵家學說都有研究。豐富的知識結構,兼收各家所長,取其所需,善加運用,張良可謂千古一人。

    因此,筆者在開篇即說,劉邦、呂雉都沒有對張良下手,其主動權不在他們手中,而是在張良手裡。你認為呢?

  • 14 # 姐姐的故事會

    這天,周昌剛從劉邦房裡出來,便被呂后拉到了偏殿,呂后二話不說,提起裙子,就朝周昌跪了下去。周昌腳下一軟,也跟著跪了下來。

    呂后哭著對周昌說:“剛才要不是你,太子就被廢了啊!”

    周昌忙扶起呂后,說:“皇后快去找子房吧,我只能救一時!”

    這話是說沒錯,“漢初三傑”蕭何肯定是站在呂后這邊但,韓信已經廢了,剩下就是這張良了。

    但張良和呂后的情份不如蕭何他們這些沛縣出來的老人。

    這些從沛縣出來的人,誰以前沒吃過呂后燒的菜,沒喝過她倒的酒呢?

    劉盈也是他們看著從一個光屁股的小娃娃長成如今的翩翩少年的,他們支援呂后和劉盈自然有感情基礎。

    而張良不同,他能站在呂后這邊嗎?

    張良:一個心懷理想的少年

    張良,字子房,戰國時南韓人。

    和劉邦身邊的這群大老粗不同,張良在他們這群人裡面,顯得有點突兀。

    除了人長的帥,智商碾壓眾人,人家還是官三代,而且是大官。

    張良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南韓的宰相,這讓他從小種在心中的理想,就不是打土豪分田地得實惠,而是:推翻秦朝,恢復南韓!

    因為有這樣的理想,在劉邦的隊伍中,張良顯得就是一股清流。

    他不與人為伍,不站隊,也不討好誰,做事全憑自己的良心。

    在呂后被接回來後,張良勸說劉邦,以正室為重,封呂后為皇后,劉盈為太子。

    但這並不表示,他就站在呂后這一邊。

    因為,在他傳統的世家大族長幼有序的思想教育下,他認為,劉邦只能封劉盈為太子。

    在韓王召喚時,儘管劉邦一再挽留,張良還是頭也不回地離開,只留下讓劉邦入蜀後,燒掉棧道這一計。

    而在項羽殺掉韓王之後,張良又回到了劉邦身邊,忠心輔佐,問鼎天下。

    他並不像韓信和彭越那樣,嘴上說著支援劉邦,但是,不見兔子不撒鷹。

    劉邦不答應分封,他們就讓劉邦一個人去和項羽剛。

    張良在劉邦身邊,對於權和錢,似乎都不看重。他看重的是:劉邦這個人,能夠幫自己實現理想。

    所以,當劉邦打敗項羽,被擁立為新任的皇帝都,張良以體弱多病,要求仙問道為由,主動隱退了。

    如此識時務的俊傑,不僅劉邦愛,呂后也為他的氣度,深表佩服。

    但是,這些都不能夠成為呂后不殺張良的理由。

    在政治這塊角鬥場中,好人也不一定能善終。

    呂后不殺張良的原因有四個:

    張良對呂后有救命之恩張良選擇站在呂后這邊呂后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張良死得早

    首先,張良對呂雉有救命之恩

    張良對智商不必說了,情商也是頗高。

    別看他在劉邦陣營裡不站隊,但他的朋友卻救了劉邦和呂雉兩人的性命。

    在鴻門宴上,張良的生死之交項伯幫劉邦擋劍,才讓劉邦有命活著打敗項羽。

    而在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后,張良又順手把劉邦給自己的所有賞賜給了項伯。

    這些用錢能解決的問題,劉邦沒有想到的,張良都幫他直接辦了。

    也因為這個,項伯投桃報李,幫劉邦爭取到了漢中之地,才有後來的暗渡陳倉。

    而在楚漢相爭的最後階段,項羽為了逼迫劉邦退兵,將劉邦的父親置於高臺,並揚言要將他扔到鍋裡給烹了。

    劉邦大笑回答:“你我結拜兄弟,我父即你父,你要真烹了你父,就給我也送一碗湯來!”

