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貓趙志斌
-
2 # 梅花111111
希望這位家長在生活中引導孩子。
數學源於生活,它和生活密不可分的。例如:我們去超市買東西,可以引導孩子,讓孩子來說說今天買了幾件東西?每件花多少錢?咱們一共花多少錢?媽媽付給收銀員一百元,應該找回多少錢?但因為一年級的孩子還沒有學太大的數和小數,媽媽可以故意買自然數的小食品。
另外可以用生活中孩子喜歡吃的花生豆、小食品引導孩子,提問孩子上午吃了幾個?下午又吃了幾個?今天一共吃了幾個?你上午吃的比下午多幾個?下午比上午少吃幾個?……
有不少孩子發育比正常孩子要晚些,理解能力比正常孩子差,家長在生活中引導很重要,所以希望這位家長能夠做一名細心的媽媽,多觀察多引導自己的孩子。
-
3 # 心語180711814
看到這個問題我真的笑了,昨天還和一個女兒上一年級的女同事在聊怎麼教孩子作業的事情,今天就看到非常相似的問題了!其實我認為,教育孩子必須認定一個宗旨,現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一年級的孩子剛剛入學開始學習系統的知識,大腦中可以說是非常空白純淨的,我們做老師和家長的,在這個時期就是啟蒙孩子大腦啟發孩子學習帶領孩子步入學習的大門,邏輯思維能力對於一個一年級的孩子來說真的是要求過高了,學校老師在一點一滴一步一個腳印的引導孩子學習,我們做家長的更應耐心細緻的給孩子講解每一道題的做題方法和思路,孩子一遍記不住我們再講一遍,熟能生巧的道理我們大人每天都在實踐,幹嘛要求一個幾歲的孩子做到過目不忘一點就通呢?更重要的是數學知識的學習就是在不斷的做題反覆的做題中去尋找積累方法,所以家長們一定要有耐心一步步指導孩子用方法找方法,不要苛求大人都不能運用的邏輯思維能力會應驗在剛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身上!
另外,從現在開始,陪伴和引導孩子多閱讀,讀好書,好讀書,拓寬孩子視野,加大孩子課外閱讀量,培養孩子在不斷的閱讀中理解分析判斷事物的能力,增強孩子的理解能力,隨著閱讀質和量的提高和加大,你會發現,孩子做數學題特別是文字題時的理解能力越來越強,再配合我們平時教給孩子做題的方法,孩子的做題速度也會加快,正確率也會大大提高,所謂的邏輯思維能力也在慢慢的越來越好!
親愛的家長,“得語文者得天下”並不是危言聳聽,學好語文,對各科知識的學習都是非常好的促進,所以,從現在開始,鼓勵孩子學習語文的興趣是重點,不要一蹴而就,紮紮實實的陪伴孩子度過他的學習生涯,對於我們的人生也將是非常有意義的!!
-
4 # 閒雲追夢
我是一名小學數學老師,我來回的這個問題。題主實際上提了兩個問題,一個是怎樣培養一年級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另一個是如何引導孩子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就是題主所說如何讓孩子會做應用題。
我們先來看一下,什麼是邏輯思維?家長怎樣培養一年級孩子的邏輯思維。
什麼是邏輯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是一種高階的思維能力。他是對事物或事件的理解、判斷、推理。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家裡有3個人吃飯,讓孩子去拿筷子,拿幾根筷子?孩子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就需要邏輯思維。
孩子首先就要知道,一人吃飯需要兩根筷子,然後推理了得出3個人需要幾根筷子。孩子拿筷子的數量和吃飯人數所需要的筷子的數量對應起來。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對事物或事件的正確理解是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做出正確地的判斷,
才能做出合情合理的推理,才能準確地拿出和吃飯人數相匹配的筷子數。
怎樣培養一年級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一、在遊戲中培養。家長可以利用小棒,先讓孩子數一數小棒的個數,家長拿掉幾根,讓孩子再數一數剩下小棒的個數,讓孩子猜一猜媽媽拿走幾根小棒?
