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唐 ] 李白原文,譯文對照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
1 # 提琴客
-
2 # 詩人劉志強LZQ
對影成三人。當兩個人在一起面對面的時候,身邊的影子形成合體,就是一個人的影子。
其實,影子也是人弄影,只有人再有光的時候才稱為【影】。
如果在夜裡,不論在哪裡有多少人,也是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哪裡有影子。
對影成三人,就是相對的時候,才有第三個人影,是兩個人面對面,形成的影子,成為【對影成三人】。
-
3 # 老兵4200
為什麼“對影成三人”,而不是成“二人”或“成四人”?。只有理解了“月下獨酌”全詩意境,也就明白了為什麼“對影成三人”。
試想一下,當一個孤苦伶仃的人,在皎潔的月光下,獨自坐在一片花的中間,面對靜悄悄的四周,空無一人,悽美的環境下,酌上一杯美酒,卻難以下嚥。抬頭忽然看見明亮的月亮,不由舉起酒杯:“啊,月亮哥們,快快下來和我一塊,幹上一杯”說完低頭髮現,月光下自己的影子。這下並非我一人了。月亮加上我,對著我的影子,咱們不正好是三個人(月亮,影子擬人化)嗎?。說明了什麼,只能說明更孤獨罷了。
如果拋開全詩,單獨就“對影成三人”,而為什麼不是二人或者四人,誰也難以理解。因此千萬不可“斷章取義”,否則不僅歪曲了詩的意境,而且還會弄出不少笑話。不知理解是否正確?僅供參考。
-
4 # 客家人靖哥
李白在飲酒到達一定朦朧狀態下,因為自已,月影,燈的虛影就形成三人,也有可能是醉意十分時,明月,影子,自己也會成三人,再者是李白,酒杯,明月,也會成三人這都是半夢半醒境界,所以才有如此詩文。
-
5 # 一千個世界
李白的詩讀著就是過癮,就是享受,就是舒服!
李白的詩文字很普通,意境很美妙!簡單易懂,卻又很有味道!
“對影成三人”,天上月、地上影加上李白自己,當然是三個人了。
全詩翻譯:
帶著一壺酒來到眾花叢中,自己倒酒沒有人作伴。
舉起一杯酒邀明月與我同飲,加上我的影子正好成三個人。
可惜明月不懂喝酒,影子只是一味的跟著我也不喝酒。
我就暫時陪伴著月亮將就著影子吧,行樂要及時趁著春天。
我來吟唱詩歌,明月在天上為我徘徊似乎在拍手稱讚;我來舞動身軀,影子陪我共舞。
清醒時我們一起歡快,酒醉後我們各自分散。
我們永遠結伴,無須感情一起遊玩,共同約定到那比雲漢還遙遠的地方。
-
6 # 馬火蟻
這裡作者主要是表達自己的孤獨落寞。俗話說“好事成雙”,因此寫成“二人”或“四人”都不符合詩意,其實也可以寫成“只一人”,但是這樣實寫也失去了詩的意境,“對影成三人”虛實結合,強調了孤獨,強化了寂寞的感覺!
-
7 # 老荷666
《月下獨酌》中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不牽強的理解就是:有明月(擬人化),有自已,有月光下自己的影子。
所問為什麼不是成二人或是成四人?成二人不好解,既然是月下就得有飲者的影子,少一個就不行。成四人更無從說起,月光下一個人不會有兩個影子,否則就有鬼有神了。
李白孤傲狂放,大酒癮已經是喝到似醉似幻地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看看那個狀態,酒瘋子一個!
-
8 # 文人學士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李白的《月下獨酌》中的詩句。為什麼不是“成二人”或者“成四人”?其實,對該詩的理解大家還是比較一致的,即作者,明月和作者的影子。作者保持一貫的詩風,本是一個人獨飲,詩人當然不願如此孤清,如此寂寞,於是邀請明月一起暢飲,僅有明月怎麼能營造出飲酒有氣氛呢?進而,詩人把自己的影子也一同拉來作陪,這樣便恰到好處的組成了喝酒的最佳人數,最能表達詩人心境和情緒的狀態!那麼,不是二人,因為二人太少,依然單調,僅有你來我往,也不足以舒服飲酒,而若是四人,則又顯得多餘,多則無益,更何況此刻此景,又從哪裡借來第四人呢?如若真有可以寫來的第四人,那就有重複之嫌,失去詩之魅力,加之三人為眾,有三人便可狂飲,極盡歡快之情。三人已是作者信手拈來,實屬神來之筆,極具表現力,已然把飲酒書寫到了極致,讀來讓人感概之至!
所以,唯有詩中三人是合情合理,超越詩情詩意的傑作,唯有景仰之至!