    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退,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史記.項羽本紀》

    這說是劉邦的心理戰術,但誰又能保證衝動且喜歡殺人的項羽不會一氣之下把劉邦的父親和老婆一起剁了呢?

    當時的呂雉也被綁在楚軍中,看著殺紅眼的項羽,她似乎已經感到,死神離自己越來越近。

    可這時,又是張良的好兄弟項伯,拉住了項羽。

    勸他不要中了劉邦的計,讓自己背上濫殺無辜的罵名!

    笑話,20萬秦軍降俘都殺了,項羽還怕多殺一個劉邦的父親?

    但項伯是自己的長輩,這麼多年的廝殺過來,家中也只有這一個伯伯了,既然伯伯開口,項羽也就放過了劉邦的父親和老婆。

    項王怒,欲殺之。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只益禍耳”項王從之。《史記.項羽本紀》

    雖然,張良一句話也沒說,但是整件事情,如果沒有張良在劉邦軍中,項伯也不會幫劉邦說話,更不會救下劉太公和呂雉。

    其次,張良選擇站在呂后這邊

    我們前面說到,張良是劉邦隊伍中的一股清流,他有自己的原則,能夠鶴立雞群。

    所以,在劉邦身邊輔佐的時候,他並不給任何一方站隊。

    這也是他雖然半路出家來到劉邦隊伍,卻深受劉邦信奈的原因。

    反觀韓信,連樊噲見他都要行大禮奉承,這就讓劉邦很是忌憚了。

    再看履歷,呂后和張良幾乎是沒有個人交際的。

    張良跟劉邦的時候,呂后要麼是在家裡伺候老爺子和帶孩子,要麼就是在項羽軍中吃土。

    雖然在項羽軍中,靠著張良的關係,呂后撿回了一條命,但是對於張良這個人,呂后還是非常不瞭解的。

    而到劉邦準備換太子的時候,張良已經辟穀修仙,不再過問朝堂之事。

    所以呂后要逼他做出來個表態。

    在聽了周昌的提醒後,呂后找自己的兄弟建成侯呂釋之去找張良拿主意。

    張良一開始是不願意站隊的,但是,武將出生的呂釋之並不是一個好說話的人。

    在閃著寒光的佩刀面前,這位謀士還是低下了他高貴的頭顱。

    他告訴呂釋之,讓太子備上厚禮,手書書信,去請“商山四皓”出山,為太子站臺。

    呂后乃使建成侯呂澤(呂釋之)劫留侯(張良),曰:“君常為上謀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臥呼?”留侯曰:“……今天下安定,以愛慾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餘人何益。”

    呂澤(呂釋之)強要曰:“為我畫計。”

    留侯曰:“……上只此四人,則一助也。”《史記.留候世家》

    “商山四皓”是什麼人呢?他們是秦朝的大博士,相當於秦朝最有學問的人。

    但在秦末暴政後,他們就隱居起來。

    甚至劉邦幾次請他們,都沒有成功。

    而按照張良的計策,太子劉盈成功地請出了商山四皓。

    當劉邦看到商山四皓站在太子身後時,他知道,太子換不動了。

    並不是說這四個老頭有多厲害。

    劉邦從來就不是什麼尊重文化人的主。

    但是,在這四個老頭的身後,劉邦看到了張良的選擇。

    如今,沛縣黨選擇太子,張良也選擇太子,再加上呂家的外戚,即使現在自己強行把劉如意立為太子,等自己百年以後,只怕他們母子二人也坐不穩這大漢的江山。

    所以,看清形式地劉邦對戚夫人說:“太子羽翼已豐,你就認命吧!”

    這是張良在劉邦陣營裡的唯一一次站隊,雖然是被迫地,但呂后也看到,他確實真心實意地,並沒有敷衍。

    但就算是這樣,呂后就能完全對他放心嗎?