還可以讓孩子猜一猜媽媽手中有幾顆糖。孩子說:“3個”媽媽說;“比3大”孩子說;“6個”媽媽說:“比6小”,孩子說;“5個”,媽媽告訴孩子猜對了。還可以和孩子做詞語接龍的遊戲,來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
二、培養孩子的發散性思維。讓孩子說出自己所知道的水果的名字、或所知道的小動物的名字。那些動物是天上飛的?那些動物是水裡遊的?那些動物是地上跑的等等。孩子說的越多越好,以此來培養孩子的發散性思維。
三、在比較中培養。讓孩子說出兩中動物、兩種水果、兩個圖形等等的異同點。在比較中培養還的邏輯思維。
知道了什麼是邏輯思維和怎樣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我們再來看一看一年級的數學教材中,解決問題(就是家長所謂的應用題)的呈呈現方式。
在人教版的一年級的數學教材中,解決問題是以(也就是家長說應用題)是情景圖的形式出現的。之所以這樣呈現,一是這樣編排符合學生的認識特點,孩子的直觀形象思維佔主導優勢。二是一年級孩子的認識字的較少,情景圖學生更容易理解。
那如何讓孩子進行正確的解答呢?
一,在孩子知道了題中大括號和問號的意思的基礎上,讓孩用自己的語言敘述題意,理解題意。第一幅圖的圖意是:左邊有2只企鵝,右邊有5只企鵝,一共有幾隻企鵝?第二幅圖的圖意是:荷葉上一共有7只青蛙,跳到水裡2只,荷葉上還剩幾隻青蛙?
家長首先要讓孩子明白題中的大括號表示什麼?問號在哪?問號表示什麼意思? 再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把情景圖的意思敘述出來。其實孩子敘述的過程,就是對情景圖理解的過程,就是孩子邏輯思維發揮作用的時候,孩子在敘述中理解了題意,就能列出正確的算式進行解答了。
孩子如果還不會,家長就告訴孩子記住:大括號下面有問號,就是求總數,要把兩部分合起來,用加法。大括號下面有數字,就是知道了總數和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減法。
二、讓孩子根據算式自己編寫一道解決問題,或用畫圖的方式表示出算式的意思。例如讓孩子編一道6—2=4的解決問題。如:小明有6顆糖,吃了2個,還剩幾個?但既要合情還要合理。不能亂編。還可讓孩子畫圖的方式把6—2=4表示出來。如下圖。這樣就可以讓孩子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既培養了孩子讀情景圖的能力,又培養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提升了孩子思維的靈活性和邏輯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孩子剛上學,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都是很正常的。當家長髮現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跟不上同齡孩子的時候,家長就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以提高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對於應用題的解答,家長可以讓孩子在敘述題意的基礎上,引導孩子理解題意,並進行正確地解答。
-
5 # 商同樂
一年級還是不要著急發慌,小學是培養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重要時期,多關注孩子的愛好,注重培訓學習興趣。作業不用愁,了好喜歡,功到自然成!
-
6 # 燕穿楊數學堂
我從易到難,分享三個比較實用,比較好操作的辦法。其中第二個方法是最見效、最關鍵的。
(一)把數學和生活聯絡起來對於孩子來說,所謂的缺乏數學思維,其實是孩子認為數學和生活關係不大。通常來說如果想讓孩子真正對一個事情發生思維的興趣,就讓這個事情變得對她有實際意義。也就是說你要想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就要讓孩子的數學在她的生活中變得有意義起來。
可以把一年級的加減法,和孩子最感興趣的生活活動聯絡起來。比如說我們小區有一個特別愛吃水果的小孩兒,他媽媽就經常用各種水果給他舉例子。你家女兒最喜歡什麼呢?就用那些東西給她舉例子。
(二)教孩子把原來的出題順序,轉成她喜歡的順序我想題主說的“應用題不知道用加法還是用減法“,可能是這樣的題目:小明吃了6個橘子,比小紅多吃了2個,小紅吃了幾個?這個時候應該是6-2=4,而您的孩子可能看到“多”就用了加法,錯誤地把算式列成了6+2=8。
這是非常非常常見的錯誤,嚴格來說,這樣的題其實是出題順序和常見的題不一樣。這個時候孩子,需要做一個轉換,把順序轉換成她喜歡的順序。這是什麼意思呢?請接著往下看。
一般來說,我們喜歡這樣的題目:小明吃了6個橘子,小紅比他少吃了2個,小紅吃了幾個?
從認知心理學角度說,這種順序符合絕大多數人的認知習慣。這就好比我們喜歡正著數數,而不習慣倒著數數一樣。
所以,您可以這樣提醒孩子,既然小明比小紅多吃了2個,那麼是不是說明:小紅比小明少吃了2個?