-
9 # 風雲劍90031177
《月下獨酌》這首詩作,是唐朝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創作於唐玄宗天寶三年。當時李白身處長安京城,官場失意,仕途坎坷,人生理想得不到實現,身心俱受到衝擊。但李白並沒有就此沉淪下去,雖然形單影隻,他還是以積極的生活態度面對現實。於是便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
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
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
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
相期邈雲漢。
首先了解了作者的創作背景,然後再通讀領悟詩中的意境。你自然就會明白,作者為什麼要說“對影成三人”,而不是二人或四人了。
作者在京城長安,雖然遇到了仕途上的坎坷,但心境還是開朗的,為了消除心中的不快,他提著一壺老灑,漫步在花間草叢之中,舉目無親無故,於是便自斟自酌起來。邀請天上的明月與月影下自己的身影,與作者一起以酒澆愁。
明月雖然不會飲酒,影子只是隨在我的身後,暫且與我成為三人隨行的酒友,在這美好的時光裡,暫陪我同飲同樂。
我舉著酒杯邊飲邊唱,天上的月亮看著我不離不棄,跟著我來回徘徊。我邊飲邊舞,地上的影子也和我一樣東倒西歪,顯得有點零亂不堪。
酒醒時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影子和我歡歌狂舞,酒醉時咱們大家各奔東西,但願我能永遠無憂無慮的漫遊天地之間,相遇在九天星海之中。
表面看作者在飲酒狂舞,深層領悟下去,作者的境遇是孤單,寂寞,悽慘的。
-
10 # 取靜于山寄情於水
這就和古代皇帝為什麼稱為九五至尊一樣。都是取的單數,暗含競爭的意味,單數時易於操作且操作空間大。有助於穩定和諧,形成一個權威的領導者。
試想一下:
對影成四人:同樣道理有可能發生2人對2人的局面,大家最後也不容易形成統一的意見。
對影成三人:這個就不一樣了,往往提出觀點後為了爭取多數人的贊同,大家會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闡明自己的觀點,最後會有2人意見一致,不同的意見也會因為少數服從多數而被說服,從而形成統一的意見。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正也是這個道理。
-
11 # 學行知
這首寫李白自娛自樂的詩,看起來他好像怡然自得似的,但細細品味起來,裡面卻是充滿辛酸與無奈。
要是我們這樣的凡夫俗子,恐怕也就懶得再去拿酒了,但李白不同啊,作為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這顯然難不住他。
天上有月,中間有“我”,下面還有影子,這不正是“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作為浪漫最著名的主義詩人,總給人以豁達的印象,可他心中真的這麼看得見嗎?未必吧!
古代的讀書人向來以身居廟堂,兼濟天下為最高理想,李白也想,怎奈何勾心鬥角的土壤容不下他這朵正直之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舉杯消愁愁更愁,這雖然是李白吟出的名句,可他愛酒,怕是正為消愁!所謂醉生夢死,喝高了也就能忘了,他那顆高傲的心也就能麻木了,只恨無法長醉不復醒罷了。
-
12 # 俚言雜談
我十分懷疑,您讀過小學一年級的數學和語文嗎?前者,教您十以內的加減法;後者,教您初步的文學想象能力。所以說,小孩子切忌文理偏科。至於您,能問出這樣的問題,明擺著,當初,兩門功課的成績都不太好嘛 。
對影成三人,是詩仙李白的名句。李白的名篇《月下獨酌》,是這樣寫的: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整篇詩歌,說的都是我、影、月這三位的動態和表現。我、影、月,是數學題中的三;然後,我、影、月中的影、月,也被擬人化,即加以浪漫的文學想象。所以,才對影成三人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一個夜晚,詩人在花園裡獨酌,我邀請月亮參加,影子不請自來,對影成三人,湊齊了。這樣一來,就能化解我的孤獨嗎?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可惜,月亮不解微醺的人情,影子更是滴酒不沾,與這哥倆兒共飲,聊勝於無而已啦。恐怕,只有等到山花爛漫的春天來臨,與親朋歡聚之時,才可縱情行樂吧?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歌相和,舞相隨,才像是和諧與美妙的朋友。可是,在當下,一個徘徊,一個零亂 ,根本相互配合不上;再細想想,醒時哥三兒好,醉後各西東,這樣的朋友,也貌似指望不上哦。那麼,怎麼辦呢?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最後,李白終於想明白了。既然月、影無情,何不只做無情遊呢?我願與“他們二人”,永遠結下忘掉傷情的友誼,相約在那縹緲的銀河邊。
通篇看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竟然說的是無慾、無爭、無情。可見,李白內心向往的是所謂的君子之交,空如月,行如影;以為濃如酒,其實淡如水。難怪人們常說,李白是道家門人呢。
所以,在數學、詩歌、文學與宗教思想之間,有一條路是相通的。這條路,現在統稱為文化。
李白不愧為“摘仙人”,喝蒙酒寫的詩都讓後人猜上千年…站在他的角度來看,應該為:一月光下自身的影子,二現實中零亂的真身,三空中飄蕩的靈魂…