    當然不能,所謂政治家,最不放心的就是謀臣。

    其三,呂后雖然殺人,但她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她並不亂殺人。

    這一點,劉邦對自己的這個糟糠之妻倒是非常瞭解。

    所以,在死前,劉邦將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託付給有恩於呂雉的周昌。

    周昌為人耿直,在廢太子一事中,對呂雉有恩,受過呂后的跪謝。

    而劉邦將周昌安排去做劉如意的相國,就是要讓周昌給劉如意做一個人肉盾牌。

    呂后要殺劉如意,周昌直白地回呂后:“我知道你要殺他,但劉邦讓我保護他,所以,我不回讓你帶走人。”

    要知道,當時的朝堂可是呂后說了算啊,周昌敢這樣對呂后說話,不怕掉腦袋!

    是的,他還真不怕。

    因為呂后是一個恩怨分明,周昌對自己有恩,而現在也只是在完成劉邦那死老頭子的遺命。

    所以,她並沒有為難周昌,而是重新下詔,將周昌先召回長安,再接著下詔,召劉如意。

    同樣的道理,張良對呂后也是有恩的。

    不管最初是願不願意,張良最後拿出了一個掏心窩的方案來,幫呂后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劉邦想換太子的這個問題。

    所以,對於真心幫自己,且淡泊名利,對自己沒有啥威脅的人,呂后找不到理由來殺他。

    最後,張良死得早,還沒趕上呂后開啟殺戒的時候。

    在歷史上,許多帝王到了晚年,都會進入一個瘋狂喜歡殺人的時間段,比如說後來的漢武帝、明朝的朱元璋等。

    並不是說他們不知道這些人有功無罪,而是,他們擔心自己死後,新君沒有辦法駕馭這些肱股之臣,怕自己一閉眼,兒子就被這些人給玩廢了。

    為了江山社稷,您可錯殺,不可惘留。

    呂后,也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

    特別是自己的兒子劉盈死後,在皇位上的孫子鼻涕還不會自己擰呢。

    呂后不得不考慮,在自己百年年後,手上的權利將如何傳遞下去。

    她想要在自己死後,權利依然掌握在呂家人手上,那麼就要在死前清除反對勢力。

    傷亡最嚴重的就是劉邦的兒子們。

    面對呂后大肆封賞呂家眾人,他們心裡容易有怨氣:“明明是老爸的家產,憑什麼就被呂后的孃家人給分了去?”

    所以,多多少少會又些抱怨。

    而不聽話的,呂后都會幹掉。

    此時,功臣集體內,眾人都開始裝孫子,求保命。

    而張良作為劉邦隊伍裡的一股清流,呂后當然要問問他的態度了。

    當時已經修仙多年的張良被呂后勸說:“人生苦短,何必要為難自己呢。”讓他放棄辟穀修仙,享受人生。

    這看似只是朋友間的一個規勸,但對於有著自己理想的人,你知道意味著什麼嗎?

    這無異於勸一位得道高僧還俗。

    然而,就算是這樣,張良還是聽從了呂后的勸,放棄辟穀,“強聽而食”。

    其實呂后對張良也並不是完全放心,只是,還沒等到呂后開始收拾他,兩年後,他自己先掛了。

    活人終究不好為難死人,張良所以才能夠善終。

    後記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到,張良能夠在呂后雷靂般的政治統治下得以善終,少不了他對時局的判斷。

    他審時度勢地選擇和呂后站在一起,讓呂后對他這個不怎麼熟悉的故人,有了幾分好感。

    加上自己的淡泊名利,知足常樂,讓他早早地遠離政治風暴的中心,這才得以全身而退。

    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張良這個人,一輩子,在看人這個問題上,可以說從來沒有走眼過。這一點,連以識人善人為驕傲的劉邦,也自嘆不如。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埃弗頓能像萊切斯特城那樣創造奪冠奇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