這一步轉換非常重要,這一步轉換非常重要,這一步轉換非常重要!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都不夠。
這樣的題,在專業術語中叫做“不一致應用題”。一年級小學生在做加減法的時候,經常出錯,到了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加減乘除混合運算的時候,也同樣會出錯。我前幾天還回答了一個老師提問的乘法加法混合運算題,就是一個不一致應用題。這位老師就說,學生對於這樣的題不太好理解。
(三)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主題圖教材一年級的教材有個顯著特點,就是每次新課都有非常詳細的主題圖。所謂的主題圖就是,正式進入內容的那一個圖。這個圖一般來說呢,家長都會忽略,覺得這個東西看不看都無所謂,好像就是個引入的東西,跟主要內容沒有關係。但實際上,主題圖就是為了從一個更簡單、更容易看明白的角度,來培養低年級的孩子的數學思維能力的。
所以,家長不管是複習還是預習,都可以和孩子一起仔細研究主題圖。一般來說,主題圖後面都會配有問題,要把這些問題和孩子一起仔仔細細地研究幾遍,要非常熟練才行。一般來說如果一堂課的主題圖學習得比較透徹,孩子的數學思維會提升的很快。
總結一下,一是在生活中多發現數學,第二是引導一年級的孩子轉換出題順序,第三是充分運用好教材的主題圖。另外再說一點,一年級的孩子其實抽象能力發展還很不完善,邏輯思維能力本身就比較弱,所以也不必太擔心。當然還是非常讚賞題主的負責任精神,是一個非常棒的家長,為您點贊!
-
7 # 佳爸談教育
遇到題主所說的問題,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冷靜下來,不能著急,因為你的急躁是會傳染給孩子,會讓孩子無形中感受到更大的壓力,這對孩子的學習是不利的。
如何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是指正確、合理思考的能力,是思維的一種高階形式。說的通俗易懂點就是:邏輯思維能力就是人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能夠準確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
那麼知道了邏輯思維能力的概念,具體該怎麼樣培養呢?
1、讓孩子學會歸類。
家長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東西根據某些相同的特點將其歸為一類,如根據顏色、形狀、用途等。家長應注意引導孩子尋找歸類的依據,也就是事物的相同點。這樣孩子就會更加註意事物的細節,有助於孩子增強自身的觀察能力。
2、培養孩子學會歸納總結。
(讓孩子學會歸類)
3、培養孩子做事有計劃性。
引導孩子做事情要有計劃性,一開始父母可以讓孩子在紙上把要做的事情寫下來,然後把要完成這件事需要先幹什麼再幹什麼,每一步都列出來,然後檢查有沒有什麼遺漏和錯誤,慢慢的孩子就會養成做事的邏輯性。
4、在遊戲中培養。
(和孩子下五子棋)
培養孩子邏輯思維能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那麼有什麼方法快速有效的幫家長解決孩子現在面臨不會加減法的問題呢?可以參照一下方法:
如何讓孩子正確理解題意和使用加減法?1、多做題。
對於這種情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同種型別題多做幾道,讓大腦形成記憶,當下次做到同種型別題的時候自然就會了,但是這種方法容易讓孩子感到厭煩,認為學習是枯燥無趣的,嚴重的可能產生厭學,這種方法對低年級的學生最好少用。
2、要善於運用生活中的加減法。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就有很多能用到加減法的時候如:一共有6根黃瓜,我們晚飯吃了4根,還剩幾根?
(在生活中培養孩子加減法)
3、教給孩子解應用題的訣竅。
解應用題其實是有一個簡單的小竅門,它可以幫助孩子去理解這類看圖列算式。告訴孩子大括下面的數表示的是總數,如果這個位置是問號,那麼列的算式就一定是加法了,在看到“一共”這樣的字眼時就應該知道是求總數。反之如果這裡給出的是數,那麼基本上就是用減法,那麼上面一行問號處的數一定比總數要小。
結束語孩子邏輯性和學習方法的培養,是需要家長有耐心的進行培養和引導的!
-
8 # 新資優教育
看題目描述來看:一年級女生做應用題不知道是該用加法還是減法來列算式,家長認為是“邏輯思維有點差”,果真如此嗎?
首先從一年級思維模式說起一年級的孩子基本都6-7歲,正處在“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階段。什麼意思呢?就是都必須要有個從“掰手指口算”到“默唸心算”的發展過程。而這個過程中,一定要特別重視利用“具體實物”,比如掰手指就是最好的10以內加減法的教學方式。
我們教幼兒數學思維啟蒙時,都是先採用精選的數學遊戲教具,讓孩子們在參與數字遊戲的過程中,通過具體實物來感知幫孩子建立數字認知、數和量的關係、數感規律、數感運算等,這個“Step1經歷體驗”一定不能少,不但是有目的地把數學思維教學融入寓教於樂的遊戲中,更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Step2建構思維”,老師和孩子一起分析遊戲的過程,教導及鍛鍊孩子正確的思維執行程式——“讀→想→做→查”。通過這2個步驟就一定能夯實了孩子的具體形象思維基礎,初步建立孩子的邏輯思維習慣。那麼我們再結合日常生活和學科學習,“Step3遷移應用”,引導孩子們將遊戲中所學到的思維法則和策略應用到具體問題分析解題中。
再談一年級數學應用題一年級數學教學,不應該是單純的“死記硬背計算口訣”、“數字計算”,而是以孩子的認知能力為前提,培養孩子數感,親近數字,建立數學思維習慣去動手實踐結論的一種“從多個角度看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但傳統的教學都是在無數次地鍛鍊孩子的記憶能力,而沒有去全方位的考慮孩子認知和思維能力。
一年級數學應用題,大多是20內的加減法應用,題目都是以“圖形+文字”說明。正常孩子都能看清圖形,如圖上幾個蘋果幾隻鳥等,並對應書寫數和量,如果孩子這一步都不能理解,那就是基礎太差了,還達不到入學成熟水平,按我前文說的去補上“具體形象思維”吧。而看清了圖形,卻不知道如何列等式,是該用加法還是減法?就恰恰說明孩子不認識題目中文漢字,或理解不了字面意思,這實際涉及到語文學習的“閱讀理解能力”欠缺。而這又貌似不是數學老師問題,甚至一些家長說數學考試時都是老師幫孩子讀題,這其實就是大人人為的把孩子思維理解的鍛鍊機會剝奪了!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去讀題,不認識數學題目字,可以讓孩子去翻語文書查拼音,再適當啟發解釋字面意思,跳出數學應用題本身去看待問題,語文數學通盤考慮,也不要甩鍋體育老師(體育其實是很好的遊戲鍛鍊機會),平時多閱讀,構建知識面,我想孩子以後一定就能明白如何列等式、如何解題了。
另外,這還涉及到孩子的“數學邏輯智慧”及“學習偏向”問題,一些女生小學成績不錯,但一到中學階段就開始掉隊,往往都是在數學、物理上拖後腿。這方面以後以後再展開講。
-
9 # 媽媽充電屋
我家孩子今年上小學,最近這段時間一直在做各種銜接,應用題也開始練習,有時候也是不知道用加法還是減法。我倒不覺得這是邏輯思維差,對6歲的孩子說邏輯思維,還有點早。
幫孩子建立數字和實物的聯絡剛到學齡期的孩子,對事物的認識都是具體的,把具體的事物用數字和公式表達出來,本身就是很大的挑戰。我們要幫孩子建立這種聯絡,而不是單純的講題,翻譯題。
還記得我們小時候怎麼學數學嗎?拿小棍數,掰手指頭算,只有這樣才能把數字和加減法聯絡起來。
一年級數學是跟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絡最緊密的,隨時隨地都可以營用。比如,桌子上有3個蘋果,爸爸吃了一個,還剩幾個?這就是減法,吃了一個就是少了。孩子還是不明白,就直接把蘋果拿走,直接讓爸爸吃掉它,多鮮明形象的應用題啊。
再比如,去超市買東西,先買了2塊錢的,又買了5塊錢的,一共要付幾塊錢?這就是加法。通過這樣有意識的訓練,孩子就會明白加減法的意義,把他們跟實際生活聯絡起來,再做應用題,他就知道用多少來判斷加減了。
陪孩子多閱讀,讓孩子多表達,提高理解能力另外,孩子應用題的問題,還可能是閱讀能力欠缺的表現。我們要讓孩子多閱讀,多表達,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
我們可以讓孩子自己出題,跟加減法相關的題目,既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出題的過程又能進一步鞏固知識,還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
孩子剛上小學可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去幫助孩子,有針對的引導孩子解決問題。千萬不要輕易給孩子貼負面標籤,打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畢竟一年級只是個起步,未來的路還很長。
-
10 # 就愛吃桔子
你所說的情況,關鍵在於孩子的“數感”還有待培養。
《小學數學標準》中提出:數感是人的一種基本素養,是人主動自覺地理解和應用數的態度和意識。
具有良好數感的人,對數的意義和運算有靈敏而強烈的感悟能力。數感體現在許多方面,如理解數的意義,能用多種方法來表示數,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係,能用數來表達和交流資訊,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演算法。
那麼,培養數感的方法有哪些呢?
第一,在情境中進行運算因為運算有了具體場景,而小學階段孩子們的思維不是完全抽象式的,必須藉助於具象的事物或場景。有了思維可依託的場景,就可以進行思考;有了思考,就有了各種創造性。這對年齡小,數學能力發展慢的孩子是很重要的。
第二,多聽少數除了書面的練習,孩子們非常需要在以孩子的思維活動為主的對話中進行學習,這種對話式的學習會促進他們主動地尋找獨立解決問題的方法。有了思維活動,孩子就有了學習如何觀察、實踐各種靈活多樣的創造性的機會,還有機會比較自己和他人所使用的不同策略。
越早培養數感,孩子在學習數學的時候就更為靈活,更具有創造力,計算正確率也會更高。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環境和資源,多培養孩子的數感。
-
11 # 曦曦媽說教育
鄰居的女兒上小學一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成績不太理想。語文考了92分,數學考了85分。
在與班主任聯絡後,班主任這樣說著:“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數學老師也和我聊過好幾次,她的反饋是你女兒的邏輯思維太差了,導致很多時候數學思維根本跟不上,所以數學成績一而再再而三的下滑。”
鄰居非常苦惱,表示自己也不知道如何破局。她說若是計算能力不行吧,還可以讓孩子多加訓練就行了。可這邏輯思維究竟該怎麼訓練,我自己也不知道啊!
邏輯思維比較差的孩子,是相當吃虧的。因為這類題目一般出現在應用題裡,所以分值比較重。那麼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呢?
我來說說我的經驗吧!
(1)把題目讀至少2遍,圈出其中的關鍵字。
很多家長會發現,孩子為了早點完成作業,往往只習慣性讀一次題目,然後就慌里慌張地下筆答題。在這個過程中,領悟不了題目的真正意思,也就成了很正常的事情了。
所以,曦曦媽建議各位家長,一定要培養孩子把題目至少讀兩遍的習慣。同時,圈出自己認為重要的關鍵字,因為他們是幫助自己理解該題目的重中之重。
(2)嘗試著用自己的語言,對題目進行一個描述。
比如,一年級數學中常常會出現一幅畫,然後讓孩子根據這幅畫的內容列算式。面對這樣的題目,對於父母而言的確很簡單,但對孩子來說卻不一定了。
面對這種題型,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先描述一遍題目。比如你看到的是什麼?這個題目的問號是在哪個位置?是在左邊還是右邊,還是在下方的大括號之下?
進行語言描述之後,孩子理解這個題目就變得很簡單了。孩子就會發現:哦,原來這個題目的問號在左邊,那一定就是減法了,用總數減去右邊的個數,就得到左邊的個數了。
(3)學會畫圖。
很多學生對於數學科目的學習,往往存在一種過分自信。這樣的自信用在口算上,或許你的孩子計算速度會很快。但是如果這種能力用到應用題或者思考題上的時候,就會栽大跟頭。
從一年級上學期開始,我就一直培養女兒畫圖的能力。簡單的應用題,我允許她不打草稿就下筆。但是任何一道思考題,都是必須畫圖之後才能作答的。
比如,小明去公園裡種樹,每棵樹之間的距離是2米,那麼10米的長度應該種幾棵樹?
如果不畫圖,很多孩子的答案就會是5棵,因為10裡面有5個2,但如果畫圖,答案就變成了6棵。所以,畫圖真的很關鍵。
(4)瞭解一些常識。
很簡單,比如人的4雙手,有多少個指頭?首先,我們要知道,每個人都有2隻手,2隻手也就是1雙手,而每隻手有5個指頭,一雙手就是10個指頭。那麼4雙手,就是4個10,所以就是40。
對於這方面的訓練,其實家長可以平日裡以一種遊戲的方式和孩子一起搶答,以此來激發孩子的興趣,也提高孩子的思維敏捷度。
——————
回覆列表
一年級的孩子,邏輯思維是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的,邏輯思維大發展要到小學高年級以後。所以你不必太著急。
如果你把題目的意思給孩子解釋清楚了,孩子仍然不會做。那你就要調整方法,用形象化的方法來展示題意。可以直接用圍棋子,把題目的意思展示出來,孩子看得見,摸得著了,就能懂。形象化、情境化的方法,比只用語言更直接易懂。孩子懂了一道題以後就可以舉一反三,型別的題目就不用這麼麻煩的展示了,不然總是卡在那個地方。
小學數學教學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形象化。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形象化,形象化,形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